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9 19:15:27

文档简介

A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B加大了南北统一的阻力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C.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D.有效强化了内部凝聚力
5.唐末黄巢起义时,起义军围攻广州,黄巢向朝廷求任广州节度使。在朝议时,官员于琮反对,他
高三历史试卷
说:“南海有市舶之利,岁贡珠玑。如今妖贼所有,国藏渐当废竭。”由此可见唐朝
A.节度使已成朝廷大患
B朝议制度影响了决策
C.朝贡贸易的利润丰厚
D.外贸是重要财政来源
试卷满分:100分
6汉刺史与宋监司均负有巡历地方的监察之责。汉代后期,作为监察机构的刺史侵郡守行政权力
而积重难返,刺史渐成州牧,集军政诸务于一身。宋朝地方监司却合行政监察为一,运行二百年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多年。宋朝地方监司与汉代刺史机构设置的显著不同是
题目要求的。
A,崇文抑武
B.诸司并立
C.权力集中
D.因循保守
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在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与氏族
7.明正德年间,王阳明选取34封朱惠与人往来的书信,编成《朱子晚年定论》。他认为朱熹晚年思
组织有着根本区别。国家按地区来划分国民,区别于原始社会以血缘划分的组织结构,国家设立
想与陆九渊趋同。该书刻印流传后引发激烈批评和争论,批评者认为此书完全是“颠倒黑白”,
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是,中国古代,直至商代和周代,其氏族、宗族、家族等血缘组
“援朱人陆”之作。顾炎武批评该书“颠倒早晚,以弥缝陆学而不顾矫诬朱子,诳误后学之深。”由
织和结构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还处于血缘和地缘相混合的状态。这说明
此推知
中国商周时期
A.王阳明是为了宣扬心学
B朱熹与陆九渊思想趋同
A.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氏族制度仍长期延续
C.顾炎武反对理学的虚伪
D.朱熹的思想被后世误解
C.政治制度有部族色彩
D.政权与族权逐步分离
8康熙皇帝在与大学士等官员的一次谈话中说:当时“田亩多归缙绅豪富之家”,“约计小民有恒业
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以下为关于“士”的几种评论。
者十之三四耳”。下表为安徽休宁县某地占地情况
人物
观点
出处
年代
康熙四十五年
康熙五十五年
乾隆二十六年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孟子
《孟子》
土地占有情况
(1706)
(1716)
(1761)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0~1亩
35户
23.97%
40户
27.40%
25户
21.55%
范睢
(天下之士)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
《战国策》
1~10亩
82户
56.17%
79户
54.11%
68户
58.62%
今之所谓士仕者,污漫者也,贼乱者也,恣雎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
荀子
《荀子》
10~25亩
27户
18.49%
25户
17.12%
18户
15.52%
也,无礼义而唯权势之嗜者也
25亩以上
2户
1.37%
2户
1.37%
5户
4.31%
上述材料反映了
合计
146户
100%
146户
100%
116户
100%
A.士阶层开始堀起
B,养士之风盛行
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
C.士重视发展经济
D.士人竞争激烈
以上材料表明
3公元39年,刘秀下“度田令”,令各那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又命“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A.该地情况印证康熙皇帝的判断
B该地情况反映了国家政策变化
有十余个郡太守因“度田不实”被诛杀,“学为儒宗、八世博士”的大司徒欧阳歙也因测量田亩作
C.清代的土地占有并未趋向集中
D,清代的土地状况各地可能不同
弊、贪污,被捕下狱死在狱中。“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这说明
9,史家常用“内外”分指中央与地方,用“轻重”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家罗尔纲认
A.度田有助打击豪强
B.度田是为整顿吏治
为,晚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的直接形成原因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
C,东汉初年政局动荡
D.土地兼并妨碍民生
别是
4西魏一北周时期的统治者,采取了推诚布信、劝以耕稼、引导民风、以“廉简”治理“群蛮”、以清廉
A.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东南互保
之政争取羌人,积极抚慰及恩威并用等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这些政策
C.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
D.甲午战争
清末新政
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但政治制度带有部族色彩。在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一些邦国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A错。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与原始氏族制度显著不同,故B错。选项D与商周不符。
2 D 从材料可知,为获任用,为求富贵、权势,士人竞争激烈。A材料均为战国时期,“开始”不正确;B、C材料未涉及。
3 A 光武帝刘秀度田令清查土地、人口,损害豪强利益,引发叛乱。度田是为了限制豪强大家势力,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度田过程中,官僚豪强勾结,造成度田不实,B错。东汉初年政局渐趋稳定,C错。材料不能说明D。材料所说“群盗并起”是因度田损坏豪强利益。
4 D 西魏-北周统治者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了民族交融、有效强化内部凝聚力(新版《纲要》上P33学习拓展),对后来北周灭北齐、隋完成南北统一有促进作用。
5 D AB材料未体现,C“市舶之利”指外贸,朝贡贸易利润不大。
6 B 材料表明汉代刺史逐渐“集军政诸务于一身”,而宋代监司分为“帅、漕、宪、仓”诸司,“分化事权”从不同方面监控节制。
7 A 王阳明认为理学家朱熹理念中有心学元素,认为朱熹晚年思想与陆九渊趋同,实际是依据其心学思想对朱子论著作了新的阐述,是为了宣传心学。
8 D 康熙皇帝认为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自耕农占比不大。而材料表格中休宁一地的土地占有情况,自耕农依然占大多数,占地25亩以上的地主占比并不大。综合材料分析,各地土地状况可能不同。
9 B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晚清地方督抚权力扩大。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洽谈“东南互保”就是表现。
10 C 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主流思潮之一。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故A错。抗战胜利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故B错。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故D错。
