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韩非子》中记载“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铡……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墨子》中记载“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庄子》中记载“禹亲自操橐耜……腓无胈,胫无毛”。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论证
A.原始社会私有财产的产生
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进步
C.万邦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
D.诸子思想兼容并包的特征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出现一定的人物形象。如图所示,西周中期以前,人物周身添加了大量的神秘纹样,表现为一种夸张且神秘威严的形式。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没有了之前的狞厉,逐渐表现出写实主义风格。这一转变反映了商周时期
人头銎内钺·西周前期 画像铜壶(局部)·春秋晚期
A.民本观念逐渐地成为主流
B.人与自然关系愈发消极
C.理性的思想因素有所增长
D.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尖锐
3.《国语·鲁语》记载:“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至汉武帝时,为打压丞相,任用内侍亲近之人组成内朝,使其总理朝政,参决政事。内外朝制度的推行
A.延续了先秦制度的传统
B.强化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C.给予了外戚干政的机会
D.解决了朝臣擅权的问题
4.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耕牛可以受田,但上限为4头牛。这些规定旨在
A.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
B.推动北方荒地的开发
C.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
D.打击北民南迁的现象
5.隋唐时期,天文历法教育被国家完全垄断,民间被禁止传授天文历法知识,违反者会被处以严厉的惩罚,对此,《旧唐书》解释道:“天文著象,职在于畴人;谶纬(预示吉凶的隐语)不经,蠹深于疑众。”政府禁止民间传习天象反映了唐代
A.忽视科技人才培养
B.儒学政治地位受到冲击
C.注重维护政治稳定
D.天文研究的实用性较弱
6.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的姚崇、宋璟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却少有著述流传于世;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则鲜少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宋朝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则是既文采飞扬,又都在政界施展身手。唐宋两代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A.唐宋经济基础上的差异
B.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完善
C.儒家学说的世俗化转型
D.重文教风气的日益流行
7.广彩瓷器是清代瓷器兴盛的代表。清中期,广州瓷商从景德镇购买烧好了白釉的瓷坯,在广州根据国外客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和二次焙烧。广彩瓷的兴盛反映了清代
A.西方技术逊色于中国工艺
B.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
C.海外贸易占据着主导地位
D.外贸政策调整改变产业布局
8.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于总理朝政,他在呈奏的《资政新篇》开头中说道:“小弟仁玕于跪在我真圣主万岁万岁万万岁陛下,奏为条陈款列,善辅国政,以新民德,并跪请圣安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A.救亡图存探索的局限性
B.洪仁玕以正确的策略推进改革
C.基督教思想的根深蒂固
D.中国现实与西方文化深入融合
9.1896年,驻华时间长达33年的德国公使巴兰德被长期负责非洲事务的专家申克和海靖接替;英国驻开罗总领事窦纳乐则首次赴远东工作,任驻华公使;1898年,美国以军队出身的康格接替驻华13年的登比。由此推知,这一系列的外交调整
A.激化了清政府同列强的矛盾
B.便利了中国汲取外交经验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预示了清廷沦为洋人朝廷
10.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现实主义和古典写实主义,在欧洲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艺术;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学者并没有宣扬现代主义,而是积极倡导现实主义与古典写实主义。这一不同主要源于当时
A.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可
B.宣扬科学思想与方法的需要
C.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追求
D.对欧美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
11.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建立了很多童子军组织,而童子军组织的学习在1933年有明显调整。下表为1933年前后童子军组织的学习概况调整情况。这一调整反映了
时间 学习概况
1931—1933年 训练: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文化:三民主义、国耻小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概况。
1933—1937年 宗旨:日满国际亲善之源泉,为两国儿童之交欢;锻炼诸青年之心身、涵养其良善之道德。
A.民族矛盾渐趋缓和的态势
B.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C.政府注重教育的经济功能
D.侵略者对华文化渗透
12.1953年初,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民卖地的现象。4月,主管农业工作的邓子恢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尊重农民的私有财产,保护农民土地租佃自由、雇佣自由、贸易自由、借贷自由。这一表态
