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4 23:38:46

文档简介

重庆市高 2024 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2023.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9年至1975年,四川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对巫山县大溪镇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250余件,其中有大量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石镰、骨镞、石镞、牙制鱼钩、石网坠等,还有一定量的红陶、黑陶、彩陶等生活器具。据年代测定,大溪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这些考古发现反映出大溪文化
A.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B.农业生产和采集渔猎并存
C.陶器种类多样技术先进 D.彩陶技术受仰韶文化影响
2.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 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3.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是以五星行度的异常和云气星慧的变化来占卜吉凶的术数类帛书。该书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 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其中所记载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 日,比今测值583.92 日只大了0.48 日。材料反映出汉代
A.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 B.天人合一学说的流行
C.以神权维护君主专制 D.天文观测的水平较高
4.《隋书·高祖纪》中记载,开皇七年(587)夏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山阳渎由今江苏淮安县东,向南直达长江,大体是循着东晋南朝以来不断修整的邗沟故道。据此可知,隋文帝此举
A.沟通了南北大运河 B.开启了经济重心南移
C.保障了国家的赋税 D.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历史试题 第 1页(共6页)
5.宋代苏辙在其《栾城后集》中提出:“老佛之道,非一家之私说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导之以礼乐,齐之以政刑,道行其间而民不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泯然不见其际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遗意哉!”材料反映的思想主旨是
A.融儒、释、道为一体 B.主张道是万物本原
C.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D.推崇儒家反对佛道
6.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杜北乡上京村东,寺中保留着一幅珍贵的明代壁画。壁画将肩扛竹竿的盲人卜者、摇着货郎鼓的货郎、身强力壮的泥瓦匠,以及两个儿童描绘得活灵活现。该壁画
A.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B.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
C.以通俗易懂的内容表现佛教本土化趋势 D.以浓郁的世俗韵味迎合市民的文化需求
7.广府童谣是流传于广府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它以说为主,浅显生动、贴近生活。近代早期有首童谣唱道:“一声炮响,二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借款,六百万讲和,七七礼拜,八千斤未响,九九打下,十足输晒。”这首童谣说明
A.流行于洋务运动时期 B.民族矛盾的激化
C.表达农民阶级的理想 D.社会性质的变化
8.下表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根源于
名称 修筑时间(年) 路段 全长(公里) 轨距(毫米)
中东铁路 1897-1903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南至大连 2400 1524
胶济铁路 1899–1904 青岛-济南 395 1435
道清铁路 1902-1907 道口-焦作 154 1435
滇越铁路 1903-1910 昆明-河口 468 1000
安奉铁路 1904 -1905 丹东—沈阳 302 762
津浦铁路 1908–1912 天津—南京 1013 1485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 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
历史试题 第 2页(共6页)
9.1938 年9月,延安电影团成立,其拍摄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以黄帝陵作为影片的开头,随后镜头转向了在黄土岭上风尘仆仆的青年男女。影片涉及延安丰富的教育文化活动、自然景色和风土风貌、边区的政治民主运动、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富有激情的文艺活动等等。据此可知
A.边区人民的文艺生活 B.边区的战地资料丰富
C.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 D.边区军民的抗战信心倍增
10.1989年,重庆大江车辆总厂在合并搬迁过程中经历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和“平行移动搬迁”模式的反复挫折。1994年,大江厂组建了工模具中心,第一次进行了资产重组,打乱厂际界限,根据生产要求各分厂统一调配设备和人员,各分厂按模拟法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分厂被“逼向”市场,各显其能,职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大江厂的发展历程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B.国企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
C.政企分开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D.资产重组确保了企业的活力
11.与古希腊以埃及莎草纸卷轴记录文字不同的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出现了册页,和只能双手翻阅的卷轴相比,册页可以单手翻页,这样便于一边阅读一边记录,且制作册页的皮纸更便于涂改,于是册页很快就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推广开来并最终取代了卷轴。这说明