11 A 1915年民众支持政府与日交涉,1921年民众推出代表监督政府全权代表,反映民众对北洋政府信任度降低。BC说法错误。与国民革命无关,D错。
12 B 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议前,日寇在侵占东北三省后,制造“华北事变”。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长征胜利结束是1936年10月,A错。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洛川会议,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C错。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3 B 漫画反映出40年代后期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经济崩溃,洋货涌入,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老百姓生存艰难(卖儿卖女),这些都是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的表现。
14 C 第一阶段经济的恢复不能解释城市化率下降。第二阶段城市化发展与经济的恢复发展,一五计划实施,工业大跃进等有关,但1958年大跃进运动不是主要原因。第三阶段,国家为克服困难,实际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城镇人口。第四阶段国民经济不是持续下滑。
15 C 八十年代初期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关心改革。问卷调查统计整体上,特别是最高的三项(4、6、11)都反映了人民对改革的关切。该剧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抓住了改革时代的脉搏。
二非选择题
16 1. 特点:以官营(官府专卖)为主;盐业政策在继承中有发展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盐法体系。(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划分阶段:秦汉以前,以民营或商营为主;汉至明代,官营与民营并存,以官营为主;明后期至清代,以商营、民营为主。(其他划分方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答案必须包括时期和理由)(4分)
2.直接作用:保证食盐专卖制度的贯彻执行。(2分)
积极影响:保证了边关军镇的粮食供应、储备,有利于边防的巩固;平抑了边地粮价,充实了边疆人口,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开发;减少财政支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晋商商帮的发展)。(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得5分)
17 1.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知识分子寻找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西方思想、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成就传入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科学的重要作用;近代中国社会在动荡和变革中走向近代化,思想不断解放。(6分)
2.总体趋势:研究增多,不断深入;渐趋全面、客观;研究与时俱进。(任答两点2分)
50-70年代,史学研究重视对阶级斗争和革命史的研究,忽视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
七十年代末,受“左”倾思想、教条主义以及政治因素影响,存在将学术问题政治化、上纲上线的做法,因此对科学救国思想的研究评论主观性强,多为否定和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不断解放,学术研究活跃,百家争鸣,历史研究渐趋客观。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者也重视对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对其中的积极成分予以肯定和重新审视。随着时代发展,历史学研究与时俱进,研究不断深入、系统。(6分)
18 1.30年代: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苏区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巩固革命根据地。(4分)
40年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军的扫荡、围剿(囚笼政策),国民党反共倾向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4分)
2.推动根据地(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改善根据地人民生活,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建国后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干部队伍)。(6分)
(其他答案,如“使党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有利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农业互助合作理论形成”等,可酌情给分)
19.例: 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自主创新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在近代中国艰难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因不能独立自主,在技术等多方面依赖西方,洋务运动等现代化探索尝试都失败了,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苏联的技术、资金帮助,建设了一系列重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中国的科学家和建设者坚持独立自主、创新探索。中苏关系恶化后,我国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取得系列重要突破。
七十年代,我国在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下,在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推动了工业的现代化,武钢的一米七工程就是典型的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经验,引进先进的设备,为我所用,进行现代化建设。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例如载人航天技术获重大突破,高性能计算机打破西方技术封锁,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
进入21世纪,我国在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其他论题举例: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创新创业精神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评分标准:本小题共12分。论题(1-3分)要观点明确,符合要求。论证过程(1-8分)需史论结合,能从多角度运用多重论据进行论证;表述成文,表述逻辑清晰,表达准确。总结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