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四次段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根据碳—14法测定,浙江上山遗址约距今11400-8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这些发现证实( )
A.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B.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C.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 D.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2.在古代中国,从商周时期的“夷夏异制”到春秋战国以来的“华夷一体”,体现了对中原地区最高境界“华夏”的认同。这一认同( )
A.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说明了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C.彰显了国家统一的潮流 D.证实了诸侯争霸日益剧烈
3.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政策,但由于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一时之间不可能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这说明( )
A.秦朝并没有完成文字绕一 B.秦朝“书同文”效果有限
C.秦朝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D.秦朝的文字系统非常复杂
4.秦汉时期设立的丞相,魏晋时被内朝官尚书取代,后来与皇帝关系更近密的中书省又取代了尚书。原为皇帝侍从机构的门下省则在东晋时取代了中书省,成为新的权力中枢。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最终得以确立 B.君主专制权力得到了加强
C.魏晋时期的政局极其混乱 D.统治者注重强化中央集权
5.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跳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饮茶的盛行反映了( )
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 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
C.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6.宋开宝元年(968年),翰林学士陶谷之子陶邴及第,宋太祖怀疑有私,乃下诏:“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礼部具析以闻,当复试。”复试合格以后才算登第,宋代皇帝在确定殿试名次时,往往把及第大臣子弟排在平民子弟之后。宋代皇帝的这种做法( )
A.铲除了士族的特权 B.维护了皇帝殿试权威
C.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D.确保了人才公平选拔
7.与前代不同,宋代虽也有“奴婢”,但是被雇佣的,宋人曾言“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宋代对贩卖人口的惩处极为严厉,拐卖人口者会被处以绞刑,买方也要从重惩处。由此可知宋代( )
A.实现了社会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社会关系契约化 D.士族豪门地位下降
8.清代宫廷绘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鼎盛。宫廷绘画创作机构发展完善,画家群体人数众多。一些欧洲画家的作品与中国艺术传统融汇,从而形成规整、细腻、华丽的艺术特色。清代宫廷绘画的发展( )
A.体现了一定的盛世气象 B.是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
C.主要受到程朱理学影响 D.得益于文化氛围的宽松
9.《中西记事》载:“国(清)初海禁既开……未几而十三洋行操其利权,税有定则,未几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洋商不堪其悉索,则控于地方官,地方官不能平其讼,则越控于大府,大府不欲穷其狱,乃回诉于本国。于是带兵船论讲,而干戈之衅以起。”材料可用于记说明( )
A.闭关锁国导致列强对华侵略 B.十三行是鸦片战争的主要责任人
C.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D.十三行的腐朽激化中西矛盾
10.《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诉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
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舆论导向 D.清廷放松了对大众传媒控制
11.晚清徐继畲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 然天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他( )
A.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 B.赞同西方流行的“进化论”
C.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D.抨击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
12.晚清咸丰以后,地方督抚日渐坐大,他们以军务紧张为词,不拘常例,奏请黜陟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等官员,同时享有奏调保举官吏的权利,致使“保案踵起”。这一现象( )
A.源于地方行政体制重大变革 B.反映出东南互保影响集权政治
C.表明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D.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3.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在《曾国藩家书》中提道:“洋船至上海天津,亦系恫喝之常态,彼所长者,船炮也……”为此,清政府作出的积极探索是( )
A.创立轮船招商局,抵制经济侵略 B.开办福州船政局,以图富国强兵
C.创办了大生纱厂,引进先进技术 D.建立京师大学堂,培养各种人才
14.梁启超认为:小学体育锻炼的时间要多;他在《中国之武士道》中强调学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而使人人可为兵也”,并推崇西方学校教育“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之体魄”。由此可推知,梁启超( )
A.积极地支持民主革命 B.主张将体育教育与救亡运动相结合
C.维护“中体西用”思想 D.通过提高人民觉悟以推翻封建制度
15.1900年5月,总理新门大臣奕助在奏折中将进入京师的义和团称为“外来奸民”。随即,慈禧太后下诏严惩违禁揭贴的“奸民”,甚至要“邻右同坐”,实行株连,这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
A.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寻求缓和与列强的关系
C.勾结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D.民族抵抗意识丧失殆尽
16.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赞叹:湖北革命党人已有“如此实力,则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大事不难而定也。急宜趁此机会,勇猛精进,较之徒在粤谋发起者,事半功倍”。黄兴意在( )
A.提升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力 B.赞扬湖北革命党的斗争精神
C.强调湖北革命时势已形成 D.夺取革命运动全国性的胜利
17.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的外国租界时常表示对学生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日、美、英、法等帝国主义驻华公使却联合向军阀政府施加压力,日本公使更直接向外交部发出警告,催促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这一转变( )
A.折射爱国运动的影响力增加 B.体现五四运动以学生为主力
C.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解体 D.表明北洋军阀统治的两面性
18.如图为中国共产党南昌党部宣传部于1927年绘制的漫画《新军阀蒋介石甘自向坟墓里摸索爬行》,这幅漫画( )
A.对国共合作的前途带有一定预判 B.揭开了国共对峙的序幕
C.反映了国共两党对领导权的争夺 D.中断了北伐战争的进程
19.下图是1940年张乐平画的一组抗战漫画。这反映出( )
三毛的大刀
A.日寇侵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B.国共合作抗战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C.敌后军民合力打退了日寇的疯狂进攻 D.日本法西斯被中国军民彻底打败
20.1938年4月初,国民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规定战时经济以军事为中心,政府管理进出口货物,实施物品平价制度;通过《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明确供应前方作战物资是当前生产事业的第一任务。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规定抗战时期实施“统制经济”。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官僚资本主义日益膨胀 B.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C.国民政府坚持持久防御作战 D.日本开始推行全面侵华战略
21.中国曾计划用3-5年时间恢复生产,将军费从1950年占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占预算支出的30%,以全部预算的70%投入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这是因为( )
