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 考古发现,三星堆目前出土的青铜器约有一吨,这些青铜器的铸造需要上千吨的铜矿材料。而科学研究显示,其中部分铜矿材料是千里之外的江西瑞昌铜岭矿冶遗址产出的。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区域联系的增强 B. 长途贸易的兴盛 C. 殷商文化的扩展 D. 冶金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星堆青铜器的部分原料来自遥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四川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经济联系,A项正确;江西瑞昌的铜矿材料输入四川,并不一定属于商业贸易,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殷商文化扩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冶金技术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 在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中出现最多的字依次是吉、凶、祸、福、贫、富、利、害等,几乎找不到德、仁、义等字眼,这与同为卜问吉凶祸福的周人的《易》,动辄“天德”“修身”“大义”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 )
A. 秦人的迷信思想衰退 B. 秦文化功利主义色彩
C 焚书坑儒摧残秦文化 D. 秦国移风易俗最彻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日书》的内容表明秦人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利与害,而不注意仁义、礼乐等伦理道德,这说明秦文化具有极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B项正确;秦人与周人卜问内容存在差异,并不表明秦人的迷信思想衰退,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秦文化受到摧残,排除C项;秦人并没有改变周人卜问吉凶祸福的习俗,排除D项。故选B项。
3. 如表所示是《唐律疏议》中所涉及的文书档案法律条文(部分)。这凸显了唐朝( )
法令 出处
诸盗官文书印者,德二年;余印,杖一百。 《贼盗律》
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既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杂律》
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满泄于落国使者,加一等。 《职制律》
A. 减轻刑罚以人为本 B. 法律制度化规范化
C. 注重保护国家机密 D. 文书处理规范高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法令对盗取官文书印、私自观看文书内容、泄露文书内容等行为作了规范,表明唐朝注意保护国家机密,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刑罚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文书档案保密的信息,不能得出整个法律规范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文书档案处理的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4.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渡台,从福建南靖梅林迁入台湾的简氏在《丰乐里简氏家谱》中作诗云:“江波源派向东流,寻溯源泉不见休。举眼纷纭南驿路,寄身寂寞古梅州。一行音讯烦君达,片纸家书为我酬。本欲归乡谒我祖,元龟未卜是何秋。”这说明(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大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促进了台湾文化的发展
C. 族谱联结着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 D. 海峡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丰乐里简氏家谱》中的这首诗表达了移民对大陆宗族和祖宗的思念、敬重,凸显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C项正确;这首诗不能说明编修族谱的目的,排除A项;从这首诗中看不出台湾文化发展的程度,排除B项;“片纸家书”说明两岸存在来往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下表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统计。据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 )
岁入 项目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光绪十七年(1891)
数目(库平两) 占岁入比重 位次 数目(库平两) 占岁入比重 位次
地丁税 32813340 76.4% 一 23666911 26.39% 一
盐税 4985871 11.62% 二 7172430 8% 五
常关税 4704814 10.98% 三 2588413 2.58% 十
海关税 18206777 20.30% 二
厘金 16316821 18.20% 三
岁入总数 42504205 89684858
A. 农耕文明优势愈加明显 B. 区域经济的差异扩大
C. 国家转型面临一定困境 D.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图表信息可看出,在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晚清的财政收入总数增长了一倍有余,财政的主要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地丁税仍是财政收入的第一来源,但它的比重已从76.4%下降到26.39%,新增设的海关税和厘金则占到财政收入的近40%。晚清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关税、厘金,这三项财源能够满足传统社会的需要,但不能适应国家转型的要求。一是土地及其人头税的增长极其缓慢,仅靠田赋无法满足转型社会的财政需要;二是厘金主要是向进行工商业活动的群体征收,其税额越重越不利于工业化的推进;三是关税取决于对外贸易的状况,其收入缺乏稳定性,不能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财源,C项正确;地丁税比重下降明显,无法得出农耕文明优势愈加明显,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区域财政构成状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城市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图所示是1913-1919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量指数与贸易额指数变化(1913年=100)情况。据图中变化可得出,这一时期( )
A.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领先世界 B.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有所增加 D. 工业文明的竞争优势已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分析图中数据可知,1913—1919年,中国进口贸易量指数有所下降,出口贸易量指数上升,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对华商品输出有所减少,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项正确,排除C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领先世界的结论,且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有所减少,并不表明它们的竞争力降低,排除D项。故选B项。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市民可以到新舞台欣赏《凤凰山》《霸王别姬》等曲目,也可以到国民大戏院欣赏《英雄义》《二本哭长城》等曲目。年轻人大多去福禄寿大戏院、共和大戏院等戏院观看充满现代精神的影片。这些影片有国产的,也有欧美的;有剑侠片,也有滑稽片。这反映了当时青岛( )
