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9 11: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1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 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C.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
2.有学者说:“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虽然,‘势位足以屈贤’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是迫于竞争的政治压力,占有绝对权力地位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 B.社会阶层的流动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君主集权的强化
3.《南史·沈庆之传》记载,沈庆之在常湖立园舍,“广开田园之业”,每指地语人曰:钱尽此来。西晋太子洗马江统愤然感叹道:“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
A.豪强地主干扰市场的发展 B.政府商业政策发生转变
C.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 D.经济作物的种植蔚然成风
4.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  )
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
5.图2为创作于南宋时期的《卖眼药图》。该作品(  )
图2
A.描绘了商品交易的场景 B.凸显了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
C.记录了宋代中医的发展历程 D.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6.宋初,地方官吏的考核标准增加了工商税收一条。宋太宗时,考课文书要求填具“官市”“及监给曲、商税”等内容。宋仁宗时,转运使的考课正式列出“盐、茶、酒、税”盈利亏损等规定。这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B.官吏考核制度臻于完善
C.政府的商业职能强化 D.经济发展动摇抑商政策
7.表2所示为清代早期部分儒生对君臣关系的省思。这些省思(  )
表2
儒生 省思
唐甄 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
吕留良 君臣以义合,合则为君臣,不合则可去
钱大昕 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
A.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促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D.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8.明末《金薯传习录》描述番薯道:“世俗趋利,未有不籴贱而粜贵者也。惟于薯,则随掘随卖,周流以济食,无所积屯。即或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这说明番薯的传入(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C.解决了饥荒问题 D.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9.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戊戌变法
10.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指出:“在中国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 B.带有浓厚的旧式农民起义特征
C.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11.1911年11月18日,张謇致电清室:中国国土辽阔,种族不一,应效法瑞士、美国……“今推逊大位,公之国民,为中国开亿万年进化之新基,为祖宗留二百载不刊之遗爱……论者或以兹事体大,宜开国民会议,取决从违”。这表明,张謇(  )
A.赞同民主共和政体 B.摒弃其立宪派的立场
C.溢美清廷明智退位 D.意在防止复辟行为
12.1907年12月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社论称:“人之名政府者多矣。一则曰媚外之政府,再则曰贼民之政府,三则曰割地赠礼之政府,四则曰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 B.革命党人重构清廷的形象
C.清廷统治的土崩瓦解 D.清廷中外交涉的进退失据
13.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有200万人左右,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天津、青岛、济南等工业城市及矿区,且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这一状况(  )
A.反映了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B.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基础
C.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力量 D.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14.下图为黄镇在长征时期创作的《泸定桥》,该画作将泸定桥置于画面上方,强化出桥体和河水之间的落差,营造出危险、逼真的场景效果。作者意在(  )
A.弘扬革命热情 B.营造真实氛围 C.展示乐观精神 D.凸显忧患意识
15.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许多劳动互助组织。晋冀鲁豫的太行区,1945年18个县的统计,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平均每县有2万多人,1946年组织起来的劳动力是1945年的2倍多,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总量的78%。据此可推知,劳动互助组织的建立(  )
A.扭转了国共之间力量对比 B.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废除了农村封建剥削关系 D.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16.下图为某部文学作品的目录摘编(部分),该作品描述的事件可能发生在(  )
A.土地革命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7.三大改造期间,黑龙江省孟克里村的男人们感叹道:“要想丰产,缺了妇女可不行,别的村要是不把妇女发动起来,那可赛不过我们。”山西省西故县村的男人们也说:“如今妇女们顶了大用啦。”这反映出新中国(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18.1971年7月中美达成的尼克松访华协议引起苏联的忧惧,它对美国使出了如下招数:一再告诫美方,倘美国联华抗苏,必会恶化美苏关系,且为苏联所不容;在越南问题上大做文章,阻止中美在反苏基础上接近;利用苏美最高会晤削弱中美最高会唔的成果等。这说明(  )
A.美苏对峙格局转向三国并立局面 B.中美关系改善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C.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苏统一战线 D.中美建交打破了美苏的战略平衡
19.下表所示为2004—2006年国企、民企和外企单位的缴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款÷;主营业务收入×100%)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年度平均
2004 3.2% 4.07% 2.71% 3.33%
2005 3.48% 4.41% 2.82% 3.57%
2006 3.65% 4.61% 3.06% 3.77%
A.国有企业收入呈减少趋势 B.外资企业丧失了竞争优势
C.经济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 D.所有制结构发生彻底变革
20.2023年1月,中国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仪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对于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意义重大。这反映出中国(  )
A.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B.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C.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D.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21.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只不过常常被“利”所蔽而已,人生在世最高的理想境界即“人道”,而“人道”应当是经过自觉调整的,“乐而不乱,复而不厌”,所以要“陶冶而成之”。由此可知,董仲舒(  )
A.重视人的道德伦理教化 B.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C.强调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D.主张抑制人的正常需求
