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前三单元。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显
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
却
件。虽然,‘势位足以屈贤'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是迫于竞争的政治压力,占有绝对权力地
位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这一现象反映出
酃
A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
B.社会阶层的流动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君主集权的强化
长
2.《文献通考·封建考》云:“至东都,始有未与国邑,赐美名之例…至明帝时,有四姓小侯,乃
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外戚子弟,以少年获封者。又肃宗赐东平王、苍列侯印十九枚,令王
子年五岁以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此二者,皆是未有土地,只佩印,受俸廪。”由此可知,东汉
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成熟
B.废除了那国并行制
敬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中枢机构权力分散
3.4世纪以前,中国人的梵语知识匮乏,佛教学说被中国僧人所接受表现在:一方面通过随意
的、遗漏的和经常是几乎无法理解的译文,这样改变了原样的中介,另一方面通过使用中国术
语所增加的误导,而拥有了广泛的非佛教意蕴。这可用来说明,佛教在华传播过程中
相
A.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冲突
B.被中国的僧人随意地误导
C.适应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
D.冲击了儒家思想主体地位
4.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
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
有上供的部分才送往京城。这一变化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
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
5.宋初,地方官吏的考核标准增加了工商税收一条。宋太宗时,考课文书要求填具“官市”“及监
给曲、商税”等内容。宋仁宗时,转运使的考课正式列出“盐、茶、,酒、税”盈利亏损等规定。这
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B.官吏考核制度臻于完善
C.政府的商业职能强化
D.经济发展动摇抑商政策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24-97C.历史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流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据材料“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
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
度遭受冲击,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重视选拔有才能的人,这冲击了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加
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士阶层的崛起与受到重用以及春秋战国时
期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的
信息,故排除C项;君主集权是指国家重要权力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而材料强调的是统治
者为了维护自身地位,重视选拔有贤能的人才,故排除D项。
2.C【解析】本题考查东汉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
实证的素养。据材料可知,东汉加强了对地方诸侯国的管理,通过赐美名、少年获封、赐列侯
印、受俸廪等环节,而不给土地和人口,这有利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治理体
系的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依然有小的诸侯国存在,废除郡国并行制一说不
够准确,故排除B项;本题考查的是对地方的治理,不是中枢机构,故排除D项。
3.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使用中国术语”“拥有了广泛的非佛教意蕴”,这些因素会导
致佛教的不断本土化,促使佛教以中国姿态出现,并融入中国文化中,故选C项;A、B两项是
对材料错误的解读,故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D项。
4.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赋税政策的变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与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政府将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
有上供的部分才送往京城,这一变化将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负担,故选D项:财政政策的变化
并不是造成藩镇势力坐大的原因,故排除A项;材料未显示出赋税中实物税比重的变化,故
排除B项;材料中未反映出财政政策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故排除C项。
5,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官吏考核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宋代在官员的考核中加人了对于工商税收的考核条目,
这反映出当时工商税收在财政收人中的比重,这也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项;
政府出台了上述政策,并不表明考核制度臻于完善,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财经职
责,而非政府的商业职能强化,故排除C项;抑商政策在当时并未被动摇,故排除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明未请初进步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黄宗羲书题名冠以“待访”,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
这说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明夷待访录》等具有进步思想的著作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具
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明清之际的中国深受压抑,难以传播发扬,故选B项;“待访”“《藏
书》”“《焚书》”针对的是广大社会,特别是官方,而非针对市民阶层,故排除A项;黄宗羲等不
能代表整个封建士大夫群体,故排除C项;黄宗羲等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明哲保身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7.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艺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24-9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