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22: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此司法原则(  )
A.确保了明代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2.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西汉海昏侯刘贺当过27天皇帝,后被辅政大臣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为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事件说明当时(  )
A.外戚宦官势力专权乱政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制约
C.“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D.分封诸侯威胁中央集权
4.钱穆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冲破了旧有的官吏来源 B.标志着贵族权力的丧失
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D.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局限
5.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 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
6.有人将《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
A.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C.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 D.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岛的企图
7.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  )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8.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
A.对于外来文明并不排斥 B.缺乏先进革命纲领的指导
C.斗争目标转为反清灭洋 D.未完全放松对清廷的警惕
9.法国《1875年宪法》的一条补充条款:“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当时孙中山将让位于袁世凯的情况,将政体确定为责任内阁制。这两项规定(  )
A.因人设法,特殊条件下的特别产物
B.釜底抽薪,终结了本国的君主制度
C.有的放矢,剥夺了权贵的政治权利
D.高瞻远瞩,确立了两国的共和制度
10.据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出(  )
A.袁世凯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日本妄图将中国完全殖民地化
C.民国初年外交处境非常艰难 D.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日趋强硬
11.《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
A.限制经营场所 B.奉行“重农抑商”
C.商业空前繁荣 D.重视监管商业
12.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运用
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仅限用于官方刻书
13.《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14.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15.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依据材料一《宋会要辑稿》“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材料二《太宗实录》“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权。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不管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B.《太宗实录》是第一手资料,故材料二的结论更为可靠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故材料二正确
16.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17.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18.《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1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C.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D.灌输以农兴业的思想以“存天理”
20.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  )
A.注重权力监督 B.实行三权分立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加强机构分工
21.《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部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22.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明清汉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这种转变彻底解决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D.这种转变受到了明清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2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24.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 
A.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B.明朝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25.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
1793年、1816年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导致了战争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其中26题17分,27题17分,28题16分,共计50分。)
2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与光绪皇帝论法国革命时说:“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曰: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1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 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是御史监察制度比较发达和完备的时代。设置目的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言行职事是否合乎法律规范。所谓“正朝廷纲纪,举百司紊失”。(初始)“御史台……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开元十四年始规定受事御史之制,弹奏前往往是“推覆理尽,然后弹之”。御史台推鞠狱公(包括举弹前的推覆)和受命推按,往往不是一日而毕的事,这就需要“留问”——暂时拘捕,于是设置监狱,称为“台狱”。御史台初期只审判皇帝交办的案子,即所谓“制狱”。它与刑部、大理寺联合组成“三司”,具有联席会审的性质。一般说来,几经御史台推鞠落实后的案子,还得移交大理寺法官详刑定谳,量罪判处。终唐之世,御史台并没有发展成为纯粹的司法机关。唐后期,御史台的职权渐被侵削。在地方上,御史台对割据和跋扈藩镇是难以行纠举之职的。在中央,宦官势力是御史台不得侵犯的禁区。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官制》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御史台的职权范围。(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御史台的作用。(10分)
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答题卡
测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总计
二.非选择题 (共3大题,其中26题17分,27题17分,28题16分,共计50分。)
2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9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8分)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御史台的职权范围。(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御史台的作用。(10分)
1-5DCBAD 6-10BCDAC 11-15DBDDA 16-20 ACDBA 21-25 DCCCB
26.(1)思想:自上而下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背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温和的改革;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民族思想相连,比康有
为更加激进。
27.(1)特征: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中国逐渐出现入超;半殖民地色彩严重。
原因: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2)由于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推动和国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自主,提高了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收入;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善;但加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28.(1)范围:监察百官;起诉和审判案件;拘捕官员;弹劾官员。
(2)作用:对官员的监督,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初期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有效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司法机关,职权容易被牵制削弱;后期由于专制主义集权的削弱,其监察作用受到抑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