22.傅奕(555—639)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加强对民众的管理
C.佛教自身的欺骗性 D.维护封建政权稳定
23.元世祖以统一币制为己任,极力推行纸币,最终规定“交钞的印造,以万锭为限,以十足的现银为储备基金”,并明确规定“没有现银,则不许印发新钞”。这一规定(  )
A.确立了纸币的法币地位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C.根源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维系了交钞币值的稳定
24.对于户部官员的任命和吏员的参拨,明太祖曾作出重大决定:即在任用户部官员和吏员时实行地域(苏松江浙)回避,在任用苏松江浙人时实行部(户部)回避。这种双回避制度成为明代定制,历经二百余年而未有更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明代(  )
A.江南成为赋税重要来源 B.体制建设提升行政效率
C.八股取士制度弊端丛生 D.官员贪腐现象日益严重
25.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于英美战争,英国兵船竟在中国海面任意拘捕美国商船,引起中英之间的纠纷,英国乘机提出许多要求,如反对清朝地方官行用文书称外国“蛮夷”等。清朝地方官答复:“‘蛮夷’二字,系外国统称。并无轻侮之意……岂可推敲字句?”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获得兵船自由航行权 B.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C.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 D.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
26.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同时他又强调:“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由此可知,孙中山(  )
A.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认为革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
C.明确提出国家的前途是实现民族统一 D.指出民族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题
27.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28.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史学界关于边疆史地的研究形成热潮。据统计,仅关于边疆史地的期刊就达到180种之多。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地域涉及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东南(台湾),领域涉及边疆的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经济建设和开发。这一史学研究热潮(  )
A.使历史研究出现新领域 B.有利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C.顺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 D.实现了边疆史地知识的普及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农村的交易方式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物物交换、人民币、银元、铜元等形式,部分地区还流通商人的土票。而到1952年底,据人民银行总行估算,农民持有的人民币已达11万亿元,约占当时人民币流通总量的40.4%。这一变化(  )
A.捍卫了新中国的经济主权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政权基础
C.摧毁了国民党的农村势力 D.推动了农民从封建束缚中解放
30.1981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3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当时(  )
A.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B.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二、非选择题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
材料二
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迁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海上丝路变迁的认识。(2分)
32.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学术和文学的变化。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唐宋时期,并非所有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所谓“变”……实际上,唐宋之际有三个根本性的领域是延续和深化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史领域着眼,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下,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是延续和发展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吃喝穿住等家庭日常生活,变化无多。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等级授职制总体上是走向深化的;政治系统内虽因科举大盛而产生了社会流动,但就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而言,由荫补入官者(官僚世袭)依然占据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两朝并无质的区别。第三,在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独尊儒术的状况也不曾在根本上发生改变。
——刁培俊《“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观点予以阐释。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8分)
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A A A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A D C B B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A D B C C B D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和表1“二里头陶文与甲骨文对照表”可知,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绝大多数与之后的甲骨文相对应,表1中二里头陶文中的这两个符号,从结构上看,它是“井”的象形字或会意字,与甲骨文中的“井”互相对应,这反映出文字的发展与变化关系,表明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二里头文化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历史遗存,但尚未确定是夏文化的历史遗存,排除A项;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二里头陶文并不是成熟的文字,排除B项;中国文字的源头是殷墟甲骨文,而不是二里头陶文,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流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据材料“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重视选拔有才能的人,这冲击了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士阶层的崛起与受到重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的信息,故排除C项;君主集权是指国家重要权力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而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地位,重视选拔有贤能的人才,故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广开田园之业”、“钱尽此来”、“公侯之尊……收市井之利”可知,魏晋时期,大庄园主和公侯把自己的农产品投放市场以获取利润,表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故选C项;处“公侯之尊”的这些群体并不都属于豪强地主,且材料并未提及对市场的影响,排除A项;秦汉以来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政策并未发生转变,排除B项;大庄园主和公侯把自己的农产品投放市场,但并未表明是何种作物,无法得出“经济作物的种植蔚然成风”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生活所需物品或“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