A.加速了土地改革工作
B.服务于城市工业化建设
C.打击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稳定农业合作化
13.198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门针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提出了若干条界限,包括:不干涉穿衣打扮,不用“奇装异服”一词;对抒情歌曲及轻音乐,得须经过批准方能禁止;绘画、雕塑方面,不禁止表现人体美的作品;生理卫生课不是精神污染。这些要求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B.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C.思想解放工作任重道远
D.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
14.古代雅典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中一方面批评神灵的不公,但另一方面也认为傲慢的普罗米修斯理应受到重罚;另一名篇《波斯人》用“又是薛西斯使他们(波斯人)丧命,天哪!”表达对失败了的骄横波斯人的嘲讽。由此可见,埃斯库罗斯
A.用戏剧创作体现人文追求
B.借希波战争宣扬爱国精神
C.以神话故事批判宗教信仰
D.将社会生活做戏剧化处理
15.设立于公元前376年的裁判官是罗马的司法长官,裁判官可在退职后进人元老院。裁判官在任职期间将自己的施政方针、办案准则或程式等通过告示来公之于众,从而创造、变通或解释法律规则,形成新的司法实践规范。据此可知,罗马裁判官
A.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
B.推动了古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C.适应了罗马社会发展的需求
D.体现了法律的形式主义特征
16.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御前会议”,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九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
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
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
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商周至明清中国手工业发展程度示意图
——改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汉世自天子至封君,将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皆作为私奉养。市井租税,即系商税。古代工商业的分别,不甚清楚,其中亦必包含工税……《孟子·公孙丑下篇>说:“古之为市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这是在乡赶集的,而亦有税,可见商税的无孔不入了。此等山川、园池、市肆租税,都是由封建时代各地方的有土之君,各自征收的,所以很缺乏统一性。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经济政策与工商业发展”展开论述。(10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清末文官选拔制度是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学堂选官制度为核心的体系和内容。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即使科举立停后,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那就是科举的“论才”功能与学堂教育功能合二为一。同时,清末学堂选官制度也在各方面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1905年停止科举后,学堂选官虽在形式上与科举考试相同,即均以试法取士,并给予相应出身,而且清廷自身也承认学堂奖励出身与科举无异。但是,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的各级官员的任用实行候补制度与政治任命。其中候补主要是任用和分发两种方法:任用公职人员时,除了因乱用公权、赃私处罚、亏空公款和吸食鸦片以外的人员,通常经过甄别、登记审查合格就可以任用。除这两种还有政治任命的文官,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军政大权由蒋介石一人独揽,五院的正副院长就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选任改为了由国民政府主席选任。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总统也是由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议选任的。由此,无论是主席、总统或是五院的院长们都是由国民政府中央选任而来的,他们对国民党负责。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任用制度。(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公元前500年后,旧大陆兴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势均力敌,各个文明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从未停止,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都倾向于扩大。当然,这增加了每个文明中心地区的范围和种类,减少了文明地区之间的隔绝,从欧亚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一种文化能够借鉴或适应其他文明的因素,这种跨文化借鉴的确是每个独立文明创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间的均势状态的确经历一系列震荡。首先希腊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发源地之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正如中国和日本的印度化,中东地区的希腊化最终被证明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接着,伊斯兰教兴起,并成功地首先向整个古代中东、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后向印度、东欧、中亚(1000~1453年)扩张,印度教的印度最终(1565年)丧失了政治独立。因此,穆斯林统治者与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主要来自印度低级种姓)联合起来,限制和压迫印度教徒的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胁。
