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测试(二)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中有关于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劳动状况的根源在于( )
A.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需要 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
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 D.铁犁牛耕推动经济发展
2.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 B.市坊制被打破
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 D.法律运行合理
3.宋代每一类瓷器有多种样式,单就梅瓶,不同瓷窑利用粗细、横直、长短不同的外部轮廓线,于细微处反复磋磨,以探寻梅瓶一器的最典范之造型。正是依托这种正心诚意的大胆创新与孜孜不倦的实验,宋代瓷器具备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典范美。由此可见,宋代瓷器的制作( )
A.深受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B.颠覆了传统制瓷技术
C.体现了技术传承的封闭性 D.源于“瓷路”的兴盛
4.犍陀罗艺术源自南亚次大陆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亚的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下图是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教造像,其风格融合了希腊太阳神阿波罗造型。据此推断,犍陀罗艺术( )
A.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B.与基督教的传播密切相关
C.证实罗马帝国的空前繁荣 D.受到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5.下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
(1) 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 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A.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B.罗马法培育公平公正原则
C.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缘由 D.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
6.据图1可知( )
图1
①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②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③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④政局动荡冲击了上海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在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历史地理方面的翻译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向国人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世界形象。此时,中国士大夫所看到的西方文化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坚船利炮”的练兵制器技艺、“天文算数”的自然科学、“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凡事会议而后行”的政治制度等西方近代文明。这些著作( )
A.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人传统的夷夏观
B.体现了士大夫从西方社会视角否定封建制度
C.表明人们欲以西学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说明国人已经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8.新中国成立初期即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至1951年5月与19个国家建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至1976年已经与111个国家建交。两次建交高潮反映了新中国( )
A.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格局形成
9.有英国学者指出,整个中世纪,当英国国王力量虚弱或国王尚未成年时,就会出现更多的贵族控制下的官僚政府;当国王强大时,就会出现国王个人控制下的王室政府,但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这一变化的背景是,16世纪英国( )
A.成为主权强大的民族国家 B.国王权力不断受到限制
C.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D.封建庄园经济走向崩溃
10.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11.19世纪40年代,英国一个职业骑师在一个赛季里参赛次数是350次,行程大约是4270英里。到19世纪末,骑师参赛次数则达到800次,行程大约达到10770英里。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铁路运输的发展 B.工人休闲娱乐时间增多
C.赛马装备的改进 D.现代时间观念逐渐形成
12.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表(%)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750年 1800年
荷兰 15.8 24.3 33.6 25.8 20.8
英国 3.1 5.8 13.3 16.7 24.6
法国 4.2 5.9 9.2 9.1 8.8
德国 3.2 4.1 4.8 5.6 5.5
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 )
A.荷兰工业化水平稳居欧洲首位 B.黑奴贸易为四国提供充足劳动力
C.英国的劳动力商品化进程加速 D.欧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趋于一致
13.表1国际联盟主导调停的部分领土争端
调停对象 主要调停国
叙利亚和黎巴嫩冲突 法国
巴勒斯坦 英国
卢旺达—乌隆迪 比利时
纳米比亚 南非
新几内亚 澳大利亚
萨摩亚群岛 新西兰
据表1可知,国际联盟( )
A.重新确定欧亚版图 B.满足了西方大国的政治利益诉求
C.关注全球安全问题 D.成为了列强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14.图2是关于IMF的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图2 IMF的前进方向在哪里?
