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123456
7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CC CA D A C)
3
4
13
1.C【解析】根据材料“宗法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封建帝删皇权的日益圳强,而得到了
化。“并结合少得出宗法制在春秋战冈崩遗此解后,其观念上的影响在封建补:会继续延续,故逃C:
尔法制在斧秋战西明进瓦醉,不选主。B项布材料币没行本现。亦法制础上的道德观:念是古代道德
姚念的一分,山不是卞体.不选”,
2.C【解析】根据材料“主币子之术,而户行壮之法”可以养出法与术服务主体不一,不选A:“两者
各有各的用途”,不逃乃;“术足开十管兜大臣…法是大臣管抑比众…”,故逃(;材料不涉及法与
术适应的时代问趣,不选D。
3.℃【解析】根据“秦朝上商税收极其单薄简约…赋税的重心移问田赋农业税”,合希期赋役沉重的
史实,可知农民是负山的主要承受者做选G;“茶袋朝工税收极其单薄简刻”的信息不等于工商业为
木业的论,几秦朝足推行重农抑商歧策的典型,不逃A;商业规主岁表现为各种商业的规泄性
政策利和制度,不逃书;“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练构加刑了白避负担,进加速了索的火十,山未涉及对后
世的响,不选D,
4.4【解析】材料分析了夏商周以米.因家政权和族发展互和支撑,互为基删的关系,故逃4;材料没有
涉及统·和分裂柑火问题的深究,不选B:材料没冇涉发古代经济制度以皮不问时期歧治经济制度的
传承关系,不选(;材料也没有深讨不同地区文化的相通性和关异性,不逃)
5.D【解析】根材料“儿川童玩耍、赔戏…趣境衣达”以必图巾儿童垂约等充满童其和美奸的生活场景的
刻世,可选:根据材料尤法得山米代商品经济空前繁宋,不选A;早在人类绘出之初,就开始关注人类
社会,如吞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和人物龙风等,不选B;瓷器工艺随时代发楼而不断进步,且木
题主官并非为瓷器,而足婴戏图,不逃C。
6.A【解析】根材料“南瓜、共芸、稻香、包谷、禾出”等词语:可以推延当地的食物结构及相关习价,故选
A;材料没有涉及谷种作物的其林比例,不逃B;根据“包谷(材料中有适合山林种有,可以救荒等描述,
可判定为也谷.即玉米)”可以确定不T于期代,不逃;材料没有体现白姓人均可食被的兵体情况,
不选D
7.G【解】根坏材料“变其所当变片”“所谓变片,在我已”“我月欲变,权为我操”可以有出作片细洲掌
挥变平的主动权,做选C;材料没冇具体探“体用”问趣,不选:材料也没冇明确交代变竹内莽是
“咖火长拉”还是“四方的制度”,不逃}和门。
8.D【解析】根抵“史学家的职贵布于充分挖掘巾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使因民‘嗤进产之半厚侧炊克而
白:”,结合梁启超所牛沂的社会环境川看山梁启超的治史坪念其有现怀意识,故逝刀选项;
梁京超是在新的社会背宗下提出的剃观念,并没行不定传统史学的价位.:不能选选项;染京超关
注到」广克思主义,但他的少学恩想并不龙棂源」马克恐主义一与实不符,排陈卫逃项;材料内溶没
有体现出与变法内关,除《:选项
历史试题参考答柒第1页〔共3页}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联考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宗法制对政治制度的直接影响在不断减弱,但基于宗法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却未曾被削弱,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封建帝制皇权的日益加强,而得到了强化。”材料认为宗法制
A.随时间推移而强化 B. 是帝制的组成部分
C. 长期影响中国社会 D.左右古代道德观念
2.《韩非子·定法》中说:“主用申子之术,而官行商君之法。”术是君主管理大臣的制度性安排,法是大臣管理民众的制度性安排,两者各有各的用途。由此可见,法与术
A.服务主体一致 B.发挥作用相同
C.适用范围不同 D. 适应时代相异
3.秦朝工商税收极其单薄简约,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仅征自山泽产品,如盐、铁等,赋税的重心移向田赋农业税,形成了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结构。这种赋税比例结构
A. 体现工商皆本政策 B.助推商业规范发展
C. 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D. 成为后世学习典范
4.离开了夏商周国家政权的支持,华夏族是难以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汉朝,华夏族主体是难以向汉族转变的;而没有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隋唐的繁盛和统一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据材料可知
A.国家与民族发展具有相互依赖性 B.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一脉相承 D.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5. “婴戏图”是指将儿童玩耍、嬉戏的瞬间动作纳入画面作为装饰题材的纹样,多注重“以象写意”的趣境表达。黄宾虹把宋代画坛的风气归纳为:“一人,二婴……”婴戏图在宋代瓷器上也十分多见。婴戏图在宋代迅速发展体现了
童子持莲纹执壶 磁州窑白地黑花童子垂钓枕 白地黑花童子捶丸八角形枕
A.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宋人绘画开始关注人类社会
C.宋代瓷器工艺臻至完善 D. 宋人对人性的真与美的追求
6.下列对表格中的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表:湖北恩施竹枝词
A.史料可用于研究当地饮食结构 B.此地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C.表中竹枝词创作于宋初至元末 D. 此处的百姓生活富足安逸
7.王韬说:“吾所谓变者,变其外不变其内,变其所当变者,非变其不可变者。所谓变者,在我而已,非我不变而彼强我以必变也。彼使我变,利为彼得;我自欲变,权为我操。”王韬意在强调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掌握变革的主动权 D. 学习西方的制度