或“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可知政府相关人员的生活所需经由城市经济活动的专门渠道取得,故选A项;“税制创新”不合题意,政府相关人员属于免税范围,排除B项;“根本原因”不合逻辑,唐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应为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进一步增强”不合题意,与材料“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相悖,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宋代《卖眼药图》刻画了卖药郎中售卖药物的场景,体现了商品交易的过程,故选A项;《卖眼药图》展示的是现实生活场景,并未体现浪漫主义绘画风格,且该风格兴起于19世纪,排除B项;这幅面只记录了—个静态的场景,而非动态的过程,且仅凭眼药看不出整个宋代中医发展历程,排除C项;文人画强调意境,且这幅画属于风俗画,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官吏考核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宋代在官员的考核中加入了对于工商税收的考核条目,这反映出当时工商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这也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项;政府出台了上述政策,并不表明考核制度臻于完善,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财经职责,而非政府的商业职能强化,故排除C项;抑商政策在当时并未被动摇,故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子之尊……皆人也”“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等可知,这些儒生否定天子的神圣性,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明末清初思想家并未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且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并未在当时流传,排除B项;这些言论并未促成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且仅凭一些儒生言论做不到这一点,排除C项;传统伦理道德包括“三纲五常”等,这些儒生的言论只是否认了君臣伦理,并未全盘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番薯除能吃以外,还可以“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做成各种番薯制品贩卖,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财政的增减,排除A项;饥荒问题被“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咸丰……封疆大吏”“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财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汉族势力上升,并且主导了洋务运动,创办军工、民用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故选A项;A、B两项在阶段上属同一时期,但是这些督抚是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才获得政治上的权力,中央权力下移,清朝权力机构发生变化,因而他们“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入政治制度领域,与材料“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不符合,排除C项;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处于向西方学习的第二阶段,不符合“揭开……第一篇章”,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在社会基础不动的情况下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并未使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带有浓厚的旧式农民起义特征,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马克思强调太平天国是在社会基础不动的情况下而闹革命的,并无太平天国反侵略效果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太平天国属于旧式起义,并未使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并未促进社会转型,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材料中“效法瑞士、美国”“今推逊大位,公之国民,为中国开亿万年进化之新基”“宜开国民会议”等信息表明,张謇主张清帝退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张謇“摒弃其立宪派的立场”,且张謇系晚清立宪派代表人物,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致电清室”“推逊大位”可知,当时清帝尚未退位,排除C、D两项。
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末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媚外之政府”“贼民之政府”“割地赠礼之政府”“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等可知,20世纪初,社会舆论认为,清政府在为外国列强服务的同时,加紧对中国民众的剥削与压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即列强通过控制清廷来剥削中国民众,以维护在华利益,所以清政府的多个称谓恰恰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合流,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党人对清廷形象的重构,故排除B项;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土崩瓦解,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涉等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到1919年前已达200万人,数量增加速度快且人口非常集中,这表明无产阶缴力量不断壮大,为民主革命的发展积蓄了新力量,故选C项;材料表明工人阶级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既有轻工业,也有重工业,无法得出以轻工业为主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力量的发展,不涉及动摇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根基问题,排除B项;材料表明随着民族资本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但无法看出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画作通过营造泸定桥的“危险、逼真的场景”,赞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和顽强热烈的革命信念,这有助于弘扬红军的“革命热情”,A项正确。材料显示该画作“强化出桥体和河水之间的落差”,可知其意在“弘扬革命热情”,而非“展示乐观精神”,更非“营造真实氛围”和“凸显忧患意识”,排除B.C.D三项。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根据地的劳动互助组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各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互助合作经营,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为解放战争提供物质保障,故选D项;劳动互助组织的建立并不能扭转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故排除A项;劳动互助组织的建立只是将分散的农民力量组织起来,并不是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排除B项;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这一举措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内容“和平之光再现”“和平是个阴谋”“和平民主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建国方面存在两种道路的分歧1945年8月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让人民看到了和平的曙光,但是在1946年国民党否决了关于和平建国的协议,挑起了内战,故选C项;土地革命时期是国共对峙时期,并不符合“和平是个阴谋”,排除A项;1924年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与“和谈”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已经败退台湾,国内仅存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和平最后一战”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解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男人们感慨在生产活动中,妇女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主要是由于在农业生产合作经营下,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故选B项;重视妇女的作用并不表明男尊女卑观念消亡,故排除A项;妇女起了重要作用并不表明按劳分配得到实施,故排除C项;传统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冲击了两极格局中苏联的地位,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被打破,影响了原有的世界政治格局,故选B项;虽然当时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尚不足以与美苏形成三国并立局面,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美并没有建立反苏统一战线,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美建交于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史料实证的素养。