A.致力于改善各国基础设施建设 B.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帮扶对象
C.维持有序汇兑并避免汇兑贬值 D.投票规则致危机管理难奏实效
15.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联学者统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238座新城市,平均每年20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 B.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16.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欧国家尤其是英法开始用美元大量兑换黄金,为缓解危机,美国提议建立“黄金总库”。1962年美国与西欧各国签订了《借款总安排协定》,规定由“十国集团”共同出资60亿协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货币市场。上述现象说明,美国( )
A.竭力保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正常运转 B.探索维持现有世界金融体系稳定的途径
C.与英法等国存在着激烈的商业贸易竞争 D.携手西欧应对国际汇率紊乱的严峻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其中第17题13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3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3 中国都城的变迁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经历了从“长安时代”到“北京时代”的转移。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迁的原因。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9年,随着一系列“废旧立新”旨令的下达,清政府以“保存国粹”为宗旨,批准设立京师图书馆。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作为中央政府创办的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藏书向社会公开开放,“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可入览”。1928年,京师图书馆改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内除辟有专业阅览室和普通阅览室,还开辟了研究室,为深入研究专门问题的学者提供服务。在服务国内读者的同时,北平国立图书馆还与国外相关机构交换图书、馆员,进行学术交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昆明设立办事处,坚持开展和运行馆务。并因地制宜地制订收藏计划,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征集到四川、云南等省志374种,在图书馆界起到了模范榜样作用。
——摘编自孟化《国家图书馆与近代文化(1909—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家图书馆设立与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简析国家图书馆对推进近代中国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中、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这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6分)
20.(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1948年4月实施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大型的官方对外援助计划,也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核心内容。1950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受援区已经从西欧发达国家向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转移,援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美国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许多人说“它将再现马歇尔计划的辉煌,不出十年,拉丁美洲就会朝着不可阻挡的繁荣和民主迈进”,事实上这一局面根本就没有出现。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美国对外援助总是附带很多条件,例如,民主、人权、自由以及进行必要体制改革等政治条件;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
——摘编自吕英杰《浅析冷战期间美国对外经济援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实质和影响。(6分)
如皋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测试(二)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2.C 3.A 4.D 5.C 6.A 7.A 8.B 9.A 10.B
11.A 12.C 13.C 14.D 15.A 16.B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可知生产力水平低下,奴隶集体耕种,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主要标志,说明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故选B项;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需要符合史实,但并不是根源,根据唯物史观,这种生产关系的形成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排除A项;赋税是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而出现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铁犁牛耕是战国时期出现,推动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而材料中的土地性质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德宗时期,命令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制作玉带,但工匠损坏了玉带的饰物,工匠偷偷到市场买了一块玉补上,但被皇帝发现,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制作的玉能够非常容易被辨认出来,体现出官私手工业技术有较大差异,故选C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排除A项;坊市制度指的是在城的规划上,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材料只涉及工匠到市场买了一块玉修补玉带,不能反映坊市制是否被打破,排除B项;法律运行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材料只涉及对损坏皇帝玉带的工匠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不能反映法律运行合理,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正心诚意的大胆创新与孜孜不倦的实验”、“典范美”可知,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体现了理学崇尚义理的特点,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依然是传统制瓷技术,并不是颠覆,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制瓷技术的精雕细琢和大胆创新,不是体现其传承是否具有封闭性,排除C项;题干的制作受理学义理观念影响与瓷路的兴盛无关,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其风格融合了希腊太阳神阿波罗造型”,可知健陀罗艺术是南亚印度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深受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故选D项;健陀罗艺术是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与中国文化无关,排除A项;健陀罗艺术是亚历山大东征影响的产物,当时欧洲尚未产生基督教,排除B项;健陀罗艺术是亚历山大东征影响的产物,当时的罗马尚且处于共和国发展阶段,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5—6世纪东罗马帝国境内居民不断增多、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民事纠纷不断增多,这对传统的奴隶主专制统治提出了挑战,因此查士丁尼不断完善罗马法律,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5—6世纪时期东罗马帝国境内的社会状况,而A项强调罗马法的作用,二者逻辑关系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对东罗马经济、社会状况的记录,并没有涉及罗马法的相关内容,故更无法体现罗马法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罗马的经济、社会状况,没有罗马法的相关内容,无法说明罗马是否坚持法治化建设,故D项无法判断,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据题干图示可知,上海在全国占比从60%下降到45%,但上海对外贸易额却由0.74亿海关两增加到3.78亿海关两,可知列强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不断掠夺中国,故①正确;据题干可知,上海在全国的占比下降,但上海外贸额却增加,推知整个中国的外贸额增加,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密切,故②正确;“长足发展”不合史实,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故③错误;“冲击了上海贸易”与上海外贸额不断增长相悖,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中国士大夫所看到的西方文化是军事、自然科学、经济与政治方面都近代化了的文化,这与我们传统的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所以一定程度上会突破中国人传统的夷夏观,促使国人重新认识世界,故选A项;题干仅是客观描述1840—1861年间中国出现的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翻译著作的相关内容,并没有表明士大夫要否定封建制度的目的,而且在当时中国的封建士大夫还没有提出否定封建制度的主张,故B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仅是客观描述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并没有提到人们想要以西学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排除C项;国人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两次建交高潮的出现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B项;1951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亚洲的中国、朝鲜和越南,有东欧的波兰、罗马尼亚等8国,还有苏联,因此1951年与中国建交的19个国家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1951年处于两极格局的形成时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遭到美国的敌视、包围和封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