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7 15:05:33

文档简介

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二里头遗址地处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 。A不选,未见题干有任何相关叙述;B不选,水稻发源于长江流域;D农业发达,题干中没有任何证据。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题干提供了汉、唐、宋三个朝代共同的做法,可以概括为祖宗之法。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对其的统治是有益的。故选D。A宗法制主要在周朝,不选;两个朝代制度有传承。但也有变化,例如察举制,因此不选;唐宋制度的创新与与题干的叙述无相关性,故不选。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题干提供了唐末两个大姓著名的官僚,一个太监嘲笑一个被军阀嘲笑,说明高门大姓已经不被社会重视。不被重视而为官,说明选官制度存在问题。故选B。A不选,门第观念兴盛是在东汉,到唐代只能是落日的余晖,不选;C自觉的维护已经不发挥效力,不选;D项 叙述题干没涉及,不选。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 “祖宗基业 ”与“保守门户”等量齐观是一种误解,太宗重视的依然是保守门户,因此不选;B试图建立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应该是在西周,不选;家国一体的模式,指的是家庭、家族和国家一体。因此不选。将道德准则与国家治理相结合,无疑增强了国家治理的力度,正选。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从题干设置的情境可以看出,明朝自建立之后官僚队伍不断壮大,其原因在于专制制度不断的强化,因此选A。B官僚制度扩大就是题干叙述本身,没涉及原因,不选;C项叙述的是无关的现象,不选;D项也是现象而非原因,不选。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视角是外国人;事件是虎门销烟;细心和忠实程度超出意外、忠实。叙述的主体是“我们”,对应的客体是“他们”,也就是中国军队,既政府。B中国彻底禁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C只要有利可图鸦片贩子就不会收敛;D内、外皆不允许彻底禁烟。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地点是在山东烟台,港口城市;时间是1866---1868年;叙述的历史现象连续三年进口的本色花布价格下降。A叙述的是现象;B、C也是现象。D反映的是本质问题,促进了耕与织的分离。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依题干叙述,票号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已经从25家发展到475个,绝对数量大大增加。A不选是因为全国不到500家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分布广泛”;C项题干没有支撑;依题干叙述票号尚未形成近代经济的一支力量,不选。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材料叙述的主干是抗战胜利后,“青天白日”已不存在。不存在的原因应该是内部原因,既腐败,因此选C。A项与B项角度不对,是中共的角度;D项与题干叙述无关,不选。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依题干叙述, “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说明中共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因此B正确。A项叙述的是现象,不选;C项是中共考虑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关键,不选;1951年,国营经济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不选。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观察表格,三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在1997年只有个体经济有所提升,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有所下降,A不能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营和集体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能选B;C叙述的是表面现象,不选;D为正确的、本质的选项。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选择苏美尔人。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A不选是因为它是查士丁尼即位时的拜占庭帝国;C箭头所指为拜占庭帝国的扩张路线,不选;D时西班牙尚未占领欧洲,不选;B为正确选项。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党政治的具体体现,A错;此种制度又称"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破坏了君主为主的政治传统;C为正确答案;D为叙述正确但无意义的选项。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发表于前南斯拉夫杂志 《Jez》上的漫画《盛宴》。 画面中,马歇尔 化身为西部牛仔给参加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各国领导人喂下毒药。以此说明,美国居心叵 测 ,出台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欧洲,因此选C。A项画面没有体现,不选;B也没有体现;D项也没有体现,不选。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A、B、C三项在题干中都没有反映,都不选。
(1)未婚女子在父权制家长管理下;已婚女子在丈夫管理下;没有独立的财产;没有独立的民事权利。(6分,三点即可满分)
(2)男女平等;女子与男子应该有平等的财产权;家务劳动高尚;(6分,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6分。)
18.(1)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分)官场腐败,人民失去信心(2分);派系斗争激烈(2分);清政府的新政加速了革命的到来;(2分)中央财政失去对地方的控制(2分)(答满4点即可得满分8分。)
(2)改组国民党,提出三大政策,提出新三民主义(2分);极其强调领袖的决定作用(2分);中国不可能一下子实现宪政,需经过军政、训政时期(提出了“革命程序论”)(2分);宪政开启之条件苛刻(2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8分。)
19. (1)户籍制度的二元性(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业为工业化服务;按照计划配置资源、偏向城市的投入机制;对农村进行非常规的控制;建立城乡分立的福利制度。(6分,三点即可)
(2)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取消农业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转换基层政府职能;强化村民自治机构;退耕还林;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推进“乡村振兴”;开展“脱贫攻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6分,三点即可)
20. 示例:儒家
儒家学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一个知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古人说天不降孔子,万古如黑夜。
他弟子三千人,知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主张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他担任鲁国司寇四个月的时间,鲁国就政通人和,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显示出极高的政治才能。