据材料可知,2004—2006年民企缴税贡献率最高,这表明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故选C项;国企缴税贡献率虽然低于民企,但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收入日益减少,故排除A项;外资企业缴税贡献率虽低,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失去竞争优势,故排除B项;当时所有制结构并未发生彻底变革,故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援建非盟……对于提升非洲……意义重大”体现了中国对非洲疫情防控的支持,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故选D项;当今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仍然为西方发达国家,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不结盟外交政策”,“始终”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中国与苏联是结盟关系,排除B项;非洲不属于中国周边国家,对非洲的医疗援助不是构建睦邻友好关系的反映,排除C项。
21.【答案】A【解析】由材料“ 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只不过常常被利所蔽”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非善非恶,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着“义”的倾向,但是容易被利欲所污染,因此要强化人的伦理道德教化,故选A项;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可知董仲舒并不认为人性是“恶”的,排除B项;由材料“陶冶而成之” 可知董仲舒主张陶冶人性而非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项;“人道应当是经过自觉调整的”可知强调人的自主与能动,并未抑制人的正常需求,排除D项。
2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可知,傅奕认为佛教存在诸多弊端,对国家有害,从维护封建政权稳定出发,应加以废除,故选D项;据“易服以逃租赋”可知,傅奕反佛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但这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加强对民众的管理有助于抑制佛教的发展,属于手段,不是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排除B项;佛教自身的欺骗性属于反佛的原因之一,不是傅奕反佛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
2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初统治者以现银为储备金,限制了政府滥发纸币,从而维系了币值的稳定,D项正确。纸币在宋代即获得了法币的地位,排除A项:B项表述夸大了这一措施的影响,该措施并不能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排除;白银的大量流入始于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
2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实行的“双回避”制度意在防止江南地区的官员参与户部的运作,其原因在于江南尤其是材料提及的苏松江浙地区是政府重要的赋税来源地,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八股取士制度,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蛮夷……岂可推敲字句?”可知,清朝地方官认为“蛮夷”是对外国统称,并无轻侮之意,清朝也没有改变称谓,这反映出当时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故选D项;根据材料“英国……纠纷”可知,英国兵船并未取得兵船自由航行权,《天津条约》中规定了列强从中国攫取了内河航运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清朝地方官对“蛮夷”的理解,并没有论述其他方面国人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不能说明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得不出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的结论,排除C项。
26.【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即便汉人为君主,也要革命,把矛头指向君主专制体制,即革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故选B项;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共产党的理论,与孙中山无关,排除A项;孙中山明确提出国家前途是反对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提出国家的前途是实现民族统一是民族主义,排除C项;民权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题,排除D项。
27.【答案】C【解析】据材料“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国共合作……战线”“开展土地……统治”可知,中共从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到国共合作,再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说明中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科学理性,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C项;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时间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之后,这与表格中的会议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因此,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说法不能体现出1921年和1927年党的两次会议内容,排除D项。
2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的史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形成热潮,这是受到全国抗战的影响,民族主义得到了传播,故选C项;边疆史地属于已有的历史研究领域,故排除A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建立,故排除B项;这一研究热潮并不一定会推动边疆史地知识的普及,故排除D项。
2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到1952年底,人民币在农村的流通量约占当时人民币流通总量的40.4%,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对人民币及新生政权的认同感逐步增强,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力增强,这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和工农联盟,故选B项;经济主权主要体现在涉外经贸活动中,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且与国内农村人民币的流通无关,排除A项;当时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D项所述是建国初期农村土地改革的影响,与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流通无关,排除D项。
