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学校 2023-2024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8 10 11 12
答案 B D A A C B D A D D B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C B D C A C C A D
二、非选择题
23.(1)传世文献史料:正史,如《史记》;科技著作,如《九章算术》。
出土文献:如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4分。回答出两种类型的材料,且举例正确。)
(2)秦国时,在蜀地修建了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成都平原成为
沃野;在关中修建了郑国渠,促进关中农业发展。这些水利工程促进了秦国农业的进步,提
升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3分。要求:史实+结论,逻辑清晰)
秦朝建立后,北击匈奴,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在全国修直道、驰道、五尺道,
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巩固了秦对全国的统治;开凿连接湘水和
漓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南方地区的管理和开发,有利于巩固统一。
(3分,史实+结论,逻辑清晰)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中央集权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体
现了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安定。(2分)同时秦始皇穷奢极欲、
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秦朝被农民起
义灭亡。(1分)
总之,秦从战国至统一持续进行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推行
国家治理的先例,为后世巩固统一提供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24.(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奴隶的需求减少;法国
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度影响大西洋奴隶贸易的运输;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奴隶制
受到谴责;欧洲及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相继废除奴隶贸易;欧洲国家以国际法的形式在更大范
围内推动奴隶贸易的废止。(4 分)
(2)答案示例(8分)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
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观点+态度 2分)
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欧洲进步作用2
分)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
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亚非拉的作用2分)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共同推动 2分)
25.(1)时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
对缓和。
因素: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6分)
(2)事件: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维新运动(答清末新政或预备立宪、辛亥革
命也可);文化——新文化运动。(3分)
示例: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但未
{#{QQABbQCAggiIQAIAARhCUQWoCAGQkBECAKoOQAAIIAAAgQNABAA=}#}
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
僚体制;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维新派的局限,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国人思想的启蒙和解
放。
(选择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表述即可,3分)
26.答案示例
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扩张,“天朝上国”局面被打破(“朝贡体制”无法维持)。洋务运动
期间,对外交往日益扩大。清朝中央机构中设立近代外交机构并不断完善。加强了与世界的
联系,有利于近代事物的引进。(4分)
清末,西方近代制度传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实施新政。清朝中央机
构设置由传统体制逐渐向近代政府部门转变。有利于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形成民国时期的政
府体制的基本格局。(4分)
晚清时期政府机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增强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促进了中国近
代社会的发展。(2分)
27.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1分),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1分);茶叶
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2分)。
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2分);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
贸易中的垄断地位(2分)。
{#{QQABbQCAggiIQAIAARhCUQWoCAGQkBECAKoOQAAIIAAAgQNABAA=}#}精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月考
历 史
本试卷共9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4分)
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C.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D.铁农具并未完全取代青铜农具
2.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安西都护府 ②宣政院 ③理藩院
B.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3.《马可 波罗行纪》中记载:“每人腰系一宽大腰带,全悬小铃,俾其行时铃声远闻。彼等竭力奔走一切道路,止于相距三哩之别铺,别铺闻铃声,立命别一铺卒系铃以待……百日路程之文书消息,十日夜可以递至,此诚伟举也。”这反映
A.元朝负责传递公文的急递铺 B.秦朝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达系统
C.清朝迅速机密的奏折制 D.印加帝国用于传递命令情报的道路系统
4.亚里士多德写道:“(斯巴达的)君主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以上材料表明斯巴达的政治制度( )
A.包含一定程度民主因素 B.君主的权力正逐渐下降
C.长老院被平民阶层掌控 D.优于雅典城邦的民主制
5.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双马镫实物;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认为:“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该金属双马镫可作为实物史料为北燕的建国提供证明
B.马镫的发明使印欧人开始进入欧洲、印度的广大地区
C.马镫的传入,为欧洲大规模建立骑士军队提供了可能
D.在该文物主人生活的时期,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
6.万有引力定律使天地间的一切运动都变得可以领悟和预见,于是17—18世纪西欧出现一股狂潮:贵族和各界富人购置望远镜、捕捉蝴蝶、或者兴建家庭实验室,历史学家们搜集证据以弄清支配民族兴衰的法则,研究政治的学者则对各种政体进行比较鉴别,以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政治制度。17—18世纪这些现象反映出( )
A.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C.民族国家观念的深入传播 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7.1842年《南京条约》签字后,中方向英方发出照会,并开列希望继续善后交涉的12项内容,其中专讲司法问题的第8条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清政府已经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②清政府主动让渡涉外审判权
③暴露出清政府对国际知识的无知 ④中国近代外交体系正式确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9.下表所示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该主张科学地回答了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B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其中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提出:“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建立新的政治体制
D 《清德宗实录》光绪十一年(1885年)条:“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 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10.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B.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
