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届 高三第三次考试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C B C C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C C A
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夏朝的统治者禹和启都曾召集诸侯会盟,说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仍有召
开方国、部落首领大会的习惯,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故选 C项;材料强调盟会带有原始民主的特点,未
体现利用神权维护其统治,得不出“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的结论,排除 A项;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
排除 B项;禹将最高统治权传给儿子启,标志着“家天下”的形成,排除 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自汉武帝时始……‘士大夫’”可知,汉武帝时察举制的建立,使游离于政治之
外的读书人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游士”逐渐成为“儒士”;东汉时察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
就是“授试以职”,统治者对儒士阶层进一步改造,改变了士人迂阔的政治理念与“君子不器”的行为观念,
儒士与政治的相对游移性逐渐丧失,对政府的依附性逐渐增强,“儒士”演变为“士大夫”,故选 D项;“加
速”说法错误,两汉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慢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A项;秦朝时大一统政局就已形成,与
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项;汉武帝时,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使“游士”逐渐成为“儒士”,但不能解释到东
汉前期演变为“士大夫”,排除 C项。
3.【答案】A【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唐玄宗时期新建的州县都位于今天的南方省份,这是当时南方经济显
著发展的证明,新建州县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选 A项;表格中的州县并不全位于边疆地区,所以不能
说是为加强边防而采取的有力举措,排除 B项;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于安史之乱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唐玄宗时期新建的州县是由于南方经济发展使得原有州县设置过于稀疏,不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完善
道州县地方行政体制的表现,排除 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失其道……大不可安者。”可知,唐朝政治制度的缺陷是地方藩镇权力太大,
而宋朝矫枉过正,中央过于集权,虽然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但是对外却不能巩固国防,对外战争败多胜少,
说明叶适主张扩大地方权力,故选 C项;“本朝反其弊……大不可安者”说明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 A项;
节度使制指古代设置节度使总揽道或数州军、民、财政大权的制度,材料不涉及,排除 B项;重文轻武是指
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
5.【答案】B【解析】据题干“旅顺失矣,盛京危矣”可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提及的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排除 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但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军民对日
本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故选择 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与材料
时间不符,排除 C项;据题干可知,面临“旅顺失矣,盛京危矣”的民族危机时,“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
疆”,尚不如“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所以他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各省长官没有积极拱卫中央,体现出清朝中央集权弱化,而不是战争导致了中央集权弱化,故排除 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华贸易投资额,到 1914年已达 1.42亿美元”等可知,19世纪末,伴随着工
业革命的扩展,资本输出已经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瓜分中国的重要工具,材料中列强在中国经营贸易机构数
量的增多和贸易投资额的扩大,都是列强经济侵华加剧的表现,是与世界工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故选 C
项;中国通商口岸开放数量在 19世纪末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排除 A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开始于
鸦片战争,贯穿中国近代史,无法解释材料中出现的资本增多现象,排除 B项;材料体现了这一时期列强在
经济方面加紧了对华侵略,并没有放松,排除 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国民党的封锁之下,苏区的手工业应先自给,然后恢复和发展手工业与
某些工业,并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贸易,当时苏区搞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毛泽东的这些主张丰富了中共对新
民主主义经济的认识,故选 C项; 材料重点说的是怎样解决苏区的困难,而非旨在强调面临的困难,排除
A项; 动员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在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而苏区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 (1927—
1937),排除 B项;材料说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而非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排除 D项。
8.【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讲述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为延安青年筹办中学的事情,从教学课程“政治、国语、
算数、民众运动、游击战、史地”可以看出其目的是为了给抗战积蓄力量、储备人才,故选 C项;1937年 9
月 6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称陕甘宁
边区政府,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是从 1924—1927年,排除 A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时党的主要力量集
中在井冈山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排除 B项;全面内战爆发开始于 1946年,排除 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深圳蛇口工业区电脑公司对员工的工资分配,打破了“大锅饭”式(平均
主义)的分配方式,而依照员工的基本工作量、职务、国家政策等标准进行差异化发放,故选 C项;“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合时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于 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 A项;“对外开放”
概念混淆,应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B项;“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发展”不合时空,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现代
企业制度推进在 20世纪 90年代后,排除 D项。
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公共活动的参加使公民不仅享受了闲暇,还体现了自身价值”等并
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公民参与集体活动有助于提升城邦公民参政意识,故选 A项;材料中的集体文化活
动主要服务于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满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项;居民包括了所有人,公民需要
排除外邦人、女性和奴隶,二者在范围上具有差异性,排除 C项;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稳定的公民群
体,材料没有体现公民权范围扩大的信息,排除 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科恩、谢尔芝德都认为欧洲国家的国王“受制于法律”,受到法律的指引,
故选 A项;“民主政治”不合逻辑,与材料提及法律的重要性相悖,排除 B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为 1689年后的英国,与材料“中世纪的欧洲”与 1628年不符,排除 C项;“根植于历史传统”不合题意,
与材料王权受限于法律相悖,排除 D项。
12.【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1636、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作为一种花,
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实际价值,显然是人为炒作的,是一种虚假的泡沫经济。当时是新航路开辟后
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它带来了商业革命,特别是商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如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股
