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3 20:5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  )
A.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 B.处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C.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
2.《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个富裕的大商人,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即使在推行重农抑商的秦国,吕不韦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说明当时(  )
A.重农抑商并未得到执行 B.儒家思想推动阶层的流动
C.诸侯争霸仍然占据主导 D.社会变化提高商人的地位
3.中唐以后,不少有才能的下层士人在地方藩帅的“力荐”下才能进入政治中心,甚至“作尔人极”。自称“五叨中台”位极人臣的权德舆,便多次表示难以忘却幕主“旧恩”。这反映出中唐以来(  )
A.割据势力持续发展 B.科举选官走向瓦解
C.中枢机构亟待完善 D.朋党之争不断加剧
4.下表史料最有可能围绕哪一主题进行选取(  )
唐文宗大和四年,“西川税科,旧有青苗,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七八百文”。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488《邦计部·赋税》
“泸州所管五县……地接巴黔,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 (唐)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
“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当春卖春色,来往经几代。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 (唐)司马扎:《卖花者》,《全唐诗》卷596
A.贞观之治时人民生活富足 B.唐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两税法实施活跃农村经济 D.唐朝时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5.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上述现象反映当时(  )
A.产生了新经营方式 B.理学影响深远广泛
C.政府放松社会控制 D.社会重文风气浓厚
6.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这体现出顾炎武(  )
A.在学术研究中仍缺少实证精神 B.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茫然无知
C.延续了传统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D.试图修正旧的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
7.下表是学者对维新时期的重要报刊1—10期进行的统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类别 占比
政治性文章 29.7%
政治性文章 29.6%
政治性文章 34%
政治性文章 41%
政治性文章 58%
A.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B.政治转型成为国人共识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 D.维新变法思想深入人心
8.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有时对太平天国深表同情,而暗中又帮助清政府巩固其地位。这表明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  )
A.谋求扩大在华权益 B.缓和与中国的矛盾
C.寻求扭转贸易逆差 D.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9.1915年8月,段祺瑞说:“项城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为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由该言论推知(  )
A.封建军阀接受新式文化 B.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
C.洪宪帝制造成割据混战 D.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深远
10.荣氏兄弟1900年在无锡创业时,地方士绅告保兴面粉厂的烟囱有碍文风。官司从无锡打到常州,从常州打到南京。最后两江总督批示:“士为四民之首,立论尤当持平,烟囱即隔城垣,何为文风有碍。”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反映了(  )
A.四民平等的政治局面逐步形成 B.各级政府贯彻鼓励实业政策
C.洋务运动的经营模式日益推广 D.封建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11.从1914年到1930年,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平均每年增长0.6亿多美元;而从1930年到1936年,平均每年增长达13.3亿多美元。到1936年,各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合计约43亿美元。这(  )
A.说明帝国主义加大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C.表明商品经济已经取代了自然经济 D.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深入转型
12.对下列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894—1948商业资本平均增长率表
时间 年平均增长率
1894—1911年 6.26%
1911—1920年 4.24
1920—1936年 3.06%
1936—1948年 —3.28%
A.民族资本主义一直处于发展之中 B.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C.增长率持续走低源于西方对华政策 D.经济形势受到国内外局势综合影响
13.据统计,1928—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新设工、矿、交通企业共98家,创办资本额达到约1.26亿元,是同期中国全部企业创办资本的33.2%。加上铁路、公路、水利、通讯、金融、地方建设投资等,1928—1937年国民政府的经济投资总额达到9.16亿元。由此可知(  )
A.中国工业体系日趋完备 B.抗日战争具备强大物质基础
C.民族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D.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14.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  )
A.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 B.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
C.强调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D.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5.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被称为“东方亚力詹士”(即亚洲球王之意)的李惠堂在中国上海、香港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广泛参与足球义赛,筹集资金、赈济难民、支援抗战,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积极的社会回响。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体育竞技(  )
A.发挥了联结民族情感的功能 B.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使得体育事业发展备受关注 D.成为民国时期慈善主要方式
16.下表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势力的表态或行动,这(  )
各方势力 表态或行动
宋美龄 12月14日,派蒋介石的英籍顾问、同时也做过张学良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飞往西安
张学良 12月16日晚,托蒋百里见蒋介石,请蒋介石致函南京方面,“勿即攻陕,(蒋)不久当可出来”
中国共产党 12日17日,周恩来奔赴西安并与各方势力接触
A.有利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表明各方势力均希望联合抗日
