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卷(三)
历 史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得分: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曾国曾是西周经营南方的重要姬姓王国。1978年湖北随州发现曾侯乙(约前475—约前433年)墓,在随葬品的赠送名单中,包含有大量楚国贵族和使用楚国官名的曾国官员。此外,曾国还直接尊称楚国君主和继
承者为王和太子。这说明( )
A.周王室失去南方屏障 B.楚国成为南方霸主
C.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 D.曾楚两国官制相同
2.下表所示为唐玄宗时期的新建州县分布情况。据表可推知唐代( )
时间 新建 今属 时间 新建 今属
735年 巴川县 四川 741年 尤溪县 福建
736年 汀州 福建 742年 青阳县 安徽
737年 唐城县 湖北 743年 唐年县 湖北
738年 明州 浙江 752年 太平县 安徽
740年 歙州 安徽 754年 浦阳县 浙江
A.郡县制度日臻完善 B.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C.加大对边疆的治理 D.开始出现藩镇割据
3.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下列现象符合“宋其三变”中的“变”的是( )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B.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C.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D.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4.明代自永乐年间开始派遣宦官到地方或“监军”或“抚夷”,名为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从景泰时起,一些中央和地方官员就不断要求收回内地镇守中官。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废除。这说明明代( )
A.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B.专制体制成熟稳定
C.宦官专权现象严重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5.《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引导传统地理观的变革 B.推动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
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南京条约》时写道:“……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其“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指的是( )
A.天朝上国观 B.五口通商权 C.协定关税权 D.内河航行权
7.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这一事件,说明( )
A.西方教会势力扩张激发了义和团运动 B.中外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地方官员偏袒传教士体现清政府腐败 D.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传教活动性质变化
8.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以前人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党政治的成熟 B.民主政体的完善 C.政治体制的剧变 D.选官制度的革新
9.1923年“二七”罢工失败后,陈独秀发表文章说:“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斗争之需要与可能。”1923年9月,在探讨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时,瞿秋白提出:“当然不是在某某委员会里占着几把交椅,就算得了领导权,而要领导群众以实力表示无产阶级在政治中的影响。”这反映出中共( )
A.对民主革命纲领存有不同意见 B.已经具备领导国民革命的实力
C.还未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D.已在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10.下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此画反映的事件( )
A.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B.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D.有利于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1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12.古希腊宗教是多神教,众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导致整个神界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其宗教行为由一系列崇拜仪式和习俗构成,所以虔诚的雅典人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严格的等级。材料可用来说明古希腊( )
A.民主政治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B.多神教决定了雅典政治走向
C.民主政治带有浓厚宗教色彩 D.虔诚的雅典人世俗生活平等
13.下表反映的是班图人大迁徙的概况。据表中信息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最多,直至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9—10世纪时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的先进生产方式 B.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衰弱的进程 D.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
14.英国亨利一世(1100—1135在位)时期建立了中央管理机关——枢密院,设有专司财政的度支部和管理司法的王室法庭。法国自12世纪起,也先后设立具有顾问咨询性质的御前会议,规定在国王领地内禁止私斗,王室领地外实行“国王四十日”的和平制度;各领主之间的纷争由国王裁决,实行募兵制,代替骑士服役。这说明中世纪早期欧洲国家( )
A.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彻底瓦解 B.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C.政治上长期存在着分裂割据 D.专制王权得到加强
15.19世纪前期,美国尚未全面实行普选制。东部旧州对男性成年白人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限制,而许多西部新加入联邦的州,自建州伊始就将男性成年白人普选权纳入了州宪法。这说明当时美国( )
A.西部地区资本主义经济更发达 B.东部州与西部州的对立严重
C.各州宪法可与联邦宪法相冲突 D.各州享有相对独立施政权限
16.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生产带来劳作方式的深刻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加重手工工人的生活负担 D.阶级结构的变化引发了机器发明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共52分)
1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于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育未来之局势。故每一民族思想为其演变之原动力。近世史之范畴,实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此说将明清朝代鼎革与“新航路发现”“欧人东渐”的时代变革系于一体,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影响颇广。
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魏野畴认为:“西方的势力倒卷东来,打破我们长期的迷梦和黑暗,这实在是千古未有的奇局了。论这时期,才不过一百多年,但其中的变化非常剧烈,复杂,而重要,很够得上称为一个时期,即第三时期的近世史。”李鼎声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进行探讨。[说明:对“民国学者的争端”进行历史解释,(13分)表明你对近代史起点的看法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不得重复材料史实,史论结合。(5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数据变化看社会发展
图1 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单位:亿元)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进出口总额
