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轮复习(一)
历史试题(历史纲要上下册)
一、选择题
1.图1为《尚书·禹贡》五服图:一为甸服,为王室贡赋区;二为侯、绥服,为王室守卫区;三为要、荒服,为武力征服和治外之区。由此可知,当时( )
图1
A.中央集权体制确立 B.基层治理体系健全
C.地方等级差序分明 D.地缘政治影响分封
2.《诗经·十月》用“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来形容春秋时期翻天覆地的变化。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当时有思想家提出了稳定秩序和安抚人心的主张,流露出对“大同之世”的怀念,于是,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3.据表1可知,当时( )
表1 北宋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地区 980年户数 1078年户数 1102年户数
淮南西路 190740 713945 744642
荆湖北路 177364 657533 804768
荆湖南路 126434 871214 952398
淮南东路 158073 295233 336430
江南西路 571442 1357642 1650791
川峡四路 1087498 1969364 2113012
A.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B.江淮流域经济发展迅速
C.政府财政倚重江南地区 D.社会稳定推动城市繁荣
4.1866年3月,清政府派斌椿出使欧洲,历时4个多月,先后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丹麦、俄罗斯、德国、比利时等11个国家,开中国官方旅游团赴欧洲先河。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D.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5.晚清时期的中国,危机此起彼伏。伴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国边疆地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19世纪中晚期的中国,哪些区域陷入边疆危机之中 ( )
①西北地区 ②西南地区 ③东南海疆 ④北部海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他)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他为(这一地区)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并使更多的汉族移民前往定居铺平了道路。”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康熙帝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刘永福
7.武昌起义之后,“皇族内阁”提交辞呈,清政府批准,并宣布“袁世凯著授为内阁总理大臣”。资政院以《宪法重要信条》为据,要求摄政王收回上谕,等候选举结果,随后资政院以无记名投票公选总理大臣,袁世凯得票最多,摄政王再次发布任命上谕。资政院的要求及其结果( )
A.反映资政院掌握人事任免权 B.表明清末政治运行完全紊乱
C.有利于维护宪政的程序正义 D.显示袁世凯篡权已成为必然
8.中国人民已经觉悟,保障中国前途的唯一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束缚他们自由自主的势力,亦唯有顺着中国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国方可由衰败转为兴盛,软弱变为强有力。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据此判断,其出自( )
A.《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B.《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C.《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9.三类国家在中国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如下表所示。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我国( )
1957年 1965年
苏联、东欧国家 61.3% 14.3%
亚、非、拉国家 14.7% 33.4%
日本、西欧等西方国家 17.5% 41.0%
A.推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B.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C.开始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
D.结合形势变化调整了对外政策
10.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这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和华罗庚等英雄模范。这一时期是( )
A.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11.到1950年,新中国与6个亚洲国家、12个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至1969年底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进入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包括非洲的26个国家,拉丁美洲的13个国家,东南亚、南亚的5个国家,西亚的7个国家,太平洋的5个国家。这可用于佐证( )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效果明显
B.中美关系对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
C.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增大
D.中国联合国席位的恢复历程曲折
12.这一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该决议是( )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确立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此“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
A.彻底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B.促进了当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C.有利于当时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
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4.从1979年开始,北京洗衣机厂逐步把99%的“白兰”洗衣机零部件生产扩散到郊区,有50个乡镇企业与该厂协作。到1984年年底,该厂产量、利润、上缴利税均出现大幅增长。随后,北京市积极推广“白兰道路”。这一发展模式( )
A.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B.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C.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 D.加强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15.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每天为千家万户传送电视节目,到“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问题,我国跨越了( )
A.20多年 B.30多年 C.40多年 D.50多年
16.罗马人的民族文化中有一种“综合统一的精神”,它既显示了罗马对其他文明的继承,也表明了罗马自己的发扬与创造。下列罗马人的“创造”活动,能明显体现出这种“综合统一精神”的有( )
①《万民法》 ②自然法精神 ③大斗兽场 ④万神殿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瓦特为代表的能工巧匠“是从工厂、车间而不是从大学走到工业界来的;他们并不是穿着丝绸,满载荣誉,而是身着粗布衣,满身煤灰和油渍”。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A.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凸显 B.科学家多躬身于社会实践
C.对科学理论的探究未受重视 D.创造发明未得到社会资助
18.1823年,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这反映出( )
A.美国支持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B.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统治逐渐瓦解
C.美洲地区的民族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拉美人民面临着新扩张主义的威胁
19.与俄、英两国联合起来,作为一个盟国向德国开战,这是法国自1871年以来的梦想,看来它将成为确切的现实。该梦想实现于( )
A.1879年 B.1882年 C.1904年 D.1907年
20.罗斯福在其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说:“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也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
A.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
B.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