C.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D.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开发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经济有哪些新现象,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与材料二的关系。(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337—1451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成为英法两国由传统等级君主制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的契机,英国缔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化的新型民族国家。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专制君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崛起,英、法、西、葡等新兴君主国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欧政治转型第一阶段的完成。随着商业资本渗透和控制的生产领域越来越多,西欧的经济体制逐渐实现了由自给型生产方式向交换型生产方式的演变。在近代,产业资本的兴起虽然改变了商业资本支配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格局,但是以交换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从14世纪开始,黑死病开始在欧洲肆虐,一些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不再利用“宗教异端”的外衣,而是直接对教会所宣扬的宗教禁欲主义进行猛烈的抨击,西欧思想家对基督教意识形态的否定已经从隐性的否定发展为显性的批判。
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欧的社会转型又经历了一个“再否定”的过程。专制王权在16—17世纪的不断膨胀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感受到了来自专制王权的压力,城市工商业贵族逐渐从专制王权的坚定支持者转变为反抗专制王权的急先锋。
——摘编自雷恒军《简论近代西欧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纵观明代及清代中前期,即公元14—18世纪,西方在市场经济的开拓中迅速崛起,而此时的中国社会依旧蹒跚在古代传统的老路上,不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专制统治更是变本加厉,人们在基本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儒家文化氛围中劳作、买卖、读书,根本不知道此外还存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更不理解西方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因此而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中隆隆炮声才将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由此开始了缓慢的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摘编自郝钧、周连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18世纪的西方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同时期的西方比中国明清社会转型的障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对辛亥革命的态度颇为暧昧迂回。1912年“双十节”,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政权。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材料二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促成革命成功,给予充分肯定。1941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的《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称:“今年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的三十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各地共产党员应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使每个中华民族的男女一致明白十月十日这一天……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中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摘编自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辛亥革命纪念问题上所持态度的异同点,并简要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中所选的宣传角度,并分析上述宣传角度的历史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下图是马星驰1919年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的一幅政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
1.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下层贵族居住区”可知,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项;陶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并非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排除B项;“多元”是指由多个不同元素组成的整体,材料仅涉及陶寺遗址,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C项;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但是材料中没有其与其他遗址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最高水平”,排除D项。
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吕不韦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之前,工商食官,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春秋战国剧烈的社会变化,使得富国强兵成为时代需要,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故选D项;材料“在推行重农抑商的秦国”表明秦国已经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商人社会地位变化,与阶层流动无关,且阶层流动多于选官制度变化有关,排除B项;诸侯争霸为主是在春秋时期,吕不韦是战国时期人物,排除C项。
3.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堂以后不少有才能的下层士人在地方藩帅的“力荐”下才能进入政治中心,这说明藩镇力量已经影响到朝廷的人才和官员选拔体系,这是割据势力发展的结果,故选A项;中唐以来,科举制逐渐繁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产生方式,与中枢机构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唐以后,地方割据势力对政府的影响,并无朋党之争的信息,排除D项。
4.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唐文宗”“每亩或七八百文”“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其实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体现了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表明两税法的实施活跃了农村的经济,故选C项;“贞观之治”出现于唐太宗统治时期,且材料反映的不是唐太宗时期的人民生活,因此“贞观之治”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唐朝的经济发展信息,不涉及宋朝,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耕作种类,不涉及耕作技术,排除D项。
5.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可知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商人孙赐号的这种经营风格迎合了开封城庞大官僚士大夫的消费趣味,反映了社会重文风气浓厚,故选D项;新的经营方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后期,排除A项;南宋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对社会影响深远,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重文风气浓厚,与理学影响无关,排除B项;北宋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
6.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可知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未出现明显变化,仍具有天朝上国的心态,故选C项;顾炎武的实证精神在西北等地可以印证,排除A项;“茫然无知”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顾炎武受华夷之辨的影响,而非修正,排除D项。
7.