8.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历史由“人类全体或大多数之共业组成”,他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使国民“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治史理念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B. 根源于马克思主义
C. 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 D.具有现实关怀意识
9.1927年4月至5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正式提出建立专门的监察委员会。《决案》规定“在全国代表大会及省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不得以中央委员及省委员兼任”。决案的通过及其规定
A.反映出土地革命时期形势严峻 B.利于党的纪律监察机构保持相对独立性
C.标志党的监察制度发展至成熟 D.有助于纠正当时党内盛行的“左”倾错误
10.“投豆选举法”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而实行的选举方法。选举的时候,候选人不用到场,监票人告诉选民每个碗代表的候选人,选民一个个轮流进屋投票。到了选举日,各选举点像过年一样,男女老少齐出动。“投豆选举法”
A.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 B.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D.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1951年,江苏南通私营工业总产值达6385万元,比1950年增加29.4%,比1949年增加41.3%,私营零售业销售额也获得较快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 合理调整工商业政策的支持
C.公私合营的推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力促进
12.下表是1984年和1989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表(单位:万个)。据此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A.农村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D.城乡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13.《人民日报》国庆社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展示当年国家在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传达中央最新的意图,阐述国事以振聋发聩。据此判断,下列表示2013年《人民日报》国庆社论高频词统计的是
A.创业、建设、改革、发展、市场经济 B. 改革、现代化、复兴、梦想、法治
C.四人帮、现代化、批判、斗争、发展 D. 人民、群众、建设、中共十二大
14.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的神话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犹太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古印度《摩奴传》中的洪水故事,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传说等等。其比较普遍的程式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一人类再生。下列对洪水神话解读正确的是
A. 神话故事完全不具备史学价值 B.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相通性
C. 东西方早期洪水神话具有共性 D.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15.早期罗马军团由有足够财产的、能自主提供武器装备的公民构成,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各自回家从事生产。公元前2世纪末期,马略进行军事改革,实行募兵制。改革规定“任何公民都可以作为志愿兵参加军队,国家提供武器和装备,并发给士兵货币报酬,士兵服役期为16年”。由此可知,马略军事改革
A. 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 是一场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C. 扩大了公民群体的范围 D. 有利于提升罗马军队实力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共 5 5 分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6-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4分)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材料一 阿保机建国后,不少汉族农业人口流入,对流入汉民筑城以居之,“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契丹人渐渐由原先“衣皮食肉”变得喜好穿着丝、麻制品。辽朝境内的陶瓷制造业兴起,产品风格与造型多样,有中原式器型,也有极具契丹特色的契丹式器型。在唐代时已经有渤海人衣汉族服饰情况,在同契丹族接触后,也出现穿着带有契丹族服饰风格的渤海人。契丹统治者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还开科取士。圣宗更是将以儒家政治学说为指导的《贞观政要》奉为圭臬。辽朝统治者效法汉人制定相关礼仪,逐渐将本民族特有之礼制与汉人礼制相结合,形成新的符合实际需要的礼仪制度。
——摘编自李蕊怡《从辽朝内民族交融看“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雍正认为如果没有国家“大一统”,民族之间就会充满矛盾,以致彼此诋毁,相互排