A. 多元包容兼蓄的城市文化 B. 戏曲是文化发展的主推器
C.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D.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根据“这些影片有国产的,也有欧美的;有剑侠片,也有滑稽片”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文化娱乐丰富多彩,兼收并蓄,由此体现了青岛多元包容兼蓄的城市文化,A项正确;B项夸大了戏曲的作用,排除;从材料中看,当时青岛传统和现代思想并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青岛城市文化的多元,不是近代化发展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 齐锡生在谈1945年年底到1947年年初马歇尔到华调停国共之争时说,马歇尔“认为国共只是在争一些小事情。一旦美国人对中国领袖们晓以大义,后者必定会接受美国的真知灼见。岂知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不按照他的开导行事,这使他大为失望,铩羽而归”。由此可见,齐锡生( )
A.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的内政 B. 指出了美国对华外交狂妄自大
C. 赞赏中国领导人独立自主 D. 揭露了美国“扶蒋反共”的本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1947年的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调停失败源于美国过度自信和自大,马歇尔狂妄地认为挟美国二战胜利者的威望,只要他亲自出马开导中国领袖们如何和平共处,国共双方就必定会茅塞顿开,按美国要求达成协议,B项正确;材料只是客观分析马歇尔调停为什么失败,没有表现反对美国插手中国的内政的情感,排除A项;齐锡生评说的对象是美国,而不是中国领导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揭露了美国“扶蒋反共”的本质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9. 公元前330年,德摩斯梯尼在《祖国没有忘记,为金冠而辩》的演说中,巧妙地避开了雅典的败绩,历数自己对城邦的功德与贡献,赢得了雅典民众的广泛支持,也排除了政敌埃斯基涅斯的非难,赢得了金冠。由此可推知,当时雅典( )
A. 民主原则得以贯彻 B. 城邦体制危机凸显
C. 民主政治缺乏正义 D. 政客左右城邦政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德摩斯梯尼因他的功绩被提议授予金冠,却遭到政敌埃斯基涅斯的非难,但最终德摩斯梯尼通过演讲赢得了雅典民众的广泛支持,被公民大会授予金冠,这符合雅典的民主程序,说明民主原则得到贯彻,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雅典城邦体制的危机,排除B项;德摩斯梯尼因功绩被公民大会授予金冠是比较公正合理的,排除C项;埃斯基涅斯的非难未能左右公民大会的投票,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和达·芬奇的《圣母子与圣安妮》。这类作品( )
A. 宣扬回归朴素的生活 B. 刻画了人的内心世界
C. 突显宗教画神韵意趣 D. 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这两幅图片中的圣母像都打破了中世纪圣母像的呆板和威严,凸显了母爱和人性的光辉,体现了对人性美的追求,冲破了神学的束缚,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D项正确,排除C项;人文主义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排除A项;此类宗教画体现的是神性和人性的和谐统一,不是在刻画人的内心活动,排除B项。故选D项。
11. 如表所示是1761—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粮食进口数量、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城市人口/百万 净进口量指数 粮食总产量指數
1761 6.15 -4 124
1781 7.04 0 136
1791 7.71 2 147
1801 8.66 5 159
1831 13.28 12 226
1851 16.74 16 272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B. 英国粮食生产逐渐陷入困境
C. 英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D. 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分析表格数据可知,1761—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粮食进口指数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轻工业的发展拉动了粮食的需求,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只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英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生产并未陷入困境,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当时英国尚未完成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787年,麦迪逊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发言:“如果行政官要讨好议会才能再次当选,依赖心就会使行政官独立不起来……就会把议会弄成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这是因为( )
A. 美国中央政府内部存在矛盾 B. 联邦政府部门权力分配不均
C 联邦议会权力大于美国总统 D. 要求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据题意可知,麦迪逊的发言意在强调行政官不能对议会由依赖心,行政官和议会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他就要求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独立,D项正确;麦迪逊之所以这样发言是为了实现三权分立,并不是因为美国中央政府内部存在莫顿或者政府部门权力分配不均,排除AB项;美国的议会和总统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并不存在联邦议会权力大于美国总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3. 英国:转变:从反对奢侈消费到认可奢侈消费。背景:资本主义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启蒙运动的兴起;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消费社会的形成。中国:转变:崇尚洋货到抵制洋货并提倡购买国货。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有识之士和政府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加深。
14. 特点:参与的社会阶层广泛;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形式多样;有制度保障。
