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22: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沙市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钺”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周武王“王左杖黄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7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C.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2.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在他看来,一代帝王取得成功并非自己的成功而是上天的旨意。他在评价周朝取代商朝的历史事件时说:“此天之所以兴周国也,非周国之所能为也。”在此,董仲舒旨在(  )
A.阐释早期国家政权更替原因 B.探讨周朝取代商朝的历史必然性
C.说明汉代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推动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3. 宋人叶适提出,古时“天下之田,无不在官,民未尝得私有之……唐世虽有公田之名,而有私田之实”。“唐世”这一土地制度(  )
A.—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C.大大减轻了民众的租税负担 D.放松了对农户的人身控制
4. 下表为北宋和南宋时期政府纸币发行量情况(单位;万贯)据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  )
北宋时期 1023年 1072年 1094年 1098年 1102年
交子发行量 125 251 281 377 777
南宋时期 1128年 1168年 1190—1194年 1234年 1255—1258年
钱引发行量 377 4000 7000 17000 26000
会子发行量 2000 8000 250000 640000
A.纸币信誉存在崩溃危险 B.财政收入有明显提高
C.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D.不具备现代货币意识
5. 下图是明朝《大宁都司卫所分布图》(大宁都司辖区,包括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部)等地区。图中“营州屯卫”“广宁屯卫”发挥的作用在于(  )
A.抵御匈奴南下骚扰 B.保障供给稳定边防
C.意图防范倭寇进犯 D.保证九边军事防御
6. 1860年,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一改以往总督每年可向朝廷举荐任命本省3名府县官员的传统,连续举荐从巡抚到布政史和按察使,直到更低层级官员。各省督抚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各种名目的“局”“台”“所”,所设机构仅向督抚负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清朝选官制度的变革 B.清政府权力结构出现了变动
C.清政府统治基础扩大 D.“内重外轻”格局逐渐形成
7. 据统计,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太平军治下江南乡村的民变共计70起,其中由士阶层和边缘层(无功名之儒生文人)作为事件主要领导者的比重最高,占民变总数的24.29%,远远高于游民层(8.57%)、农民(8.57%)、商贩(2.86%)等阶层领导的民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士阶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B.太平天国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染
C.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江南地区民众受到新思想影响
8. 1919年5月以后,《新青年》杂志从“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转向底层阶级视像的营造”,杂志话语体系也从注重思想文化的渐进式改造转向重构社会秩序的激烈式革命。这一转变(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B.促进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C.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D.改变了中国救亡图存方向
9. “这场战役,既打破了日军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从而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这场战役(  )
A.彻底遏止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B.较好的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C.迫使日军放弃对华北的正面进攻
D.是八路军主动对日出击规模最大的行动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院系调整,到1952年底,建立了很多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新设了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同时建立了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这是我国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D.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11. 古希腊宗教是多神教,众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导致整个神界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其宗教行为由一系列崇拜仪式和习俗构成,所以虔诚的雅典人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严格的等级。材料可用来说明古希腊(  )
A.多神教决定了世俗政治走向 B.民主政治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C.民主政治带有浓厚宗教色彩 D.雅典人对待宗教非常的虔诚
12.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实行改革,推行采邑制。接受采邑(土地)的豪绅显贵,须提供骑兵,上下结成封主与附庸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要宣誓为封主效忠,如果附庸不履行臣属职责就要收回采邑。据此可知,查理·马特改革(  )
A.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确立 B.推动了法国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 D.推动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3. 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工厂检查法》《童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赫伯恩法》(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颁布(  )
A.旨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B.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C.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D.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14. 巴黎和会后,新的民族国家的涌现满足了民族主义对国家自主的渴望,人们希望国际联盟的成立裁决争端,也可阻止未来战争。但实际情况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C.国际关系体系相对比较脆弱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15. 1988年美国在《1974年贸易法》中,对日本“钢铁、汽车、半导体”行业采取不公平措施;同时要求日本改善“结构性障碍”,对本国的经济结构、制度、商业习俗等方面做出调整,减少美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阻力。这反映出(  )
A.美日同盟关系破裂 B.美国经济霸权受到冲击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日本国家社会职能强化
二、非选择题
16.【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管子》一书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丰富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它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为了尽可能地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给,国家必须适时进行粮食购销活动,“故善者委就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主张进行“逆向调节”,即“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当粮价下跌时,国家以高价收购,当粮价上涨时,国家以低价抛售储备粮,以此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还提出了分级储备制度,倡导储备与国力相适应的粮食,“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成为历代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理论来源和依据,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刘甲朋《<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探析》
材料二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康熙以与民休息为执政原则,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他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对于垦荒者给予更多优遇。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蠲免的种类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五十年(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农耕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熙时期是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纪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对辛亥革命的态度颇为暧昧迂回。1912年“双十节”,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政权。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材料二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促成革命成功,给予充分肯定。1941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的《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称:“今年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的三十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各地共产党员应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使每个中华民族的男女一致明白十月十日这一天……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中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摘编自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辛亥革命纪念问题上所持态度的异同点,并简要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中所选的宣传角度,并分析上述宣传角度的历史意义。(6分)
【美国的扩张与新“西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803年,为了给欧洲的军事行动筹款,拿破仑向美国提出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整个路易斯安那领地。詹姆斯·门罗和利文斯顿大使当机立断,从拿破仑手中买下了整个路易斯安那,使美国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多。1845年,美国总统泰勒批准兼并得克萨斯;1846年,美国总统波尔克将北纬49度以南的俄勒冈地区并入美国;1848年,他又通过美墨战争获得了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两省(包括今天的加利福尼亚、犹他、内华达以及科罗拉多州的一部分)。
