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8 15:1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沙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
历 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浙江良渚、广东石峡、山两陶寺等文化遗址中大量出现。它们均呈内圆外方的筒型,且主要用于祭祀神祗。这一现象
A.印证了各地民族的文化认同
B.推动了当时各地文化的交流
C.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得益于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
2.有人认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说明春秋时期
A.孔子首倡的 “礼” 是儒家思想核心
B.华夷之辩与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现象逐渐出现
D.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交往越来越普遍
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田在耕后一定要劳(耱),“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嘉峪关新城魏晋五号墓中也出土了彩绘砖“耙田图”。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魏晋时期
A.南北民族交融的概况 B.西域民众安定的生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边疆农业的精耕细作
4.下图是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部分图,作者时年十八岁),当代画家陈丹青评价该图“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 “每一个局部的细节都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南此可见,《千里江山图》的创作
A.体现了文人画追求的情趣 B.反映了人物画讲究的细节
C.凸显了风俗画的写实风格 D.突出了山水画的空间视觉
5.据《清世宗实录》记载,热衷于强化皇权,并设立了军机处的雍正帝反复强调 “我满洲人等纯一笃实忠孝廉节之行” 远胜于 “汉人之文艺,蒙古之经典”。材料说明
A.清政府乾纲独断有自身历史渊源
B.满洲族人更重视儒家的传统操守
C.雍正帝运用儒家文化来强化皇权
D.儒家文化是清初皇权强化的动力
6.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 09便士,而中国是0. 94便士。这一现象
A.源于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 B.是中国实行闭关政策的结果
C.说明中国经济比印度更落后 D.反映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7.有研究者指出,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清政府从排外走向了与西方 “合作”。这一观点
A.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决定了清廷的外交走向
B.旨在说明清廷利用列强防御太平军的进攻
C.夸大了太平天国在清廷外交中的客观作用
D.可以用来作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的理由
8.南北议和时,孙中山决定让位于袁世凯,遭到部分激进派革命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袁世凯其人,他日必将由“大总统”进而为“大皇帝”,复辟帝制。但是,终究还是孙中山说得对:“覆之自易。”以上材料旨在说明
A.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辛亥革命后专制主义仍阴魂不散
C.袁世凯未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D.激进派革命党人看清了袁的本质
9.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时问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白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11 770 6 984 544 9 11 — — — — —
1926年 50 823 14 600 — — —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约数),1926年数字则是两天平均所得,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A.传统城市交通工具完全消失 B.上海公共交通发展越来越快
C.自行车在上海市的发展最快 D.科技发展推动城市管理进步
10.下表中的措施
1948年5月 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 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成立华北联合 行政委员会
1948年8月 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48年9月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大力加强各级政权建设,组织全区的人力、 物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A.促成了中共七大的顺利召开 B.有利于三大战役的迅速胜利
C.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D.为共产党积累政权建设经验
11.下表是《梨俱吠陀》(印度诗歌集,成书于公元前1500—900年)第十卷中的四大种姓与《佛国记》(法显,成书于416年)、《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中的记载对比,据表可知古印度
《梨俱吠陀》 《佛围记》《大唐两域记》
婆岁门 祭司 净行(祭司)
刹帝利 武士 王种
吠舍 农民 商贾
首陀罗 奴隶 农人
贱民 —— 恶人
A.《梨俱吠陀》的记载更具真实性
B.剧烈的社会动荡破坏了种姓制度
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种姓的变动
D.贱民的出现说明奴隶地位在上升
12.在中世纪西欧的“臣服礼”仪式中,两人对面而立,其中一人愿意为人效劳,另一方则愿意接受他人效劳,前者合掌于后者双手中以表示服从。这种服从有时进一步由一种跪拜姿势并加以宣誓加以强化,然后双方以唇相吻,表示友谊与和谐。这一仪式旨在
A.表明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B.强调封臣对封君的服从义务
C.凸显封君封臣间的血缘关系 D.突出封君封臣之间等级森严
13.水稻传人北美后,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A.导致了世界人口的激增 B.是以植物物种交流为主
C.丰富了各地的日常生活 D.引起世界生态环境恶化
14.康德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据此可知,康德
A.科学地概括了启蒙运动的内涵
B.要求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
C.认为理智就是人类成熟的状态
D.率先提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理性
15.19世纪20年代摄影术在法国发明后,受到公众青睐,并很快成为法国的一种商业。19世纪中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所有配得上艺术家称号和真正酷爱艺术的人,是不是也该用艺术去搞乱工业呢?”据此可知
