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天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曲靖市天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07:2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二)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2.《史记·周本纪》正义云:“武王娶太公女为后。”此后,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周灵王时期,周王室“求后于齐”,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这说明西周( )
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B.以宗法方式巩固政治统治
C.联姻是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 D.联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3.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4.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5.《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严密的法律体系 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大一统的儒家政治 D.理性化官僚体系
6.西汉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妻奴连坐法、段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这反映出汉朝( )
A.摒弃依法治国方针 B.践行兼爱尚同精神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强化大一统的思想
7.汉武帝时期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汉成帝永始三年颁布“还息与贷者必不可许”的诏书,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这说明政府( )
A.强化对经济的管控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商业借贷活动 D.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8.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9.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
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10.下表是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据此可知( )
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
评论者 评论内容(节选)
颜真卿(唐代大臣) 天宝以后,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意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也。《全唐文》
司马光(宋代史家) 李林甫为杜边帅为相之路,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唆(农耕者)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资治通鉴》
赵翼(清代史家) 及玄宗平内难,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虽安史之变不
王寿楠(近代学者) 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惟耽乐之从……酿成大祸而不知。《廿二史札记》
A.安史之乱源于李林甫专宠误国 B.唐玄宗耽于美色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C.安禄山手握重兵终致叛乱窃权 D.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 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12.唐朝时,佛教的华严宗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道教认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韩愈亦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之言。这体现了( )
A.佛道儒思想同源共生互动 B.三教道德教化的社会作用
C.心学在唐代的影响力较大 D.儒学社会主流地位的动摇
13.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发掘出土了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这( )
A.证明该墓葬形成不晚于唐朝初年 B.说明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体现了西域开始同中原建立联系 D.反映了东西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14.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颢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 )
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B.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
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 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
15.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从变法结果看,“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B.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
C.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 D.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16.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
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
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
17.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得益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18.1187年,朱熹上奏朝廷说:天下之“大本”,在正皇帝之心。“今日之急务……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凡此六事,皆不可缓,而本在于陛下之一心。”朱熹的这一说法( )
A.动摇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重视教化的政治理念
C.汇集了儒家的思想精华 D.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19.1371年,朱元璋建立南北更调之例,即北人南用,南人北用,其后官制渐定,除学官外,不得任官本省,亦不限南北。明代万历年间政府实行“掣签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点。这些政策( )
A.意在避免地方官营私舞弊 B.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D.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
20.明初,政府在西北边境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 )
A.北方贸易比南方发达 B.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
C.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发达 D.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1.康熙时出现了一个特有的职称“内廷行走”,它不是某一固定御用机构官员的特定称谓,而是对那些虽然身份不同、却拥有同等的在内廷、皇帝身边工作机会的官员的共称。乾隆以后,这一职称在史料中出现的越加频繁。“内廷行走”在日值内廷、与谋国事的同时,实际上在皇帝身边形成了“要职”再聚合的办事机制。这表明当时( )
