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4:4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王制第五》规定:“有圭璧金璋,不鬻于市。命服命车,不鬻于市。宗庙之器,不鬻于市。牺牲,不鬻于市。戎器,不鬻于市。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对外贸易中边境贸易较为繁荣 B.市场管理规则政治色彩浓厚
C.经济发展深受重农抑商的影响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
2.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 B.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C.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 D.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东汉末年,民间兴起了乡闾清议品评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到了曹魏时期出现“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这可用于说明( )
A.选官制度改变利于激发官民责任感 B.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
C.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
4.西晋太康时(280~289年),江南各州户数在全国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荆州15.62%,扬州12.25%,交州1.03%,广州1.72%,而荆州还包括江北十余郡,扬州还包括江北二个郡。这说明当时( )
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的开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5.有学者指出,“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参知政事,“其名非一,皆宰相也”,这样往往是“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该学者意在说明,唐代宰相的演变( )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行政的高效 B.有效促进了唐中央行政的合理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D.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产物
6.有学者指出,募役法“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该学者认为,募役法( )
A.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B.致使宋代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 D.打击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
7.观察唐宋两代服饰,唐、宋虽相继,但服饰面貌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唐代雍容华贵、浓艳鲜丽、张扬开放,宋代服饰式样简洁、内敛、朴素淡雅。这一不同可用于说明宋代( )
A.理学思想趋向社会化 B.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服饰风格取决于国力 D.服饰文化日趋保守落后
8.有学者指出,行省在划分上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消解山川之险”,行省“虽掌管军队但受多方制约”,是“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9.明朝嘉靖时,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中,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直至被迫辞职。首辅严嵩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请命,奔走直房如市”。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 B.导致中枢决策机制异变
C.推动了相权的进一步独专 D.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
10.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 B.赋役征收主要以人丁作为依据
C.传统户籍制度失去财政的功能 D.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1.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
内容 事件用语 文书用语 对外政策 机构 仪式用语
举例 夷、红毛、藻属、西洋 诏敕、谕旨、表 怀柔贸易管制 理藩院、礼部 三跪九叩、朝贡、赐、接见
数量和比例 185个,占74.9% 5个,占2% 2个,占0.8% 6个,占2.4% 49个,占19.8%
A.强烈抵制西学东渐的趋势 B.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
C.外交具有近代国际化特征 D.对外交往呈现多元化
12.明清之际的张岱是私人修史的著名学者,在其《越中三不朽图赞》中选取人物最多的是关于理学、忠烈、忠杰、忠谏、孝烈、生孝等12目,以便“见道学诸公则自知有愧衾影,见忠节诸公则自惭有亏忠孝,见清介诸公则自恨纠缠名利,见文学诸公则自悔枉读诗书”。据此可知,张岱( )
A.主张重新建立儒家的伦理规范 B.提倡修史须有近代的思维方式
C.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 D.注重修史内容以实现经世致用
13.下表是《海宁州志稿》中记载的关于1840年前至1858年广州和上海生丝年出口量(单位:包)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广州 上海
1840年前 约8960 0
1845年 6787 6433
1846年 3554 15192
1851年 2409 20631
1853年 4577 58319
1858年 * 85970
A.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外贸中心的转移 B.传统观念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传统经济结构在西方冲击下发生变动 D.中国成为西方国家主要原料产地
14.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不少地主唉声叹气说,丰收“与我无份”。除此之外,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凸显小农阶级的局限性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D.致使清廷统治基础丧失
15.康有为曾说:“以我温带之地,千数百万之土,四万万之农、工、商更新而智之,其并驾于英、美而逾越于俄、日,可立待也。日本变法二十年而大成,吾氏与地十倍之,可不及十年而成之矣。”康有为这一主张( )
A.说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B.表明已具备建立立宪制的条件
C.体现了知识分子变革社会的迫切心理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16.1902年,英国在《中英续订通商航华条约》中承诺:“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国律例,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判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治外法权。”据此,英国的这一承诺( )
A.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导致列强调整了侵华方式
C.促使清政府政策转向对外 D.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17.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中央设立谘议局、资政院;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宣布宪法;厘定官制、官规;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这一方案的实施( )
