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6 20: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年级 11 月月考 之子昌意的后裔,羌人认为祖先是有虞氏,匈奴铁弗部也自称系大禹的嫡脉相传。这反映出(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社会矛盾趋向于缓和 C.中原文化长期领先 D.少数民族溯清了族源
高三历史试卷
7.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
一、选择题
1.下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的分布及代表性成就。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 文明区域之间孤立隔绝 B.中原文化发展领先全国
A.①③ B. ②④ C.①② D. ③④
C.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 D.南北文化发展渐趋一致
8.下面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至武则天神龙元年,户籍人口与国家实际控制人口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的冲突加剧,贵族集团基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母国前往异国的“出奔”
变化整理的数据(按照每户一丁计算)。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
现象频发,而“出奔”的结果无外乎定居他国、被杀、成功复国等三种情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太宗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三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
A.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宗法礼仪彻底崩解 C. 既有秩序面临挑战 D.人才流动现象频繁
(公元 639年) (公元 652年) (公元 705年)
3.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
籍面人口/万户 300 约 380 约 615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实际控制人口/万户 300 约 380 约 430
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籍面年增长率 — 1.85% 0.91%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实际年增长率 — 1.85% 0.23%
4.汉武帝时期,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一项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
A.均田制遭到一定的破坏 B.政府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己诏”说明北魏( )
C. 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减轻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趋向崩溃
A. 灾异现象频发 B.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9.据韩愈《原道》描述,当时僧人、道士均视孔子为“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布“乐其
C.政权实现汉化 D.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
诞而自小”。韩愈意在强调唐代中期( )
5.魏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用权。中正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供给政府,
A.已闻宋明理学之先声 B.儒学正统地位亟需重构
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官吏的任用由中央决定。这表明魏晋时期( )
C.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三教合流成为社会共识
A. 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B.九品中正制被废除 C. 士族势力逐渐衰退 D.选官权向中央集中
10.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
6. 魏晋时期,内迁黄河流域较久的少数民族大多不再以异族自居,如拓跋鲜卑说自己是黄帝
第 1页
{#{QQABJYKUggioAAAAAQgCEwVACgGQkAACAAoOxBAIMAABQANABAA=}#}
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行“学术传教”的思想,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西方传教士的这些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 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做法( )
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B.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11.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 C.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 D.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 17.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重臣伊里布的家臣张喜临危受命参与了中英谈判,他在谈判中说到:“我朝以德服
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人,不在兵威……尔们外夷不知大体,船坚炮利是霸道,非王道也。”由此反映清政府( )
A. 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A.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 利用传统思想抗争 C.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D.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8.下图为英国人绘制的《南京条约签订图》,其右下角绘有“永远和好”的中文字样。在 19世纪上半叶,
12.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 这类作品大多是“受命创作的”,所选取的都是极易引发观者共鸣的场景,其内容、角度、着色经过精心
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设计,均被制作成版画,降低成本,广为发行。此类绘画的绘制、发行意在( )
A. 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3.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
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A.打开中国艺术品市场 B.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 美化列强的侵略行径 D. 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19.《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
D. 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 )
14.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南京条约》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B.《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 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 D.《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
20.鸦片战争前后,部分清朝士大夫热衷于研究世界及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出现了如下表所示具有代表
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性的部分著作。
A. 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鸦片战争前后介绍西方的主要著作
15.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
代表人物 著作 成书时间
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
林则徐 《四洲志》等 1841年
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魏源 《海国图志》 1844年. 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D 姚莹 《康輶纪行》 1846年.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16 徐继畬 《瀛寰志略》 1848年.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习华语,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并提出对华实
第 2页
{#{QQABJYKUggioAAAAAQgCEwVACgGQkAACAAoOxBAIMAABQANABAA=}#}
夏燮 《中西纪事》 1850年 A.维新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B.清末政体改革的欺骗性
据此可知,当时( ) C. 捍卫民主共和的紧迫性 D.批判封建礼教的必要性
A. 西方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B.中西思想的深入交汇发展
C.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思想 D.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 26.下图为 1928年《大公报》上刊载的一则征婚广告,男性对女性提出要“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
2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江南地区实施“应变十策”:安民造册、招辑流亡、管理诉讼、治理土匪、兴办 思想”等要求,女性则表明自己“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
团练、整饬军纪、保障农业、兴修水利、减赋限租、招贤之制。这些举措( ) 侧室亦可”等内容。这反映出( )
A. 获得了民众普遍支持 B.使江南地区长治久安
C.扩大了政权统治区域 D.其意在应对社会危机
22.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
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
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 )
图为征婚广告
A. 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A.拜金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思想解放的渐进性与艰巨性
23.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
C. 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传统婚姻观念已被彻底摒弃
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
27.1924年,国民党开始重视民众运动,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1926年底到 1927年上半年,湖南、
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 )
湖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这一现象说明( )
A. 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 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
A.两湖地区土地革命迅速发展 B.革命政权的群众基础得以扩大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
C. 农民运动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D.革命形势的发展影响农民运动
24.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
28.下图为中共五大召开(1927年 4月 28日)前全国党员分布图。这反映出( )
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 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25.下图是 20世纪初年《申报》上发表的一幅时事漫画,其中文字分别是“立宪”和“专制”。此画作者意
在揭示( )
A.党员人数发展迅速 B. 南方已成革命中心 C.中共致力工人运动 D. 革命形势正在酝酿
第 3页
{#{QQABJYKUggioAAAAAQgCEwVACgGQkAACAAoOxBAIMAABQANABAA=}#}
29.《中国的 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一书中叙述:说起 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
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
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 )
A. 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
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30.中国近代某部法律文献规定:“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军阀、官僚、地
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
由的权利的。”该文献颁行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二、非选择题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旧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惯性依然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人民情怀,只有植根人民的沃土,才是真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阻碍因素。但是,受五四运动前后急剧动荡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
诚而醇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深扎于人民的大地。他的足迹曾先后来到这些红
变化,主流社会心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助推因素。
色土地。从图中任选两个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两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要求:
——改编自《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启示》
明确列出两次发生的重大事件,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二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国人对战争前途走向的认知,既非从始至终都存有必胜信念,也非一直悲观失望,
33.(14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而是随战争形势起落,几经变化。1938年 10月后受战争形势影响,悲观情绪不断滋长,抗战必胜的信心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此前相比明显下降。……1943年 2月 5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令)我们愉快的是百年的锁链已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
开始解除,我们更能挺起胸,昂起头,以更充沛的精神抗战到底。”
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
——改编自《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
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引自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心理变化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 1938年相比,1943年国民重拾抗战信心的主要原因。(7分)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
材料 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红色旅游,让我们跟着他走!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
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 4页
{#{QQABJYKUggioAAAAAQgCEwVACgGQkAACAAoOxBAIMAABQANABAA=}#}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
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
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
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
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
治者的突出贡献。(4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
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
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
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
第 5页
{#{QQABJYKUggioAAAAAQgCEwVACgGQkAACAAoOxBAIMAABQ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