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2023.12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穿孔蚌器、陶片等,还发现了国内较早栽培稻植硅石。其中最特别的是年代超过万年的夹粗砂条纹陶、绳纹陶,这不仅是东亚地区,也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标本之一。该遗址 ( )
A.还处于原始人群的早期阶段 B.可证实古代稻作文明的起源
C.表明私有财产已经开始出现 D.反映陶瓷制作与文字的成熟
2.韩非子认为山东六国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君主过于放纵臣下之间的互相结党营私,那些群臣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据此可知,韩非子认为朋党政治 ( )
A.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是导致山东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C.对于国家朝政有重大影响 D.成为士大夫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
3.汉初侍中掌左右杂事,武帝时“严助、朱买臣皆侍中……始与闻朝政”,“而其秩尚卑,不干丞相、御史职事。”之后“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碑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汉朝侍中权力的演变说明 ( )
A.内廷机构掌控了行政大权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D.汉代选官制度一脉相承
4.隋唐科举取士兴起,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自己的儿子通过荫庇获得入仕资格,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而是通过“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的方法,在别人推荐下,被征召到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之臣。由此可知 ( )
A.科举尚未形成风气 B.唐朝选官制度多元
C.八股文非李白强项 D.荐举仍是人仕主流
5.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仰官府供给。一方面当地租赋,“不足以供兵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另一方面调民运粮扰民太甚,于是商人就介入了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 )
A.加重人民赋税负担 B.造成财政压力
C.推动农业的商品化 D.提高商人地位
6.明清时期,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并称为“江南四大印刷中心”。扬州的印刷技术日臻完善,印制作品的品质也越来越高,尤以通俗小说、字画、艺术杂志为盛。这说明,明清时期 ( )
A.活字印刷技术精进 B.经济重心实现转移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文化政策趋向宽松
7.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 )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8.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 ( )
A.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 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
9.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由民主派执掌国家政权的“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构想。1927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的主张。1935年,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决定以“民主共和国”代替“人民共和国”。这些变化 ( )
A.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B.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
C.表明中共建国思想应时调整 D.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先后组织了大批民主人士下乡参观土地改革。民主人士下乡以后,由于亲眼看到了农民因受地主压迫而贫困,所以他们“把农民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同农民与地主进行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 )
A.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完成 B.增强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认同感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探索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从放权让利激发民众的积极性逐渐转向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管理体系的建设上来。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12.下面为《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的部分规定。这体现出《汉谟拉比法典》 ( )
男方交聘金聘礼订婚后,图见其他妇女而拒娶之,女方则占有全部聘金聘礼; 若女方因第三者而拒婚,应赔偿聘金聘礼,且第三者不得娶其为妻。
A.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
C.旨在倡导良好婚姻风尚 D.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
13.17世纪初,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烟草大量输入西班牙,经西班牙的工场加工后再大量出口。这一时期,英国从西班牙进口了大量烟草,西班牙据此平均每年可获利10万镑。为防止货币外流,英国对进口烟草征收重税。这从侧面反映出 ( )
A.西班牙主导了商业革命 B.世界市场逐步发展
C.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化 D.殖民霸权争夺激烈
14.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此后,书籍数量迅速增加。据估计,此后半个世纪,欧洲书籍印刷量达到50万册,其中罗马法学家、政治家西塞罗的作品最受欢迎。此外,古希腊作家的作品也大量涌入市场,这要归功于威尼斯印刷商马努斯。上述现象说明 ( )
A.经济发展需要古典法律复兴 B.阶级变化引发民主精神传播
C.技术进步推动思想解放进程 D.东学西传促进入文思想兴起
15.1910年为墨西哥独立运动爆发100周年,这一年墨西哥全面挖掘和清理特奥蒂瓦坎遗址,并在当地建立博物馆,总统迪亚斯参观国家博物馆,且在阿兹特克历法石前拍照。庆典现场有大量墨西哥人穿着阿兹特克服饰,跳着阿兹特克舞蹈。这些活动意在 ( )
A.为墨西哥现代化奠定基础 B.削弱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C.重新建构古印第安人历史 D.强化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16.1917年2月,布尔什维克仅有党员2.3万人,到4月发展到10万人,10月达到35万人。而在9月的莫斯科杜马选举中,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得票率从7月的70%下降到18%。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彼得格勒和俄国其他工业中心。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俄国 ( )
A.沙皇专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逐渐丧失政权