A.有效化解了清政府面临的政治困局 B.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创造了条件 D.延缓了反清革命的历史进程
18.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4月30日出版的《神州日报》。该漫画( )
A.揭示了清政府统治的必将灭亡 B.反映出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体现出时人生活的水深火热 D.说明广州起义已被清政府镇压
19.1914年,无锡商人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出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进军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攻城略地。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A.壮大企业规模,实行实业救国 B.优化投资环境,支持资本扩张
C.善于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效益 D.利用政府支持,生产民生产品
20.陈独秀指出,“吾国学术思想,尚在宗教玄学时代,故往往于欧西所科学证明之常识,尚复闭眼胡说,此为国民根本大患”,因此他主张从改造国民性入手,为中国造不亡之因。据此可知,陈独秀( )
A.构建了未来中国社会政治蓝图 B.将思想启蒙与实现救亡图存相结合
C.启发了广大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D.为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开辟了道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22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剥削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法密则国无全民”。汉代制定法律凡六十篇,三百五十九章,“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到《北齐律》的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隋《开皇律》又约为五百条。唐承隋制,当大乱之后为谋求大治,务须“安人宁国”,故加强法制,力求审慎、简明,于是《唐律》根据隋律再为省并。古代统治者认为,公布法典是国家严肃的大事,商鞅“徙木立信”而令出必从,秦国由此富强;新莽自乱其法,终于崩溃;唐太宗鉴于隋末的法令多变,认为立法要审慎,律条要简明准确,颁行后要有稳定性,便成了后世制定法典的准绳。天下没有“万世不变的法则”,古代法制并不是封建帝王口含天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那样。从《商君书》的“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到唐初立法的“取合时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制。总之,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朝结束,一朝兴起都制定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
——摘编自杨廷福《论中国古代法制建设》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元败于“纵驰”,因而主张“刑用重典”,即“重典治国”。在立法层面,明朝颁布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来加强对官吏的治理。《大明律》规定,设“六赃”罪,即监守盗、常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和坐赃六种非法占有公私财务的贪赃行为,以显示罪行的严重。明律中严厉惩罚贪赃枉法的条文比前朝法律大为增多,规定也更加细致全面。在刑法制度上,对于违反法律官员的处罚,量刑较之前朝加重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官吏的定罪一旦判定,则该官吏永久被除名,终身不得录用。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说:“明处法令行之久矣,奈何犯者相继?由是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作《大诰》以昭示民间,使之趋避。”尽管朱元璋明白“明主治吏不治民”的道理,他深知农民阶级的威力之大,因此必须管理好人民,既要体恤民情,又要防止民众力量过于强大。
——摘编自徐芃《论明代法治的“重典治国”及对中国当代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法治政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运用法律治国与前代的不同。(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唐玄宗时期,宠信个别宰相如姚崇、宋璟,以及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这就使得唐朝前期的三省长官合议制,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前期的姚崇、宋璟德才兼备,他们的专权促成了开元之治。此后只知专委而不重选相,终于造成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乱政。皇帝不亲理朝政,个别宰相专擅朝政,导致政局日趋败坏,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之名虽存,实际亡,已成为空壳,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是变相恢复专职宰相,标志着三省长官合议被宰相专权取代,政事堂制度由此瓦解。
——摘编自沙宪如《唐代政事堂制度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政事堂的实质及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书门下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部分清末新式企业设立新式学堂的统计表
学堂名称 创办时间 所属企业 学堂名称 创办时间 所属企业
福建船政学堂 1866 福建船政局 天津电报、水雷学堂 1800 天津机器局
操炮学堂 1874 灌制制造局 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1884 广东黄埔鱼雷局
福州电报学堂 1876 福州电线局 旅顺口鱼雷学堂 1890 旅顺口鱼雷局
天津电报学堂 1880 天津电报局 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 1890 湖北矿务工程局
广州西学馆 1881 广州机器局 驾驶学堂 清末 轮船招商局
上海电报学堂 1882 上海电报局 山海关铁路学堂 1895 津榆铁路公司
金陵同文电学馆 1883 金陵电报局 四川机器学堂 1907 四川机器局
两广电报学堂 1887 两广电报局 苏省铁路学堂 1907 苏省铁路有限公司
台湾电报学堂 1890 台湾电报局 湖北铁路学堂 1907 川汉铁路局
——摘编自陈元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等
阅读上述材料,从中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从孔子创立儒家的过程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因”和“损益”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缘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为此后世儒家主动吸收其他学派合理的思想,也使儒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和民国初期提倡尊孔的主张相比,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反孔言论无疑是十分激烈的,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他们从本质上是反孔非儒的。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打算也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决裂,而是采取“重新定位孔学”的方法,即先打破孔子偶像,然后在恢复孔子及其思想的原来面目。在自由、民主等观念日益为现代化作出贡献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为实现救亡图存,重估儒学价值,并推动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作出贡献。
