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辽宁名校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市辽宁名校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1 11:55:34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11月大联考(辽宁卷)
历史·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
3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A
C
B
A
B
B
A
C
C
D
A
D
C
0
1.D【解析】青台遗址中发现的“北斗九星”图案被天文学家确认为天文祭祀遗迹,这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
史提前了近千年,我们从中可认识到当时人们定方向、定季节、定时辰星象的知识所达到的高度。据此可
知,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文明化程度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耕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排除A
项;仅凭天文类祭祀遗迹,不能得出早期国家的诞生,B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判定仰韶
文化中晚期开始萌生天人观念,C项“开始”表述不当,排除。
2.A【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南朝门阀士族的形成,是两汉到魏晋时期尊崇儒术、豪强地
主崛起、九品中正制推行、衣冠南渡等长期演变的结果,传统的门第观念较强:北朝豪门士族的形成与少
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长期战乱、民族交融相关,豪门士族形成时间较短,更注重军功实效,故选A项。
南北朝都认同门第,只不过门第形成机制有别,排除B项:南北朝门阀的特点与南北政权对峙关系不大,
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冲击,但还是主流思想,南北方都尊崇儒学,排除D项。
3.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统治集团中胡汉通婚较多,同时朝廷官员中出身于少数民族者人数众多,
可见,唐朝统治集团注重协调民族关系,这有利于处理边疆事务,故C项正确。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
出,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唐朝统治集团中的民族构成,不能反映出盛唐的尚武风貌,排除B项:D项说法
过于绝对,排除。
4.B【解析】北宋文人崇香,彰显闲情雅致、婉转悠扬、简约优质的生活方式:同时,文人士大夫常借物
言志言情,探寻天地万物的自然真理,使得花草树木及其主题纹样具有义理之意。材料中菊、兰、梅等“超
然、高雅意象”,几何形纹饰使构图更加“规范化等信息,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群体在理学思想影响下的
审美意趣,故B项正确。A、C、D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均排除。
5.A【解析】据材料“市肆益繁庶“门外皆作翼棚“车载扁担,来往相续,人肩车,几乎相戛”等可知,盛京
城商铺林立、经济繁荣,故选A项。B、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边境贸易指两国接壤地区的居民之间的集
市贸易,从材料不能得出边境贸易活跃,排除C项。
6.B【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16年英国使团搜集关于清军布防和实力的战略情报,为英国进一
步认识中国和日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依据,①正确:鸦片战争前,英国使团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中国收集到
各种情报,且清政府不少地方官员为了所谓“国威”还允许使团四处参观考察,这说明清政府上下国家安全意
识薄弱,③正确,故选B项。清朝地方官员及嘉庆帝意欲彰显“国威”,说明其固守天朝上国观念,②错误:
鸦片战争的爆发源于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④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C、D项。
历史·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5页)朝阳市辽宁名校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大联考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青台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由九个栽立陶罐组成的“北斗九星”图案。这一被天文学家确认为天文类祭祀遗迹的发现,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这反映出,仰韶文化中晚期
A. 农耕文明领先世界 B. 诞生了早期国家
C. 开始萌生天人观念 D. 文明化程度较高
2. 南北朝时期,家族门第的形成机制迥然有别。大抵南方偏重约定俗成的伦理认同,强调社会属性;而北方仰赖权势功绩,大搞行政评比,凸显官僚的特性。这反映了南北方
A. 政治环境的差异 B. 对门第认知的差别
C. 政权对峙的后果 D. 对儒学态度的不同
3. 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成员中胡汉通婚较为普遍,同时朝廷众多文武官员也源自边疆各族(见
表1)。
表1
据表1可知,这
A. 反映了唐代婚姻习俗变动 B. 展示了盛唐尚武风貌
C. 有利于协调处理边疆事务 D. 消除了民族隔阂偏见
4. 考古人员在宋代“南海 I 号”沉船挖掘出大量蕴含香文化的文物,如德化窑青白釉香炉、香瓶以及铜熏炉盖等,其器表多饰有菊、兰、梅等超然、高雅意象的纹样,几何形纹饰使构
图更加规范化。这反映出宋代
A. 丝路贸易繁荣 B. 理学的审美意趣
C. 世俗风情兴盛 D. 崇文抑武的国策
5. 朝鲜文献《入沈记》这样描述乾隆年间的盛京:“过此(大东门)以西,市肆益繁庶。门外皆作翼棚,高出檐端”,“棚外立招牌,漆面金书,高至数丈”,“车载扁担,来往相续,人
肩车,几乎相戛”。据此可知,当时盛京
A. 城镇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B. 军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C. 边境贸易日益趋向活跃 D. 是东北的贸易网络中心
6.1816年,英国政府派遣阿美士德使团通过实地考察侦察并收集了中国沿海和内陆的岸防、 地理、水文、气象和清军布防及实力的情报。其间,清政府不少地方官员为迎合嘉庆帝彰显“国威”的旨意,主动满足使团四处参观考察的要求。这些现象可说明
①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清朝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③清廷上下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1912年10月,孙中山强调:与外国人订立承包修筑铁路合同,“纯为商业性质,不稍含政 治意味”,“中国可不俟期满,得备价赎回”。后来,他又指出,关于雇用外国人员,“必以
教授训练中国之佐役,俾能将来继承其乏”。这体现了孙中山
A. 认为临时政府应关注国计民生 B. 独立自主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
C. 改善民族工业发展环境的诉求 D. 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
8. 近代以来,对于中国人新人格、新形象的设计几乎从未间断。梁启超倡导培育国民独立自由之人格的“新民说”,陈独秀主张培养文武双全的“新青年”,毛泽东提出改造社会的“新人说”。这些思想
A. 服务于社会改造的需要 B. 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 弥合了新旧思想的矛盾 D. 反映了教育优先的观念
9. 毛泽东在某次大会上发表演讲:“有些同志以为我们的红帽子戴了十年,今天又戴三民主义帽子,就表示老不愿意……但如果旧帽子换上了新内容,那事情就变化了,不是不可戴的,
反而变为可戴的了。”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旨在
A. 号召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 结束“左”倾错误的统治
C. 团结一切力量应对时局变化 D. 实现和平建国的政治目标
10.1949年10月10日,廖冰兄发表了漫画《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前进》(见图1)。作者意在
表达
图 1
A. 期待土地改革开展的心情 B. 旧社会农民翻身做主的喜悦
C. 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认识 D. 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成就