A.国家的经济困难 B.新政权受到威胁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国民经济的调整
22.在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以及中印、中缅关系谈判中,彰显了追求和平的真诚与可信。在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国的主张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主要是由于( )
A.美苏争霸政策不得人心 B.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各国历史命运的相似性 D.第三世界国家的逐渐崛起
23.如图是1958年亚明创作的《货郎图》,货郎站在左边两轮小货车旁,买货的农村女性穿着江南传统服饰。该画体现了( )
A.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农村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C.个体商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24.1985年,由政府投资并管理的“菜篮子工程”一一最早的农贸市场出现了;到90年代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3万个,21世纪初菜篮子工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城乡一体协同发展 B.国家宏观调控指导
C.市场化改革见成效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25.人口变化与人口迁徙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桂林、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其中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而成的 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7多名学生的大学。它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迁移、融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6分)
(2)完成材料二划横线处的填空。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人口、工商企业、学校大规模内迁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内迁的影响。(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魏源认为清王朝要消除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在对外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悉夷情”是不够的,“悉夷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写书的观点和目标,就是为了向西方学习,使中华大地不再受到列强的侵扰。
——胡博《魏源《海国图志》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材料二 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通过洋务运动的催化,中国初步诞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强经济、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维新派摒弃传统弃商、蔑商思想,重视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由此,受利益所趋,从事工商业人数剧增,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各自原因。(8分)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5分)
27.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是一部党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自我革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我们的党从最初组织起就有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就确定了民主集中制,就有严格的组织与纪律,就不允许派别的存在,就严厉地反对了自由主义、工会独立主义、经济主义等。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党的建设》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多次出现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路线给党带来极大危害,一度危及党的建设发展。有鉴于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党内开展一场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整风运动的重要性。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明枪易躲,糖衣炮弹难防,要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进驻北京时,他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进北京,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
——摘编自王艳丽、王晶《勇于自我革命是保持大党优势的制胜之道》
材料三 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党的自我革命的史实。(6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党的自我革命的进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元旦社评作为《人民日报》新年第一篇新闻评论,反映了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了解国家工作重心和国际大势的重要载体。
《人民日报》1949—2019部分元旦社评标题与关键词
时间 标题 关键词
1949 《将革命进行到底》 革命 解放 民主党派 民主专政 政治协商
1959 《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 工农并举 以钢为纲 帝国主义 反对保守 破除迷信
1969 《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走资派 统一思想 毛泽东思想
1979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生产建设 先进技术 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放思想 四个现代化
1989 《同心同德艰苦奋斗》 经济环境 经济秩序 法制建设 体制改革 实现四化
1999 《团结奋斗创造新业绩》 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 澳门 建国50年
2009 《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 抗震救灾 国民经济 坚定信心 深化改革
2019 《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70年华诞 小康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年份的《人民日报》社评展开阐述。(明确写出选取的年份及社论标题;围绕社评关键词,从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阐述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项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四次段考
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11400-8600年(中国)。根据材料“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士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可知,当时浙江上山的人已经会制造使用一些工具,这些发现证实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实当时人们的农耕生产已取代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B项过于片面,材料不仅提及了稻谷,还有些工具的使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各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即“华夷一体”,这是民族交融不断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确有大量游牧民族内迁,但这不等于华夏认同,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华夷交往问题,不是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但争霸战争不等于华夏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施行“书同文”政策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之一,C项正确;秦朝施行“书同文”政策,完成了文字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朝“书同文”的效果,排除B项;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虽有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但都属于小篆,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后来与皇帝关系更近密的中书省又取代了尚书。