C.日军在③偷袭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D.日军在④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
11.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 )
A.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B.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C.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D.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12.日本驻北京公使馆官员中岛雄记述了戊戌变法期间清朝官员对变法措施和康有为等人的意见,“康氏之议论甚高,而不切合实际”,“康有为的官制改革案在士林中均不以为然”,而光绪帝为消除改革阻力“罢免六部堂官”,“则是把改革事业放在各种怨恨的漩涡之中”。以上材料所反映出的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是( )
①反对变革的守旧势力强大 ②权力集中在皇族手中
③维新派操之过急激化矛盾 ④清政府改革中央机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1897年2月,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规定中国未经与英国议定,“不能将现在仍归中国在湄江左岸之江洪土地……让与他国”,云南地区修铁路,要与英属缅甸的铁路相连。3月,法国驻华公使给总理衙门的照会中,要求中国不将海南岛割让他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经济被西方资本垄断 B.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地
C.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D.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14.1901年,围绕着科举考试,清廷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慈禧太后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笼络士人。而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等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借口战争破坏主张延期举行。经过多回合较量,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延期一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新政在地方推行缓慢 B.南北方文化水平差异
C.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D.知识分子对清廷不满
15.下列歌谣流传于晚清时期的北京昌平地区。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
A.英法联军在京的暴行 B.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C.“东南互保”的作用 D.清末“新政”的影响
北洋政府时期,各地军阀掠夺霸占大量土地。奉系军阀10个头目共拥有土地400万亩,仅张作霖拥有的土地就达150余万亩;广西军阀陆荣廷、谭浩明的土地合计占全省的1/3。同时,曾任北洋政府总统的黎元洪、曹锟等人均直接投资不少近代企业,天津工业资本总额的48.7%为军阀官僚投资。这一现象( )
A.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B.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
C.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7.“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8.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1914年出版的《南通博物苑品目》中,将所有藏品按西方学科标准划分为“自然科学”与“历史和艺术”两部分,据统计其中“自然科学”类占全部藏品的六成以上。这体现南通博物苑( )
①向公众提供自然和人文知识 ②借鉴西方建设经验
③体现“实业救国”思潮 ④引入新的商业形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9. 下图是中华民国时期绘制的抨击日本侵略中国的漫画,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
A.支持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
B.扶植各地军阀势力割据混战
C.在巴黎和会上攫取侵略权益
D.操纵华北伪政权的“自治”
20.有学者指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下列“选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 B.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
C.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D.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
21. 李大钊在1919年4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共产党宣言》的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联合”;同年9月发表的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写道:“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以下各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马克思主义理论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北伐战争期间,湘鄂赣等地成立农会、工会、商会、学生会等,国民革命军宣传“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等主张。其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新三民主义”主张的形成
②有力支援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
③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迅速展开
④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社会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23.(14分)秦统一前后,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工程
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
——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
(1)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请举例说明。(4分)
(2)阅读下图,结合所学,评述战国至统一后秦的大型工程建设。(10分)
24.(12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随着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1804年起,丹麦、英国、智利、墨西哥等国相继禁止了奴隶贸易。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
——摘编自《非洲现代史》等
材料三: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禁止奴隶贸易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观点的认识。(8分)
25.(12分)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 (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材料二 梁启超曾把近代国人的思想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甲午败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国衰败到这田地,都因为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近代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不足进行了积极探索。结合所学,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从中任选一件,概述其历史作用。(6分)
26.(10分)官僚机构的变化与社会发展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专门管理对外通商、交涉事宜。
1862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其职权范围主要是管理外交,并经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其下属的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任。
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
1903—1905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
1906—1911年,进行官制调整,设吏、学、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部、礼部等部,后增设海军部。以上各部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部下设司,司下设科,完成了近代体制的改革。
以“近代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为视角,解读晚清时期政府机构演变的趋势。(10分)
(8分)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