斥,“北人诋南为岛夷,南人指北为索虏”。各民族只有在统一政权之下,“交相做勉,共遵荡平正直之王道”,才能形成新的民族“大一统”意识。雍正认为“柔远之道,分疆与睦邻论,则睦邻为美。畏威与怀德较,则怀德为上”。雍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观念深有体悟,认为“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德足以君天下,则天锡佑之以为天下君”。在雍 正看来,清朝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一统”,“海隅日出之乡,普天率土之众,莫不知大一统之在我朝”。
——摘编自宫岩、武雪彬《雍正民族“大一统”思想与清代国家治理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内民族交融的特点及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16-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5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到欧美殖民国家的主导,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缺乏了解,对红色中国持疑惧和排斥的态度。而中国国内的一些媒 体也因受到中国对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将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视为封建独裁和反动军人集团的代名词,中阿之间对外政策等层面缺乏足够的相互认知与了解,存在认知坚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并未急于通过传统的政府间外交的途径实现与阿拉伯国家正式关系的建立,而是主要通过媒体传播和人文交流的手段进行,并辅助宗教和外援,最终助推中阿双方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摘编自刘辰《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公共外交研究》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阿拉伯国家也处于变革自强、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把握历史大势,回应人民呼声,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安全稳定与全球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滴编自丁俊 朱琳《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阿之间存在认知坚冰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时代中阿合作的意义,并为进一步发展中阿外交关系提出一些建议。(1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4分)
材料 清末民初盛行“军国民教育”思潮,学校体育被西方体操霸占,“体操科一律为主课” 并由学部施行,而武术则“各地方自行举办”“高等小学以上兼习之”。彼时国人出于民族自尊心,用武术来证明中国自古就有“体操”。武术进入学校是武术步入教育领域的大胆尝试,亦是出于文化自觉,争取与西洋体育并驾齐驱的话语权的创新形式。但一味追求动作的规范、标准,丢失了传统武术的核心特征。由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育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则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超越强健身体的范畴,从宏观上聚焦于种族与国家延续。新文化运动时期,“土洋体育之争”推动武术走向科学。国术的“传统”在“科学”的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要想以武图强,武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彼时的武术规则深受西方体育影响,趋向竞技化,初成之规则在比赛中成为裁判依据,使比赛“有法可依”。武术对抗赛在“全运会”中可谓罢花一现,但民国时期的武术套路、对抗赛实践为当代武术竞赛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经验。1936年,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功参加了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该届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惊艳世界。
摘编自张银行、谢海柱《中国近代武术“转型”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术“转型”的背景和趋势。(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武术转型发展的看法。(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
材料 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雅斯贝斯在他的代表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年) 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期理论。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历史的“轴心期”, 在几个最重要的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明中都有各自的“轴心期”。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万物中的特殊地位,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寻求突破,人类精神得到了一次觉醒、成熟和发展。“轴心期”产生了积极的成果,其精神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整体或一点),围绕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