11. 图2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发展情况。
图 2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 B. 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C.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 D. 贯彻了科学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
12.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执政官、议事会成员的生活费都由国家负担,但他们的工薪却低于普通的手工业者。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 维护民主政治的平等原则 B. 避免公职人员独裁
C. 提高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 D.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13. 古罗马针对希腊城邦和希腊化王室的不同特点进行外交控制和分化,先后击败马其顿王国和塞琉古王国,并与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等希腊化国家形成特殊的
“依附”关系,能够通过“遗嘱继承”获得这些国家的土地。这表明,当时罗马
A. 获得希腊化国家广泛支持 B. 以法律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C.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领土扩张方式具有多样性
14.8—10世纪,得益于大量叙利亚基督教学者参与,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掀起了 对希腊经典著作的翻译,其中,被翻译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医学家盖伦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A. 局限于哲学与医学领域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 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特质 D. 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性
15.13世纪,西欧封建领主普遍将自营地租给条件还过得去的农奴;到15—16世纪,领主已普遍将整个庄园都出租给较为富裕的农民或包买商人。这
A. 说明领主在向资产阶级转型 B. 为西欧农业近代化奠定基础
C. 稳定了西欧小农经济的发展 D. 使得庄园经济能够长期维系
16. 据学者研究,印加帝国的每个公民都能从国家仓库领到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工具、原材料和服装。如果一些必需品不能在当地生产,印加人会在特定商品的特定生产区建立殖
民地并开展长途贸易,但商品的生产、分销和使用由政府集中控制。据此可知,印加帝国
A. 统治疆域辽阔 B. 尚未产生阶级分化
C. 贸易体系完备 D. 国家控制能力强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 人类的旅行是促进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某学者为了研究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印度河谷地区人类的早 期旅行,利用了如下史料:
表2
材料二 公元3世纪到10世纪,数以千计的中国僧侣向西前往印度圣地,于是佛教促进了世界史上第一个以旅行为特点的新型宗教交流框架的形成。僧侣的旅行,帮助巩固佛教在亚洲数国的重要地位,并且刺激产生更多的贸易联系。
图 3 玄奘的旅行
(1)根据材料一,判断该学者力图用这些史料得出怎样的结论,并分别说明表格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僧侣旅行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4分)
18. 近代中国女性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898年5月,中国第一所女学堂 上海中国女学堂正式创办。女学堂办学“中西并重”,“堂中功课,中文西文各半,皆先识字,次文法,次读各门学问启蒙粗浅之书,次读史志、艺术(格致)、治法、性理之书”。学校章程规定:“学堂之设,悉遵吾儒圣教…… 为大开民智张本,必使妇人各得其自有之权,然后风气可开。”学堂将续《汉书》、作《女
诫》流传后世的班昭作为典范,期待女学生们“处处贤惠,知书达理,博古通今”。
(注:堂中一切捐助、创始及提调、教习,皆用妇女为之。)
材料二 20世纪初,伴随着“女权”概念的输入,女性独立的呼声陡然高涨,进步之士对班昭的批评屡见报端。新女性追随的典范转而变为一批外国女杰,赞誉尤高者为“批茶女士” (《黑奴吁天录》的作者斯托夫人)和法国的罗兰夫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1904 年,广东香山女校在“学约”中鼓舞学生:“美国放奴,批茶之力,我辈女流,曷不瞻仰 ”1907
年,《时报》发表《哭秋女士》诗,将秋瑾与罗兰夫人相提并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中国女学堂的办学特点,并谈谈你对其“中西并重”办学方针的认识。(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国女杰榜样流传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5 分 )
19. 重视城乡关系的协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联结城乡、开展革命的重要机制。20世纪20 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大批“特派员”派驻乡村,发动农民参加国民革命,由此开始探寻农民动员的系统性战略。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推行巡视员制度,下派巡视员到各县乡指导工作,定期向中央汇报情况。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各种形式的工作队机制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与实施政策的利器。
——摘编自[美]裴宜理《工作队:苏联经验的中国化》
材料二 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从1958年起,严格的人口流动限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等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城乡隔离分治局面。
—摘编自王大伟等《中国百年城乡关系: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乡融合发展》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文明距乡村社会非常遥远,却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心态和价值观,世代相袭的农人一扫离乡悲情,将“出走”看作成功的标志和家族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化最早是从“心理”开始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进程,它的始发者不是机器,不是商业活动,而是一个个离乡出走的脚步。
——摘编自李小江《梦中飞地:城乡夹缝中的性与女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实施乡村工作队机制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城乡关系变化的原因。(4分)
(3)你是否赞成“中国的城市化最早是从‘心理’开始的”这一观点 说明理由。(5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为了具体地、科学地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问题,张涛光研究团队收集了从公元前650年到公元1800年的618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并进行逐项评分,以每50 年为一个计时单位,将每一计时单位的科学技术成果总分取对数,制作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曲线图(见图4),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计时单位时间总分对数值。
图 4
——摘编自张涛光《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
该研究团队的成果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态势的认识,请提炼一个认识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认识明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