15. 启示:消费观念的转变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推动;转变消费观念离不开思想解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英国:转变:根据材料“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可知,从反对奢侈消费到认可奢侈消费。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启蒙运动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消费社会逐渐形成。中国:转变:根据材料“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可知,崇尚洋货到抵制洋货并提倡购买国货。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可知,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可知,有识之士和政府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受到日本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可知,参与的社会阶层广泛;根据材料“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客户自,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材料“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可知,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可知,有制度保障。
【小问3详解】
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启示:从英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可以得出消费观念的转变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消费观念转变的历程可以看出,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从两国消费观念转变过程中思想意识的引领可以得出,转变消费观念离不开思想解放。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中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变化情况。
朝代或时期 主要表现
春秋时期 “关市之征”开始出现,“关”位于国境,“市”则在国境之内。齐国管仲主张关市省征,实行低关税,且不能重复征税。晋国也实行“轻关易道”的政策。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后,实行关市重征政策。
秦代 制定《关市律》规范关税、市税的征收。
汉代 汉初一度免征关市税。汉武帝时期,在国内开征较重的关税,后来又在北部国境征收关税。边关既有军事防御的作用,也具有征收关税的职能。这一时期的“关”主要在北方。
唐代 在广州始设市舶使,是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对外国商船征收关税。
宋代 在广州、明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制定“元丰广州市舶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贸专项法规,关税成为重要财源之一。
明代 因日本使节争贡事件而取消市舶司。
清代前中期 一度设立澳门、漳州、宁波、灵台四海关,后改为广州海关。颁布《粤海关税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关税则,对关税的征收作了详尽的规定。
——摘编自祝凤梧《中国古代关税漫谈》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关税”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关税的征收受到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阐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于是出现关市重征的现象,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一度免除关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汉武帝时期,政府重新强化对经济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又重征关税。唐宋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制度管理海外贸易,所征关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明清时期,政府采取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海外交往,以致明代取消市舶司,清代前中期仅保留广州海关,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总之,关税的征收是政府财税制度的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受到政府不同经济政策的影响。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仔细阅读材料,可以从经济政策与关税变化的角度拟定论题,如“中国古代关税的征收受到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论题,从经济政策对关税征收的影响、不同时期关税政策的作用等方面予以阐述。如: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于是出现关市重征的现象,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一度免除关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汉武帝时期,政府重新强化对经济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又重征关税。唐宋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制度管理海外贸易,所征关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明清时期,政府采取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海外交往,以致明代取消市舶司,清代前中期仅保留广州海关,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最后,对阐述部分进行总结,点明论题,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前期,黄河流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凋敝,民不聊生。许多农民不得不投靠大族豪强,沦为荫附户。荫附户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其负担必然要转嫁到其他劳动人民的身上;而大族豪强对荫附户实行残酷剥削,荫附户也苦不堪言,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世祖(拓跋焘)经略四方,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这就是文成帝继位时面临的社会现实。文成帝(440—465年)曾经派出二十多批官员巡视州郡,检查地方垦田、徭赋、吏治和刑法。他五次发诏惩治贪官污吏,并一度减轻赋税,免收相当于常赋一半的杂调。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收效甚微。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文成帝改革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文成帝改革。