——据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以“文明的碰撞”为话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C A C D D A A B D D C A C D
1.C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材料中尧、舜、禹是万邦时代的领袖,三则史料都描绘了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境,这可以反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C项正确。原始社会私有制的产生是在万邦时代,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产生,排除A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排除B项;材料三本诸子文献的记载只是在描述古代领袖的农业生产,没有体现其核心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
2.C从材料可知,西周中期以前的人物形象凸显神秘主义,而西周中期以后凸显写实主义,即人的地位在上升,因此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理性的思想因素有所增长,C项正确。商周时期,民本观念逐渐成为社会潮流,但尚未成为主流思想,A项错误;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人从屈服于自然到逐渐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关系是愈发主动积极的,B项错误;人物形象从神秘走向写实,并不能推断社会矛盾尖锐与否,D项错误。
3.C本题考查汉代内外朝制度。武帝任用内侍亲近之人组成内朝,外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卫青、霍去病、霍光、王莽等都以外戚身份入主内朝,C项正确。先秦时期内朝负责神事,偏向于祭祀等,汉武帝时期内朝总览政事,权力大于先秦时期,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内朝已经脱离了专管神事的职能,并不是意在宣扬君权神授,排除B项;汉武帝之后,内朝官员掌握大权,霍光、王莽都行废立皇帝之事,因此内外朝制度没有解决朝臣擅权问题,排除D项。
4.A本题考查均田制。限制农民的随意流动,禁止以田产为投献之礼,可以防止农民投托豪强;耕牛受田限制为4牛,可以防止豪强无限制受田。因此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A项正确。禁止以田产投献与限制耕牛受田,都和开发荒地无关,B项错误;两项规定与北魏的汉化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限制耕牛受田,无法打击北民南迁的现象,D项错误。
5.C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思想演变。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政府禁止民间传授天文历法知识,这是因为在“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天象会被解读为国家统治的福与祸,政府为了避免民间利用天象妄议朝政,垄断了天文历法教育,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将对天象的解读与政治统治联系,并非科技人才培养,A项错误;材料可以说明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力较大,不能推断儒学政治地位受到冲击,B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禁止民间学习天文知识,并非强调唐代天文研究的实用性弱,D项错误。
6.D本题考查唐宋的社会变革。宋代选官更加重视文教,一方面体现在科举考试弱化诗赋,强调政论,另一方面有文采之人更受重用,这使得人仕的范仲淹等人既有文采,又能施展政治抱负,D项正确。宋代商业较唐代发达,但科举人仕的读书人并不经商,且文学素养和政治才能均与商业活动没有必然联系,如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贫寒,不能僵化地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主要在于考试程序更加公平,这与官员文采和才干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儒学世俗化指儒家思想向底层民众如农民、工匠、贩夫走卒传播,强调的是纲常伦理,与文采和治国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7.D本题考查清代对外贸易的状况。清代广彩瓷是在景德镇制作瓷坯,在广州进行二次烧制,这是因为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在乾隆年间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因此广州的瓷器制造业发展起来,这反映了外贸政策的调整改变了清代制瓷业的布局,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表现出西方技术,A项过度推理;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反映在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了雇佣关系,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C项“主导地位”表述不当。
8.A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据材料可知,作为洪秀全的族弟同时总理天国朝政的洪仁玕,面对洪秀全时,奴性十足,这反映了太平天国已然是一个封建政权,因而太平天国的救亡探索存在局限性,A项正确。材料是洪仁玕呈奏,并非积极推进改革,且结合史实可知,洪仁玕对《资政新篇》的推进力度明显不足,B项错误;材料中更多的是以帝王称呼洪秀全而非基督教宗教教义,C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封建伦理思想十足,但并没有看出西方文化,而且当时也没有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D项错误。