份公司等,正是这些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助推了郁金香价格炒作形成泡沫经济,故选 A项;与商业贸易
范围、贸易规模、商贸中心转移关系不大,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B.C.D项。
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国代议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
的素养。英法等一般议会制国家,均是由下院议会多数席位政党组阁,故资产阶级对下院议会选举特别重视,
英法对下院议员选举资格等有很多限制。而德国不同,宰相对皇帝而不对帝国议会负责.帝国议会也不能通
过投不信任票来迫使宰相及内阁下台,帝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并不能获任宰相并自动获得组阁权力,故其在
选举方法和组成上敢于超越英法,故选 C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故排除 A.B两项;
材料体现的是仰斯麦实现了男性公民普选,并非工业推进政治民主化,故排除 D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属于启蒙运动时期,但马克思
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故 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论
证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可知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来源,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在亚
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基础上,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无偿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揭
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故 B项正确,符合题意;据材料“揭示了商品交换表现着各个生产者之间通过
市场发生的联系”可知,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
响,故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答案】C【解析】亚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从自发斗争走向大觉醒时代是在 19世纪中后期,主要原因是亚
洲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不断发展,也就是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从而推动民族民主运动不断发展,故选 C项;无论是自发斗争还是自觉斗争,都是在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下
发生的,所以 A不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 A项;亚洲地区先进政治人物是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 C比 B更确切,排除 B项;民主启蒙思想在亚洲地区传播也是建立在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的基础上,D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D项。
16.【答案】A【解析】结合漫画标题和说明性文字中对日本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措辞可知,作者站在一战后既
得利益者和英美盟友的立场上,捍卫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实力格局,故 A项正确。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国家
主要是德国,排除 B项;材料反映不出作者抨击英美“绥靖政策”和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意图,排除 C.D两
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4分)
(1)(8分)
内涵:儒家的勇德强调以“仁义"来引导;重视个人修养提升(积极人世实现人生价值);认为只有勇气勇力不是
真勇(勇德为贵);尊重生命。法家的勇德强调“法”的约束;服务于战争和君主集权;有漠视民众生命的倾向。
(4分)
背景: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列国纷争,民族认同;小农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变法创
新,孕育统一。(4分)
(2)(4分)
相同点:都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勇”对立面(鲁莽与怯懦);认为勇者不怕牺牲(尚武),倡导理性之勇;认识到
“勇"需要规范;看到“勇"的多重价值;领会到“勇”的实质是智慧、正义;重视“勇”的社会性。(4分)
(3)(2分)
当代价值:自然德性的“勇"有利于个体和国家获得福祉和兴旺;道德德性的“勇”对个体修养、社会风尚的改
善具有重要价值;“勇”是人类相通的智慧,有利于民族气节的塑造;勇德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
与发展。(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内涵,由材料一“贱礼义而贵勇力”得出儒家的勇德强调以“仁义"来引导;由材料一“好谋
而成者也”得出重视个人修养提升;由材料一“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违强陵弱,非勇也”
得出认为只有勇气勇力不是真勇(勇德为贵);由材料一“死而不义,非勇也”得出尊重生命;由材料
一“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得出法家的勇德强调“法”的约束;由材料一“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
战”得出服务于战争和君主集权;由材料一“勇民使之以赏,则死”得出有漠视民众生命的倾向。第
二小问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得出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列国纷
争,民族认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得出小农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结合法家变
法的主张得出变法创新,孕育统一。
(2)由材料一“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材料二“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得出都从
哲学层面探讨了“勇”对立面(鲁莽与怯懦);由材料一“死而不义,非勇也”、材料二“按照理性的
指令而感受”得出认为勇者不怕牺牲(尚武),倡导理性之勇;由材料一“怯民使之以刑,则勇”、材
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认识到“勇"需要规范;由材料一“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
弱,非勇也”、材料二“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得出看到“勇"的多重价值;由
材料二“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得出领会到“勇”的实质是智慧、正义;由材料一“法之所
加,勇者弗敢争”、材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重视“勇”的社会性。
(3)由材料一“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得出自然德性的“勇"有利于个体和国家获得福祉和兴旺;由
材料一“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材料二“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得出道德德性
的“勇”对个体修养、社会风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由材料二“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
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得出“勇”是人类相通的智慧,有利于民族气节的塑造;由材料二“按照理性
的指令而感受”得出勇德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8.【答案】(15分)
(1)(8分)
原因: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传统税制导致下层民众负担较重;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导致税
制功能不合理;社会矛盾逐渐激化。(5分)
不足之处:忽视税收效率功能;税收较高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执政党税制思想差异导致税制不连贯。(3分)
(2)(7分)
背景: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4分)
目的: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保障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905年,英国占人口1%的富人拥有全部社会财富的55%,而占人口33%的
穷人却只拥有财富的1%”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据材料一“税
收负担大多落在社会中下层收入者的身上”可知,传统税制导致下层民众负担较重;据材料一“受古
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英国传统税制很少强调其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功能”可知,古典政治经济
学理论导致税制功能不合理;据材料一“遭到英国工会联合会和全国制造商协会的反对”可知,社会
矛盾逐渐激化。第二小问不足之处,据材料一“出现了忽视税收效率功能的问题”可知,忽视税收效
率功能;据材料一“二战后税率曾一度高达50%,因此遭到英国工会联合会和全国制造商协会的反对”
可知,税收较高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据材料一“英国不同时期执政党的税制思想和政策各有偏好和差
异,这使得英国税制改革容易出问题”可知,执政党税制思想差异导致税制不连贯。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953年8月”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据材料二
“符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要求”可知,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五“计划的实