A.内廷官员政治地位平等 B.君主决策大权的旁落
C.官僚政治体制发生异变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2.明末,松江府华亭县有6市16镇,上海县有11市11镇,苏州府吴县有1市6镇,长洲县有5市4镇,昆山县4市6镇,常熟县9市5镇,嘉定县9市6镇,太仓县10市4镇。这些市镇大都傍水而立,周围为棉花、蚕桑、粮食产地,市镇之间间距小,密度较大。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 )
A.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 B.受到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D.源于水运交通业的发达
23.百日维新之际,慈禧太后“戒帝毋操之过蹙”,要求光绪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光绪帝在变法期间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得以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由此可见,慈禧太后( )
A.固守传统的封建思想 B.逐步还予光绪帝实权
C.既得利益因变法受损 D.支持有序渐进的变法
24.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之后(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各民族实现了一律平等
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 D.承认各民族享有自决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中,曹操起于兖州,后屯兵积谷,招贤纳士,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北方基本完成统一大业。东汉末年,南方战乱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和经济地位与北方相比有所上升。孙权继父兄基业,聚集忠良豪杰,进据江东,知人善用,力求向外发展。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荆州,却被孙刘联军打败于赤壁。由于损失惨重,曹操一时难以再聚集重兵进行决战,只好任由南方处于独立状态。在此情况下,刘备借机向益州发展,并与孙权结盟共同对付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
——摘编自王恩涌、曹诗图《魏、蜀、吴三国时代的政治地理战略分析》
材料二 北魏前期,南北之间的战争最初属于边境冲突。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改制,统治重心移至中原,北魏政权也向中原式王朝迈进,北魏在与南朝通使中注重文物典制的输入,南北朝的冲突向统一战争转变。北魏分裂后,步入后三国时代。东魏为全力与西魏争胜,积极促成与萧梁聘使相通,并争取使后者断绝与西魏的交往。而在东魏与萧梁的频繁往来中,双方均自居正统并交锋激烈。南北朝后期三国鼎立时,北方关中、关东和江南三大地域出现了向心力与文化认同。
——摘编自姚宏杰《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治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治关系演变的积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国时期政权之间关系的认识。(1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曾说“中国以后若不稍变成法,徒恃笔舌以与人争,正恐长受欺侮”“讲求洋器。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艰难的拓荒者”
人物 简介
曾国藩 (1811~1872) 1865年,建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年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1867年,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1868年,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取名“恬吉”
左宗棠 (1812~1885) 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立船政学堂,传播造船技术和培养海军人才。《艺学说帖》成为其洋务实践的理论概括,并体现出新的发展思路
张之洞 (1837~1909) 1889年,上奏朝廷建议修筑卢汉铁路,以贯通南北,朝廷准奏,遂任湖广总督。其间,先后成立自强学堂、武备学堂,1892年创办湖北织布局,1893年建成亚洲首创的最大钢铁厂——汉阳铁厂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李鸿章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爆发后,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向国际社会宣布中立。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国宣战,并于9月2日在山东龙口及莱州附近登陆,袁世凯被迫声明划定战区。此后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之,并与袁世凯政府签订以“二十一条”为基础的《民四条约》。至此,中国政府的中立政策完全归于失败。
到1917年初,随着战局的发展,协约国积极鼓动中国与德国绝交、宣战。北京政府希望在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同时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于是提出条件,例如:庚子赔款中属于德奥部分永远撤销,属于协约国部分暂缓10年偿还;承认中国及时将进口关税增加5%;《辛丑条约》和附件中,有妨碍中国防范德国人行动的地方希望能够去掉;中国对协约国的责任是提供原料和劳工等。7个协约国公使很快答复中国政府,表示原则上赞同中国的要求。8月2日段祺瑞的国务会议决定对德、奥宣战。8月14日公布了宣战书。协约国和美国相继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得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
——摘编自李友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7分)
天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二)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D C D C A B B D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B C C D A B C A D C
【解析】
1.根据题干内容中“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女性则与手工业有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变化反映出生产发展影响到了劳动的具体分工,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男性与女性”,这属于性别的不同,与“阶级”无关,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确实述及了男性与女性陪葬品的不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性别分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集体劳作指的是由于农具的原始,许多人不得不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十千维耦”,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现象,排除D项。
2.根据材料“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可知西周时,用姻亲方式巩固统治,B项正确;直接控制错误,排除A项;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不是联姻,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民族融合,排除D项。
3.据材料“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可知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因此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战国时期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农牧业还未发展出商品化趋势,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瓦解,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转变,排除C项。
