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22:06:58

文档简介

勤建学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2023.10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对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下列关于牛河梁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已经产生了私有制 ②遗址所处时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春秋时期出现了农贷。《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以待谷价上涨。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B.国家借高利贷盘剥农民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D.货币经济比较发达
3.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无为而治 B.实行崇儒政策 C.削弱东方藩国 D.巩固专制集权
4.下表展示了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三吴”地区成为青瓷器的主要产地,南方的造纸业、炼钢业的迅速发展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的得到发展,城市商业日渐繁荣。
据表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日益瓦解 B.江南地区开发的深入
C.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D.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
5.宋人爱食羊肉,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据现代学者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
A.商业发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 B.政府缺乏控制通货膨胀机制
C.商业发展导致通货膨胀出现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6.元朝前期,在“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的执政思想影响下,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如有对蒙古人和两都诸色人分设审判机构。刑事案件的管辖方面进守着属人管辖的原则,而非属地管辖。这种刑事原则( )
A.旨在维护传统封建等级秩序 B.继承了德法共治的治国理念
C.适应了多元社会的发展需要 D.确保了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
7.雍正帝即位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驱逐西方传教士,雍正帝直言不讳地对传教士说:“你们培养的基督徒只承认你们,若遇风吹草动,他们可能惟你们之命是从。朕知道目前还没什么可担心的,但当成千上万的船只到来时就可能出乱子。”这反映出( )
A.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教士传教方式存在分歧
C.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D.夷夏之防观念根深蒂固
8.1895年4月,清政府向英德等银行团借款时,赫德提议借款以“由总税务司管理常关税收”或“用盐税、厘金或田赋”作为担保条件。对此,多数地方督抚站在本省立场表示反对,张之洞就强调“不借为上,借而不失东南利权为次”。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B.救亡图存成为共识
C.列强操控清朝税收 D.税制改革遭遇阻力
9.清末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事端棻曾上奏《请推广学校折》,针对当时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弊病提出了“一经五纬”的教育改革方案。《请推广学校折》后被采用,成为清末教育改革的指针和纲领性文件。清廷支持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B.资本主义发展内在要求
C.力图推广新式教学方法 D.改革派救亡图存的需要
10.1915年8月,段祺瑞说:“项城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为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由该言论推知( )
A.封建军阀接受新式文化 B.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
C.洪宪帝制造成割据混战 D.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深远
11.1920年,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留学潮流,有人评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要占半壁,而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研究吾国学说制度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尽一点力,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该观点( )
A.扭转了全盘西化的局面 B.思考了国家出路的正确方向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D.强调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12.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真正的解放》等文章,提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道光明来”。这一思想( )
A.揭示了列强侵华的本质 B.动摇了传统思想的地位
C.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方向 D.明确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13.抗战胜利后,中共认识到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是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指示有利于( )
A.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D.推动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
14.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
C.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 D.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15.1978年9月,李先念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口号。陈云也认为“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为补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但不是小补充,而是大补充……要竞争一下”。以上相关主张表明( )
A.改革开放政策已经稳步推行 B.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开始提上日程
C.突破现有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广泛认同
16.据统计,2022年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在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还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为拉美国家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货币选择。中国这一系列举措( )
A.利于推动中拉合作共赢良好局面 B.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
C.表明了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决心 D.构建了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图3 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
材料二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然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由明朝的1193斤/人下跌至晚清的737斤/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朝到晚清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演变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提升粮食产量的举措,并简析当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严重下降的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一有识之志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此外,他们还从海洋经济的角度提议海洋开发。 ——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西方所谓的“海权”理论源自早期殖民扩张,实质上是海上争霸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相对于“海权”,海防一词更符合中国“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明代“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到新时代海防,体现了一脉相承的传统话语体系特质。当然,与传统海防观相比,现代海防的内涵也更丰富,海防职能、范围、难度,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更密切。海防力量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海防力量在维护国家海防安全时承担着其他军兵种所不能承担的相应任务。 ——摘编自高新生《试论新时代海防观及现代海防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海防观念的发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海防观念形成的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由于中国农村土地过于集中和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调查方法的传入,20世纪30年代前后,尤其是在1925年至1935年间,农村调查风潮应运而生。不仅有民间自动发起,还有外国学者,以至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都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美国学者卜凯教授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待中国农村问题,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一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对苏、黑等地多个村落和农村市场进行挨户调查,撰写了《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等文章。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的重点是生产技术、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农产品价格等方面。民间团体从平民教育、村政、村民自卫、合作社着手,发展到提供新技术,推广良种,以图科学救国之道。这些调查成果,使各界对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并提供了许多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摘编自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为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党中央决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抽调大量干部下乡,组成工作队或工作组,围绕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村调查。这些调查形成了《湖南农村调查情况》《新区土改前的农村》等调查报告或专著,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充分的客观依据。
——摘编自位杰、田克勤《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历史回溯、基本经验与前瞻启示》
材料三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实践,沉淀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从革命时期开始,党的农村调查研究就充分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并辅之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细致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党始终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领导农村调查,以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中国共产党建立调查机构和制度规范并依据形势发展不断改革与调整,为农村调查提供组织保障。党的农村调查实践对于科学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叶兴庆等《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百年实践与经验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年前后中国农村调查之风兴起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30年前后相比,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村调查的不同之处。(5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调查实践的历史经验。(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五四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和1947年反美倒蒋运动被誉为近代三场“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
图1 1919年五四运动 图2 1935年一二·九运动 图3 1947年反美倒蒋运动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勤建学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CCDBA BACBD ADDBC BCCA
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2分。)
17.(14分)
(1)演变趋势:人口和耕地面积在波动中增长;魏晋南北朝到晚清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增幅较大。(4分,言之成理即可)
(2)举措:统治者加强社会治理(或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农业发展(或采取重农政策);大面积垦荒;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引进、推广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人口迅速嘭胀;乾隆后清廷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频发;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18.(12分)
(1)发展:清朝前中期:受制于传统国防思维和经济体制,早期的海防意识虽然已经萌发,仍然停留在重防守轻开发的低级阶段;
鸦片战后:随着统治危机加深,统治阶层中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建立近代海防体系,并强调海洋权益的利用与开发。(6分)
(2)因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海洋权益拓展;海防力量的壮大;传统海防观念的发展和更新。(6分)
19.(14分)
(1)背景:列强侵略与掠夺使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衰败;农村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调查方法传入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各种救国思潮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2)不同之处:指导思想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领导者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干部实际负责农村调查实践;动机方面,新解放区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3)历史经验:遵循唯物史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奉行人民至上原则;遵循科学的调查方法,保证调研成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建立调查机构和规制规范,与时俱进。(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12分)
示例
论题:青年学生的社会担当。(2分)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学生对近代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历史前途愈来愈认同,并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勇担社会责任。五四运动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北洋军阀的卖国专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发起的一二·九运动,其目标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反动行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美军暴行和干涉中国内政,促进了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8分)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学生运动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革命的发生、发展、深入推进以至于最后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