【答案】(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经济遭严重破坏;大族豪强占有大量人口,威胁国家稳定;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2)评价:文成帝采取措施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之后北魏统治者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没有从整体上解决鲜卑民族与黄河流域先进农耕生产方式的冲突,效果有限。(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北魏前期,黄河流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凋敝,民不聊生”“大族豪强对荫附户实行残酷剥削,荫附户也苦不堪言,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内颇虚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经济遭严重破坏、大族豪强威胁国家稳定、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文成帝曾经派出二十多批官员巡视州郡,检查地方垦田、徭赋、吏治和刑法”“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收效甚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世改革奠定基础、效果有限等方面评价。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祖父、父亲皆为进士出身,外祖父是清朝著名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母亲段驯能诗工画。龚自珍精于经史,中过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的官,生活的乾、嘉、道三朝,“圣朝”的威风依然,而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他在倡导经世致用学说时,成为众所共认得摇旗呐喊的有力人士。由此,一些士子学人从书斋转向社会,由宋、汉之学转向经世致用。在龚自珍的文献中,论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有两篇,一是《罢东南番舶议》,一是鸦片战争前的《送钦差大臣候官林公序》。“夫中国与夷人互市,大利在利其米,此外皆末也”,西方“所重者”,皆中国“不急之物”,“宜皆杜之”。在龚自珍身上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他是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发展的一个最初步的中介,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
——摘编自茅海建《龚自珍和他的时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龚自珍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简要评价龚自珍的思想。
【答案】(1)背景:龚自珍的家学渊源;内部的王朝危机;外部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冲击。
(2)倡导经世致用,影响了一批学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轻视对外贸易,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重农主义;关注西方殖民问题;未跳出传统窠臼,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祖父、父亲皆为进士出身,外祖父是清朝著名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母亲段驯能诗工画。”可推出龚自珍的家学渊源;根据材料“‘圣朝’的威风依然,而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可推出内部的王朝危机;根据材料“在龚自珍的文献中,论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有两篇,一是《罢东南番舶议》,一是鸦片战争前的《送钦差大臣候官林公序》。”可推出外部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冲击。
(2)思想:根据材料“他在倡导经世致用学说时,成为众所共认得摇旗呐喊的有力人士。”可推出倡导经世致用,影响了一批学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根据材料“夫中国与夷人互市,大利在利其米,此外皆末也”“西方‘所重者’,皆中国‘不急之物’,‘宜皆杜之’。”可推出轻视对外贸易,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重农主义;根据材料“在龚自珍身上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他是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发展的一个最初步的中介,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并结合所学可知,关注西方殖民问题;未跳出传统窠臼,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威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 考古发现,三星堆目前出土的青铜器约有一吨,这些青铜器的铸造需要上千吨的铜矿材料。而科学研究显示,其中部分铜矿材料是千里之外的江西瑞昌铜岭矿冶遗址产出的。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区域联系的增强 B. 长途贸易的兴盛 C. 殷商文化的扩展 D. 冶金技术的进步
2. 在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中出现最多的字依次是吉、凶、祸、福、贫、富、利、害等,几乎找不到德、仁、义等字眼,这与同为卜问吉凶祸福的周人的《易》,动辄“天德”“修身”“大义”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 )
A. 秦人的迷信思想衰退 B. 秦文化功利主义色彩
C. 焚书坑儒摧残秦文化 D. 秦国移风易俗最彻底
3. 如表所示是《唐律疏议》中所涉及的文书档案法律条文(部分)。这凸显了唐朝( )
法令 出处
诸盗官文书印者,德二年;余印,杖一百。 《贼盗律》
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既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杂律》
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满泄于落国使者,加一等 《职制律》
A. 减轻刑罚以人为本 B. 法律制度化规范化
C. 注重保护国家机密 D. 文书处理规范高效
4.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渡台,从福建南靖梅林迁入台湾的简氏在《丰乐里简氏家谱》中作诗云:“江波源派向东流,寻溯源泉不见休。举眼纷纭南驿路,寄身寂寞古梅州。一行音讯烦君达,片纸家书为我酬。本欲归乡谒我祖,元龟未卜是何秋。”这说明(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大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促进了台湾文化的发展
C. 族谱联结着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 D. 海峡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5. 下表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统计。据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 )
岁入 项目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光绪十七年(1891)
数目(库平两) 占岁入比重 位次 数目(库平两) 占岁入比重 位次
地丁税 32813340 76.4% 一 23666911 26.39% 一
盐税 4985871 11.62% 二 7172430 8% 五
常关税 4704814 10.98% 三 2588413 2.58% 十
海关税 18206777 20.30% 二
厘金 16316821 18.20% 三
岁入总数 42504205 89684858
A. 农耕文明优势愈加明显 B. 区域经济的差异扩大
C. 国家转型面临一定困境 D.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6. 如图所示是1913-1919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量指数与贸易额指数变化(1913年=100)情况。据图中变化可得出,这一时期( )
