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07: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
1.有学者研究认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凸显了“户”的社会控制意义。自此,授田、征税、起役、社会等级的确定均以“户”为基础。该学者意在强调商鞅变法( )
A.推动了移风易俗 B.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C.顺应了时代潮流 D.完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2.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牲牛,于是在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只有一个家变成了“国家”,于是其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据此判断,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宰相”的说法有误的是( )
A.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 B.掌管贵族家庭最高祭祀权
C.体现家国同治的职权特点 D.封建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图是战国和西汉时期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图中农牧界限的变迁反映出( )
A.游牧文明的不断渗透 B.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C.抗击匈奴,开疆拓土 D.文景之治成效很显著
4.在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中出现最多的字依次是吉、凶、祸、福、贫、富、利、害等,几乎找不到德、仁、义等字眼,这与同为卜问吉凶祸福的周人的《易》,动辄“天德”“修身”“大义”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 )
A.秦人的迷信思想衰退 B.秦文化功利主义色彩
C.焚书坑儒摧残秦文化 D.秦国移风易俗最彻底
5.下表所示是《唐律疏议》中所涉及的文书档案法律条文(部分)这凸显了唐朝( )
法令 出处
诸盗官文书印者,徒二年;余印,杖一百 《贼盗律》
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杂律》
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藩国使者,加一等 《职制律》
A.减轻刑罚以人为本 B.法律制度化规范化 C.注重保护国家机密 D.文书处理规范高效
6.对于户部官员的任命和吏员的参拨,明太祖曾作出重大决定:即在任用户部官员和吏员时实行地域(苏松江浙)回避,在任用苏松江浙人时实行部(户部)回避。这种双回避制度成为明代定制,历经二百余年而未有更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明代( )
A.江南成为赋税重要来源 B.体制建设提升行政效率
C.八股取士制度弊端丛生 D.官员贪腐现象日益严重
7.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
A.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 B.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
C.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 D.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8.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9.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戊戌变法
10.下图所示是1913—1919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量指数与贸易额指数变化(1913年=100)情况。据图中变化可得出,这一时期( )
A.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领先世界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有所增加 D.工业文明的竞争优势已降低
11.下表为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五年制和八年制课表。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
学年 课程内容
首年 认字写字 浅解辞句 讲解浅书 数理启蒙 九章算法 代数学
二年 讲解浅书 练习文法 翻译条子 学四元解 几何原本 平三角 弧三角
三年 讲各国地图 读各国史略 翻译选编 格物入门兼讲化学 重学测算
四年 数理启蒙 代数学 翻译公文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天 文测算 讲求机器
五年 讲求格物 几何原本 平三角 弧三角 练习译书 万国公法 富国策 天文测算 地理金石
六年 讲求机器 微分积分 航海测算 练习译书
七年 讲求化学 天文测算 万国公法 练习译书
八年 天文测算 地理金石 富国策 练习译书
A.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 B.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
C.适应了科举选官制度需要 D.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
12.武昌起义后,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容帝制的“共和新体”;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制政体更符合国情 B.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
C.革命派的主张获得社会认可 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传播
13.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关于材料中所指的“暴乱”,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暴烈的排外行动中蕴结着经济意识 B.“仇教”中蕴含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
C.历史的局限性掩盖了民族的正义性 D.强烈的御侮心同陈旧的天朝观结合
14.据统计,1919年传播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达200多种,遍布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马克思主义已中国化 B.大城市新思潮涌动 C.救亡图存出现新变化 D.工农革命运动兴起
15.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16.图6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图6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17.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18.表1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表1
货物 比重 年份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2.8 30.2 0.9 0.9
1881~1883 5.8 22.8 0.3 1.1
1891~1893 14.6 20.5 5.9 1.8
1901~1903 18.6 19.7 4.2 1.7
1909~1911 12.8 16.7 4.8 3.0
1919~1921 9.6 18.4 2.4 5.0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19.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20.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21.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22.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23.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Ⅱ卷(主观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沙逊集团与列强殖民史
本书作者查阅了沙逊洋行档案,参阅了罗思所著《沙逊王朝》等国外著作,是对沙逊集团历史的调查研究专著。