【答案】C
【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维新时期的政治性文章1—10期总体上是呈现增长态势,直到增长到超过一半的比例,而当时政治领域的现实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倡导实行君主立宪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这说明当时救亡图存逐步成为时代最强音,故选C项;题干所述为政治性文章占比的增长情况,这与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维新时期并未实现政治转型,且也未成为国人共识,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仅是政治性文章发表的占比情况,并不意味着维新变法思想深入人心,且由于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未放手发动群众,所以维新变法思想并未深入人心,排除D项。
8.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对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两者的态度模棱两可,体现了西方列强在不确定两者战争结局的情况下两边都示好,其并不关心谁取得最终胜利,出发点是为进一步扩大其在华侵略权益,故选A项;身为在晚清中国实力较强的一方,列强的做法并非是为了在两者之间保持中立从而缓和与中国的矛盾,排除B项;寻求扭转贸易逆差是在鸦片战争前,排除C项;商品输出是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主要侵华手段,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段祺瑞拒绝拥护袁世凯称帝,维护共和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史实这是民主共和思想的体现,故选D项;材料体现段祺瑞拒绝支持袁世凯称帝,并不能说明封建军阀接受新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段祺瑞对于袁世凯称帝的态度,还未发生府院之争,排除B项;并不是洪宪帝制造成格局混战,而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没有一个有威望的强权人物,以至于形成割据混战的状态,排除C项。
10.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对于荣氏兄弟的实业经济,从地方士绅的莫须有的罪名,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不作为,最后到两江总督处理问题才得以解决,可见封建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选D项;据材料“士为四民之首”,所以未形成四民平等,排除A项;据材料“官司从无锡打到常州,从常州打到南京”说明并不是各级政府都鼓励发展实业,排除B项;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C项。
11.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1914年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应对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各帝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对中国进行大量的资本输出,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故选B项;材料中说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投资,不是商品输出,排除A项;自然经济虽然在解体,但一直占主导地位,并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排除C项;对外贸易结构的深入转型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1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得,1894—1911年商业资本平均增长率较高,与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关,1911—1920年商业资本平均增长率较高,与一战时列强忙于战争、辛亥革命等因素有关,1936—1948年商业资本年均增长率是—3.28%,与抗日战争影响有关,综上可知,商业资本平均增长率表受到国内外局势综合影响,故选D项;表格中1936到1948年商业资本年均增长率是—3.28%,不能说民族资本主义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排除A项;军阀割据的时间是1916—1928年,1894—1911和1936—1948年这两段时间内,中国没有军阀割据,排除B项;1936—1948年商业资本年均增长率是—3.28%,受到国内外局势综合影响,排除C项。
13.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些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经济的显著发展,故选C项;工业体系日趋完备在新中国成立后,且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工业体系日趋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抗战的物质基础是否强大不能仅从民族工业成就得出,还要看军工等方面,排除B项;“放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4.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内容包括如何做共产党员、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等等,这顺应了抗日战争的要求,即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故选A项;材料中注重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而非军事水平,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党员在根据地要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并无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在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教育,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无关,排除D项。
15.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中国上海、香港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及“支援抗战,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积极的社会回响”可知,面对民族危机,李惠堂通过参加和组织义赛去发挥其作用,并且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说明体育竞技具有联结民族情感的功能,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已经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其次,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情感,而非民主思想,排除B项;球王参与组织和活动确实是会扩大体育竞技的影响力,但材料强调的是“筹集资金、赈济难民、支援抗战”等民族抗战行为,而非体育“备受关注”,排除C项;据材料“筹集资金、赈济难民”可知,其是当时慈善践行的方式之一,但无法说明是“主要方式”,排除D项。
16.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表格可知,宋美龄派遣端纳飞往西安,张学良托蒋百里见蒋介石,说明了国民党亲英美派和张学良都在求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恩来奔赴西安也是希望通过对话谈判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有利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势力的表态或行动,只能说明各方势力对西安事变的态度,而不能说明对日本的态度,排除B项;抗日救亡运动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就已经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才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14分)
【答案】
(1)成就:南朝刘宋前期经济发展状况,史称“元嘉之治”;长江中下游、钱塘江区域经济发展;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都有发展(每点2分,任答1点得2分)
