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是孔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一主张旨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实现儒学的生活化
C. 稳定社会秩序 D. 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2.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B. 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C. 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D. 尊宗敬祖思想被各族认可
3. 宋代地方官员在奏议中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这反映了宋朝( )
A. 土地兼并加速了人口的流动 B.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百姓摒弃了安土重迁观念 D. 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4. 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推动了基层自治 B. 促进了阶层流动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有益于社会教化
5. 下表为明代小说《金瓶梅》前100回中白银花费的初步统计。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类别 项 目 花费
经营业务 做生意 22笔,约12万两
高利贷 7笔,约3600两
典当 2笔,约60两
家庭生活 买卖房屋 9笔,约5500两
婚丧 29笔,约5600两
日用开支等 96笔,约550两
社会交往 送礼贿赂 41笔,约6800两
做善事 4笔,约600两
赏赐酬劳 137笔,约700两
A. 商人群体的道德沦丧 B. 商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D. 民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6. 《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
A. 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 B. 深受主流思想排斥
C. 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 D.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7. 1904年5月,山东巡抚周馥与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名上奏,要求同时将山东济南、周村、潍县自辟为通商口岸。这一要求反映出( )
A.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B. “实业救国”的迫切愿望
C. 近代官员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
D. 清末新政下的图存自强
8. 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作战示意图。
这一行动
成为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典范
B. 得到了正面战场的有效配合
C.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 逆转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
9. 下图是1954年张凡夫等人创作的一幅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引导农民( )
A. 积极投身土地改革 B. 支持社会主义改造
C. 踊跃加入人民公社 D. 加紧生产率先致富
10. 下图为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84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D. 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拉大
11. 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的内容,请为其拟定一个研究主题,最适切的是( )
亚述的征服希腊的殖民 波斯帝国的兴起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冶铁技术的传播字母文字的发展
A. 人类文明的产生 B. 文明的多元一体
C. 世界帝国形成 D. 古代文明的交流
12.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自行组织行会,行会以行业为单位组成,对该行业的工场数量、规模、产品质量及价格都作出统一规定。行会设立的目的是( )
A. 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B. 争取城市自治
C. 避免行业内无序竞争 D. 发展资本主义
13.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种宗教节日(如圣诞节)都已经成了购物节。”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自由放任刺激消费增长 B. 宗教节日的日益商业化
C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D. 过度消费冲击伦理道德
14. 在南美,天主教会直接控制着殖民地的宗教事务,教会的建立和教士的移居都必须得到国王的同意。在北美,殖民地的宗教事务基本不受干涉,由教徒们自由组织教会,形成了宗教上的多元化局面。这种局面( )
A. 源于宗主国国情的差异 B. 加剧了南北美洲的宗教对立
C. 促使北美宗教信仰淡化 D. 推动了南美民族国家的形成
15. 1877年,瑞士联邦工厂法规定:工厂主须对工人的健康状况承担法律义务;工人工作每天不得超过11小时;14岁以下的儿童不得雇佣;因生产事故造成的工人伤亡,应由厂主负责赔偿。该法案的实施( )
A. 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 B. 是工人不懈斗争的结果
C. 保障了儿童的合法权益 D. 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16.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形成过程 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 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 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 心性义理
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6分)
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五一”节的纪念活动,“在工界作简易之宣传,俾彼等了解个人之利害与夫世界之趋势”。1925年5月1日,在广州纪念“五一”节活动时,适逢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在广东召开,全省农民大会又恰巧在该日成立,故广州工农学三界大联合,巡行人数达20万群众,沿途高呼“劳工神圣”“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声势之盛,前所未有。在纪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多次阐明纪念“五一”节的意义,先是谋求“工人的幸福”,再是谋求“人类的幸福”。
——摘编自曹晓辉《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纪念》
材料二 《人民日报》中有关劳动节的报道较多,其中有关劳动节的评论基本上是以社论形式出现。1949—2018年带有“劳动节”主题字样的社论文章共计52篇,对全部文章进行词频统计,报道的主题方面,建国初期的报道主题以生产节约(23.6%)、和平战争(22.3%)为主,改革开放初期以工人地位作用(16.9%)、牺牲奉献(7%)为主,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以来)以赞美劳动(19.7%)、工人地位作用(9.4%)、关怀工人(8.7%)为主。
——摘编自周存《礼赞与动员》。
根据材料一,简析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期间纪念劳动节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对建国后《人民日报》关于劳动节报道主题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1 图2 图3
1920—1930年,女性流行剪短发,短发成为当时主要的流行发型。年轻妇女在前额留着“前刘海”。民国时期各大城市女子理短发者尤多。 1950—1960年,麻花辫发型是未婚女性的主流发型。最原始的麻花辫发型朴实、简洁、利落充满阳光与活力。 1980—1990年,发式千姿百态,随着日剧《血疑》在中国播出,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头成为当时的流行范本。
——摘编自李姿霓《中国妇女发型艺术潮流之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社会主要思潮的变化影响女性的发型变化”这一观点进行说明(12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世界观,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不仅在欧美思想界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内容“宿命”、“等级制”和“奴役”、“优胜劣汰”,诸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概念已经成为当时的“时代标签”。