1832年,沙逊家族迁往印度孟买定居,后加入英国籍,并在英属孟买设立沙逊洋行。1834年,英国政府正式废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英国对华贸易快速增长。鸦片战争后,沙逊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沙逊集团1872年创办新沙逊洋行,其发展概况共分四个阶段:1872—1880年,特点是重点以英国为后盾,以孟买为据点向远东发展,主要业务是从英属印度输出鸦片(当时最大的鸦片贩子)、棉纺织品和棉纱等。1880—1920年,重点除扩展亚洲地区原有业务外,在孟买开展了工业投资,在上海借助英在租界的特权进行房地产投资和抵押贷款业务;1920年以后,在上海大力发展房地产并广泛投资于工业、金融,成为上海首富;1935年中国出现银元币制危机,沙逊集团抛出“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企图把中国货币体制纳入英镑集团范围,遭到中国人的反对而搁置。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国内政局动荡和日本的对华军事侵略,沙逊集团通过汇出利润和两次撤退,将其从中国聚敛的财富大部分输出国外,在华总共赚取利润大约3亿两左右。
——摘编自张仲礼、陈增年《沙逊集团在旧中国》
(1)评析《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4分)
(2)采用合理的时间尺度,分阶段说明《沙逊集团在旧中国》对于研究列强殖民史的史料价值。(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危机之中,救亡的政治思潮纷纷涌现。“省自治和联省自治”成为20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其方案是由各省民选省长,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进而通过联省自治谋求全国和平统一。各省军阀纷纷表示拥护省自治,旨在“利用民气,以图自保”。湖南军阀谭延闿首先宣布自治,西南各省军阀相率仿效。资产阶级应军阀之邀参与制宪,或著文立说,各抒己见。章太炎发表文章指出“近世所以治乱者,皆由中央政府权籍过高,……联省自治由本省人充当本省的文武官员,……自无争位攘权之事。”胡适则通过文章提出“军阀权限太多,中央无力制裁军阀。根据省自治的联邦制,……增加地方的实权,使地方充分发展其潜势力,来推翻军阀……已经可以成为号召的旗帜了。”1923年,随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破产。
——摘编自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
(1)根据材料分析“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资产阶级思潮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受到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亡思潮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女士走马”
材料 下图为清末北京《星期画报》第22期(1907年2月)刊发的《女士走马》。
《女士走马》附文说明: 女学生骑马经过琉璃厂,有人嘲笑说,女子只配管二门里头的事,不该如此瞎逞能。 作者于是站出来,为女学生辩解:“咳,说这话的,就算项固到家了。古人教女子办家里的事,是他的天职;没说过教女子不懂外边的事。现今盼望中国自强,女子会骑马,正是自强的苗头儿。”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日本伊藤(博文)罢相来游中土……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
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奏陈:“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矣……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
——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曰:“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
——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陈时政、黄曾源、严复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6分)
1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B 5.C 6.A 7.B 8.B 9.A 10.B
11.B 12.B 13.C 14.C 15.B 16.B 17.C 18.B 19.A 20.D
21.A 22.C 23.A 24.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
25.(12分)【答案】(1)沙逊洋行档案是一手史料,客观性和真实性高。(2分)罗思的著作是文献资料,属于二手史料,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因个人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会影响其价值。(2分)
(2)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以英国为后盾,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等输出,反映了列强以战争和商品为主要手段,对印度、中国进行殖民扩张。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2分)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阶段:以工业、房地产、金融的投资为主,反映了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可用于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2分)
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阶段: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失败、沙逊集团的撤退反映了英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消退,可用于研究殖民体系的瓦解。(2分)
总之,《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是调查研究专著,反映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演变史,是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侵略的缩影。(2分)
26.(14分)【答案】(1)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行议会政治的产物。(2分)
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为割据提供宪法的保障;作为欺骗民众,笼络人心的工具;与北京中央政府抗衡,加强割据自守的力量。(4分)
(2)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倾向,对揭露军阀的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分)
消极:没有找到解决的正确道路,没有正确认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或中国政局纷乱的原因在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主义军阀割据);对军阀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迷信法制的作用,企图以“法”消除军阀割据。故仅限于理论的空谈,无法实现。(6分)
27.(14分)【答案】
(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2分)
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谯国夫人等。
(若从材料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1)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2)画报描绘现象的内涵:
(3)画报描绘现象的评价
【示例】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4分)“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堂尤其是女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6分)
“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分)
28.(12分)【答案】
(1)主张(6分)
陈时政的主张:伊藤博文精通变法新政,应用他参与维新变法。
黄曾源的主张:无法判断伊藤博文对维新变法是否有利,但他在甲午战争中给中国带来灾难;反对联合俄国制约英日。
严复的主张:光绪帝应出国考察,以取得各国的支持;到全国各地调研,以争取民心
(2)评价:(6分)
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都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出爱国主义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列强存在幻想,未认清其瓜分中国的本质;都未认识到他国的道路只能借鉴学习,但不可照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