C.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D.武装起义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代之主要都会,长安、洛阳为东、西二京。二者本属历史相传之政治名都,长安又以西南通滇蜀,西通西域,当西域及西南陆路商货交集之冲;洛阳则当东来商货集会之冲。故此二都,在唐代仍不失其重要性,恒保持相当繁荣之象。然唐代真正之商业中心都会,不为长安、洛阳,而为新发达之扬州。兹以扬州为起点,再依当时内河及海上交通线与扬州有关联者,以次略证此等交通线上商业都会发展之迹。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开封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城内形成几个繁华的商业街区,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内城的“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珍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是金钱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至千万,骇人闻见。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都市商品经济的时代特色。(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民生建设上,精心撰写了《实业计划》,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他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在十至二十年内,修建十万英里铁路和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修建全国公路网,整修运河和内河航道,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加快钢铁、石油、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农业实现机械化,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粮、棉、油、纺织、日用品、印刷、蚕丝、茶等加工制造业。 ——摘编自彭南生《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材料二
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从1495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5%;我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1.8%提高到占15.3%,稳居世界第二位。现在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9.8%。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6%,比1978年提高27个百分点。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1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9万亿美元;2013—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6928.6亿美元,超过前30多年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2017年底达到3.14万亿美元。
——摘编自林兆木《改革开放40年成就巨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实业计划》出台的背景和实践结果。(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一战期间,在大量英国成年男子奔赴前线造成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妇女作为非熟练工人参与军火生产,有效地保证了军火供应;在银行、行政机关和保险机关里,中上层妇女充任事务员;在交通运输中,她们还充任邮递员、收票员和公共汽车司机等。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妇女从事于应战争的紧急需要而产生的工作。到战争结束时,仅工业部门和运输部门工作的妇女就达300多万。
从事钢铁业的女性近50万,代替了9/10的男工。配属海、陆、空三军的特种辅助部队中服务的妇女有15万人。妇女还作为家庭的支柱,承担了稳定社会的重任。1918年,英国妇女终于在法律上取得了部分选举权。十年后,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英国妇女的参政权运动最终以辉煌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刘秀红《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参战以后,妇女占劳动大军的比例从1940年的25%增加到1944年7月的35%,1945年已高达38%。原来被男性占据的国防工业也涌入高达200万的妇女,增长46%。战时服役女兵达35万之多。战时,做女佣的黑人妇女从72%下降到48%,在工厂劳动的黑人妇女比例增长到19%。在教育上白人和其他人种的入学人数差距也在缩小,其中其他人种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平均高于她们的男性同胞,这是以往她们所不敢奢求的。1964年的《民权法案》第七条生效,性别歧视被视为非法;1972年,国会通过“全国妇女组织”提出的《全国妇女组织人权法案》。同年,国会还批准了教育修正案;《平等工资法》也延伸到各行各业,井有35个州通过了“平等权利法案”。在妇女们的争取下,重大的国际组织也在法律上承认男女的平等权利,联大制定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摘编自周良君《试析二战期间的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部分选举权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从北宋到明清,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主体性的强势地位却遭遇严重冲击,中国文化主体性逐渐迷失。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明发展跌到历史低点。中国农业文明尽显拙态,明显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随着西方文化进化论的广泛传入,中国文化被贴上落后的字眼,整个中国文化被一种迷茫凝重的气氛所笼罩。
——摘编自刘文、郑大俊《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迷失因由与重塑策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23.12
BCCBC CDAAC BDBAB BCDC
17.(12分)
(1)特色:政治经济结合密切;区域分工明显;南方城市经济地位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彰显。(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宋朝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秩序稳定;宋代社会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国家相对重视商业发展。(每点2分,共6分)
18.(14分)
(1)背景: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国家重点应转为经济建设,实现民生主义,巩固民权;实业救国思潮的不断发展;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和对民生的关注。(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实践结果:孙中山时代没有能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理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每点2分,共4分)
(2)成就: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工业(制造业)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等。(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4分)
(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英国妇女为一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一战后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涉及领域广泛;与黑人反种族主义相结合。(2分,任答一点即可)
意义:提高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改变了妇女的就业观念,促进了妇女觉醒和自我提高;推动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12分)示例
论题:近代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分)
阐述:19世纪中期,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迅速传入。面对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吸收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中国问题的出路。(8分)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