1978 3678.7 1621.4 1072.5 355.04
1988 15180.4 5814.0 3865.2 3821.79
1998 85195.5 34133.9 14816.4 26849.68
2008 319244.6 131724.0 33428.1 179921.47
2018 919281.1 301089.3 67558.7 305008.13
图2 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图3 中国健康体检人次数及覆盖统计情况
——据中国政府网等公开资料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数据变化进行合理解释。(10分)
(2)若进一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你认为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补充史料并说明理由。(6分)
19.(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晚期,在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为驱逐波斯铜币而发行带有个人风格的钱币。这种钱币以古希腊阿提卡币制为标准,正反面均有神的肖像,并以希腊语铭文“亚历山大”表明钱币所属,世界原本有多样的货币体系和类型,后来大多放弃了自己的钱币类型,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
(上图是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人物是贵霜国王。注:贵霜帝国存在于约1-3世纪中亚和南亚地区。)
——据崔丽娜《定义希腊化世界:亚历山大型钱币的出现和传播》等
材料二 当国家不断扩大,国力强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
阿拉伯帝国简史
7世纪 阿拉伯国家形成
半岛基本统一
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9—13世纪 帝国被划分为若干行省,由哈里发任命的总督管理在蒙古铁骑的进攻下灭亡
英帝国简史
16—17世纪初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建立东印度公司
17—18世纪初 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18—20世纪初 工业革命
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
成为“日不落帝国”
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
印度、南非等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
——据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型钱币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阿拉伯帝国和英帝国兴衰历程的差异。(12分)
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卷(三)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B A C A C D D B A D C D B
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为西周重要封国的曾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直接尊称楚国君主和继承者为王和太子,可见当时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C项正确;仅凭曾国一国的情况无法得出周王室失去南方屏障的结论,排除A项;使用楚国官名不能说明楚国成为南方霸主及两国官制相同,排除B、D两项。
2.B【解析】根据材料“四川、福建、湖北、浙江、安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宋时期在今四川、福建、湖北、浙江、安徽地区新建州县,体现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南方人口的增加,为更好地对地方进行治理,增加州县的设置,B项正确;唐代地方实行的是道州县行政体制,而非郡县制,排除A项;四川、福建、湖北、浙江、安徽不属于边疆地区,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才陷入藩镇割据局面,而材料体现的是安史之乱前南方新建州县情况,当时的唐朝还没有陷入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项。
3.A【解析】材料源自《中外历史纲要》上P64【学思之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指的是宋朝科举制度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田舍郎”经过发愤图强也能够实现功成名就,社会阶层流动加强,A项正确;“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意思是艺妓年长色衰,嫁给商人为妻,反映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与宋代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的社会现象不符,B项错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强调身份等级,与宋朝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不符,C项错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重现了百姓流离失所、死者相藉的场景,与宋朝不符,D项错误。
4.B【解析】宦官集团包括镇守中官在内,只是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受着其他各种力量的有效制约,这也说明明代专制体制的稳定性和成熟性,B项正确;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宦官权力受到制约,并未体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地方权力被中央收回,排除D项。
5.A【解析】由材料“在朝的统治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寰志略》学习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地理学思想,运用当时先进的经纬度学说划分地球,对世界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有比较准确的划定,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舆地学观念,引导了传统地理观的变革,A项正确;地理观的改变并不能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排除B项;《瀛寰志略》发行后,天朝上国观念仍广泛存在,排除C项;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从坚船利炮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并非《瀛寰志略》的发行导致,排除D项。
6.C【解析】材料源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考查的是对《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并不看重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认为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故C项正确,B项错误;当时清政府并没有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A项错误;内河航行权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
7.A【解析】“梨园屯教案”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而教案发生的源头在于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因此西方教会扩张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存在因果关系,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就已经是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地方官员对传教士的偏袒并不一定是因为腐败,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
8.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党之所以成为科举的替代品,是因为科举已经被废除。再根据“民国初期”等信息,这都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剧变,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政治体制的剧变,不能说明政党政治的成熟和民主政体的完善,排除A、B两项;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并不是对选官制度进行革新,排除D项。