A.艺术进步有赖于技术革新 B.艺术创造巨大商业利润
C.商业发展得益于技术发明 D.技术进步冲击艺术领域
16.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
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 8% 9 985 785 80. 2%
唐代 3 920 415 43. 2% 5 148 529 56. 8%
北宋 11 224 760 62. 9% 6 624 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某校学生社团历史爱好者协会的同学以《11世纪的中国——开放、包容的时代》为题,研究中国11世纪的整体历史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目录如下:
11世纪的中国——开放、包容的时代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强干弱枝与崇文抑武 (二)商品经济的繁荣:交子出现与城市兴盛 (三)市井文化的兴起:勾栏瓦肆与宋词话本 (四)民族交融的高峰:政权对峙与互市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可以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8分)
(2)参照材料二的研究思路,任选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阐述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述充分,逻辑严密)(10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广东省高要县沙浦公社沙一大队有集体鱼塘33亩,过去派几个劳力管理,一年最多收鱼6000斤,扣除成本和各项开支,年年亏本。1979年社员陈志雄开始承包集体鱼塘8亩进行专业养鱼,年纯收入3100元。1980年下半年,他完全承包了这33亩鱼塘,仅半年就产鱼万余斤,纯收入增加到7250元;而且,生产队不花一分钱,不出一个工,就净收入承包金4500元。不久,陈志雄又增加鱼塘承包面积,并扩展分散在四个大队,雇工进行管理。
陈志雄承包鱼塘的事很快引发了争论,众说纷纭。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赞成承包,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为此,1981年5月29日的《人民日报》以《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为总标题,开辟了一个讨论专栏,摘要发表读者的来信来稿。
广东省社科院与华南师院有两人受到讨论专栏的启发,专程跑到陈志雄所在的沙浦公社做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陈志雄的经营方式同旧社会(资本家)实在没有什么差别”,“陈式承包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脱离集体统一经营,已不属集体经济内部责任制性质,而成为资本主义经营,弊多利少,应予限制”。
广东省委责成省农委组成调查组,再赴陈志雄所在地进行调查,地委、县委也纷纷派出专人,前往查明真相。广东省农委调查组很快写出一份《高要县承包大户陈志雄的情况调查》报告,报告肯定了陈志雄在全公社首开专业承包的先例,从而使人们看到承包制的作用和生产的潜力。报告还说,陈志雄这种以雇佣劳动为主的大面积承包“带有一些资本主义因素,但就其经济效果来说,比原来吃‘大锅饭’要先进得多”。另外,报告列举了事实,证明当地推广了陈志雄承包鱼塘的方式后,“既使社员人人有活干,又发挥了专业户的作用,社员收入明显增加,有的困难户生活大为改善”。报告最后归纳了公社党委、县委和地委的意见,一方面对陈志雄等承包大户存在的问题,“大家都同意要坚决纠正”,同时又提出“对推行专业承包生产责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认为应当从总结经验教训上去解决,并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限制,不宜采取通报批评的办法”。
《人民日报》组织的讨论持续了3个月,于8月30日结束。在最末一期专栏上,发表了北京读者佘大奴、黄克义写的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经济——对陈志雄承包有争论的两个问题的看法》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指出:这次讨论,使人们对农村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以后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在认识上又进了一步。对人们解放思想有很大的启发,是一种交流思想、提高认识的好办法。
陈志雄在争论中坚持自己的做法,发家致富。4年内,他向集体上交了承包金14.1万元,向国家交纳税金2900多元。还推广了他的捞鱼花、育鱼苗等技术,有5个社员被他培训成养鱼能手,他光荣地被选为高要县的劳动模范。
——改编自季音《鱼塘风波——一次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
(2007年第6期《新闻战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广东陈志雄承包鱼塘一事引发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19.(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史诗》(四)“通往雪松林之路” 中记载:吉尔伽美什攀登上山巅,以小麦粉献祭山峰之神。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
史料三 下图为现藏于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的距今4000多年的古埃及小麦石雕
材料二 公元前6000年前,苏美尔人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古埃及人把啤酒作为礼品赠送给官员或用于祭祀活动。
公元前48年,凯撒将啤酒传统酿造技术带到了欧洲,但被视为野蛮民族的饮品。
公元4世纪,啤酒传遍了整个北欧。
1516年,德意志颁布《德国啤酒纯酒法》,规定啤酒只可以用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酒类法律。
16世纪,英国啤酒馆的数量急剧增加,酗酒和治安案件激增。
17世纪初,荷兰、英国人把啤酒技术带入了美洲新大陆。
1773年,库克船长率先在澳洲酿造啤酒。
1830年左右,德国将啤酒新技术传播到全世界。
1903年,英德合资创办“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即青岛啤酒厂前身)。
1923年1月,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店政变”,后失败。
20世纪,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啤酒。
20世纪80年代,青岛啤酒三次在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上荣登榜首。
21世纪,啤酒产量居世界酒类饮料之首。
一以上材料综合改编自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啤酒史话》、青岛啤酒博物馆展出资料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啤酒的发展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l 2 3 4 5 6 7 8 9 10 1l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D A D B A B D C A C A D B
