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8 15: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
历 史
本试卷共7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
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
A.导致了阶层固化 B.根植于历史传统
C.维护了君主专制 D.功能上相互补充
2.南越王赵眛(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墓中出土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下表各
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出土器物上出现了“少内”“乐府”“长乐宫”等汉朝使用的官职、机构、建筑名称。 南越国处于汉中央直接管辖之内。
B 出土的圆雕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 出土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广州成为当时中外贸易唯一中心。
D 出土汉代针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针刻线画精品。 汉代的牙雕工艺发展成熟。
3.《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
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4.有学者指出,中国的赋税,合儿千年的历史观之,以最大多数的农民所负担的田税、军
赋、力役为基本,随时代变化而成为种种形式;自此以外的税,最初无有,后来逐渐发
生,逐渐扩张。下边结构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税民资”②募役法③“科差” B.①租调制②“科差”③“金花银”
C.①租庸调制②更卒、戍卒③地丁银 D.①租调制②“金花银”③摊丁入亩
5.面对灾荒时,宋代政府常常鼓励富人主动赈粮。《宋会要·食货》载:“诏诸道州、府被水
潦处,富民能出粟以贷饥民者,以名闻,当酬以爵秩。”《宋史·食货志》载:“复以爵赏
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这种做法客观上
A.加剧了官员冗杂现象 B.缓解了社会贫富分化
C.体现了以民为本理念 D.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
6.下图为河北宣化下八里6号辽墓的茶道图壁画,展示了辽代茶具、碾茶、罗茶、收茶、
候汤的环节,具备宋代点茶法中碾茶、罗茶、点茶的基本特征。该图可以用来说明
A.辽宋友好往来交融互鉴 B.宋朝农耕文明的优越性
C.辽地茶文化深受宋影响 D.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
7.明中后期,巾帼英雄形象开始普遍流传。《杨家府演义》中和男性一样保家卫国、敢于反
抗奸臣当道、追求婚姻自主的杨门女将,《说唐三传》中挂帅出征平定边患、敢爱敢恨的
樊梨花,都是杰出的代表。这些巾帼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A.主流价值观变化影响生活观念 B.商品经济促进文化形式世俗化
C.社会危机下人们对英雄的期待 D.文人借女性英雄题材抒发抱负
8.记录片《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中说:张骞启程出使西域时,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
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他的这次出行将注定被载入史册,而河西走
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下列四个形势图,属于张骞时代的是
9.有学者在评述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监察体系时说:“设六科给事中,使其成为专门监察六
部的独立监察机构,与都察院不相统属,并可互相弹劾。这种台省分立之法,旨在加强
皇帝对六部及都察院的控制。”该学者评述的这一监察体系出现于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10.清中前期,北部疆域形成“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一是直省地带,“为省一
十有八,分置各府”,该区域总体为流官治理,部分直省虽掺杂有土司制,但土司在一 定程度上亦受地方督抚节制。二是最初未实行府县制的藩部地带,“隶在舆图者,复以
千万里计”藩部亦是清朝版图的一部分。该制度说明清朝中前期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B.有效消除了边疆的割据势力
C.开始在北部疆域实行土司制度 D.旨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
11.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呼吁,中国欲锻造人民爱国的“国魂”,必须首
先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该呼吁
A.要求以维新变法来实现国家独立 B.主张通过人民主权强化民族认同
C.过分重视对人民政治权力的维护 D.强调以政治革命来应对民族危机
12.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
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 人之所发愤” “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 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A.肯定儒道思想的历史价值 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D.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
13.19世纪80年代,中荷关于华侨国籍归属问题的交涉中,驻德荷公使许景澄利用国际法
知识与荷兰外交部据理力争,不仅取得了外交上的初步胜利,还基本确定了清政府对华 侨国籍的基本原则,并成为20世纪初《大清国籍条例》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
A.清政府逐步收回国家主权 B.国际法观念已被国人接受
C.华侨海外权益实现了保障 D.时局变动推动外交近代化
14.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土改队深入农村社会,广泛地访贫问苦,引导贫雇农“挖穷根”,组
织各类座谈会和诉苦会,并改组农会,彻底清算地主阶级的势力。这些措施
A.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 B.激化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
C.打碎了束缚农民的思想枷锁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进程
15.13世纪英国某庄园土地估价册记载:每位佃户需在圣诞节前向领主交纳价值一便士的
面包和两便士的母鸡;而领主要为其提供餐食或回赠价值3便士的物品。如果领主未能 履行义务,将受到农民和庄园法庭陪审团的指控。该记载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领主失去对农奴的控制 B.契约关系在基层得到加强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庄园经济逐渐走向了没落
16.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宣称“吾皇拿破仑……以保障人
民幸福……现制定宪法”,强调“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亚颁布了 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这反映了
A.现代民法体系逐步形成 B.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D.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秦朝统一币制,将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严禁私人铸钱。《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各随时而轻重无常”的记载。汉武帝时,停用半两钱,开始铸造五铢钱(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此后一直到东汉末年,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如王莽统治时期)外,五铢钱通行天下。唐朝时,已流通了700余年的五铢钱形制质地参差不齐,流通极为不便。唐高祖于武德四年(621)颁诏废五铢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仍以之前的圆形方孔为形制,以一两十钱制取代了过去的二十四进位的铢两制。开元通宝钱的大小轻重成为后世楷模,影响日本、越南、朝鲜。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政府每年的铸币量攀升,仍供不应求,于是政府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禁止铜币外流,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均未能取得成功,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元朝初年,忽必烈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为准备金。收兑江南流通的南宋纸币,禁用钢钱,废止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后来元朝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对纸币发行、准备金设置、旧币兑换、维持币值稳定、伪造处罚等各个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以上材料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变迁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币制改革造成的共同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 “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材料一
