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衔,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多,有利于华夏认同观
念的发展,B项正确:天子失势、诸侯争霸是材料现象,并非其原因,排除A项:材料描述现象与百家争鸣的出
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的是秦朝的统·和制度建设,排除D项。
2.A根据题项干中秦朝的法律中对于妻子隐匿丈夫盗窃的钱财如何判决上,根据妻子知不知情,判决上有很
大不同,说明秦律有一定理性成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且秦朝指导法律的是法家思
想,排除B项:题干中的判决有理性成分,并非形式主义,排除C项:材料只谈了妻子在两种情况下定不定罪,
但定罪后处罚多严并未提及,且秦朝的法律按史实相对较为严苛,排除D项。
3.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搜求古乐,理定雅乐,是为了通过艺术融合,使得鲜卑族的政权得到汉族和其
他民族的认同,从而达到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打击北方士族势力,排除A项;取代少
数民族俗乐,学习南方士族文化都是对材料内容的片面解读,不是孝文帝的真正目的,排除B,D两项。
4.D根据材料“唐时该运动风靡全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世唐朝是因为在这个期间唐朝的经济发展
繁荣,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极为开放,包容性极强,因此出现了很多文化和娱乐活动,马球就是其中的文化娱
乐产物,所以马球运动与时代相契合是该运动风靡全社会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社会局
势”是否处于长期稳定状态,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表述与史实不符,唐代社会成员之间身份
具有等级差别,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项。
5.D根据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
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可知,苏询描述了宋代中央能有效统领地
方,表明宋制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进而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D项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不敢对抗中央,未体现宋代地方机构廉肿官员冗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节度使的
统兵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排除C项。
6.B根据材料“统治者最终确定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结束了多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
这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发展,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方案延续了王朝正统观念,排除A项;材料
没有涉及各政权的治理措施,不能体现因俗而治理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管理的信息,排除D项。
7.D根据材料可知雇主为雇工提供佳肴,带动其他商品的交易,D项正确:材料与雇工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
项;材料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B顶:材料与商业管理无关,排除C顶。
8.A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
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A项
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
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偶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关注现实问题,排除D项。
9.C由材料“1861年至1862年期间,英、法、俄,美等国陆续在北京设置使馆,但外交团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来”
“1864年美国公使浦安臣…以外交团领衔的口吻,提到他与英、法俄三国公使达成六项对华共识”可知,
19世纪60年代中期,列强在侵华方面组织起“外交团”,联合向清政府施压,攫取更多侵华利益,表明晚清外
交面临更大挑战,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对华侵略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国传统外交渐向近代转型,排除
A项:列强对华政策达成一致,这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与当时历史事实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实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0.A荣县独立使得保路运动进入了全面的武装斗争状态,而保路运动的发展使得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进入
四川,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武昌起义推动了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时间
是在1911年10月,排除C项;荣县革命后建立的是军政府,并非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排除D项。
11,B根据材料可知,藏族僧俗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体现了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B项正确;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顶(共2顶)】
24203C静宁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 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国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记载,孔子曾感叹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所说的这一状况
A. 导致天子失势诸侯争霸 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C. 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2.1975年,湖北睡虎地出土的《法律问答》中记录了秦朝的一个判例: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妻子藏匿三百,妻子应该怎样定罪 答: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就不予追究。这一判例说明,秦律
A. 蕴含一定理性因素 B.借鉴儒家思想
C.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D. 量刑较为宽松
3.《魏书·乐志》记载:孝文帝搜求古乐,“垂心雅古,务正音声”,命中书监高闾与太乐“详采古今,理定雅乐”。直到精通江左文化的王肃的到来,才最终为孝文帝完成了此心愿。孝文帝上述举措旨在
A. 打击北方门阀士族的势力 B. 以雅乐取代游牧民族俗乐
C. 以艺术融合促进政治认同 D.学习南方士族的先进文化
4.下图所示的打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运动。唐时,从贵族到平民,从宫廷到军队,从男人到女人,从接待外客到集会庆贺,该运动风靡全社会。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局势长期稳定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马球运动与时代相契合
5.苏洵描述:“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该材料
A. 反映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B.反映宋代解除了节度使的统兵权
C. 说明宋代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D. 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
6.元初,关于如何修撰辽、金、宋三史出现了两种主张: 一种以宋为正统;另一种以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统治者最终确定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这一方案
A. 摒弃了王朝正统观念 B. 利于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发展
C. 体现了因俗而治理念 D. 推动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7.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A. 雇工政治地位提高 B. 社会风气的恶化
C. 商业管理日益规范 D. 市场化水平较高
8.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A. 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 B. 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9.1861年至1862年期间,英、法、俄、美等国陆续在北京设置使馆,但外交团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来。1864年美国公使蒲安臣在致本国上海总领事的一封信中,以外交团领衔的口吻,提到他与英、法、俄三国公使达成六项对华共识。这表明
A. 传统外交渐向近代转型 B. 列强对华政策达成一致
C. 晚清外交面临更大挑战 D.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10.1911年9月,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组织发动起义,宣布荣县独立,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主动派兵进攻周边地区,保路运动进入了全面的武装斗争状态。据此推断,这次起义
A. 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B. 推动了各省相继宣布独立
C. 受到了辛亥革命的鼓舞 D. 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11.七七事变后,藏族僧俗民众闻讯高呼“驱彼倭奴,还我故土”,并组成“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奔赴重庆及各大战区。该事件生动地证明
A. 七七事变是抗战的开端 B. 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
C. 华夷观念仍未彻底消除 D. 藏族民众成为主要兵源
12.1949年,上海投机资本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在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仅用10天左右就将这股涨价风潮平息下去。这场斗争的胜利
A. 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成功开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C. 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D. 解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13.图1和图2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木刻画,可以用来说明
A. 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B. 土地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C. 艺术创作风格的转变 D. 艺术主题反映时代特征
14.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三大改造的实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5.基辛格说“北京和华盛顿正是对苏联力量有一种共同的关切才走到一起的”,中美两国最终走到了一起,并在相互交往中扩大互信的基础和互利的领域,不断丰富着中美关系的内涵。
这表明,中美关系的发展
A. 以互惠互利为基础 B. 核心问题是对抗苏联
C. 合作共赢取代对抗 D.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
16.1983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一快一慢说明了什么》的文章,提到北京市顺义县投资建立燕京啤酒厂, 一年就顺利投产;山东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厂搞扩产,三年过去了连章都没有盖全,“婆婆太多,相互掣肘”。这表明
A.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 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
材料二 唐末“内为奸邪阁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
摘编自杨钰脸《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当主流的知识和思想逐渐失去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诊断和疗救能力,也失去了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和批判能力的时候,往往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它一方面被提升为笼罩一切、不容置疑的思想, 一方面逐渐沦落为一种无须思考、失去思想的记诵知识,它只是凭借着政治权力和世俗利益,维持着它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可是,与此相对照的是,过去作为边缘的佛教、道教,却成为那个时代最活跃、最富于生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过去并不占主流的外来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那个时代最新鲜、最奉行的时尚。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明清换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天崩地坼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学人不断总结明亡的教训,探索天下治乱的根源。他们一反晚明浮夸空谈的学风,强调“实践”“实行”“实功”“实事”,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祛空谈而求征实,把学术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各个领域,举凡天文、地理、经史、典制、吏治、河漕、兵工、民俗乃至文字、音韵无不精研深究。
——摘编自李治亭《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末清初新思潮萌发的背景。(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来能遇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佃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 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 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的变革。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为
什么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