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地玉琮不但形制相似,出土时间基本同处在新石器时代,而且均属于祭祀用具。只是出土地点不同,浙江良渚属于长江流域,广东石峡属于珠江流域,两者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山西陶寺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意义上的北方,相隔甚远,而当时交通并不方便,早期文明交流并不频繁,正好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C项,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各地民族和文化曾有过交流与认同,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直接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
2.B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孔子作《春秋》的时候,凡是诸侯采用夷礼的,就把他看作夷人,凡是采用中原地区礼仪的,就把他看作中原地区的诸侯,可见孔子已经具有华夏认同观念,以礼仪作为区分华夏族和夷人的依据,华夷之辩已经出现,B项正确;“礼”的观念由来已久,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现象,排除C项;题干反映出孔子强调华夏族和夷人之间的区别,显然不是体现不同地域之间的交往的历史现象,排除D项。
3.C 【解析】材料中的“春耕寻手劳” “秋耕待白背劳” “耕而不劳,不如作暴”意思是耕后不劳,还不如不耕,让它白地晒着好。嘉峪关魏晋墓“耙田图”正好与贾思勰的论述吻合,反映了耕耙耱等农业先进技术可能传到嘉峪关地区,但是不能反映边疆地区的农业已经实现了精耕细作,魏晋时期的边疆地区尚处在开发阶段,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两项不能反映。
4.D 【解析】《千里江山图》是典型的 “青绿山水画”,不是文人画,A项错误。作者王希盂主要通过强调局部的细节来突出“远近高低”的空间视觉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答案为D项。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人物不是《千里江山图》的主体,B项错误。风俗画以表现日常场景和事件为主,常常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发生在生活、劳动、节庆、休闲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与习俗,《千里江山图》没有具体体现出人物、事件以及日常场景,C项错误。
5.A 【解析】材料的本意是说明:清代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仅仅是汉族儒家文化作用的结果,应该看到清朝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本身就存在皇权进一步加强的有利因素。解题的关键在于从“热衷于强化皇权” “反复强调” “远胜于”等关键词,理解到雍正皇帝是在解释强化皇权的原因,A项正确。其他答案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
6.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对英国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故选D项。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会使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消费量比印度少,故不选A项。1853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国门早已打开,B项不选。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排除C项。
7.B 【解析】材料的重点是强调在清政府对西方从排外走向“合作”中,太平天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排除A项。正是因为清政府想利用西方列强防御太平天国的进攻,所以在外交上对西方列强有意做出了让步,B项正确。材料观点并没有夸大太平天国在清政府外交中的作用,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A 【解析】材料的重点也就是解题的关键在于“但是” “终究还是孙中山说得对”,正是因为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会得人心,所以孙中山才说“覆之自易”,A项正确。虽然部分激进派革命党人认清了袁世凯终将复辟的本质,也说明专制主义在辛亥革命后阴魂不散,但以上两点均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除B、D两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B 【解析】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属于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在上海由无到有,人力车也增加不少,说明上海的公共交通发展越来越快,B项正确。人力车仍然是城市交通工具之一,1926年仍有14 600辆,并未完全消失,A项错误;1926年上海市发展最快的是人力车和汽车而非自行车,C项错误;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仅仅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部分,不能归于城市管理,D项错误。
10.D 【解析】材料中“合并解放区”、成立华北人民政府等新机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等都是在为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党积累政权建设经验,D项正确。中共七大早在1945年就召开了,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不符,排除A、C两项;B项错误,排除。
11.C 【解析】西去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的记载相比《梨俱吠陀》成书晚了1000多年,时间相隔较长,说明种姓制度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不能说明《梨俱吠陀》更具真实性,A项错误。商贾的出现并占据第三等级,农民地位的下降并沦为第四等级,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无法从材料内容读出“社会动荡” “奴隶地位上升”的信息,B、D两项错误。
12.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仪式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强调双向互动,都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达,表明封君封臣之间是依附与保护的双向关系,不是单向的依附与服从关系,故A项正确,B项错误。封君封臣之间不一定有血缘关系,设立仪式的主旨也不是突出双方森严的等级关系,排除C、D两项。
13.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掀起了殖民扩张运动,导致美洲、非洲人口大量减少,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为世界各地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食物来源,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C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均要排除。