原为皇帝侍从机构的门下省则在东晋时取代了中书省,成为新的权力中枢”可得出君主通过调整中枢权力机构来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在隋朝,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政局,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加强,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茶叶是经济作物,盛行全国需要足够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的支持,D项正确;从诗中可以推测僧人对饮茶流行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能说明佛教文化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饮茶的盛行在文人、僧人等不同群体中出现,因此不能得出饮茶盛行反映了文人的意趣,排除B项;材料反映饮茶在全国盛行,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选官中,皇帝有意打压官员子弟,抬高平民子弟,这有利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王朝统治,C项正确;由材料和所学可知,宋代世家大族依然有一定特权,排除A项;“维护了皇帝殿试权威”偏离了材料主旨,排除B项;“确保”说法错误,封建统治下平民与贵族不可能有完全的公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奴婢“被雇佣”“出自良家”,以及宋代严惩贩卖人口等,都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项正确;“实现了社会平等”太过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不能得出宋代社会关系契约化,排除C项;士族豪门地位在隋唐以来就逐渐遭到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代。据题干可知,清代康乾时期宫廷绘画达到鼎盛,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康乾盛世的大国气象,A项正确;君主专制与宫廷绘画鼎盛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B项;程朱理学自南宋后期,宋理宗端平更化时成为官方哲学,但是康乾时期之前也未出现宫廷画鼎盛的情况,可见程朱理学与宫廷画鼎盛关联不大,排除C项;清代康乾时期实行思想文化高压和专制政策,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根据材料“税有定则,未几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于是带兵船论讲,而干戈之衅以起”得出当时十三行腐败,税的名目繁多,因此激化中西矛盾,导致战争爆发,D项正确。列强侵华是为了寻找海外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不是因为闭关锁国导致的,排除A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起的,因此十三行不是战争主要责任人,排除B项;无法得出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为防止国内情报的泄露禁止向英国人递送《京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已经攫取了《京报》的派发权,这体现了清政府信息主权的丧失,反映了西方侵略的深入,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京报》的内容不由英国人编写,排除C项;《京报》并非大众传媒,D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鸦片战争后,已认识到世界大势变化的徐继畲,依然在用传统的天人感应理论解释世界形势变化,表明他虽已“开眼看世界”,却未完全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思想,并且当时“进化论”思想尚未传入中国,排除B项;据所学,当时包括徐继畲在内的开明士大夫并未摒弃“华夷观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徐继畲抨击中国传统外交政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晚清咸丰以后,地方督抚日渐坐大,他们以军务紧张为词,不拘常例”,可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地方督抚权力日益壮大,可以黜陟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等官员,同时享有奏调保举官吏的权利,说明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动,C项正确;此时,清政府并未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并不是东南互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与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选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晚晴时期(洋务运动)。依据材料“洋船至上海天津,亦系恫喝之常态,彼所长者,船炮也……”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曾国藩见识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力后,进行积极探索,开展洋务运动,创办福州船政局,以图富国强兵抵制西方侵略,B项正确;创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解决当时漕粮北运的问题,客观上起到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作用,排除A项;大生纱厂是民营企业,排除C项;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创办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强调了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与提高军事战斗力的重要性,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为了达到强民兴国的目的,这体现了梁启超试将体育锻炼与救亡图存运动相结合,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梁启超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学校教育,没有体现他积极支持民主革命,也没有体现他想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D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C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该时期,义和团运动日益高涨,严重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题干中“将进入京师的义和团称为外来奸民,…严惩违禁揭贴的‘奸民’”等信息体现了清政府对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限制。该举措旨在缓和与列强的紧张关系,维系封建统治,B项正确;A、D两项应为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A、D项;C项发生于1900年8月北京失陷后,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00年5月”,排除C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急宜趁此机会,勇猛精进”可知,黄兴指出湖北革命党人务实运动以及武汉新军的工作很有成效,推动了革命形势蓬勃高涨,希望革命党人借鉴武昌起义胜利的经验,加速全国革命运动的胜利,D项正确;材料彰显武昌起义的影响力,而非强调同盟会的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虽然肯定了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但这并非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湖北革命时势在武昌起义前夕已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19年6月5日,爱国运动进一步发展,使帝国主义大为恐慌,所以态度发生巨大转变,折射出五四运动的影响力不断增大,A项正确;五四运动发展到第二阶段,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行动起来举行政治大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逐渐成为运动的主力,排除B项;据材料“日、美、英、法等帝国主义驻华公使却联合向军阀政府施加压力”可知,帝国主义侵华阵营没有解体,排除C项;据材料“帝国主义驻华公使却联合向军阀政府施加压力”“催促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可知,材料只反映了列强的恐慌,没有体现北洋军阀统治的两面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3月10日(中国)。据漫画描写头戴军阀帽的蒋介石蒙住自己的双眼在“死亡”之路上,走向的正是“中国国民党蒋介石之墓”,表明包括国民党革命派人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蒋介石的新军阀面目看得越来越清楚了,画上标出的绘制时间是1927年3月10日,是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前一个月,可以反映对国共合作的前途带有一定预判,A项正确;8月1日南昌起义揭开了国共对峙的序幕,排除B项;漫画内容为未涉及中国共产党,排除C项;1927年3月北伐战争的进程未中断,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0年的中国。