A.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B.欧洲文化的发展
C.制纸成本大幅下降 D.书写工具的进步
12.14—16 世纪,英国先后颁布了11 部禁奢法令,成为西欧唯一通过议会法令在全国范围内制止过度消费的国家。其中饮食禁奢法令对不同社会阶层作了统一的规定,服饰禁奢法令主要抑制中产阶级的消费,新兴阶层对禁奢法令大多采取了服从态度。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英国
A.深受人文主义影响 B.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C.具备资本主义优势 D.宗教改革效果显著
13.1890年,美国国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但该法全文仅8 条,诸如“贸易”“联合”“限制”等关键术语词义不明。到 1904 年,美国共有318 家托拉斯,其中超过90%是反垄断法出台后产生的。这一现象
A.说明垄断财团干预国家事务 B.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C.表明美国法律体系日渐完备 D.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历史试题 第 3页(共6页)
14.赛博朋克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浪潮科幻小说运动,特点是关注高科技和低生活的结合,金融寡头、财阀和跨国公司掌握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底层人民毫无存在价值,肮脏的贫民窟和充满科技感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赛博朋克
A.体现信息时代的思维特征 B.反映了人们对科技文明的反思
C.对未来充满了神秘的憧憬 D.剖析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根源
15.北极理事会是由八个领土处于北极圈的国家组成的政府间论坛,俄乌冲突以来,“北极七国”在北极理事会对俄罗斯采取抵制行动,北极理事会停摆一年有余。俄罗斯转而寻求与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北极域外非西方国家开展北极合作,以此获得与西方国家博弈的筹码。材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B.各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C.地区局部冲突阻碍世界和平 D.经济制裁导致矛盾激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 分。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汉代中央巡视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皇帝为特定目的派出使者巡视地方并向皇帝汇报。汉武帝时诏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朕嘉贤者,乐知其人。广宣厥道,士有特招,使者之任也。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
——摘编自张国芝《汉代巡视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 洪武朝是巡按制度的草创阶段,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这种以卑临尊的特殊体制较好地完成了监察使命。永乐朝开始巡按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约从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其基本趋势是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大权。明朝统治者总是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监察官日趋行政化。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仅凭独专举劾就足以使地方官匍匐其脚下,以致巡按实际上取代了按察司。 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巡按御史的腐败几乎无法避免。
——摘编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三 国民政府的监察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体制,中央设监察院,组织机构健全,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而地方的机构只有监察使署,全国只有十几个监察使署,平均每省都不到一个,基层根本没有监察机构。监察使署人数少,权力小,仅作为监察院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一方面是在地方巡回监察,随时向监察院报告;另一方面行使弹劾纠举、建议等职权。 由于地方缺乏有力的监察机制,地方政府和地方势力强大,监察使无力与之抗衡,或只能敷衍了事,或为地方势力所拉拢,内外勾结,逃避监督。
——摘编自陈红民等《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历史试题 第 4页(共6页)
材料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 年中共中央要求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加强对巡视工作的制度规范。2007 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在党的根本大法中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于11 月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区市党委,增强了巡视组的权威性,推动了巡视工作的发展。
——摘编自邢浩《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巡视使者的具体职责。(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根本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国民政府监察机制。(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巡视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学田制度创立于北宋庆历年间。学田属于官田的一种,大多由朝廷划拨给州县学校和地方书院。学校用出租学田给佃户以收取地租的方式维持学计,地租主要是按季定额收缴粳米、糙米、菽麦等粮食作物,部分地方也采取折钱租的方式,如郓州学田“二千五百亩有奇,与民耕,岁输钱百万”,楚州学田年入七十万帛。 学田的出租、收租、钱粮支付等,多由各学校自行办理,“一岁气廪……规划均制,不取于县官,而坐有余资”。学田制为学校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宋代官办州县学校规模之大远超从前,北宋末年州县学校学生已达近十七万之众。