——摘编自周保巍《“社会达尔文主义”述评》
材料二1895年,严复在其译述的《天演论》中,阐释了“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一种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谁是强横者,谁就是优胜者,就能生存下去;谁是弱劣者,谁就要在竞争中失败、灭亡……不到几年《天演论》便成了一般救国人士的理论根据,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也便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口头禅了。
——摘编自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热词在中西方流行作出合理解释。(15分)
历史试题.答案
1. 【答案】C根据材料“‘正名’是孔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西周的分封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孔子的主张主要目的是要恢复西周的贵族等级秩序,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孔子的主张主要涉及国家治理,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A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七国君主和十六国时期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君主都自认为是炎黄的后裔,而炎黄是华夏文明始祖,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统一趋势增强,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各位君主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而非各位君主都尊宗敬祖,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根据材料“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可知,宋代的农民,离乡轻家,全国转徙,在政府看来已经是常态,不以为患,说明宋代农民流动性加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项;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化,排除B项;百姓摒弃了安土重迁的观念,说法过于肯定,排除C项。故选D项。
4. 【答案】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落地者凭借他们为科考而积累的才学,在民众中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发展,这表明科举制度有益于社会教化,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基层自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落第者们的行为,不能体现阶层流动,也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C项。故选D项。
5. 【答案】B根据材料“明代小说《金瓶梅》前100回中白银花费的初步统计”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白银花费的项目繁多,可见商业经营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人群体的道德沦丧,排除A项;明朝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只是显示了不同类别的花费数目,无法得出民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6. 【答案】B根据材料“《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固有的思想体系,遭到了仇视,可见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下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心理,《海国图志》深受主流思想排斥,B项正确;当时并不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国图志》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排除C项;《海国图志》的出版和传播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7. 【答案】D据题意可知,1904年是清末新政时期,这一时期山东巡抚周馥与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名上奏,主动要求开放通商口岸,这是意图融入世界对外开放的表现,体现了清末新政下的图存自强,D项正确;这一要求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图存自强,并不能反映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控制和“实业救国”的迫切愿望,排除AB狭隘观念;“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 【答案】C根据作战示意图,可知战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主要围绕铁路交通线、日军据点,可知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C项正确;百团大战是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发动的,未得到国民党的积极有效配合,排除B项;“逆转”中日力量对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 【答案】B根据材料时间“1954年”“参加互助合作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支持,B项正确;土地改革于1952年底就已经完成,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材料与加紧生产率先致富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 【答案】C根据材料“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可知1978~1984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下降,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这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对外开放格局对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影响不大,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缩小,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答案】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述的对外征服、希腊的海外殖民、波斯帝国兴起、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属于古代的战争,是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冶铁技术的传播和字母文字的发展体现了文明的传播和交流。所以最适合的主题应该是古代文明的交流,D项正确;最合适的主题应该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不是文明的产生,不能体现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AB项;亚述、希腊等没有成为世界帝国,且冶铁技术的传播字母文字的发展与世界帝国的形成也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世纪的欧洲,为避免行业内无序竞争,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自行组织行会,行会以行业为单位组成,对该行业的工场数量、规模、产品质量及价格都作出统一规定,C项正确;行会的建立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当时城市自治是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排除B项;行会中的种种规定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 【答案】C根据材料“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生产超出了需求,促使消费购物的兴起和繁荣,C项正确;自由放任刺激消费增长,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自由放任的信息,排除A项;宗教节日的日益商业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过度消费冲击伦理道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答案】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美洲国家多是西班牙殖民地独立而来,北美是英属殖民地独立而来,因此二者在宗教事务管理方面有着显著不同,A项正确;材料与南北美洲宗教对立无关,排除B项;美洲宗教信仰并未淡化,排除C项;材料与推动民族国家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答案】B根据材料“1877年,瑞士联邦工厂法规定:工厂主须对工人的健康状况承担法律义务;工人工作每天不得超过11小时;14岁以下的儿童不得雇佣;因生产事故造成的工人伤亡,应由厂主负责赔偿。”可知,反映了保障工人的健康,限制滥用童工的现象,这是对工人阶级利益的维护,是工人运动推动的结果,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该工厂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劳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只主旨是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劳资关系,体现不出工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
