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酒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8 20: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酒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 75 万平方米。研 究表明,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 的陶寺、石茆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 ②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③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以下为汉代部分政论家的言论摘选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西汉]董仲舒《天人三策》
“义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 [东汉]王符《潜夫论》
“情无所止,礼为之俭;欲无所齐,法为之防。” [东汉]仲长统《昌言》
据此可知,汉代思想界( )
A.摈弃了秦朝治国方针 B.天人感应学说盛行
C.呈现出多元争鸣局面 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3.史载,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爆发蝗灾后,按制,“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经门下省“取裁”,上报皇帝,再经“细勘”“检覆”,最后于永徽二年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朝( )
A.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义仓设置以民为本
C.决策体制包含效能滞后隐患 D.三省六部职责分明施政规范
4.清代推行协饷制度,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收支不平衡的省区。乾隆中后期,新疆成为常年受协的边陲区域。以嘉庆年间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的财政收入为例,两地每年收入银两74万多两,来自其它省区的协济银就高达66万两。这表明协饷制度的推行( )
A.加重了内地负担 B.推动了区域平衡
C . 解决了边疆危机 D . 促进了国家认同
5. 1894~1914年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图 1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 1 可知,当时
A.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B. 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C. 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D.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6.《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 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 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C. 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 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7.中国共产党某一历史时期的宪法文件规定:“政权的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这个政权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转变到无产阶级专政”。这部宪法应施行于( )
A. 解放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土地革命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8.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
A.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D. 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9.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一直保持在外贸总额的70%以上。同一时期,与亚非新兴国家、西方国家的贸易也在发展。1956年,中国对法国贸易额较1955年增长56.7%,对联邦德国增长49.5%。这一外贸状况,从外交上可以解读为( )
A. 改变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体现了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C. 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格局形成 D. 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10.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 )
A. 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 B. 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
C. 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D.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11. 1877 年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公元前 419 年雅典与阿尔哥斯等城邦缔结条约的铭文,考古学家把它与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的盟约内容相对照,两者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 )
A. 重视社会文化史撰述 B. 注重推广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C. 记载的盟约真实可信 D. 记述了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
12. 《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 实现了社会平等 B. 维护了私有财产
C. 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D.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13.1243年,伦敦市民被英王亨利三世取消选举市长的权利,直至付出1000磅罚金才重新获得该权利。1285年后,伦敦城又被英王爱德华一世直接统治13年,直至付出2000马克罚金才恢复权利。这反映了西欧( )
A.封建领主衰落与市民阶级壮大 B.封建王权强化与城市自治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与庄园经济瓦解 D.城市政治独立与民族国家兴起
14.14—16世纪,欧洲的知识分子强调人的尊严,使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获得了应有的自信心。自然事物逐渐作为已经脱掉了神秘面纱的客体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思维中的常见对象。这体现出( )
A. 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 B. 人文思潮促进了理性发展
C. 教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D. 科学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15.法国 1791 年宪法规定,年满 25 岁的男子享有公民权,同时规定“在法国任何地方缴纳至少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出具收据”“非处于家仆地位,即不是领工资的仆人”的公民有选举权;“有真实证据证明已破产或资不抵债者”没有选举权。这导致 700 万公民中有近 300 万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标志法国成文法体系的确立 B. 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最终实现
C. 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 D.推翻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6.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开始在巴西大量种植热带经济作物。17世纪,巴西发现了大量黄金矿藏,大量淘金客涌向巴西,导致该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巴西因此成为葡萄牙最有价值的海外属地。据此推知,当时( )
A. 商业革命使贫富差距扩大 B. 价格革命使全球联系紧密
C. 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矛盾激化 D. 殖民扩张改变了地域经济格局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
17. (12 分) 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西方传教士为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 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志》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等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益。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更不要说被纳入科举,跻身主流文化;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西学,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
——摘编自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
(1)依据材料一核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 宁江机床厂