A.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领先世界 B.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有所增加 D. 工业文明的竞争优势已降低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市民可以到新舞台欣赏《凤凰山》《霸王别姬》等曲目,也可以到国民大戏院欣赏《英雄义》《二本哭长城》等曲目。年轻人大多去福禄寿大戏院、共和大戏院等戏院观看充满现代精神的影片。这些影片有国产的,也有欧美的;有剑侠片,也有滑稽片。这反映了当时青岛( )
A. 多元包容兼蓄的城市文化 B. 戏曲是文化发展的主推器
C.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D.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8. 齐锡生在谈1945年年底到1947年年初马歇尔到华调停国共之争时说,马歇尔“认为国共只是在争一些小事情。一旦美国人对中国领袖们晓以大义,后者必定会接受美国的真知灼见。岂知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不按照他的开导行事,这使他大为失望,铩羽而归”。由此可见,齐锡生( )
A.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B. 指出了美国对华外交狂妄自大
C. 赞赏中国领导人独立自主 D. 揭露了美国“扶蒋反共”的本质
9. 公元前330年,德摩斯梯尼在《祖国没有忘记,为金冠而辩》的演说中,巧妙地避开了雅典的败绩,历数自己对城邦的功德与贡献,赢得了雅典民众的广泛支持,也排除了政敌埃斯基涅斯的非难,赢得了金冠。由此可推知,当时雅典( )
A. 民主原则得以贯彻 B. 城邦体制危机凸显
C. 民主政治缺乏正义 D. 政客左右城邦政局
10.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和达·芬奇的《圣母子与圣安妮》。这类作品( )
A. 宣扬回归朴素的生活 B. 刻画了人的内心世界
C. 突显宗教画神韵意趣 D. 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11. 如表所示是1761—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粮食进口数量、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城市人口/百万 净进口量指数 粮食总产量指數
1761 6.15 -4 124
1781 7.04 0 136
1791 771 2 147
1801 8.66 5 159
1831 13.28 12 226
1851 16.74 16 272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B. 英国粮食生产逐渐陷入困境
C. 英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D. 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12. 1787年,麦迪逊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发言:“如果行政官要讨好议会才能再次当选,依赖心就会使行政官独立不起来……就会把议会弄成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这是因为( )
A. 美国中央政府内部存在矛盾 B. 联邦政府部门权力分配不均
C. 联邦议会权力大于美国总统 D. 要求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第II卷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中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变化情况。
朝代或时期 主要表现
春秋时期 “关市之征”开始出现,“关”位于国境,“市”则在国境之内。齐国管仲主张关市省征,实行低关税,且不能重复征税。晋国也实行“轻关易道”的政策。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后,实行关市重征政策。
秦代 制定《关市律》规范关税、市税的征收。
汉代 汉初一度免征关市税。汉武帝时期,在国内开征较重的关税,后来又在北部国境征收关税。边关既有军事防御的作用,也具有征收关税的职能。这一时期的“关”主要在北方。
唐代 在广州始设市舶使,是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对外国商船征收关税。
宋代 在广州、明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制定“元丰广州市舶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贸专项法规,关税成为重要财源之一。
明代 因日本使节争贡事件而取消市舶司。
清代前中期 一度设立澳门、漳州、宁波、灵台四海关,后改为广州海关。颁布《粤海关税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关税则,对关税的征收作了详尽的规定。
——摘编自祝凤梧《中国古代关税漫谈》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的关税”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前期,黄河流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凋敝,民不聊生。许多农民不得不投靠大族豪强,沦为荫附户。荫附户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其负担必然要转嫁到其他劳动人民的身上;而大族豪强对荫附户实行残酷剥削,荫附户也苦不堪言,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世祖(拓跋焘)经略四方,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这就是文成帝继位时面临的社会现实。文成帝(440—465年)曾经派出二十多批官员巡视州郡,检查地方垦田、徭赋、吏治和刑法。他五次发诏惩治贪官污吏,并一度减轻赋税,免收相当于常赋一半的杂调。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收效甚微。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文成帝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文成帝改革。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祖父、父亲皆为进士出身,外祖父是清朝著名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母亲段驯能诗工画。龚自珍精于经史,中过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的官,生活的乾、嘉、道三朝,“圣朝”的威风依然,而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他在倡导经世致用学说时,成为众所共认得摇旗呐喊的有力人士。由此,一些士子学人从书斋转向社会,由宋、汉之学转向经世致用。在龚自珍的文献中,论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有两篇,一是《罢东南番舶议》,一是鸦片战争前的《送钦差大臣候官林公序》。“夫中国与夷人互市,大利在利其米,此外皆末也”,西方“所重者”,皆中国“不急之物”,“宜皆杜之”。在龚自珍身上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他是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发展的一个最初步的中介,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
——摘编自茅海建《龚自珍和他的时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龚自珍思想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简要评价龚自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