9.A本题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大批熟悉中国的列强外交官被调离,新任驻华外交官并不熟悉同中国外交的注意事项,如果照搬殖民非洲的经验处理对华外交,容易激化双方的外交冲突,故选A项。材料所提的调整并非是给清朝学习经验,清朝也未能吸取经验,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并非特指材料中的外交调整,排除C项;1901年后,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与材料时间不符,外交官的调整不能断定中国一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论带史不符合史料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排除D项。
10.B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据材料可知,中国学者推崇西方的现实主义与古典写实主义,这是因为西方科学思想注重现实,宣扬现实主义更利于传播西方科学,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尚未高度认可马克思主义,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追求,C项错误;一战后,中国对欧美文化有了一定反思,此时尚未深刻反思,D项错误。
11.D本题考查日本的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东北,因此1931年到1933年的童子军教育主要为爱国主义教育及军事教育;伪满洲国成立后,东北地区的教育逐渐被日本控制,推行奴化教育,因此1933年之后的教育有很强的“日满亲善”理念,这反映了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D项正确。从1931年到1937年,民族矛盾是逐渐加强的,A项错误;1933年到1937年的童子军教学宗旨以“日满亲善”为精髓,这是日本文化的入侵而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B项错误;这一教育调整,体现出伪满洲国政府用奴化教育为日本政治侵略服务,C项错误。
12.D本题考查农业合作化进程。农民卖地是因为对农业合作化心存疑虑,担心土地被充公,因此卖掉土地。邓子恢的会议精神是保护农民的土地及其经济权利,打消农民对合作化的忧虑,这有利于农业合作化的稳定推行,D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没有体现农业为工业做奉献,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兼并已经被禁止,排除C项。
13.C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解放。材料所提及的相关规定,不干涉穿衣自由、不打击文艺成果、突破传统观念束缚,侧面反映了当时对这些方面管控过多,仍需要加大思想解放力度,C项正确。1983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农村,材料中没有指向农村的信息,排除A项;1986年才通过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排除B项;材料相关信息并非都是由西方文化带来的,排除D项。
14.A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文学艺术。埃斯库罗斯的两部作品都有对傲慢、骄横的批判,这是对人性负面情绪的一种批判,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体现了人文诉求,A项正确。B项无法解释《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排除;C项无法解释《波斯人》,排除;两部戏剧并非是以社会生活为载体展开,前者是神话典故,后者是政治历史,排除D项。
15.C本题考查罗马社会状况。据材料可知,罗马裁判官可以通过告示,形成新的司法实践规范,这有利于提升罗马法律的灵活性,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这适应了罗马社会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裁判官在退职后可进入元老院,由于是贵族出身,因此裁判官并不能限制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A项错误;古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公元前5世纪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材料时间为公元前376年,此时古罗马成文法早已诞生,B项错误;法律的形式主义特征表现为对文本与程序的尊重,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灵活性,D项错误。
16.D本题考查中古时期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苏丹不现身御前会议,但在隔间中监视大臣议政,这是一种秘密执政的做法,使得臣在明处,君在暗处,是强化君权的做法,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没有学习明朝内阁制度,排除A项;B、C两项违背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
(1)表现:秦汉时期政府强化对经济的管控,官营手工业持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遭受打击;(2分)魏晋时期受分裂与战乱影响,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发展受阻;(2分)隋唐宋元时期商业活动发达,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程度要快于官营手工业;(或“都处于增长”)(2分)明清时期官营作坊效率低下,逐渐衰落;伴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2分)
(2)【示例】论题:论抑商政策下的私营工商业发展。(1分)
论述:自商鞅变法提出抑商政策后,私营工商业在封建时代经历了曲折发展。
汉武帝时期,实行算缗告缗和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打击和限制了民间工商业,导致其在武帝及其后走向衰弱。自两宋以来,私营工商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及至明清,虽然政府仍然坚守抑商政策,但生产力的进步,市民阶层的扩大,海外贸易的发展,都使民间工商业能够在一定程度挣脱抑商政策的束缚,进一步壮大。(7分)