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总之,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惠及千古。吉林地区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题
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表为二里头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表
稻米 粟米 黍米 合计
颗粒数 14768 13883 2248 30899
千粒重(克) 16 2 7
折合克数 236.288 27.766 15.736 279.79
粒数占比 47.8% 44.9% 7.3%
重量占比 84.5% 9.9% 5.6%
材料说明二里头遗址
A. 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 B. 是中国水稻和粟米的发源地
C. 气候条件比当代温暖湿润 D. 原始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
2. 两汉时期,涉及朝廷往例时,常有“汉家制度”、“汉家故事”一类的提法;李唐时期,进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说法。赵宋则更有“祖宗家法”一说。这种既称“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说明
A. 宗法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 西汉与东汉实行相同的制度
C. 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 D. 统治集团借此维系封建秩序
3. 唐朝末年的韦昭渡,属京兆韦氏,咸通进士。却被宦官田令孜讥讽为“在中书则开铺卖官,居翰林则借人把笔”;至于裴枢,出自“代袭冠冕”的河东著族闻喜裴氏,咸通进士。更只被军阀朱温及其心腹视为“衣冠宿望难制者。”材料表明士大夫群体
A. 其构成资质的令人瞩目 B. 来源兼具科举和门户特点
C. 对品第的维护和自矜 D. 完全由新兴的势力构成
4. 据记载,宋真宗曾经特别召见能够“敦睦宗族、不损家声”的大臣。在述及此事时,真宗说道:“朕嗣守二圣基业,亦如卿辈之保守门户也。”材料说明宋代
A. 将“祖宗基业 ”与“保守门户”等量齐观
B. 试图建立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C. 将道德准则准则与国家治理相结合
D. 开启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统治的模式
5. 明初洪武年间,天下文职官吏数目不过5480名,武职官数在国初也不过为28000员。世宗嘉靖朝时,有大臣上书指出:“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余万。”至武宗正德年间,文官24683员,武官100000员。明代官僚系统不断扩张的原因是
A. 专制制度不断走向强化
B. 官僚机构的持续扩大
C. 国家监察体制日趋严密
D. 边境防御压力不断加强
6. 连外国人也对虎门销烟的壮举不得不表示叹服:“我们已把硝烟过程的每一部分都反复查看过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那种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我不能设想还有什么别的能执行得比这项工作更为忠实了。”材料说明
A. 中国政府查禁鸦片的决心
B. 中国民众欢呼销烟使命的最终完成
C. 鸦片贩慑于民众的压力不得不收敛
D. 当时情形下有极大地可能禁绝鸦片
7. 在山东烟台,进口的“本色花布在1866年每匹价格大约是二两九钱到四两白银,1867年是二两五钱至三两,而1868年每匹的价格大约在二两二钱到二两五钱之间。”这种低价格的洋布
A. 适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
B. 刺激了洋布的大量进口
C. 抢占国际市场的大量份额
D. 促进耕作与纺织的分离
8. 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的票号在全国实存在25家以上。票号已在全国54个城镇设有分支机构。清末最后十年间,票号的分支机构进一步拓展到全国95个城镇,分号数量475个。从材料看,票号
A. 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
B. 开启了中国金融的近代化
C. 适应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D. 近代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9. 抗战时期,有学者这样说道:“抗战是长期的、艰苦的,但最后必胜的。只是到胜利之后,国旗上的‘青天白日’已不存在,只剩下一个‘满地红’了。”材料表明
A. 时人对抗战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B.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 国民党的统治日益腐朽
D. 全体人民支持继续抗战
10.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就提出:“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来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但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材料说明中国领导人
A. 认识到经济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
B. 关注国民经济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C. 国际因素是中共考虑的关键因素
D. 国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11. 1996----1997年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表(%)
时间 1996年 1997年
国有经济 78.47% 54.4%
集体经济 39.4% 14.2%
个体经济 15.5% 31.4%
材料说明
A. 各种经济形势保持发展的态势
B. 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的深化
C. 个体经济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
D. 公有制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
12.这一文明“创建了与城镇明显不同的最初一批大‘城市’。其中最大的城市可能容纳多至10万人。一切早期文明都有这样一个先进的中心,从周边从属于它的农村获取它需要的东西。…他们开创了第一个成熟的“书写”体系,他们最早利用地心引力来设计和建造灌溉系统。”请判断文中的“他们”是
A. 苏美尔人 B. 希伯来人
C. 埃及人 D. 印度人
13.该图为拜占庭帝国盛极一时的地图。关于该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巴尔干半岛为拜占庭帝国扩张的区域
B. 非洲北部的部分为查士丁尼征服地区
C. 箭头所指范围为查士丁尼即位的范围
D. 6世纪中期西班牙占据诸多欧洲领土
14.1811年英国年通过的《工作日程法》规定, 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只讨论政府政策和内阁提出的“公议案”。1835年又把此类工作日增至每周3日。为使议会的工作依照内阁日程表进行,执政党又提议建立议会委员会, 淘汰那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私议案”。每逢议会讨论政府事务的日子,执政党领袖便要求本党议员尽量到会,参加辩论和投票,以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材料说明
A. 责任内阁颠覆了英国政党政治的成果
B. 议会制君主制维护了国王为主的政治传统
C. 内阁成了维系英国最高行政权力的核心
D. 民众热情拥护着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情
