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9 10:45:08

文档简介

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本试题分为第Ⅰ部分(选择题)和第Ⅱ部分(非选择题),第Ⅰ部分(选择题)作答完成后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第Ⅱ部分(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第Ⅰ部分 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据记载,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名臣名将绝大多数都不是君主近亲,而往往来自下层贵族或平民,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受到重用,故《韩非子·显学》云:“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传统用人制度已经彻底崩溃 B.任人唯贤成为社会潮流
C.名臣名将均来自于社会底层 D.战争导致人才争夺激烈
2.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这一变化
A.有助于古代经济格局的转变 B.得益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表明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 D.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
3.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据此可知
A.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关键
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发展
4.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这一规定
A.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B.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促进了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缘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5.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赏乐的场面。该作品体现了
A.追求意境的文人画成为主流
B.史料价值和艺术鉴赏的结合
C.门阀政治下贵族的奢靡生活
D.经济发展促进市民文化兴起
6.宋代朝廷对于地方状况的了解,除基层报至主管部门有据可查的账籍及印历外,不少是自监司、台谏、特使等各类官员的巡行见闻中得来的,百姓中的传言、谚谣是经常被搜集的对象。宋代这一做法
A.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 B.推动了地方权力的相互制衡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7.元代,不少城市都按照不同的产品交易置有专门的商业贸易区。据记载,元代初期,杭州城内有各种市、行百余种。“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温之漆器……皆以地得名。”这反映出元代
A.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B.商业市场分工趋于细化
C.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加强 D.江南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8.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将王阳明之学中“人皆可为圣人”的命题大加发挥,将玄妙的“天理”世俗化,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该学派从者云集,成为晚明显学。这一思想
A.蕴含着平等和叛逆色彩 B.带有强烈保守主义倾向
C.体现出回归理学的趋势 D.根本否定传统纲常伦理
9.据统计,在传统皇位继承制中,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30多位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同时,皇帝昏庸屡见不鲜。为避免这些弊端,清代在秘密建储制度下选拔出来的皇帝,不再以嫡长子作为皇太子:雍正是康熙第四子,乾隆为雍正第四子,嘉庆为乾隆第十五子。清代秘密建储制度旨在
A.解决皇权弱化的历史教训 B.维护中枢系统运作规范化
C.巩固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D.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10.《天工开物》收载了西洋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11.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文馆招考范围扩大为:不分满汉,年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文理业已通顺者;满汉之举贡生监,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国语言文字者。于是“投考者颇不乏人”,甚至高达394人,是十年前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最后录取108名。这反映了
A.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 B.近代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C.洋务运动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D.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满汉间的交融
12.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建新疆省;1885年设台湾省;1907年又将东北的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有效防范了列强的侵略 B.通过巩固边疆抵制革命
C.近代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D.意图继续扩大统治区域
13.1889年,中国第一艘钢质军舰“龙威号”问世,其完全是由福州船政局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自造的,被人赞为“船式之精良,轮机之灵巧,钢甲之坚密,炮位之整严”,甚至超过所仿造的法国钢甲舰。这表明当时
A.工匠精神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B.洋务派的官办企业仍居于经济主导地位
C.洋务运动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政府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4.据现有资料记载,1895年,何启和胡礼垣在《新政议论》中首先使用了“实业”一词;1898年。康有为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中明确提出了振兴实业的主张;20世纪初期,“实业”一词在中国流传开来。“实业”一词在中国的流变
A.是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的必然产物 B.缘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标志着重农抑商思想退出了历史舞台 D.推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
15.下表所示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条目 内容
(一) 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二) 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
(三) 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可以驳回大总统否决
(四) 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
(五) 高级官员的任免须经参议院同意
(六) 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A.确立君主立宪制 B.落实分权制衡原则