——整理自李清凌《学田制度:庆历改革的一项创举》等
历史试题 第 5 页(共6页)
材料二 晚清新式学堂的经费主要有整旧为新(将旧有教育机构的资产屋宇作为新式学堂的校产费用)、官款拨给、民间捐助、学生缴费等几个来源。在大规模兴学伊始,整旧为新可以为教育提供较多的房产、资金支持,但可供改造的资源毕竟有限。金融形势的恶化、财政的超负荷运转,使清政府根本无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统治者对于新学又往往具有本能的抗拒,1867 年关于京师同文馆开办算学馆的争论、1881 年留美幼童的撤回,都清楚地表明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恐惧心理和排斥态度。教育领域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明确,也使得学生和民间投资者对于高昂的学费心存疑虑,学生故意浪费粮食、挥霍无度,导致教育经费的严重浪费,清末仅由饮食引发的学潮就达21 次之多。
——整理自金林祥,赵会可《晚清新式教育经费不足原因分析》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前,我国未提出过政府教育经费增长的要求。改革开放后,1985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1995 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提出伴随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占财政支出比例。据统计,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由1991 年的2.81%上升至2016 年的4.22%。
——摘编自王善迈《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改革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价宋代的学田制度。(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经费的认识。(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黄宗羲将历史上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端概括为“三害”。 第一是“积累莫返之害”,即赋役制度每经过一次变革,都导致赋役的一步步加重,一直到积重难返的程度;第二是“所税非所出之害”,即田赋由征实物改为征银钱,而银钱又非农业之所出,在商人的中间盘剥之下,必然加重纳税者的负担;第三是“田土无等第之害”,即不分土地的肥瘠,按同一标准征收赋税,导致赋税负担不均。其中第一“害”——“积累莫返之害”,揭示了农民赋役负担变动的规律。数千年来,每进行一次赋役制度改革,就催生出一批新的杂派,而民户赋税负担也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归并式改革中一步一步地沉重起来。现代史家将这一规律称为“黄宗羲定律”。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等整理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历史试题 第 6页(共6页)16.[答案](28 分)
(1)具体职责:优抚安民;选拔人才;纠查吏治。(6 分)
(2)变化:巡按御史权力增长;监察官行政化趋势增强。(4 分)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2 分)
(3)缺陷:体制设置中央与地方不平衡;地方组织建置不完善;现实中无法有效运行。(6 分)
(4)特点:呈现出阶段性与渐进性;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巡视的权威性不断强化。(6 分)
意义: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 分)
17. [答案](15 分)
(1)有利于保障办学经费;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租佃关系的发展。(6 分)
(2)社会经济与财政状况恶化;统治者固守传统的观念;教育管理存在混乱。(6 分)
(3)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以国家经济实力
为基础;规范教育经费使用情况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法规。(3 分)
18. [答案](12 分)
此题较为开放,学生所答认识与黄宗羲的观点或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紧密相关均可适当得分,如对
材料中部分或整体观点进行评析,赞同、反对、辩证皆可;也可分析弊端产生的原因或影响;还可结
合所学知识独立提出一个相关的新观点。
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土地税由实物改征银钱,这- -变化对社会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阐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税征税方式逐渐由征实物发展为征银钱。自秦汉到唐前期,土地税主要
征收粮食等土地所产实物,如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中,土地税主要以征收粟等粮食实物为主。
唐代的两税法征税依据由人丁转向资产,征收形式由实物转向征钱;明代的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
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征税方式的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方面,赋役征收银钱,推动了农产品进入市场,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利于推动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赋役征收银钱,也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符合社会发展
的趋势;但农民为了交税,必须把农产品进行销售以换钱,后来钱还要兑换白银,这些环节容易遭受
商人的多重剥削,银钱比价变化也对农民利益影响巨大,从而无形中加重了农民负担。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土地税由实物改征银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这- -变化- -定
程度上顺应并推动了古代社会发展。可见,赋税制度关系到国计民生,不断变革完善,既是提高
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改善民生,服务人民的重要手段。
{#{QQABAQYAggCIQBBAABgCEQVYCgEQkAAACKoOgBAIoAAAwB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