——摘编自张卫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学者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态度的影响。(16分)
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考查西周时期的经济。根据材料可知,圭、璧、金、璋为尊贵之物,不准在市场上买卖。天子赏赐的命服命车,不准在市场上买卖。宗庙中的祭祀器具,不准在市场上买卖。用于祭祀的牲畜,不准在市场上买卖。军队所用的武器,不准在市场上买卖。各处关卡要执行禁止严格稽查,禁止奇装异服,识别各地的方言,这反映了西周的市场管理规则政治色彩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进行比较,看不出边境贸易较繁荣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是否提高,排除A、D两项;材料仅体现了西周对市场的管理情况,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故排除C项。
2.A 考查先秦民族融合。从春秋时期华夏族强调“夷夏之辨”,到战国时期形成强调各民族融合为一体的“五方之民”观念,这一变化为后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A项正确。民族之间的差异不会基本消失,故排除B项;这一变化只能说有利于维系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是在秦汉以后,故排除D项。
3.D 考查汉至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由“乡闾清议品评”到“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可知,中正官是曹魏时期政府在地方选拔官吏的代言人,“名正言顺”地为朝廷选拔人才,这可用于说明曹魏政权建立后亟需优秀人才来巩固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选拔官员的方式,这一标准无法体现是否激发官民责任感,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故排除B项;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是察举制的特点,故排除C项。
4.C 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根据所学知识,从上述各州的户数和辖境来看,大多数地方还是地广人稀。实际上,当时江南土地垦辟较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多呈点线式布局,分布于各江、各湖流域平原及其附近,广大的丘陵山地仍然相当落后,这说明当时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当不平衡,故C项正确,并排除A、D两项。材料并未反映出当时北民大量南迁的信息,故排除B项。
5.D 考查唐代的三省制。根据材料,唐代皇帝把宰相的权力和职责进行多重划分,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相权的被瓜分,容易导致遇事相互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排除A项;材料的现象是皇权专制统治的结果,并未体现出行政的合理化,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垄断的是科举制,故排除C项。
6.C 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该学者指出,募役法“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对穷人和富人征税税额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该学者对募役法的评价没有体现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故无法得出致使社会贫富差距缩小这一结论,故排除B项;打击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和均输法,故排除D项。
7.A 考查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根据材料“唐代雍容华贵、浓艳鲜丽、张扬开放,宋代服饰式样简洁、内敛、朴素淡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审美观和意识形态受到理学思想、经济发展与政治环境等影响,使得当时的服饰逐渐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这与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推崇,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事实上宋朝女子地位比唐朝要低,故排除B项;宋朝服饰风格深受理学思想影响,并非取决于国力,故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宋朝服饰崇尚简洁、质朴,民众追求服饰的简洁、质朴的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服饰有保守趋势,但不是材料主旨,并且说“落后”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8.D 考查元朝的行省制。根据材料内容,行省在划分上还是在权力及职能方面,都体现出了元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即行省的设置是元朝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民族融合,故排除A项;“消除了”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故排除C项。
9.A 考查明代的君主专制统治。结合材料中“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先后封还御批者四’……直至被迫辞职”“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等信息可知,嘉靖时期,出现杨廷和、严嵩等人独专首辅和被罢黜的现象,主要源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以及世宗不理政务,这说明皇权的现实需要和君主的好恶决定了首辅的任期长短和权力大小,故A项正确。权力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初期宰相已被废除,故排除C项;首辅出现提高了内阁的议政功能,故排除D项。
10.C 考查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户籍制度的重要功能是赋役征发,“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直至清政府“摊丁入亩”完全脱离,人头税废除,户籍制度失去财政功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正确。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故排除A项;赋役征收主要以人丁为依据是在唐朝后期两税法颁布之前,故排除B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不是明清户籍制度走向消亡的原因,故排除D项。
11.B 考查清代的对外关系。据表格用语和所占比例可知,对外事件用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仪式用语,最后是对外政策和机构,从对外蔑称和朝贡礼仪用语可知,此时的清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西学东渐现象,故排除A项;清政府外交近代化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初外交仍属于封建传统外交模式,故排除C项;清朝前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并未呈现多元化,故排除D项。
12.D 考查明清史学。根据材料,张岱修史取舍人物时,推崇忠义气节之士,他认为有德行人物的撰写,使观者从中能学习到他们的德行,以实现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宋儒主张重建儒家伦理规范,材料中张岱修史强调的是人物的模范作用,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修史的思维方式,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张岱修史注重选择人物的德行,这不属于唯物主义史学,故排除C项。