(1)特征
儒家经典核心内容传承的角度:五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内容体系不断发展角度:从六经演变为五经,再到十三经,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也不断增加。
儒家经典的社会地位变化的角度:从不受推崇到获得权威地位。
(2)示例
帝王之道
阐释: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皇权进一步加强,家天下的皇帝制度,需要尊卑等级的伦理秩序。这种秩序需要在思想上得到强化。由此,改造之后的新儒学跃居于百家之上,承担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儒家经典成为“帝王之道”的文本载体,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分析儒家经典演变特征时,可结合表格信息,分为核心内容、体系、地位等角度。核心内容方面,从表格信息可知,孔子晚年整理六经,秦始皇焚书导致《乐经》失传,此后,五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系演变方面,从孔子晚年的六经,到秦始皇时期的五经,再到东汉七经,唐朝十二经,宋代十三经,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也不断增加。地位变化方面,从早期不受推崇,甚至遭到打压,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此后一直维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从四个逻辑主题“圣王之道”“帝王之道”“纲纪道德”“心性义理”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进行历史解释时,可以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展开。如:帝王之道。这一逻辑主题的背景与汉武帝巩固国家大一统这一时代背景有关,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皇权进一步加强,家天下的皇帝制度,需要尊卑等级的伦理秩序。在这一背景下,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改造之后的新儒学跃居于百家之上,汉武帝将其捧上正统思想的地位,使儒家经典成为“帝王之道”的文本载体,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一,捍卫了大一统。
17、【答案】(1)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联系。
(2)建国初期,报道中突出“生产建设”“和平战争”的主题。新中国建立,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热情;朝鲜战争爆发,需要维护世界和平事业;报道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支援抗美援朝。
改革开放初期,报道中突出“工人地位作用”“牺牲奉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报道有利于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时期,报道中突出“赞美劳动”“工人地位作用”“关怀工人”的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报道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4——1927年(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五一’节的纪念活动,‘在工界作简易之宣传,俾彼等了解个人之利害与夫世界之趋势’。”可知,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根据材料“广州工农学三界大联合,巡行人数达20万群众,沿途高呼‘劳工神圣’‘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声势之盛,前所未有。”可知,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根据材料“在纪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多次阐明纪念‘五一’节的意义,先是谋求‘工人的幸福’,再是谋求‘人类的幸福’。”可知,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联系。
(2)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2018年(中国)。
明确劳动节报道主题的变化,而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根据材料“建国初期的报道主题以生产节约(23.6%)、和平战争(22.3%)为主”可知,建国初期,报道中突出“生产建设”“和平战争”的主题。新中国建立,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热情,而朝鲜战争爆发,需要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以“和平战争”为主题,这些报道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支援抗美援朝。
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以工人地位作用(16.9%)、牺牲奉献(7%)为主”可知,改革开放初期,报道中突出“工人地位作用”“牺牲奉献”。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报道有利于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根据材料“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以来)以赞美劳动(19.7%)、工人地位作用(9.4%)、关怀工人(8.7%)为主。”可知,市场经济时期,报道中突出“赞美劳动”“工人地位作用”“关怀工人”的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报道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18、【答案】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式教育的发展等,传播了革命、民主、平等、自由等先进思想,民国女性的独立意识不断提高,因而1920—1930年女性流行剪短发、留“前刘海”,彰显独立、个性之美。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改变国家命运。这一思潮影响了当时女性的着装与发型,1950—1960年女性的主流发型为麻花辫,简朴且适宜生产劳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女性阳光、向上、热爱劳动的时代风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多元,妇女发型走向个性化、多元化,体现新社会风尚、世界潮流。因此80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的发型成为国人时兴的发型范本。
总之,社会主流思想推动社会发展,女性发型体现了主流思想影响下的审美情趣。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20年至1990年的中国。设问是对“社会主要思潮的变化影响女性的发型变化”这一观点进行说明。由材料“1920—1930年,女性流行剪短发,短发成为当时主要的流行发型。年轻妇女在前额留着“前刘海”。民国时期各大城市女子理短发者尤多。”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式教育的发展等,传播了革命、民主、平等、自由等先进思想,民国女性的独立意识不断提高,因而1920—1930年女性流行剪短发、留“前刘海”,彰显独立、个性之美。由材料“1950—1960年,麻花辫发型是未婚女性的主流发型。最原始的麻花辫发型朴实、简洁、利落充满阳光与活力。”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改变国家命运。这一思潮影响了当时女性的着装与发型,1950—1960年女性的主流发型为麻花辫,简朴且适宜生产劳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女性阳光、向上、热爱劳动的时代风貌。由材料“1980—1990年,发式千姿百态,随着日剧《血疑》在中国播出,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头成为当时的流行范本。”及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多元,妇女发型走向个性化、多元化,体现新社会风尚、世界潮流。因此80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的发型成为国人时兴的发型范本。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最后总结升华,明确结论,社会主流思想推动社会发展,女性发型体现了主流思想影响下的审美情趣。
