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号
绝密★启用前
2024届11月高三联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意的)
1.河北省泥河湾盆地的东谷坨遗址距今约100万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东谷坨人选
用优质燧石为原料制作石器,其类型较固定,技术较熟练,看来已达到了北京人中期(距今50
万年)的水平。据此可推断
A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不同区域文明交流有所影响
D).中原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依赖
2.《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算经之首”。其中第一章《方田章》主要是解决土地的丈量与赋税计算
问题,但却出现大量“非方形田”的计算。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影响数学发展
B.汉代教育重视科技人才培养
C.土地是政府赋税征收的重要依据
D.中国古代数学重视农业发展
3.西魏大统八年(542年),宇文泰以六镇鲜卑人为骨干,收编关陇豪强的乡兵部曲,逐渐建立府
兵制。后纸发范围扩大到汉族百姓。军队管理上采取了早期鲜卑部落兵制的形式,军官恢复
或赐予鲜卑姓。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民族交融
B.强化内部凝聚力
C,提防汉族官员
D).发扬鲜卑文化
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4.郑和下西洋结束后,出现了“比年(注:每年)民往往嗜利忘禁”的现象。弘治年间(1488一1505
年)两广都御史奏称“广东沿海地方多私通藩舶,络绎不绝”,有的地方官员参与走私。嘉靖中
期,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出现规模较人的私人海上贸易集聚地。这说明
A.尚利成为南方社会的主流风气
B.明朝南方吏治腐败海防松弛
C.明朝中后期开放海禁的必要性
D.民间私人贸易开始兴起发展
5,奏折制度是清代独有的文书制度。阅读下表,对清朝奏折制度评价合理的是
表康熙朝部分满文朱批奏折
奏折
朱批
朕体安善。山两地方除平埔者外,文武宫员谁居官
山西巡抚噶礼康熙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奏折
好?声名不好者为谁?
山西巡抚噶礼康熙四十三年八月初三日奏报官员
知道了。此文断不可留
操守折
陕西巡抚鄂海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初九日奏报夏粮
知道了。麦、粮、面价及一两银兑换几个钱,著写明
收成折
顺便奏米
朕体安。近日起居饮食颇佳,马马如旧。每日修书
云南巡抚吴存礼康熙四十九年具奏请安折
不肯闲住,此朕之最乐之串
直隶总督赵弘燮康熙五十九年六月初九报告保定
四边远处,再察速报
郡城地震折
摘编自关孝廉《清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刍议》、赵鸿飞《略论康熙朝朱批奏折的史料价值》
A.主要目的是笼络地方官员
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为康乾盛世提供行政条件
D.体现了统治者“民本”思想
6.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日“庚申之变”,与之相比,记叙前一次鸦片战
争的作品不过称之为《道光洋艘征抚记》。这反映了
A.两次鸦片战争冲击了国人思想
B.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的崩溃
C.时人对时代变局有了更深感悟
D.士大夫对战败事实的遮掩
7.1913年4月,袁世凯政府绕过国会,以中国盐税、海关税为担保,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签
署了2500万英傍的善后借款合同。为此,国民党与进步党在国会争论不休,互相攻讦。国民
党表示绝不承认违法签约之借款,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这说明
A.政党政治一定程度制约了袁世凯政府
B.帝国主义通过财政贷款攫取在华利益
C,北洋政府出卖国家利益的反动本质
D.民初西方政党政治在中国实践的失败
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2024届11月高三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题号
4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A
D
D
B
B
B
1.【答案】B
【考点】中华文明起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谷坨人文化早于北京人文化,但石器技术水平较高或高于北京人早期,得出文明发展不是线性上升,具