15.这是前南斯拉夫一幅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
该漫画
A. 动员老百姓任劳任怨参与国家建设
B. 主张用纯劳动代替机械化以节约成本
C. 体现了“冷战”中意识形态的对立
D. 突出了作者力图挽救欧洲颓势的心态
16.1960年,18岁到45岁的美国妇女中有四分之一是单身,而到了2000年却一半以上。在全部的第一次婚姻中,最终离婚的占到一半以上。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母亲是未婚妈妈,而在40年前大约是8%。材料说明美国当时
A. 妇女的家庭地位越来越高 B. 经济危机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C. 女性赢得前所未有政治地位 D. 妇女解放运动带来了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52分。本大题摘抄原文不得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除修女外,未婚女子都在父权制家长之下,已婚妇女则处在父权制之下。她们没有独立的财产,所有的财产都归家长或丈夫所有。妇女如果因家长、丈夫死亡而成为自权人时,仍须处于监护人之下,由近亲实施监护,她们所为重大法律行为都必须经过监护人同意。
————周枏《罗马法原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的妇女生存状态?(6分)
材料二 但是这些差别没有一条可以作为妇女屈从男子的理由。女子的感觉和男子一样敏锐,思维和男人一样清晰。……在双方解除婚约时,他们各自的劳动都应该是家庭财产占有权的基础,因此,在双方解除婚约、分割家庭财产时,妇女应该和男子一样,平等地拥有自己的份额,尽管她只是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
————英《法律的正当程序》丹宁爵士著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一的基础上,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有哪些进步? (6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茅海建认为,致使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一,明清以来的商业资本的发展,国家赋税的货币化,全国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近代工商业与海外贸易的急速增长,表明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处于技术革命与制度演变的前夜。……其二,晚清的官场已经相当腐败,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更没有好感。其三,晚清官员各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过于激烈,政府内耗很大。第四,庚子之变后,晚清进入了“新政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考试,改设新式学堂。第五,中央财政已经枯竭。第六,由于中央财政没有钱,相关的事物只能交给各省去办,其中最重要且最花钱的是军队与教育。……如果各省各县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麻烦。…
————茅海建《清朝是怎样灭亡的》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8分)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按照俄共的模式重新建党,任总理。《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总理在党内有最后决定权,既独裁权。与此同时,孙中山写下了《建国大纲》: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以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之期。国民代表会得选举省长,以为本省自治之监督。至于该省内国家行政,则省长受中央之指挥。
————根据搜狐新闻等整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做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彻底废除了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规定,正式建立起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通过设置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城乡人口流动被纳入国家计划,农民基本失去了自由流动的权利,与农村和农业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其后的人民公社制度将这一机制发挥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城市中也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立起由政府统一安排的就业制度和商品粮供应制度,以及其他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一系列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社会二元体制。
————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
(1)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表现(6分)
材料二 通过改革获得制度变革收益是自发性的,也是不可逆的,日益摆脱制度性束缚的农民, 不断寻找着发挥生产潜能、增加家庭收入的各种经济机会,从而促使传统的城乡关系格局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改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基于中国城乡发展的现实,中央着手对城乡关系做出重大调整。从2000年开始,政府就逐步推 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尝试从制度上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进而改善城乡关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 报告明确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基本方针。2003年,党的十六 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列为五个统筹之首。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经过几年的探索,政府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思路更加明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新目标。
————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入21世纪后,党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改善城乡关系?(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或许仅仅由于巧合,在古代世界的三个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政治的根本区别,…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国 伯恩斯和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学派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学派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12分。)
命题、校对:高三历史核心组
★ 保密·启用前 ★
漫画中站立者为马歇尔,右手伸出号召大家团结,左手在往酒里倒毒药。
高三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