C.阻止袁世凯称帝 D.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16.下图所示为20世纪20年代初由华商胡西园在上海创办的中国亚浦耳电器厂的广告海报。“亚浦”选取德国的“亚司令”和荷兰的“飞利浦”的首尾二字,并在厂名前特意加上“中国”二字,在包装上加上“国货”二字。该厂产品以“货真价实”博得国内用户的信任。此事例说明
A.“提倡国货运动”得到国内各界的支持
B.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C.营销策略和爱国心助推民族工业发展
D.民族工业发展改变民众消费观念
17.1928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决定,不再提倡实行总暴动的“总策略”,转而使用“准备工农总暴动”的提法,把争取群众的工作,建立城市、乡村的群众组织,以及巩固并健全党的组织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这一决定
A.适应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 B.促进了革命中心向农村的转移
C.抛弃了苏俄城市中心革命论 D.表明中共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18.1939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功,积极进行群众工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彻底,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这一刊文的目的
A.探寻辛亥革命失败主要原因 B.肯定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强调国共合作领导抗日战争 D.敦促国民政府实行全民抗战
19.据图1,可知
图1 中共党员不同时期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
A.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B.中共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
C.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复杂 D.民主革命的发展扩大了党的影响
20.下表为1953-1957年间我国工业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该表反映了新中国
工业投资金额 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数
行业 比例(%) 投资主体 比例(%) 金额(亿元)
重工业 85 中央 81.8 481.15
轻工业 15 地方 18.2 107.32
A.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工业体系的构建模式 D.地方经济发展的困境
21.1990—1991年,上海新成立的外资银行有14家;1994—1995年,石家庄、武汉、西安、昆明等 10个内陆省会先后出现了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至1995年底,驻华外资金融机构达到683家。这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B.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国内金融体制全面转型
22.新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站起来: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中装”为标志的过程。这一变化
A.根源于思想发展的决定作用 B.彰显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体现了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 D.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场的变化
23.起初,罗马帝国统治使大多数地方制度保留下来。但跨越旧管辖边界的商业区更加重要,管理这种事务的新法律制度便应运而生。罗马行政官员还带头使这些法律原则精细化,以便这些法律原则能够适用于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材料所述变化
A.推动了罗马公民法的完善 B.说明自然法理念已普及
C.使罗马司法程序有所调整 D.根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4.但丁指斥教会中买卖圣职的人说:“因为你们的贪婪使世风日下、凄惨不堪,把好人踩在脚下,把恶人捧上了天。”这些诗句没有运用拉丁语的典雅文体,而采用了犀利而直率的市民语言。但丁这些做法
A.体现了意大利世俗文化精神 B.拉开了西方宗教改革的序幕
C.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权威 D.推动了近代民族观念的形成
25.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A.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 B.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D.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26.从1700年起,英国议会多次通过法令,或禁止进口印度花布,或提高棉织品的进口关税。仅1797—1798年,英国就把印度布匹的进口税提高了2倍,1802—1819年又提高了9倍。上述举措
A.表明英国放弃了重商主义政策 B.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C.旨在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推动了英国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27.下图所示为美国画家施尔德·哈森于1885年创作的作品《波士顿的雨天》。针对此作品,施尔德·哈森说道:“这条潮湿的路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漂亮,并捕捉了过往人员和车辆的反射倒影。”该作品的绘画风格是
A.现实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28.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行了“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其共同的根源在于
A.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危机 B.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
C.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 D.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29.二战后,东德政府重视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中政治意义的挖掘,西德政府重在吸收当时西方大众音乐元素。与此同时,美国推动本国作曲家进入德国传统音乐领域,支持西德大众音乐兴起。该现象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有利于传统音乐现代化
C.反映了冷战思维的影响 D.旨在提高民众艺术素养
30.G20峰会采用“三驾马车”机制,即轮值主席国与上届、下届主席国对当年峰会议题设计及各项细节享有主导权。G20领导人峰会2022年在印尼举办,2023年、2024年将在印度和巴西举办。这表明
A.区域集团引领着全球治理新动向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确立
C.亚太地区在全球治理中地位提升 D.新兴经济体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55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韩非“以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立法”、“明法”、“任法”、“执法”。所谓“立法”,君主是最高的立法者,立法不可朝令夕改且必须具有可行性,否则将会是空话,“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其法易为,故令行”。所谓“明法”,就是将设立的成文法令公布于天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令之上,即使君主也不能背离法度进行治理。“任法”就是将法作为唯一准则来判断是非曲直与功过赏罚。“执法”就是将法一一贯彻。任法之妙,可以强国,可以利民,更重要的是可以尊君。
——摘编自雒晓辉《韩非的“立法”“明法”与“任法”“执法”》
材料二