4.据材料“敬天保民”“仁者爱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可知,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体现的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不是民本,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是专制权力不断增强,民主化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接受,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说法错误,排除D项。
5.据材料“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可知,秦汉建立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强大的国家能力指的是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运行依靠的是理性化的官僚体系,故选D项;秦汉时期法律是我国法律建设的早期阶段,其法律内容主要包含罪名、刑法等方面,尚无系统严密的分类,故形成严密的法律体系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时期,秦汉时期基层治理依靠乡、亭、里、什伍组织,相互监督,且秦汉时期基层管理属于新旧制度的过渡时期,没有形成精细化的基层管理,排除B项;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因此C项不符合秦朝的实际情况,排除D项。
6.根据材料“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施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故选C项;汉初废除严刑苛法,不代表废除法律,排除A项;兼爱尚同思想是墨家思想,汉初施行的是黄老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大一统,排除D项。
7.据材料“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可知,汉朝时期规范商业借贷行为,禁止高利贷甚至免除已发生的债务的利息,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故选A项;重农抑商是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发展,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放贷的除了商人以外还有个别诸侯王,排除B项;汉朝时期规范商业借贷行为,限制贷款的最高利率,禁止高利盘剥,因此政府并非是禁止商业借贷,而是禁止高利贷行为,排除C项;材料中汉朝规定贷款利率上限,免除已发生的债务利息的行为实际上是侵犯了债权人的利益,排除D项。
8.根据材料“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可知西北边疆地区的嘉峪关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汉族手工业生产工具,说明民族融合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化发展,故选B项;墓室壁画一般只有贵族才会享用,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产生活,排除A项;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不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指出墓室壁画的时间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时期,排除D项。
9.由材料可知,隋朝存储了巨量的财富,但是并没有与民众分享,国富而民穷,是隋朝不得民心最终灭亡的原因,故选B项;隋朝仓储殷实,但不代表都是通过沉重的赋税剥削而来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隋朝仓储殷实,是国富的体现,没有体现隋朝统治者四处征伐,穷兵黩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隋朝仓储殷实,是国富的体现,但没有体现统治者的志向和才略,排除D项。
10.由材料中“颜真卿:皆权臣误主也”“司马光: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赵翼: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王寿楠:尽由于女宠”可知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有共同的认识,认为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成为安史之乱的原因,故选D项;源于李林甫专宠误国仅是颜真卿的观点,排除A项;耽于美色是王寿楠和赵翼的观点,排除B项;安禄山手握重兵是司马光的观点,排除C项。
11.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可知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阶层固化现象逐渐严重,平民阶层不能通过读书改变自身命运,遂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说明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传统主流文化思想,排除C项;爱国情怀是热爱、维护自己的国家的一种情结,材料并未涉及爱国情怀,排除D项。
12.据“华严宗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等可知,佛教、道教以及儒学都强调要加强个人的修养建设,反映出三者都发挥了社会教化的作用,故选B项;佛教思想源于印度等地,道儒思想源于中国本身,因此并不同源,排除A项;心学是明代的,与题干“唐朝”不符,排除C项;儒学在唐朝时期仍然处于社会主流地位,排除D项。
13.题干内容中“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等器物能够体现出中原文化,“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能够体现出西亚文化,据此可知,通过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东西文化在此出现了交融现象,故选D项;仅通过题干内容中该墓葬所出土的文物还不能断定该墓葬的形成时间,还需要墓葬的形制、出土的器物特征和测年数据等多种证据来判断,排除A项;虽然在题干内容中述及了该墓葬的诸多器物,但是并没有将其制作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也就不能推断出此时期的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就已经开通,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排除C项。
14.据材料可知,宋代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颢在经筵讲书时时常规谏皇帝,并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充分说明宋朝的文官政治比较发达,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不涉及官僚集团的内部矛盾,排除A项;士大夫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效”说法错误,排除B项;尊师重道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方面,早在汉代时就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
15.虽然王安石强调吏治的重要性,但他在变法中却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由此可知治国理念还需要能够精准落实,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的治国理念没有得到精准落实,而非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排除A项;材料“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用人不当”反映的是王安石的治国理念没有得到精准落实,没有涉及新旧两党的斗争,排除C项;“无法还原”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材料中的“两国”“一家”都旨在表现辽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宋史具备一致性,即民族虽有差异,但文化系统是一体的,都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因此材料中辽兴宗强调的是辽和宋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感是一致的,故选C项;辽宋作为并列的政权,始终存在纷争和差异,政治上亲如一家用来形容两个政权的关系不够准确,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表现任何和经济类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宋辽之间不是相互依赖,是在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两个政权之间的相互妥协,排除D项。