图2 1900年前美国扩张
——摘编自(美)加里·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上卷
材料二
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发明和传播“西方文明”与“大西洋共同体”话语,原本相互隔离和对立的北美与西欧被置于同一个地理和文化空间中,拥有共同的利益、文化遗产和价值观,新的美欧关系和对欧政策被合法化,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安全共同体的大西洋联盟得以建立,一个新“西方”被构建出来。
——摘编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比较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西方”的实质,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美国是如何构建新“西方”西方的。(7分)
【蔗糖史与世界史】(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蔗糖·世界
材料
有别于对世界史的整体叙述,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棉花、茶叶、蔗糖、丝绸、白银等专门的物种或商品,其中对蔗糖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运往日本最大宗的商品就是糖,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甘蔗种植和熬糖所需劳动力巨大,所以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糖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结合材料,概括蔗糖史对我们认识世界历史的意义,并说明理由。(12分)
高三年级10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B B B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C B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4分)
(1)特点:国家主导;以重农思想为核心;采用市场调节手段。(6分)
(2)措施:停止圈地,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生产;鼓励垦荒,增加耕地面积;实行更名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蠲免赋税和固定人丁税,减轻农民赋役负担。(4分)
影响:农耕生产得到空前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出现;过度星荒破坏环境。(4分)。
【解析】
(1)由材料一“国家必须适时进行”、“国家以高价收购”、“国家以低价抛售储备粮”等可得,国家主导;由材料一“粟者,王之本事也”、“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可得,以重农思想为核心;由材料一“当粮价下跌时,国家以高价收购”、“当粮价上涨时,国家以低价抛售”可得,采用市场调节手段。
(2)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二“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对于垦荒者给予更多优遇”可得,停止圈地,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生产;由材料二“免征荒地田赋”可得,鼓励垦荒,增加耕地面积;由材料二“更名田”、“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可得,实行更名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材料二“实行蠲免政策”、“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可得,蠲免赋税和固定人丁税,减轻农民赋役负担。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积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由材料二“全国垦田面积……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农耕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可得,农耕生产得到空前发展;由材料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可得,人口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出现。消极影响可以从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推论出,过度星荒破坏了环境。
17.【答案】(14分)
(1)共同点:都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1分)
不同点: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 ,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民族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几乎不提民族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4分)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对外逐步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以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每点1分,任答三点给3分)
(2)宣传角度:统一战线、民族独立。(2分)
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共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比较,共同点:据材料一“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结合所学得出都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不同点:据材料一“时会既开……聿见”“民权革命的确立”结合所学得出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据材料一“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结合所学得出民族主义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政权”结合所学可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对外逐步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一“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反帝内涵”结合所学得出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以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2)第一小问宣传角度,据材料二“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使每个……一天”结合所学得出统一战线、民族独立。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二“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肯定”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国共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据材料二“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所学得出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18.【答案】(15分)
(1)变化:1860年以前,主要在美洲大陆扩张(或西部扩张);1900年前,在海外扩张领土。(2分)
原因:内战结束后国内矛盾暂时缓和;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扩大海外市场;美国国内扩张主义思潮的发展。 ( 任答3点 6分)
(2)实质:美国主导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联盟。(2分)
说明:一战后倡导建立国际联盟;(2分)二战后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任意3点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概况,据材料一中1803年美国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到1848年美国获得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两省得出1860年以前,主要是向西部扩张领土;据材料一地图中1867年中途岛并入美国,1898—1899年关岛、夏威夷群岛等并入美国得出1900年前,在海外扩张领土。第二小问原因,据纲要下册第10、13课等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来分得出政治—独立后统治集团奉行对外扩张政策;内战结束刺激了向西部扩张的野心;经济—工业革命增强了对外扩张实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2)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发明和传播“西方文明”与“大西洋共同体”话语,“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安全共同体的大西洋联盟得以建立”并结合纲要下册第18课所学得出美国主导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联盟。第二小问说明,据纲要下册第14、18课所学,从外交、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来分析得出外交—倡导建立国际联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政治—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建立北约。
19.【答案】(12分)
示例:
蔗糖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专门史角度看世界史的新视角。(2分)
蔗糖史是世界物种和文化传播与交流史的缩影。甘蔗和熬糖技术均起源于印度,然后向周边地区及全世界传播。(2分)
蔗糖史是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缩影。蔗糖使大量白银和铜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白银的货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蔗糖也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2分)
蔗糖史能够体现世界殖民扩张史。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列强的殖民扩张,甘蔗被引入美洲殖民地,并导致了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2分)
蔗糖史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缩影。蔗糖推动了奴隶贸易、商品贸易等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2分)
综上所述,蔗糖史不是从整体的视角看待世界史,而是从甘蔗、蔗糖这一物种和商品的专门视角去透视其所体现的世界史(2)。
【解析】
蔗糖史对我们认识世界历史的意义,从世界经济发展和认识世界史等角度展开,如蔗糖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专门史角度看世界史的新视角。据材料“有别于对世界史的整体叙述……蔗糖、丝绸、白银等专门的物种或商品”得出蔗糖史不是从整体的视角看待世界史,而是从甘蔗、蔗糖这一物种和商品的专门视角去透视其所体现的世界史;蔗糖史是世界物种和文化传播与交流史的缩影;据材料“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得出甘蔗和熬糖技术均起源于印度,然后向周边地区及全世界传播;蔗糖史是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缩影;据材料“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得出蔗糖使大量白银和铜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白银的货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蔗糖也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蔗糖史能够体现世界殖民扩张史;据材料“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列强的殖民扩张,甘蔗被引入美洲殖民地,并导致了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蔗糖史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缩影;结合材料中蔗糖传播等角度得出蔗糖推动了奴隶贸易、商品贸易等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