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D.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21.波兰银行家布洛赫在1898年出版了一套厚达六册的《未来战争的技术、经济和政治诸种方面》,在这部预言著作中,他预测到战争的军事僵局将导致长久冲突,而这种冲突必须付出的经济和人力代价将使交战国陷入耗竭或社会革命。下列选项中,属于一战中“交战国社会革命”具体表现的是 ( )
①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政体
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四运动
③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
④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1938年9月,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的官员这样回忆:从29日一直开到30日晨1点,这一天对于我们来说无比漫长,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无可奈何………只能在自己脑子里不断重复“今天的屈辱绝对不是用文字所能描述的”这样一句话。“今天的屈辱绝对不是用文字所能描述的”指的是( )
①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 ②美国实行“不干涉”政策
③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④绥靖政策至此达到顶峰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23.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代表无可奈何地对英国代表说:“不管怎样,你们毕竞给同盟安排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与这场“盛大的葬礼”直接相关的条约是( )
A.《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
B.《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D.《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24.明代晚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发生转移,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部分转移至民间社会。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B.中枢权力弱化
C.朋党之争日益严重 D.社会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有预谋的突然袭击。在此之前,美国同日本处于和平状态,并应日本之请同该国政府及天皇谈判,以期维持太平洋区域的和平……开始轰炸一小时后,日本驻美大使及其同僚居然还向美国国务卿递交正式复函,这份复函虽然声言目前的外交谈判已无继续之必要,但却未有威胁的言词,也没有暗示将发动战争或采取军事行动……昨天,日本政府还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袭击。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香港。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关岛。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菲律宾群岛……这样,日本就在整个太平洋区域发动了全面的突然袭击……作为海、陆军总司令,我已指令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防御。我们将永远记住对我们这次袭击的性质。
——摘自富兰克林·罗斯福《1941年12月8日在美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的战争咨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在国会演说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斯福国会演说的意义。(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观点一:美国学者解释中国近代史,常常采用费正清的“冲击—反应” 模式,即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系由于西方潮流的冲击。
观点二:中国学者大都主张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的开始。
观点三: 美国学者孔飞力却极为重视晚清的地方军事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他认为,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央政府权力的缩小和名流势力的扩张,这种趋势成为咸丰朝及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特征。这标志着传统国家的崩溃,中国不能再按老的模式重建,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材料中任选出一种观点或者自拟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关键史实叙述准确,段落间的逻辑层次明晰。)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B B D C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B C D C A D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D B C C A D
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出分封制下的五服制,即根据距离天子的远近形成不同等级,故选C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等级制度,不是基层治理体系,排除B项;地缘政治是郡县制的体现,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色彩,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可知,材料用地形的巨大变化来比喻当时社会发生的变动,指的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统治秩序日趋混乱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这一情况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即克制自己的私欲,要求恢复旧的统治秩序天下便会重归稳定和谐,故选A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的是社会发生变化的合理性,与材料强调复古的主张不相符,排除B项;“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强调的是君民关系,并非推崇复古,排除C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的形态可以相互转化,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淮南西路、淮南东路、江南西路等地户数增加显著,说明江淮流域经济发展迅速,故选B项;材料呈现出来的地区都是南方,并无南北对比,排除A项;材料反映江南地区人口增加,无法反映政府财政倚重江南,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南方地区人口增加,并无反映城市繁荣的信息,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清政府派斌椿出使欧洲,开中国官方旅游团赴欧洲先河,是清政府向西方遣使的首次尝试,并为之后向西方派遣正式的外交代表和常驻使节做了重要铺垫,故选B项;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与“开中国官方旅游团赴欧洲先河”不符,排除A项;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C项;1866年,清政府综合国力弱小,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国际地位没有提高,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西北陷入边疆危机之中,故①正确;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中法战争打响,西南陷入边疆危机之中,故②正确;1867年,美国借口“罗佛”号水手在台湾遭到高山族袭击,派军队在台湾西南海岸的琅登陆,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船飘流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发生冲突,东南海疆陷入危机之中,故③正确;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北部海疆也陷入危机之中,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6.