创业奠基 1965年10月,1493名宁江创业者怀着建设大三线豪情,由南京机床厂内迁至都江堰,建立宁江机床厂。我国精密机床研发和生产基地由此诞生。 改革先锋 1978年10月,四川省委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宁江机床厂等六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率先突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禁区,全国首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直接销售产品的订货广告。至此,企业正式由单纯生产型走向了生产经营型。 改制转型 2006年10月,公司与宜宾普什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普什宁江公司。 “十五”时期,确定了产品方向:精密、高效、成套、智能化。产品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处于行业一流水平,成为国内用户替代进口产品的首选,倒逼国外进口同类机床大幅度降价,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 汇支出。
——摘编自杨青《宁江四忆》
结合材料,以“成功之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12分)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与演进对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时,英国的议会有其独特的地方,有个文件(《大宪章》)保障了议会一部分基本的和普遍的权利,而且议会成员中不仅有被选中的“州郡的骑士”,也有来自市镇的市民。刚开始的时候,骑士和市民们对参加议会有点不大情愿,但后来他们慢慢认识到,只有通过这个途径,他们才能拥有与申诉冤屈和获得补助金有关的权利。自此,议会就带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即要求拥有一切处理国内征税的权利。
——摘编自〔英〕H.G.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英国议会在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法案规定,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由于安妮没有直接继承人,在她之后,王位应传给斯图亚特王朝的远亲——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同时,法案还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凡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直接依附于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的议员。……此外,法案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早期议会的特点,并简析其对英国近代政体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与国王关系的变化,并说明原因。(8分)
20.(14分)“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其在国内外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图2 国内外部分“三兔共耳”图案
敦煌莫高窟407窟,中国 瓷器碎片,埃及 教堂廊窗,德国
材料一
表2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统计表
隋朝 初唐 中唐 晚唐
所在洞窟 305窟383窟397窟 406窟407窟420窟 205窟 144窟200窟237窟 358窟468窟 127窟139窟 145窟147窟
数量 6 1 5 4
——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表3 国外“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表(部分)
地区 国家 时间 载体
中、西亚等亚洲地区 巴基斯坦 9或11世纪 陶瓷浮雕
土库曼斯坦 12世纪 压花陶瓷器皿
叙利亚 13世纪 彩陶
伊朗 13世纪 蒙古铜钱
非洲 埃及 13世纪 瓷器碎片
欧洲 法国 13世纪 瓷砖
德国 13—14世纪 教堂钟刻、瓷砖等
英国 13—15世纪 教堂彩绘、瓷砖、手抄圣经书稿等
——AllisonMeier,TheMysteryoftheThreeHaresMotif,etc.
材料二
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地,主要说法如表4:
中国说 该图案现存最早发现于敦煌,所采用的“共生”创作手法,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已经存在,也与战国三兽纹、汉代三雁纹、三鱼共头等如出一辙,故应主要起源于中国传统纹样。 三兽纹,战国铜盖 三雁纹,汉代瓦当
印度说 该图案仅见于敦煌,在中原、江南等中国文化核心地区未见遗存。而莫高窟为佛窟,故该图案应该具有佛教内涵,与印度佛教中佛陀转生为兔等传说应该存在内在关联,故应起源于印度。
中亚或西亚说 该图案与历史上波斯(今伊朗)、萨珊(今伊朗)、粟特(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的类似纹样及艺术风格存在相似之处,而敦煌艺术中狩猎纹、翼马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与波斯风格相吻合。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三兔共耳”图案的传播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传播路线的成因。(6分)
(2)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表达你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并综合运用上述图文及所学知识阐述理由。(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酒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D C D C B C D B A A D B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
17.(12 分)
(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以澳门为通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欧洲近代科学发展,西方传教士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明清时期,加强大一统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农耕经济繁荣,对西方有吸引力;明清统治者强化专制, 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限制对外往来和西方学传播。
(2)欧洲数学、测绘等技术传入中国,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在中国得到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因为 西学只在少数人中传播,没有进入主流文化;受中国农耕社会的制约,西学的影响有限。中国儒家经典、
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到西方,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反响。中国的建筑、茶叶、丝绸和瓷器传入欧洲, 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18.(14分)
(一)短文内容应包括:
从适应时代潮流的角度作答,(4分)如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等。
从发展历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作答,(4分)如改革先锋、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等。从发展结果推动国家发展的角度作答,(2分)如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引领重工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
(二)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0分)
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1—2分)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3—4分)
19.(12分)
(1)特点:议会权力受到法律保护;议会成员中包括市民代表;议会控制了征税等权力。(3分)
影响:为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分)
(2)变化:13世纪时,王权高于议会权力,议会依附于国王;18世纪时,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王权受到议会限制。(2分)
原因:英国进行资产革命,君主专制制度被废除;“光荣革命”后,英国否定了君权神授原则,威廉依靠议会登上了王位;《权利法案》对王权进行了初步限制,议会权力加强。(6分)
20.(14分)
(1)路线:发源于敦煌,(1分)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1分)
成因:丝绸之路的发展;蒙古西征的影响;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任答两点4分)
(2)评分标准:明确提出观点,2分;说明及结论,6分。
参考答案一
观点:赞同“中国说”。
阐述:据材料一,该图案在国外的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
据材料二,该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
该图案与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相似性,无法找到直接证据。
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
参考答案二
观点:赞同“中亚或西亚说”。
阐述:该图案亦未在敦煌之外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
敦煌地理位置临近中亚及西亚地区,文化联系或交流相对便利;
敦煌艺术的纹饰与中亚、西亚相似性较多,可为旁证。
结论:该图案在敦煌出现虽然最早,但应是“流”而不是“源”。
参考答案三
观点:该图案是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
说明:据材料一,该图案最早在中国出现,且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早已有之;
据材料二,敦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区,容易受到印度、波斯等异域文明的影响;
该图案仅见于敦煌佛窟,未在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兼之佛教中保存有与兔相关的记载,说明其与佛教关系密切。
结论:该图案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考生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均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