9.D【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共早期两位领导人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教训和探讨国民革命即将开始后领导权的归属问题,联系国际国内背景可知,中共已在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项正确;中共二大已通过了民主革命纲领,达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共识,排除A项;从当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看,中共还不具备领导国民革命的实力,排除B项;1923年6月,中共三大已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排除C项。
10.D【解析】据图示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推动的土改政策,有利于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D项正确;土改完成的时间是1952年,此时解放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土改后的生产关系,是从封建地主私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仍是私有制,排除C项。
11.B【解析】材料突出强调国王的权力,可知是《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答案选B项。波斯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军事成就,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亚地区,不是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排除D项。
12.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的多神崇拜使雅典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虔诚的雅典人也未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严格的等级,这使得雅典在政治上很难形成专制的局面,这说明古雅典的宗教特点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有其历史渊源,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宗教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宗教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古希腊的世俗政治的形成与宗教的关联性,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宗教色彩,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宗教特点和世俗政治的关系,而不是强调雅典人世俗生活平等,排除D项。
13.D【解析】根据材料“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等信息可知,班图人迁徙后与非洲当地人融合,形成新的族群,这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故选D项。
1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割据时期,国王和大封建主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化王权与限制、削弱王权的斗争。因此,分裂割据是欧洲早期封建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C项正确;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封君封臣制度并未瓦解,排除A项;中世纪早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出现,排除B项;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国家的王权受到限制,专制王权并未得到加强,排除D项。
15.D【解析】根据材料“东部旧州对男性成年白人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限制,而许多西部新加入联邦的州,自建州伊始就将男性成年白人普选权纳入了州宪法”可知,19世纪前期,美国东部旧州和西部新州在男性成年白人选举权方面存在差异,说明地方州享有相对独立施政权限,D项正确;仅从东西部州成年白人男性的选举权,无法得出经济的差异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各州的独立施政权限,并不是对立严重,排除B项;各州宪法是以联邦宪法为前提的,排除C项。
16.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导致手工业者破产转行,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即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劳作方式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工人的生活负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机器发明引发的社会分化,D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共52分)
17.(18分)
争端发生的背景:西方史学的影响(西学东渐);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知识分子积极进行学术研究,以时代进行历史分期,打破王朝史体系。(4分,任意两点)
争端理由的理解:
“明清之际说”从世界整体视角来分析中国历史,重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世界近代史分期保持一致;试图从中国内部找出历史发展的原动力。(3分)
“鸦片战争说”从革命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历史;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重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3分)
争端的影响:“鸦片战争说”渐成主流,适应了时代形势的需要,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有利于推动反帝运动的高涨;有助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构建。(3分)
我的观点及理由(可以同意其中一种,也可提出不同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5分,其中观点2分,理由3分)
18.(16分)
(1)材料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有了跨越式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2分,任意两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6分,任意三点)
巨大成就的取得有利于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2分,每点1分)
(2)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其他领域(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的发展数据。可多角度说明社会发展的情况。(2分)
增加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发展数据。可提供纵向比较研究视角。(2分)
增加同时段其他国家社会发展数据。可提供横向比较研究视角。(2分)
19.(18分)
(1)影响:使希腊化世界拥有了相对统一的货币形制,便利了商贸往来;有助于希腊文化的传播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宣扬王权、加强统治;影响了后世中亚、南亚等地区货币形制。(6分,任意三点)
(2)兴起:阿拉伯向周边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英国向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帝国。(2分)
发展:阿拉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英帝国在本土实行君主立宪制,在殖民地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等方式进行统治。阿拉伯帝国商贸繁荣,沟通东西方贸易;英帝国建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8分)
衰落:阿拉伯帝国在外族的军事打击下,走向崩溃;英帝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自身实力下降,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英帝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逐渐走向衰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