【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他为(这一地区)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可知,1875年左宗棠受命发兵新疆平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故选C项;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与“最后一次”“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不符,排除A项;林则徐虎门销烟,开眼看世界,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895年,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反抗日军侵略台湾,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资政院以《宪法重要信条》为据,要求摄政王收回上谕,等候选举结果”,可知资政院要求摄政王收回上谕是立足于法律依据和宪政决策程序,故选C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归根究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随后资政院以无记名投票公选总理大臣,袁世凯得票最多,摄政王再次发布任命上谕”说明宪政投票程序正常完成,体现了清末政治运行秩序尚未完全崩溃,排除B项;袁世凯篡权主要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史实可知,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人民向往和平和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民主党派希望和平民主建国,故而发布《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制定的时间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排除A项;《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签署的,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在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往来密切,贸易额占比较大,但与其他地区往来贸易占比较少,到1965年时,中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联系减少,与亚非拉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多极化趋势兴起,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调整了对外政策,积极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即2001年之后,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确实发生过变化,但是中苏关系调整不至于影响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且没有到“重大”变化的程度,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开始”探索这一内容,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和华罗庚”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的先进人物,体现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故选B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1949—1956年,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1978年至今,排除C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论断,时间是2020年,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所以中国的建交对象主要是邻国与社会主义国家,而进入60年代由于中美关系没有改善,而且中苏关系也恶化,所以当时中国的建交国家则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和欧洲国家,而进入70年代,由于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建交国家打破了意识形态的制约,可见中美关系影响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故选B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只适用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而改变,所以没法佐证六七十年代的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情况,排除A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增大主要是通过70年代的外交可以佐证,而题干中的其他信息没法佐证这一点,排除C项;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题干中的信息不全能够佐证,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可知这一科学决议是指的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拨乱反正、彻底纠正左倾思想和进一步实现思想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C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排除A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1978年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发表于1978年,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高,迅速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产物,符合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故选D项;“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出现就能彻底改变的,排除A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上,采取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材料在这方面并未体现,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中国并不强调发展集体农业,且集体化的经营方式会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支持“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所以并不利于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发展,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京洗衣机把生产扩散到郊区,有多个乡镇企业与该厂协作,这一发展模式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故选C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白兰模式”推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并不是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排除B项;“白兰模式”给予企业更多的管理权,增强了企业活力,并不是加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从1988年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到2008年“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跨越20多年,故选A项;从1988年到2008年是20多年,而不是30多年,排除B项;从1988年到2008年是20多年,而不是40多年,排除C项;从1988年到2008年是20多年,而不是50多年,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在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万民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故①正确;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家、法学家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故②正确;罗马大斗兽场把罗马式的拱门和希腊的柱式建筑相结合,在每个拱门两边都配以希腊式石柱,从而将建筑的力度与外观的美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故③正确;万神殿用于崇拜以天上的星宿为代表的希腊与罗马的各位天神, 万神殿由门廊及正殿两部分构成,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7.【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大多是工匠出身,这反映出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凸显,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创造者不是科学家,是工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并不是不重视科学理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与是否受到社会资助无关,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将美洲视为其势力范围,限制欧洲在美洲的扩张,说明拉美人民面临新扩张主义的威胁,故选D项;美国并不是支持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而是想把美洲变为其势力范围,排除A项;欧洲在美洲的统治在二战后瓦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与当地民族主义思想无关,排除C项。