19、【答案】不合理。经由印度洋的两条商路都要穿过东地中海,叙利亚和埃及是必经之地。显然,土耳其人控制这里,才有可能“阻断商路”。土耳其人征服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和埃及,是在1516-1517年,此时,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已经开通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正准备出发。在土耳其人的扩张过程中,有这么几个关键事件:1362年土耳其人夺取亚德里亚堡,进而侵占马其顿平原;1384年攻占索非亚,不久控制整个保加利亚;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中,土耳其人大败南斯拉夫人的军队,塞尔维亚帝国灭亡;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60多年之后,土耳其人于1516年占领叙利亚;1517年征服埃及。新航路开辟的重要事件有:1402年卡斯蒂利人占领了加那利群岛;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北非的休达城;1441年葡萄牙人发现布朗角,探险队从非洲带回黑人奴隶;1488年巴托罗缪·迪亚士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1497-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到达印度卡里库特城,挂着英国国旗的意大利船队也在大西洋上;1517-1519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从这两条时间线上看,土耳其人的扩张和西欧冒险家探索新航路几乎是在同一时段各自进行的,土耳其人的扩张活动开始较早。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和扩张,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期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只是一个游牧民族国家,疆域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扩张之初,土耳其人将近一个世纪在巴尔干地区用兵。到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叙利亚及其以南的地区都不是奥斯曼国家的领土。这一阶段,土耳其人的势力还没有伸展到地中海东南岸。没有实力控制东地中海要道,就谈不上阻断商路。倘若以1517年土耳其人征服叙利亚和埃及作为标志,那么,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主要探险活动在此前已经完成。因此“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观点并不合理。
【解析】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根据材料中所列的史实,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几乎是同一时间,但是从地理位置看,商路的关键点在叙利亚和埃及,土耳其人只有控制这两地才能够控制商路,而材料二中的时间线分析,土耳其人征服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和埃及,是在1516-1517年,此时,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已经开通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正准备出发,因此“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观点不合理;单纯从材料所列的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看,1362年土耳其人夺取亚德里亚堡,进而侵占马其顿平原;1384年攻占索非亚,不久控制整个保加利亚;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中,土耳其人大败南斯拉夫人的军队,塞尔维亚帝国灭亡;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60多年之后,土耳其人于1516年占领叙利亚;1517年征服埃及。新航路开辟的重要事件有:1402年卡斯蒂利人占领了加那利群岛;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北非的休达城;1441年葡萄牙人发现布朗角,探险队从非洲带回黑人奴隶;1488年巴托罗缪·迪亚士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1497-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到达印度卡里库特城,挂着英国国旗的意大利船队也在大西洋上;1517-1519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从这两条时间线上看,土耳其人的扩张和西欧冒险家探索新航路几乎是在同一时段各自进行的,土耳其人的扩张活动开始较早。但是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和扩张,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期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只是一个游牧民族国家,疆域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扩张之初,土耳其人将近一个世纪在巴尔干地区用兵。到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叙利亚及其以南的地区都不是奥斯曼国家的领土。这一阶段,土耳其人的势力还没有伸展到地中海东南岸。没有实力控制东地中海要道,就谈不上阻断商路。倘若以1517年土耳其人征服叙利亚和埃及作为标志,那么,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主要探险活动在此前已经完成。因此“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导致新航路开辟”并不成立。
19、【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垄断组织产生。它们通过兼并在竞争中规模不断扩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词语成为其维护剥削制度、兼并其它企业的重要思想武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奉行殖民扩张的政策,他们之间的扩张与争夺不断加剧。这些词语成为列强对外扩张、奴役掠夺被压迫民族、瓜分世界的思想工具。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严复等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来警醒国人,借以宣传维新变法,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的高涨。
在西方,资产阶级通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自然界进化理论,为其剥削压迫、殖民扩张、瓜分世界披上合法外衣,获得正义的性质,是极其荒谬的。对中国而言,这些理论激发了中国人救亡图存,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
据材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不仅在欧美思想界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西方流行,结合这一时期西欧的历史背景,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垄断组织产生”和“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瓜分世界”等方面分析原因,也即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维护剥削制度、兼并其它企业的思想武器,成为列强对外扩张、奴役掠夺被压迫民族、瓜分世界的思想工具。根据材料“1895年,严复在其译述的《天演论》中,阐释了‘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到几年《天演论》便成了一般救国人士的理论根据”,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唤起民众的救亡意识,宣传维新变法。最后分别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西方流行进行评价,在西方,资产阶级企图通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自然界进化理论,为其剥削压迫、殖民扩张、瓜分世界披上合法外衣,是极其荒谬的。对中国而言,这些理论激发了中国人救亡图存,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要求史论结合,表述通畅(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