30.【答案】D【解析】据材料“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个体经济,政府对其进行了肯定,一定程度上突破计划体制的束缚,反映出思想观念得到解放,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行业与个体户信息,无法得知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排除A项;工业结构指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材料不涉及工业结构内容,只是侧重说明所有制内容,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4分)
(1)表现:泉州成为重要港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贸易规模大、种类多;外商云集。(4分)
原因:政府支持;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4分)
(2)变迁:主导国家,由中国变为葡、西等西方殖民国家;贸易航线,从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2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2分)
(3)认识: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外贸易;应积极推动构建海洋贸易新秩序。(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得出泉州成为重要港口;据材料一“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得出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据材料一“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得出贸易规模大、种类多;据材料一“涨海声中万国商”得出外商云集。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得出政府支持;据材料一“号为天下最”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一“家僮数千”得出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2)第一小问变迁,据材料二“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得出主导国家,由中国变为葡、西等西方殖民国家;据材料二“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得出贸易航线,从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时间“明朝中叶”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据材料二“西班牙殖民者”得出早期殖民扩张。
(3)对海上丝路的认识,从世界形势等角度展开即可,如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外贸易,应积极推动构建海洋贸易新秩序。
32.【答案】(12分)
示例一: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2分)
阐释:政治上,唐代三省六部制之下,门下省负责审核谏议,从而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宋代,二府三司则进一步分割了相权,皇权得以强化;唐代科举制虽然建立,但并不完善,政治门阀色彩依然浓厚。而宋代糊名和誊录法的出现使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经济上,唐代实行坊市制,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城市以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为主。而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大大增强。文学上,唐代诗歌更多的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而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话本为代表的文学世俗化趋势明显。(9分)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1分)
示例二: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2分)
阐释:经济上,宋代的商品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是全国范围看,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唐朝一样,仍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政治上,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其次,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上,由恩荫入官者依然占据了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并无质的区别。思想上,中唐以来儒学复兴已然拉开序幕,纲常礼教得以强化,而宋朝理学依然是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的进一步强化而已,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9分)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都是封建社会之下的一脉相承,并无绝对差异。(1分)
【解析】
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在唐宋之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即“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但是据材料二内容可知,中国学者刁培俊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史实论证了中国的唐宋之际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据题干要求可知,我们从上面所述观点中选择其中一个即可,并结合史实进行阐释。如果选择中国学者刁培俊的观点,可以把观点定位为“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然后结合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来论证这一观点即可:在经济方面,宋代的商品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是全国范围看,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唐朝一样,仍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政治方面,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其次,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上,由恩荫入官者依然占据了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并无质的区别。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唐以来儒学复兴已然拉开序幕,纲常礼教得以强化,而宋朝理学依然是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的进一步强化而已,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最后还要对上述阐释进行总结,以呼应所述观点:唐代和宋代都是封建社会之下的一脉相承,并无绝对差异。
33.【答案】(14分)
(1)特点: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设置了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2分)
原因: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可得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据材料一“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可得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据材料一“唐太宗要‘四海一家’”“ 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可得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据材料一“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 设有‘蕃坊’特区”可得设置了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可得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可得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根据所学知识,随着白银的不断流入,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可得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康熙帝和乾隆皇帝对外思想的调整;据所学知识蔡新等人的开禁止主张,可得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