有不平衡性特点,故B项正确。两处文化遗址虽在北方,但仅凭这则史料无法得出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这一结论,故A项
错误。材科无法证实两处遗址之间一定有交流,故C项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
2.【答案】A
【考点】汉代数学
【解析】题目主千要求分析《九章算术》对不规则形状田计算方法研究的原因。这是因为自先秦以来,井田刿瓦解,土地私有制发
展,随着土地兼并,出现许多不规则的土地,为顺应这种田形状变化,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就要加强对“非方形田”的计算方法研
究。这说明社会变化彩响数学研究,故A项正骟。汉代教育重视儒家思想,伦理人才培养,不是为了培养科技人才,故B项错误。
C、D两项无法解释题干的现象,排除。
3.【答案】B
【考点】魏晋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北魏幸文帝改苹后,北方政权虽出现民族交融反复,但总体民族交融强于南方,西魏到北周政权都采取改苹措施,顺应湖
流,不同程度汉化。如西魏宇文泰为了强化内部凝聚力,在改菲兵蒯中“以六镇鲜卑人为骨千,改编关陇豪强的乡兵部曲”“征发
范围扩大到汉族百姓”“管理上采取了早期鲜卑部落兵制的形式”,从军队组成协调六镇鲜单族与关陇棠强、汉族矛盾:管理尊重
鲜卑族优势传统,两者方面都兼顾鲜卑族与汉族的利益,有利于矛盾鲵和,故B项正确。民族交融是府兵制实施的作用或是统治
者加强内部凝聚的手段,故A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C,D两项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4.【答案1C
【考点】明朝隆庆开海
【解析】材料主旨是郑和下西洋结束后,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却日益发展。表现在南方“私通落舶,络绎不绝”“有的地方官员参与走
私”“嘉靖中期,广东、祈建、浙江等地出现规模较大的私人海上贸易集聚地”,这是因为明潮中后期,面对丝级贸易巨大利润,官府
控制并不能阻止人们对海外贸易的需求,说明政府要因势利导,开放海禁,故C项正确:題干“比年(注:每年)民往往嘴利忘禁”不
能得出南方社会主流风尚是尚利,排除A项:“地方官员参与走私”并不意味明朝海防一定松嘟,排除B项:汉代以来海外贸易兴
起,唐宋市帕贸易发达,排除D项。
5.【答案1C
【考点】清朝奏折制度
【解析】奏折制度是清朝服务于君主专制加强的文书制度,是君主与中央、地方官员、满汉官员绕过内阁沟通的快捷方式。通过奏
折皇帝可以笼络官员、了解民情、监督官员、增进感情,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减少决策失误性,提高行政效率等作用,为康
乾盛世到来奠定了行改保证,故C项正确。材科中的请安折批复“朕体安善。山西地方除平庸者外,文武官员谁居官好?声名不
好者为谁?”不仅是保持日常问候,还有督促地方官员加强监督的要求,故主要目的不是笼络地方官员,故A项错误。清朝军机处
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B项错误。材科中的请安折、夏粮折、地震折都是君主加强治理的手段,不是“民本”思想的
体现,故D项错误。
6.【答案】C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解析】晚清人士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称迷述不同,“记叙前一次鸡片战争的作品不过称之为《道光洋艘征抚记》”,说明这次战败尚未
给当时的人产生巨大冲击,尤有天朝上国观念,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中之变?”,可见这次战败给时人以
沉病打击,使人们更深地体会到一种不受欢迎却无法抗拒的时代变化,所以C项正确。时人对于两次鸦片战争感受不同,不能笼
统地说两次鸦片战争冲击了国人思想,所以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传统天朝上国的观念方才崩溃。材
料体现的是相比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鸨片战争给时人更大的冲击,而非士大夫在战争的称呼上主观地遮掩战败事实,故D
项错误。
7.【答案】D
【考点】民国初期政党政治
【解析】题千主要讲的是袁世凯政府“绕过国会”,违法与列强借款,此事引发国会争论和国民党抗议,但是这些争论、抗议均无效,
由此说明民国初年引进学习西方议会制度、政党政治的实践失败,所以D项正确。“国民党表示绝不承认违法签约之借款,最后
此事不了了之”说明政党政治没能有效制约袁世凯政府,所以A项错误。袁世凯政府与列强签订借款合同,“以中国盐税、海关税
为担保”,确实出卖了国家利益,也便利了帝国主义稷取在华利益,但不是题千主旨,所以BC两项错误。
历史参考答案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