历史影响: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为隋朝统一奠定经济基础;思想活跃,出现儒佛道融合趋势(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新现象: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历史解释:材料三是材料二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受商品经济影响,文学上世俗化趋势;思想领域反传统的进步思想。(关系2分;历史解释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成就,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可知南朝刘宋前期经济发展状况,史称“元嘉之治”;据材料一“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可知长江中下游、钱塘江区域经济发展;据材料一“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可知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都有发展。第二小问历史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可知,经济上,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思想上,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与思想活跃,出现儒佛道融合趋势;政治上,为隋朝统一奠定经济基础。
(2)第一小问新现象,据材料二“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可知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结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可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第二小问历史解释,据材料三“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可知材料三是材料二文学艺术上的反映,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可知受商品经济影响,文学上世俗化趋势与思想领域反传统的进步思想。
18.(12分)
【答案】
(1)表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人文主义对神学意识形态的批判;专制王权遭到否定。(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
(2)障碍:政治上,明清王朝专制制度与统治的落后,封建制度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等;经济上,小农经济始终占主体,重农抑商,抑制市场,缺乏产权保护等;思想上,轻视科技,思想文化僵化等;其他因素,人口膨胀的压力等。(每个层次答到1点2分,任意3个层次即可,共6分)
【解析】
(1)据材料“英国缔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化的新型民族国家”可知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据材料“以交换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可知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据材料“西欧思想家对基督教意识形态的否定已经从隐性的否定发展为显性的批判”可知人文主义对神学意识形态的批判;据材料“反抗专制王权的急先锋”可知专制王权遭到否定。
(2)据材料“而且专制统治更是变本加厉”可知政治上,明清王朝专制制度与统治的落后,封建制度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等;据材料“不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可知经济上,小农经济始终占主体,重农抑商,抑制市场,缺乏产权保护等;据材料“人们在基本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儒家文化氛围中劳作”可知思想上,轻视科技,思想文化僵化等;其他因素,人口膨胀的压力等。
19.(16分)
【答案】
(1)共同点:都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2分)
不同点: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民族主义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2分)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对外逐步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以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
(2)宣传角度:统一战线、民族独立。(2分)
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共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比较,共同点:据材料一“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结合所学得出都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不同点:据材料一“时会既开……聿见”“民权革命的确立”结合所学得出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据材料一“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结合所学得出民族主义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政权”结合所学可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对外逐步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一“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反帝内涵”结合所学得出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以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2)第一小问宣传角度,据材料二“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使每个……一天”结合所学得出统一战线、民族独立。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二“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肯定”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国共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据材料二“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所学得出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20.(10分)
【答案】
民众团结斗争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2分)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起国人的愤怒,引发五四运动。(2分)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但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这也将从北京开始的爱国运动推向全国。(2分)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爱国运动。在巨大的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
学生,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分)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彰显了中国民众团结的力量。(2分)
(表述成文;采点给分)
【解析】
首先,说明短文主题,如据材料“1919年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的一幅政治漫画”并结合漫画信息得出民众团结斗争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其次,就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展开说明,如背景方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起国人的愤怒,引发五四运动;内容方面,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但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这也将从北京开始的爱国运动推向全国,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爱国运动;结果方面,在巨大的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最后总结,结合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如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彰显了中国民众团结的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