根据漫画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日寇加紧对华的侵略步伐,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共合作的相关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能直接得出敌后抗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日本法西斯被中国军民彻底打败”与1940年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193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抗战时期,国民党规定战时经济以军事为中心,实施“统制经济”,明确供应前方作战物资是当前生产事业的第一任务,说明国民政府坚持持久防御作战,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得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排除B项;日本早在1937年7月就开始推行全面侵华战略,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国防经费超出经济建设经费,加强国防建设和巩固新生政权是分不开的,B项正确;国家经济困难更应该增加经济建设的经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国防经费不等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结合所学,国民经济的调整在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彰显追求和平的真诚,在国际社会特别是第三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主要是由于中国倡导并贯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美苏争霸政策不得人心只是客观因素,并非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国与参加日内瓦会议的美英等世界大国的历史命运共不相似,排除C项;第三世界国家的逐渐崛起是客观背景,并非中国国际影响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8年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画中农村女性围着货郎购买布匹等,生活气息浓厚,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农村女性购买布匹,并不能反映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B项;“较大发展”看不出来,而且当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农村女性购买布匹不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效,且此时尚未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85年至21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1985年,由政府投资并管理的‘菜篮子工程’—最早的农贸市场出现了;到90年代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3万个,21世纪初菜篮子工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及所学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贸市场及城乡集贸市场的逐渐建立起来,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国家的宏观指导,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影响,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5.(17分)(1)特点:范围广、规模大;方式多样;以华夏族为主导。(1点1分,共2分)
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任2点4分)
(2)填空:西南联合大学(或西南联大)(1分)
背景:近代中国人口、工业等主要集中在东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国民政府的迁都。(任2点4分)
影响: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一定程度改变了工业布局和人口布局;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任3点6分)
26.(13分)(1)原因:“科学救国”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之长技”思想;洋务运动掀起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浪潮。(2点4分)
“实业救国”思想: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科学救国”思想面临困境;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西方国家掀起资本输出浪潮,提高了实业的影响力。(任2点4分)
(2)说明:“商战”思想以“商”为名,实质上主张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方位变革。“商战”倡导者既包含洋务派也包含维新派,商人并非主体。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国际交往,因而体现了洋务派思想;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体现了维新派思想。(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27.(10分)(1)史实:建党初期,党的纲领和章程显示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雏形;八七会议后,全党认真反思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直面错误,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遵义会议从政治上、组织上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危机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方针,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廉政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任3点6分)
(2)启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并付诸实践;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筑牢党的思想理论根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28.(12分)示例:选取:1959年《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
阐述: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美国实行遏制中国的政策,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险恶。新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国内方面,1958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弥漫开来。大炼钢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方面,在农村设立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望发展的迫切愿望,但也给国民经济、农业生产带来了一些问题。《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深刻反映了当时新中国的重大事件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评分说明:观点明确2分、论述8分、总结2分。一等(10--12分)
【解析】据题目设问要求,首先,明确写出选取的年份及社论标题,即任选表格中的一个年份和标题,学生不可以自主定论题;其次,围绕社评关键词,即在论述的内容中,必须用表格中的关键词串起史实进行论述;再次,从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如:标题为“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则在论述过程中需要围绕“革命解放民主党派民主专政政治协商”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元旦,国内形势为: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而此时,国民政府企图通过和平的阴谋来破坏革命。国际上,美国在这时也表示对国民政府的支持,以便把共产党的军队阻遏在长江以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革命阵营内部也出现了思想分歧,一些人希望革命就此止步。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真诚合作,团结一致,粉碎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阴谋,将革命进行到底。
如:标题为“1959年《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在论述过程中,国内侧重于用“工农并举以钢为纲帝国主义反对保守破除迷信”等关键词对三面红旗进行阐述与评价,国际上强调中美紧张、中苏关系恶化带来的国家环境变化。
如:标题为“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在论述过程中,用“生产建设先进技术社会主义现代化解放思想四个现代化”等关键词,国内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背景,国际上则是围绕中美建交以及西方国家进行的产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