14.A 【解析】启蒙运动的内涵是“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A项正确。“理智”是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同时也是指个体在认知环节中体现出来的长期心理状态,与个人的学识、道德、价值观等密切关联,也与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相关。康德所主张的“理智”要求两者兼具,B项错误;人类成熟的标准有身体机能、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心理等多方面,C项“就是”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他性非常明显,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
15.D 【解析】材料反映了摄影术作为一种工业技术发明后迅速商业化,社会影响加大,给传统的绘画等艺术领域带来冲击,引发了持保守心态的人反对,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局部信息,排除。
16.B 【解析】由材料中关国的霸权主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通过可知,联合国不是由发达国家操纵的,A项错误。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根本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通过,所以属于霸权主义的做法,而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导致国际局势动荡,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不是恐怖主义,故不选C项。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建立,故不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
17.(1)现象:经济重心南移。(2分,答人口增加等史实可酌情计分)
阐述: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表中数据可知,汉唐以来,特别是宋朝南方人口总量和全国占比均在逐渐上升;北方人口总量有起伏,但在北宋时被南方所超过;(3分)造成汉唐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兴修水利)等。(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评分参考:①所拟定的标题与所选的世纪相吻合。(2分)②设计至少两条或以上的目录;每一条目录应该是从不同方面人手,且所拟目录与标题相关能够说明标题的内涵价值;阐述设计理由时至少有一条史实支撑。(一条目录和理由3分,共计6分)③设计的目录围绕拟定标题展开,表述清楚,逻辑严谨。(2分)
18.评分参考:学生答题应该包括如下内容时代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逐步推行;阶级斗争的观念与 “左” 倾思想的残余;部分人对改革仍然心存顾虑等。
争论的具体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雇工问题,一个是跨队承包问题,其中又以雇工问题为争论焦点。实质上这场争论集中体现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前进中存在新旧观念的冲突。
讨论的意义: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等。
各种观点产生及原因:
广东省社科院和华南师院的两人与反对者:认为陈志雄的雇佣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应予限制。受 “文化大革命” 以来 “左” 倾思想影响等。
广东省农委、基层干部、群众等支持者:认为陈志雄的承包经营搞活了经济应予支持。但也有担心,要求纠正,体现矛盾心理。人们欢迎改革开放的政策,期待发家致富。社会上仍然存在 “左” 倾错误思想残余,《人民口报》两位北京读者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支持了陈志雄的行动,反映的是国家的导向和政策走向。
陈志雄在争论中坚持专业承包的做法,反映了他的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
第一等级 14~16 将争议置于现代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认识到争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同群体对改革开放初期理解不同的产物。结合中国现代国情进行辩证思考,指出争议各方观点产生的原因,对争议观点概括准确,分析条理清晰,逻辑思维严密,语言流畅
第二等级 10~12 将争议产生放在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时空背景下,认识到争议源于各自认识而展开,运用辩证思维对双方观点进行较合理的评价,对争议观点概括比较准确,分析有条理,逻辑性强,语言比较流畅
第三等级 6~8 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只对争议观点进行简要概括和简单评价,条例较清晰,逻辑较严密,语言基本流畅
第四等级 0,2,4 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对争议观点概括不准确,评价不全面,条理性差,缺乏逻辑,语言不流畅
19.(1)①《古尔伽美什》是古代两亚著名史诗,属于口述(文献)史料,包含一定的历史真实性;(1分)其中关于小麦粉的记载可以推测史诗的成书时代已经有了小麦生产(其他与小麦相关的推测或陈述该史料在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方而的价值亦可)。(2分)
②《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王国统治者颁布的法典(得分点提到地区、法典即可得分),属于文献史料,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1分)法典中提到小麦作为赔偿物资应用于司法实践中,说明古巴比伦时期小麦生产比较普遍,可以为探究两亚小麦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佐证(其他与小麦相关的推测或陈述该史料在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方面的价值亦可)。(2分)
③古埃及小麦石雕是发掘的考古(实物、文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分)为判定小麦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他与小麦相关的推测或陈述该史料在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方面的价值亦可)。(2分)
④在探究历史问题时,应该在允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去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合理的解释,考生需要基于此原则综合三则史料进行合理的总结。比如:通过以上三则史料互相印证,可以推断出: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小麦生产至少在4000年以前,可能是最早的小麦起源地区之一。(1分)
(2)评分参考:①拟定沦题,与啤酒的历史与传播相关。(2分,关键词“啤酒”要入题)
②紧扣材料,围绕拟定论题展开,表述清楚,逻辑严谨。(2分)
③提供两个或以上与论题相关的史实,这些史实要与啤酒历史与传播相关,可结合古代文明交流、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等重大历史事实展开合理的论述。此外,结合其他与啤酒历史与传播的相关事实也可给分。
注意:结合一个与论题相关的史实并展开合理论述,给2分;结合两个与论题相关的史实并展开合理论述,给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