19.【答案】D【解析】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调整了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定了协约,这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故选D项;1879年,法国政府加大了对东南亚的入侵,与题干内容没有关系,排除A项;1882年,法国入侵越南,没有实现与俄国、英国达成联盟,排除B项;1904年,英国与法国签订了协约,但没有俄国的参与,排除C项。
20.【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罗斯福认为“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斯大林认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可知美苏领导人都认为大国间的一致和协调能够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说明“大国一致”原则对维护国际和平有重要作用,故选B项;这一原则有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从本质而言是世界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体现,忽视弱小国家利益,不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由于一战使得德国人民生灵涂炭,激化了国内矛盾,所以最终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政体,故①正确;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当时一战已经结束,故②错误;一战使得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故③正确;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所以最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召开慕尼黑会议,在没有捷克代表出场的情况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说明英法与法西斯勾结,故①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也参与了慕尼黑阴谋的策划和组织,故②错误;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一区,故③错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3.【答案】A【解析】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国四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条约》,它终止了1902年以来的英日同盟,结束了日、英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状态,日本对废除英日同盟感到惋惜,与材料“不管怎样,你们毕竟给同盟安排了一场盛大的葬礼”符合,故选A项;1922年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所属岛屿及属地上的防御工事和海军基地应保持现状,不得采取任何加强措施或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排除B项;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在华盛顿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中国通过该条约收回了山东半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排除C项;《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该公约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确立各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比较繁荣,导致地方上的绅士或富民阶层经济实力壮大,反映在政治上就是题干中“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的历史现象,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南宋以后,理学就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加强,而不是“弱化”,排除B项;朋党之争主要涉及统治阶级层面,与乡村的“绅士或富民”无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
(1)背景: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威胁美国安全;日本加速对太平洋地区的攻势;美日关于维持太平洋和平的谈判失败。(6分)
(2)影响:有利于向美国国人和世界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推动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对日宣战;加快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有利于扭转二战局势,加速二战的胜利。(7分,任答三点即可满分,每点2分。)
【解析】
(1)据材料“1941年12月7日,……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有预谋的突然袭击”并结合所学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史实可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威胁美国安全;据材料“日本就在整个太平洋区域发动了全面的突然袭击”可知日本加速对太平洋地区的攻势;据材料“在此之前,美国同日本处于和平状态,并应日本之请同该国政府及天皇谈判,以期维持太平洋区域的和平”可知美日关于维持太平洋和平的谈判失败。
(2)据材料“这样,日本就在整个太平洋区域发动了全面的突然袭击”可知有利于向美国国人和世界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据材料“作为海、陆军总司令,我已指令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防御。我们将永远记住对我们这次袭击的性质”并结合二战的史实可知推动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对日宣战与加快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有利于扭转二战局势,加速二战的胜利。
26.【答案】
(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论证: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于皇权与绅权、王朝与地方名流绅士之间形成的二元权力结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晚清中央政府的八旗、绿营军无力戡乱。地方实力派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英美雇佣军等联合剿杀了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地方实力派以军事化的方式崛起。中央权力式微。此后,洋务运动、东南互保事件、清末新政、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推动地方势力坐大,中国传统二元权力社会解体。总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地方军事化成为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这极大地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局及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10分)
【解析】
根据材料“即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系由于西方潮流的冲击”,可知观点一认为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冲击的推动之下实现的,具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忽视了中国近代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只是起到了外在的催化作用,面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深化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技术、制度到思想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救亡运动也逐渐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层层深入。“中国学者大都主张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的开始”说明中国学者大多是从阶级斗争和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中国近代化开端的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随之到来,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学习西方的思潮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华夷观念,中国从社会性质、经济结构、思想变化都体现出近代化的特征。“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央政府权力的缩小和名流势力的扩张,这种趋势成为咸丰朝及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特征”说明观点三主要是从太平天国对近代中央权力结构的改变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