以此可见,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私营工商业有极大的影响,但即便存在抑制政策,中国古代民间工商业仍然能够在其他因素的助力下,取得长足进步。(2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第一问要求阐述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阐述包含两个要求:一个是概括,一个是分析原因,即概括表现和分析有此表现的原因。根据图例明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两大门类是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因此作答时要分两个门类讨论,官营手工业起伏明显,两汉上升、魏晋下降、隋唐宋元上升、明清下降,因此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私营手工业与之对应,两汉先升后降、魏晋下降、隋唐宋元上升、明清继续上升。由此将本题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中分述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第二问要求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经济政策与工商业发展”展开论述,这里选择时段可以是从商周到明清,也可以节选其中某段,既可以选择官营工商业或私营工商业其中一条,也可以同时选择两条,既可以是不同经济政策对工商业发展起到不同影响,也可以是同一经济政策对工商业的影响。
18.(18分)
(1)特点:新式选拔机制与传统选拔机制并存;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近代科学知识。(6分,每点2分)
形成原因:受到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吸取了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病带来的教训;清末新政时期,推崇渐进式改革;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6分,任答3点得6分)
(2)原因:贯彻了国民政府的“训政”思想(或答“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并结合中国实情;
内容:针对不同岗位分为候补制度与政治任命;
效果:强化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专政独裁。(6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改革。第一小问,概括特点:根据材料“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可知,学堂选官与旧式选官同时实行;根据材料“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可知,学堂选官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可知,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分析原因:根据材料“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可知,学堂选官制度受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由改革内容学专业知识,可推断出传统选官制度重视“四书五经”、忽略专业知识,因此学堂选官制度的形成,也是吸取传统选官制度的教训及近代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产物;改革既看重旧制度也发展了新制度,这也符合清末新政时期,对渐进式改革的推崇。第二小问,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品行考查并有一定的选拔机制,这反映了对西方制度与中国实情的融合;这一制度突出了国民党的中心地位,结合时间可知,这贯彻了国民政府的“训政”思想;主要官员对国民党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可知,这一制度强化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专政独裁。
19.(16分)
【示例】论题:人类文明在碰撞中变革。
论述: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包括协作与对抗两种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能力增强,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文明互相接触,有的因经济上的互补而结成密切协作的关系,有的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差异而相互对立,但人类始终能在碰撞中,参考或吸取不同文明的特色,推动自我革新。
以丝绸之路为例,公元前4-前3世纪,亚欧大陆上形成了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汉帝国等疆域辽阔、力量强大的大帝国,帝国之间相互接壤,又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相互之间的商业合作能够丰富自身的物质生活,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的奢侈品,西亚的特产传人中国得到广泛栽培。
但在文明交流中,对抗也在所难免。公元11世纪,西欧基督教文明以宗教名义对伊斯兰文明发起了十字军东征,其背后也带有西欧封建主觊觎中东财富和转嫁社会矛盾的因素。这场对抗几乎囊括了欧洲的各个阶级,增强了欧洲的集体意识,使欧洲得到了一些伊斯兰科学成果,但侵略最终失败。
文明的碰撞本质上是在生产关系进步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伴随革新的一种形式。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一方面能够吸取对方的积极因素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在对抗中掠夺的资源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但总的来看,文明间的和平交流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从而发展出多元的文明成果,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助力人类的共同发展。
(评分参考:观点2分;论证10分,应当包括宏观概述文明碰撞的背景和具体的事例论证,论证时至少从两个角度展开,每个角度包含至少一个史实,对史实的描述要求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总结2分,必须包含历史启示;整体评价2分,综合考量篇幅、卷面、结构、角度、表达准确性、行文、逻辑)
【解析】本题要求围绕“文明的碰撞”这一话题,自拟题目展开论证,首先应当分析文明的碰撞的基本形式,进而分析文明碰撞的宏观背景,再举例说明文明碰撞的示例,最后对文明的碰撞进行本质的剖析并得出启示。在分析宏观背景时,强调经济、政治、思想的互动,在举例分析时,应当从两个角度出发,每个角度至少有一则史实,且要分析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和对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文明碰撞进行评价,评价时应先定性,再探讨从历史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