17世纪后半叶,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洛克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都应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洛克指出,立法权属于人民,国家行使立法权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福利和自由,如果国家行使权力违背了这一目的,人民有权收回其所赋予国家的权力。
——摘编自尹建军《试论洛克立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洛克法治思想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二者法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宋代,城市中新的行市与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市”,居住区和商业区交叉存在。东京作为“人烟浩闹”之地,人物凑集,“富民巨贾,萃于廛市”。流氓无赖,也横行于街巷之中,滋扰生事。因此,在州府及以上城市中形成了以厢统坊的厢坊制。从职能上看,厢主要管理行政和治安。坊逐渐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坊与巷日渐混同。还设立壁和隅,主要是管理军事、防火和治安,其区划与厢、坊交错,形成行政、民事、赋役、军事等交叉管理的格局。
——摘编自寇博文、贾莹《宋代江南城市基层管理研究——以厢坊制为例》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在各省会城市设立谘议局,并颁发了《谘议局章程》和《议员选举章程》, 部分社会阶层得以参与城市政治;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兴办城市自治机构,成为大众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1911年,各城市出现的公开性社团达600多个,这些团体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此外, 一些城市的社会人士开始创办民间市政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市政治理中去,维持社会治安。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厢坊制度形成的背景及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城市治理呈现的特点和影响。(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城市治理的历史启示。(3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据统计从1815到1930年,有1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镡娴娴《I9世纪英国人口对外迁移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9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欧洲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欧洲 中国
15世纪,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的宣传;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魏源、徐继畲等开始注意中西政制之别 ,赞扬民主制度又“公"又“周”;
16世纪,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民主、共和主张,法国进步思想家鲍埃西等人的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19世纪70年代 ,个别改良派如郑观应等发出开设议院的议论; 而后开始宣传“公平”思想;
17世纪,格劳秀斯、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分权说的产生,英国立宪政体的产生; 19世纪90年代,开设议院主张的普遍提出,而后是社会契约论、 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18世纪,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民主思想的激荡,法国民主政权的建立。 20世纪初,先是革命派民主思想的激荡,紧接着便是专制制度被推翻;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新宣传人的尊严、个性解放。
——摘编自熊月之著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阐述有理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1-5 BADDB 6-10 CBACD 11-15 ACABD
16-20 CBDBC 21-25 BBDAA 26-30 DCBCD
31.(12分)
(1)相同:强调立法权的崇高地位;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重视法律的稳定性。(两点2分)
不同:韩非主张君主掌握立法权;法律为加强君权而服务,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两点2分)
洛克主张立法权属于人民;法律保障人民的福利和自由,实行君主立宪制。(两点2分)
(2)背景:
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需要;百家争鸣;铁器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形成。(3点3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启蒙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点3分)
32. (17分)
(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瓦解;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治安问题突出。(3点4分)
特点:集中在州府及以上城市;层级分明;职能划分明确;交叉管理,体系严密。(3点4分)
(2)特点:政府推动;以法律为保障;设立城市自治机构;民众参与城市治理。(3点3分)
影响: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推动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的发展;(3分)
(3)启示:协调好中央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发挥城市各阶层管理的作用,调动各阶层建设城市的积极性;健全城市管理体系。(3分)
33.(14分)
(1)趋势:人口总量虽有波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南方比重逐渐超过北方。(2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分)
(2)特点:外迁人数多,规模大;移民方向以英国的殖民地为主;英国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便利:非官方机构起重要作用。(3点3分)
影响:改变了迁入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推动工业革命的扩展;促进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英国制度文化的传播;密切了英国与殖民地的联系,形成了英语文化圈。(3点6分)
34.(12分)示例 :
历史现象:中国与欧洲的近代民主思想发展逻辑存在差异。(2分)
阐述:鸦片战争爆发后,为挽救民族危机,魏源徐继畲等人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注意到了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直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激进民主主义者打出“民主”与“科学”的旗号,批判封建纲常伦理,倡导个性解放。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是先民主制度再到自由平等思想的提出。而欧洲,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先倡导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再到启蒙运动时期提出建立民主制度的主张。(8分, 言之成理即可)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进程与近代欧洲民主思想发展的进程逻辑是相反的,欧洲是从自由平等思想到政治制度,而中国则是从政治制度到自由平等思想。(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