13.A 考查近代中国经济。根据表格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只有广州,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且靠近生丝产地,除了1845年广州所出口生丝尚略高于上海外,此后上海出口生丝的势头迅猛增长,逐年成倍超过广州,由此可知,生丝贸易的中心逐步由广州移至上海,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传统观念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生丝,并没有涉及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排除C项;材料中单单是中国国内广州与上海生丝出口量的变化比较,并未与其他国家比较,因而得不出中国是西方国家主要原料产地,故排除D项。
14.B 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这些与地主的斗争以及把土地分给没有土地耕种的农民的做法,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小农阶层的局限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说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15.C 考查近代中国的革命与变革。由材料“并驾于英、美而逾越于俄、日,可立待也。日本变法二十年而大成,吾民与地十倍之,可不及十年而成之矣”可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变革社会具有迫切心理,故C项正确。清政府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土崩瓦解的,材料很显然是在革命前,故排除A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中国已具备建立立宪制的条件,故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康有为变革社会的迫切心理,并未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且非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16.D 考查中国近代化。由“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国律例,改同一律”“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治外法权”等信息可知,英国希望中国在法律等方面进行革新,便可放弃治外法,这有利于推进中国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英国政府对清廷的条约承诺与半殖民地化程度无关,故排除A项;1901年后列强已改变侵华方式,而非英国对清廷承诺所引发,故排除B项;1902年清廷已成为洋人的工具,清廷对外政策尚未改变,故排除C项。
17.C 考查晚清的统治。从预备立宪的方案部分内容可知,清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政治改革,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其结果不仅没有化解清廷面临的政治困局反而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排除A项;预备立宪前提还是保留君主,因而没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排除B项;预备立宪加剧了各类矛盾,加速了反清革命的到来,故排除D项。
18.A 考查近代民主革命。根据材料,“1911年4月”“广东最近之风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黄花岗起义的影响,从漫画中可以看出,空中爆炸连连,刀剑飞舞,下面的清朝官员们个个惊慌失措,四散奔逃,这种紧张的“广东最近之风云”影响较大,揭示了清政府统治必将走向灭亡,故A项正确。漫画体现不出清廷的腐败无能,故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时人的生活情况,故排除C项;D项对漫画信息理解正好相反,故排除。
19.C 考查民国初年经济发展。材料中时间是1914年,正值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获得机会,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实业救国的思潮,排除A项;“优化投资环境,支持资本扩张”的主体不是企业,排除B项;“生产民生产品”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排除D项。
20.B 考查新文化运动。由“吾国学术思想,尚在宗教玄学时代 此为国民根本大患”“主张从改造国民性入手,为中国造不亡之因”可知,陈独秀主张改造国民性,解放国民思想以实现中国不亡,即将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陈独秀构建未来社会政治蓝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社会的真理探寻,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21.(1)特点:法制建设由繁到简;法制建设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制定法律因时制宜,有所变革;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表现:重典治吏;重典治民。(4分)不同:法律罪名增多;法律更加细化;处罚更加严苛。(4分,任答两点即可)
22.(1)实质:三省长官合议,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构。(2分)作用: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4分)
(2)原因:政事堂已不适应唐玄宗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分)评价:顺应了三省一体化的趋势,有助于行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破坏了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容易形成宰相专权局面。(4分,言之有理即可)
23.示例:
主题: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发展。(2分)
阐述:从1866~1907年晚清政府创办的各类企业和学堂名称来看,既有军事工业,也有民用工业;既有科技学堂,也有军事学堂等,体现清末清政府的两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从1866~1895年创办的学堂及所属企业来看,洋务派学堂主要是为了培养科技、翻译、军事等三类人才,但也有服务于生产的专业技能人才,如轮船招商局创办的驾驶学堂,诸如此类学堂和企业必然开启中国近代化之路。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在江苏、湖北、四川等地创办了机器、铁路学堂,致力于培养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体现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加快了中国近代化历程。(8分)
综上所述,无论从洋务运动,还是从清末新政来看,创办的企业和设立的新式学堂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自救,客观上却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快速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4.(1)原因:契合了巩固君主专制的要求;儒学的内在特质;迎合了普通百姓的心理;积极入世的思想,具有务实性;与时俱进,顺应了社会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态度:反对儒家礼教纲常而不反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4分)影响:有利于打破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推动近代化进程;适应了中国救亡图存的具体实践要求;有助于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是实现文化自信和树立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手段。(12分,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