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镇帅拊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将士,习战阵,相为唇齿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又沧州营平相直,隔黄河下流及小海,其势易以侵犯,宜分滨、棣、德、博,建横海军一道,如诸镇之制。则帝都有藩篱之固矣。
——摘自(北宋)《李纲全集·卷一七三·靖康传信录下》
材料二:
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故安禄山、朱洮皆凭方镇而起,乃制乱者亦藉方镇。其后析为数十,势弱兵单,方镇之兵不足相制,黄巢、朱温遂决裂而无忌。然则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己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外则云、贵亦依此例,分割附近州县属之。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微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然后名闻。
——摘自(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纲、黄宗羲对藩镇态度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历史史论的认识。(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4分)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自至德(756~758)后,中原多故,襄邓(今湖北、河南交界地带)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人士),尽授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 890 307石,北方5 224 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材料五
请回答:
(1)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五提供了哪些探究经济发展格局的新视角?(6分)
(2)依据上述史料得出一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结论,并加以阐述。(8)。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
材料
形成过程 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 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毂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 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 心性义理
请问答
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深化)(12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C B A C C A C A B D D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2分)
(1)特征:①由形制大小多元发展为规格稳定统一;②由分散铸币改为中央统一铸币;③由
重量钱转为通宝钱;④由金属货币逐渐发展为纸币。(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2)影响:①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或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或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政权
的稳定);②推动了商品交换的繁荣;③有助于对外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④为后
世的币制改革提供了借鉴或教训。(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
l8.【答案】(14分)
(1)共同之处: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2分)
不同之处:
针对问题不同:李纲要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不够集中/北方边境军权不够集中问
题;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增强地方的自主性,中央与地方适
度分权。 (4分)
目的不同:李纲为了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统治;黄宗羲为了反思明亡教训,批判君主
专制(4分)
(2)史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
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是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
偏见交错,要注意分析史论的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等。(每点2分,共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9.【答案】(14分)
(1)材料一从经济视角(人口、土地、财富)开展研究,材料二至五提供了政治视角、文化
视角(6分)
(2)结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体现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规律。(2分)
史料证据:一至五材料提供了人口、户籍、人才、财赋多个事实。这些材料有来自官方史
书,有来自当时人笔记,有来自后世学者研究成果,可以互相参证。(2分)
事实依据:汉代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方还没有得到很好开发;魏晋南北朝由于北
方长期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得到开放,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隋唐中
后期,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北方战乱较多,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促使南方经济
进一步的发展,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再次南迁,
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江南成为经济重心。明清以来南方经济继续领
先,江南地区工商业繁荣,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分)
20.【答案】(12分)
(1)答案示例:
主题;儒家经典演变反映了儒学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 (2分) s
论述:(8分)
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瓦解,天下大乱,孔子整理六经,以六经为本,开创了仁为核心,礼乐教化,德治的儒家学派,试图恢复周公的圣王之道;
汉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但仍存在内忧王国问题和外患匈奴问题等矛盾,为了实现长治久安,需要尊卑等级的伦理秩序。这种秩序需要在思想上得到强化。由此,改造之后的新儒学跃居于百家之上,承担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儒家经典成为“帝王之道”的文本载体,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一。
魏晋南北朝儒学受到挑战,佛道盛行,大分裂大融合之后走向统一,统治者需要重振儒家为核心的纲纪道德来维系统治。
宋代结束了五代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也面着内忧外患,需要更加精密的思想来加强思想统治,以实现长治久安。宋代儒学家也在吸收了佛教理论的基础上,加强了儒学的思辨性,开创了重视心性义理的理学。理学注重孔孟的道统,特别尊崇孔孟相承的“四书”,地位高于五经。理学成为宋元明清的主流思想。
结论:(2分)
儒家经典演变折射了随着时代发展,对统治思想提出了新的需求,促使儒学不断的丰富、完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