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阿克苏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16: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克苏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1.《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的流行范围,已经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这说明早期中国( )
A.“花心”文化向“花瓣”扩展 B.文化呈一体多元发展并相互交流
C.中原文化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地位 D.文明时代始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2.周王将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的土地上,而不像商代那样在原部族居住地就地册封,这样各封国内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这就说明周初( )
A.宗法制趋向瓦解 B.促进对周天子“天下共主”身份的认同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淡化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
3.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主要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4.“读史使人明智”,中国悠久的历史给予后人太多的智慧。后世君主能从夏、商、周三朝的灭亡得到的主要启示是( )
A.改革创新 B.重视教育 C.发展经济 D.以民为本
5.《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当学生问及孟子,舜的父亲杀了人,舜应该如何处理时,孟子的回答是:“法官要按职责办事,将其父抓起来。但舜更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此( )
A.孟子认为法律没有存在的必要 B.孟子以儒家思想抵制法家
C.孟子尊法但更重视人伦的法律思想 D.孟子开创了礼法并用的法律思想
6.秦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出兵战国后期一度被匈奴掠取的河套地区,并于战争胜利后在此地设置郡县;为缓解军需供应的压力,还向该地区移民。这( )
A.得益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B.有利于农牧文明的交融
C.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成为秦朝速亡的导火索
7.史学家们指出:秦朝经过十多年的统一行动,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但是,统一中国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完结,而意味着历史的全新开始。下列项中,体现秦朝“全新开始”的表现是( )
①皇帝制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②奠定了封建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③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④实现国家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宛孔氏“用铁冶为业……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家致富数千金”。另据《后汉书》记载:樊重“好货殖……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地三百余顷”。这折射出汉代( )
A.重视商业,以商致富 B.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C.喜好郊游,攀附权贵 D.崇尚黄老,无为而治
9.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均输官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出售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此法( )
A.稳定了全国各地商品价格 B.实现了物资的供需平衡
C.增加了西汉政府财政收入 D.限制了郡国商业的发展
10.下表所示是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
项目 情况
双方进行了长达45年的战争,其中有战斗记录的年份就达23年
汉兵战死、降匈奴和被杀者 共约14万人
匈奴战死,被停和降汉者 共约21万人
A.民族矛盾尖锐到无法调和 B.民族友好交往受阻
C.汉朝与匈奴关系以战争为主 D.民族交融深入发展
11.学者吴洪琳认识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些民族政权意图( )
A.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B.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D.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
12.西晋政府规定官员应按品级占田:“其官员品第一至于九等,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同时,还规定了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等。这一土地制度(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B.以重建小农经济为目的
C.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13.“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魏晋时期颁给少数民族官印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首字多有“魏”或“晋”字,以标明至高无上的权威;二是官印中多有族名;三是对归附投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多赐带有“归义”字样;四是印钮多为驼钮。如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晋政府实行相对开明民族政策 B.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C.西晋政府颁印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D.西晋时少数民族逐渐主导了局势
14.从《旧唐书·舆服志》“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多元服饰并存,到北魏晚期南朝“袍拂踝,靴至膝”。至唐代,源自胡服系统的“幞头、圆领缺胯袍和乌皮六合靴”为主的服饰搭配被固定到了常服系统之中。这( )
A.体现了服饰演变艺术性趋势 B.反映了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体现了服饰演变中原化趋势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15.唐宪宗时,江南宣歙一带大旱,米价暴涨,有人建议官府强制压低粮价,时任宣歙池观察使的卢坦不同意,他认为“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二百,商旅辐凑,民赖以生”。这反映出唐代( )
A.政府较重视维护商人的利益 B.粮食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产品
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政策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
16.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居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17.“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皮日休的这首诗中可以获取的关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大运河的修建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建设
18.武则天在政纲《建言十二事》中把“劝农桑,薄赋摇”列为第一条,并由高宗诏令全国施行。“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和“为政苛滥,户口流移”成为武则天时期地方官员升降的标准。武则天还组织北门学士编写了农书《兆人本业》,颁发全国各地,指导农业生产。上述举措( )
A.保障了粮食安全 B.增强了经济活力
C.实现了政治清明 D.推广了先进技术
19.下表所示为对唐代社会状况的有关描述。据此可知,唐代( )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袭防斗时” 王建《凉州行》
“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是时中国盛疆,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 司马光《资治通鉴》
A.陆上丝路较为繁荣 B.诗人推崇异域文化
C.民族交融出现高峰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20.安史之乱使唐朝出现一个很大的断层,可是唐朝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唐政权不仅在安史之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较大( )
A.皇帝吸取教训稳定朝纲 B.新设藩镇维持政权得以不崩
C.南方经济开发反超北方 D.周边民族政权无力与唐抗衡
21.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调整 D.家庭观念的变化
22.隋文帝建立的朝政机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当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由此可知,隋文帝时期( )
A.三省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B.门下省的权力最大
C.三省尚未有效制约皇权 D.三省的职权并不平衡
23.唐玄宗以后,诏令颁行程序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重要中央决策的“内命”由皇帝指令翰林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属于一般决策的“外命”,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央决策系统内部多元化趋势 B.中央政治的渐趋混乱
C.专制皇权受到宰相的严重制约 D.中枢机构发生了转移
24.魏晋时期,佛教与儒、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进入唐代后,三者的冲突逐渐缓和,甚至在中唐时期,产生了一个汉传佛教的教派——禅宗。禅宗的教义不但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儒学理论,其崇尚自然、简朴的修养和传教方式也颇具道家色彩。这反映了此时期( )
A.儒学的正统化 B.文化专制强化
C.三教合归于儒 D.佛教的中国化
25.下面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属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及其简介。
据此判断,该壁画( )
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
B.说明佛教在初唐传入西域
C.折射出唐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
D.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10分)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一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迁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在急剧的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唐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首要标志。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装有犁壁便于深耕,配有犁评,可调节犁锋入土的深浅度,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
图1 隋朝“三省六部”制 图2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隋唐时期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