国际环境不具备,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使我国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格局形成,这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出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可知,16世纪英国国王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据所学可知,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成为主权强大的民族国家,故选A项;15世纪前后,由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和国王的权力得到加强,国王权力不断受到限制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得益于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英国的封建庄园经济走向奔溃是因为17—18世纪的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从时间上分析,封建庄园经济的奔溃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在18世纪成为北美重要经济作物,“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19世纪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小麦通过伊利运河运往美洲中部和美洲东部,推动了“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反映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推动了美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小麦贸易的路线有两条,自北美洲通过船队运往中美洲,自北美西部通过伊利运河运往美洲中部和美洲东部,均与大西洋贸易无关,排除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爆发,但此时小麦已经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并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排除C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爆发,所以18世纪运送小麦的船队应属于传统交通工具,并非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职业骑师要参加在英国各地举办的赛马比赛,英国职业骑师能够在19世纪末比19世纪40年代参加更多的赛马比赛,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下铁路运输的发展,可以更加便利地将骑师、赛马及其他装备运往举办赛马比赛的地方,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赛马属于贵族运动,并非工人的休闲娱乐活动,排除B项;赛马装备的改进可以提高单次比赛的速度,但不会影响一个赛季里参赛次数和行程,排除C项;工业革命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这种时间观念体现在,伴随着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必须守时,材料中骑师参赛次数与行程的增加与守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表可知,1500—1800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由低到高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加速了劳动力商品化进程,故选C项;荷兰最早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水平在1500—1750年较高,1760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化水平居首,排除A项;黑奴贸易为美洲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排除B项;1500—1800年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城市化水平不一,说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联盟的调停作用,反映出该组织对国际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努力,说明其关注全球的安全问题,故选C项;国际联盟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对欧亚版图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排除A项;国际联盟并不只为西方国家服务,国际和平对全世界的国家都是有利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联盟的职能,并不能反映其是否受到列强的控制,因此不能说成为了列强操纵的工具,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IMF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漫画信息中有“规则”“G20峰会”,结合所学可知,IMF的规则是由认缴资金的多少确定投票权份额,不公平的份额制导致其为发达国家所主导,使IMF陷入了严重的职能困境,所以投票规则致危机管理难奏实效,故选D项;A项为2016年成立的“亚投行”的宗旨,排除A项;据漫画信息中的“规则”“G20峰会”可知,IMF为发达国家所主导,不是为发展中国家服务的,排除B项;据漫画信息“规则”“G20峰会”可知,材料的主旨是IMF为发达国家所主导,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维持有序汇兑并避免汇兑贬值”的结论,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238座新城市,平均每年20座”结合所学可知,1917—1982年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工业化建设的重视以及较强的国家组织建设能力,故选A项;材料“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仅表明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没有涉及苏联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无法得出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排除B项;1917—1982年间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因此“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仅表明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没有涉及苏联改革相关信息,并且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无法得出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法用美元大量兑换黄金,造成了美元危机。为了缓解危机,美国探索出建立“黄金总库”的办法来稳定国际货币市场,维持现有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故选B项;竭力保障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正常运转,排除A项;“英法开始用美元大量兑换黄金”说明英法对美元信用怀疑,而不是商业贸易竞争,排除C项;携手西欧应对美元危机的严峻挑战,而不是国际汇率紊乱,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3分。)
17.答案示例:
隋唐以前主要是长安时代,元明清时期转移到北京时代。(1分)
从交通路线来看,由内陆的陆路向沿海的水路、海路移动,相比于受大陆生态环境极大制约的长安,北京通过利用水运和海运,逐渐超越生态环境制约,显得更具优越性。(3分)
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谷仓地区由华北平原向江南移动,长江下游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北京所处位置使其能够直接通过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下游的粮食产区连接。(3分)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游牧地区出现了新的强大游牧民族,这些民族势力范围与北京相邻。非汉族政权主要据点由西北移到东北,与农业地区主要政权据点的移动发生联动,从而使农牧两地区政权进行交流的主要舞台从中国大陆西北部的长安移向了东北部的北京。(3分)
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长安时代”到“北京时代”的变迁模式,是由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1分)从“长安时代”到“北京时代”的转换,意味着作为历史主要舞台的生态环境区域,从农牧交错带转移到沿海地带。(2分)
18.【答案】(14分)
(1)主要原因:清末新政的推动;(2分)
民国政府支持图书馆事业发展;(2分)
中国具有重视文献保存的传统;(1分)
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1分)
(2)贡献:保存、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分)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2分)
推动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2分)
吸纳和传播西方文化;(1分)
引领国内图书馆事业发展。(1分)
19.【答案】(12分)
(1)作用:传播了民主自由等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2分)
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催生了近代民族主义形成);(2分)
有利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建立;(1分)
也为近代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1分)
(2)特征: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1分)
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1分)
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援助;(1分)
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1分)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2分)
20.【答案】(13分)
(1)变化:从援助西欧发达国家转向援助发展中国家;(必须答全面得1分)
从军事援助为主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必须答全面得1分)
通过立法手段推进对外援助。(1分)
原因:美国进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
亚非拉民族独立并成为重要国际力量;
美国抢占市场、资源和发展经济的需要。(4分)
(2)实质: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和寻求本国利益的手段。(2分)
影响:对受援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便于美国进行冷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为美国赢得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
造成地区矛盾斗争升级,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