施。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二“更多地积累资金以利于国家的重点建设”可知,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
金;据材料二“调节各阶级的收入以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可知,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据材料二“使税
制成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具”可知,保障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19.【答案】(11分)
(1)(8分)
特征: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思想上理性化;社会生活世俗化;具有掠夺性。(4分)
评价:西方的现代化打破了封建秩序,促进了社会转型;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
模式不是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标准;西方的现代化不仅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
本性基础上的;以资本为中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4分)
(2)(3分)
创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协调发展;具有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特征。(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可
得经济上工业化;据所学可得政治上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思想上理性化;社会生活世俗化;据材料
一“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
灭人性的掠夺本质”可得具有掠夺性。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从冲击封建制度、促进社会转型、促
进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概括可得西方的现代化打破了封建秩序,促进了社会转型;工业革命和资本
主义扩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模式不是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标准;西方的现代化不仅有共同性,
也有差异性;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基础上的;以资本为中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
取一时的发展。
(2)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锲而不舍、赓续接力,付出超乎想象的艰辛努力,
依靠勤劳智慧苦干实干拼搏得来的”可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据所学可得以人民为中心;据所学可得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据材料二“中国式
现代化不是牺牲别人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而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发展繁荣的现代化”可
得具有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特征。
20.【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2分)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变化。一系列束
缚女性的传统习俗被破除,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更多的女性开始在各种专业学校接受近代教育,极大
地解放了女性的思想。新中国成立,逐步推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的新时代婚姻制度,实现了女性自上而下彻底的大解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女性同样参与,对
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
新措施,为女性参与政治提供法律保障,女性参政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女性干部队伍也不断扩大,在
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公共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8分)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女性逐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
育权、婚姻自主权、劳动权、政治参与权等,社会地位不断提高。(2分)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根据《影像中的女性》自拟论题,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
时代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然后进行阐述,可以从不同时期女性形象的变化理
解当时的时代特征,如民国初期时期女性接受近代教育反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移风易俗,推动社会生
活变迁,解放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推行《婚姻法》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则体现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人的当
家作主和女性论自上而下彻底的大解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女性作为拖拉机手,则反映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女性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改
革开放以来,女性参政则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女性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公共领域中发挥着
巨大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升华。2024届
高三第三次考试
历史试题
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题和答题纸。试题包括I卷和II卷两部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信息,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16道,每小题3分,合计48分)
1.据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称涂山之会;启召集方国首领,祭祀
上天众神,“大飨诸侯于钧台”,史称钧台之享。这种盟会
A.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
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
D.标志着“家天下”的形成
2.自春秋战国经秦至西汉前期(武帝以前),士人一直为游士,其社会角色游移不定。自汉武
帝时始,“游士”逐渐成为“儒士”,到东汉前期最终演变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士大夫”。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B,大一统政局的形成发展
C,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
D,选官用人标准发生转变
3.下表为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情况。该信息
时间
新建
今属
时间
新建
今属
735年
巴川县
四川
741年
尤溪县
福建
736年
汀州
福建
742年
青阳县
安徽
737年
唐城县
湖北
743年
唐年县
湖北
738年
明州
浙江
752年
太平县
安徽
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740年
歙州
安微
754年
浦阳县
浙江
A.是唐代时南方地区经济显著发展的证明
B,是唐玄宗为加强边防而采取的有力举措
C.是唐玄宗时期应对藩镇割据局面的措施
D.是唐代完善道州县地方行政体制的表现
4.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
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表明叶适主张
A.加强中央集权B,恢复节度使制C,扩大地方权力D.崇尚重文轻武
5,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
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
疆。”该传教士提及的战争
A.发生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败局引起台湾军民的抵抗
C,促成了“东南互保”局面
D.导致了清朝中央集权弱化
6.据统计,列强在中国经营贸易的机构1882年为440家,1892年为579家,1913年达到3805
家:在华贸易投资额,到1914年已达1.42亿美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通商口岸开放数量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C,世界工业发展水平
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7.毛泽东指出:因为敌人的封锁,苏区的手工业生产衰落了,但因为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即
有广泛的市场。应该首先为着自给,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某些工业,并有计划地
组织对外贸易。该论述
A.旨在强调根据地面临的困难
B,动员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C.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内涵
D.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8.下图是有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筹办学校的新闻报道。该报道出现于
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