17.材料讲述了元朝重新统一后为解决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的问题,尤其是南方财赋和粮食北运的问题,对漕运进行大胆创新,海运和内河航运并举,这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故选C项;题干材料主要涉及国内南北漕运问题,与国际贸易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B选项的理解有误,排除;据所学可知,元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驿站制度,设有驿站1500多处,以大都为中心,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而不是通过水路交通“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排除D项。
18.作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材料中朱熹强调皇帝应“正心”,刨除杂念做好“此六事”,才能保证天下之“大本”,正好呼应了这一主张,故选D项;朱熹将“正皇帝之心”看作“天下之‘大本’”,说明其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而非动摇,排除A项;教化指将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孔孟的民本思想等等,材料中的说法并不能体现这些精华,排除C项。
19.由材料可知,朱元璋有意限制官员的任职区域,开始是北人南用或南人北用,后期变成“掣签法”,旨在限制官员发展地方势力,形成众多的裙带关系进而徇私舞弊破坏吏治,故选A项;材料并未讲到选官方式的调整,讲的是录取后官员任职区域的安排,因此看不出是否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排除B项;社会阶层的流动主要指的是人社会身份发生变化,比如农民入仕,材料并未反映相关内容,排除C项;监察制度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材料的限制官员任职区域能够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但是不属于监察谏议制度的范畴,排除D项。
20.“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互市的设置确实有利于解决少数民族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与少数民族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西北边境一些地方设茶马司”强调明朝处理边境少数民族关系的做法,不代表北方贸易的情况,排除A项;互市指边境贸易,材料重点体现了在边境贸易的情况,没有对内贸易的信息,排除C项;互市是针对境外少数民族的,边境农民的生产生活材料并没有说明,排除D项。
21.由材料“它不是某一固定御用机构官员的特定称谓,而是对那些虽然身份不同、却拥有同等的在内廷、皇帝身边工作机会的官员的共称”“日值内廷、与谋国事”可知内廷行走是基于皇帝信任的非政府法定官员,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谋,其行动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体现,故选C项;内廷官员没有政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
22.据材料“棉花、蚕桑、粮食产地”可知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水运交通业的发达影响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23.“毋操之过蹙”说明慈禧太后反对操之过急,“光绪帝在变法期间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得以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说明慈禧太后支持变法,故选D项;慈禧太后支持有序渐进的变法,说明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并非固守传统,排除A项;“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可知光绪需得到慈禧太后同意方可施行新法,说明大权仍在她手中,排除B项;材料大意为慈禧太后支持有序渐进的变法,诸多法令正是得益于她的支持才得以施行,无法据此推知其既得利益因变法而受损,排除C项。
24.依据材料定时空,民国初年,依据材料“五族共和”、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等表明了民族间的平等性和整体性,体现了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故选C项;材料表述的是民族观念,不是“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项;结合所学,民国初年各民族实现了一律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孙中山承认各民族享有自决权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
(1)(9分)原因: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南方孙权和西南刘备励精图治;孙刘结成同盟共同对曹魏政权。(每点3分,任答三点可得9分)
(2)(6分)积极影响:推动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形成了区域认同和文化向心力。(每点3分,共6分)
(3)(10分)认识:政权之间的关系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文化理念对政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政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激发政权内部的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每点3分,答满三点可得10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6.(12分)示例
理解: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变局,救亡图存、抵御外侮成为时代主要任务。李鸿章在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清政府要敢于变革,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寻求新的突破。李鸿章主张变“成法”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一主张鼓舞了晚清政府部分开明官员,他们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热潮。(4分)
例如,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拟设译书馆,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转型;左宗棠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培养人才、写成《艺学说帖》,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人才;张之洞主持修建卢汉铁路、创建汉阳铁厂,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桎梏,进一步促进了近代早期的思想转型和社会转型。(6分)
虽然李鸿章的建议有一定局限性,但变更“成法”、发展科技却关乎着民族的兴衰。我们应当以近代进步人士为学习榜样,以他们力排众议、力推改革、力求进步的精神为指引,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寻求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科学路径。(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
27.(15分)
(1)(8分)转变:中国政府由中立到对德宣战。(2分)
原因:战争局势的发展;协约国的鼓动;北洋政府争取国家权益,提高国际地位的愿望。(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2)(7分)积极影响:废除与德、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其在华的特殊利益;积极开展修约运动,取消一些列强在华特权;停付一些赔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财政的紧张状况,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战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出席巴黎和会,逐渐融入国际社会。(每点2分,任答三点可得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