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阶段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1.B2.C3.D4.A5.A6.C7.B8.D9.A10.C11.C12.B13.B14.D
15.C16.A
17.(1)理由:
丞相:疆域空前辽阔,中央政府难以直接管辖。(2分)
博士:宗室贵族缺乏政治权力,难以制衡权臣。(2分)
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取得革命性进步):全国统一的实现:官僚政治形
成并发展;诸侯纷争的历史教训;民心思安的社会氛围。(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做法:取缔(消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刘姓宗室)驻守各地。(2分)
评价:
积极方面:巩固了刘姓“家天下”统治,稳定了政治局面;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恢复和边远地区
的开发。(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消极方面: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叛乱风险),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2分,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促进了人口增加;促使自治
城市兴起;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
①社会参与度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由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面较窄;美国西进运动则
是全社会广泛参与。
②开发重点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发展农业;美国西进运动中工农业和交通业全面
发展
③移民政策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中,政府对移民先鼓励后限制;美国西进运动中,政府对
移民一直持鼓励态度。
④开发目的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服务于军事国防;美国西进运动服务于社会经济。
(6分,答出三个角度即可)
(3)历史经验: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府要有合理的计划与措施:需要长期坚持:注重全方
位的开发与发展:要顺应历史趋势:做到因地制宜。(2分,答出两点即可)
19.示例一
论题: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国家统一大业。(2分)
阐述:百年党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统一的奋斗史。1922年,中共二大制
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奋斗目标。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大陆的基本统一。新中国
成立后,对历史遗留的港澳台问题,中共中央采用“过渡性方式”,维持港澳台的现状。改革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开放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共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了香港
和澳门的回归,国家统一取得重大进展,结束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局面,两岸交流合
作不断推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港澳“人心回归”和两岸
关系和平发展、和平统一进程。(8分)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作为党的神圣职责和中心工作,不断进行理论
创新与实践创新,提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国家统一理念、战略和政策,不断推进实现中华
民族大统一的历史进程。(2分)
示例二
论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统一取得重大进展。(2分)
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地将“实现祖国统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矢志
完成的历史任务之一。针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针对“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主题,针对
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方针政策,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通过中英、中葡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洗刷了中华民
族百年来蒙受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
件。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两岸关
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对解决台湾问题产生积极影响。进人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港澳“人心回归”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平统一进程。
(8分)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提出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并在解决国家统一领域“三大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进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0.(1)特点:缺乏大部头的文学著作:体裁丰富多样;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神话宗教
色彩(神的世界与人的社会相映射)。(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内涵:古埃及文明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古埃及社会等级森严,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古埃及神权色彩浓厚;古埃及实现政治大一统;古埃及手工业、建筑业等水平较高。(6分,
答出三点即可)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齐曾卖粮给周(王室)、鲁。公元前 717年,“京师来告饥,(鲁隐)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公元前666年,鲁“大无麦禾。(鲁国正卿)臧孙辰告籴于齐”。《说文》中有“籴,市谷也”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互助促使诸侯国平等相处 B.社会经济生活孕育着统一因素
C.各国舍弃武力争夺霸权的策略 D.自然灾害瓦解了各国抑商政策
2.设置中正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西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频繁
B.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下降
C.统治者意图加强中央集权
D.选官取士的标准发生变化
3.表1所示是唐朝江南东道部分州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表1
州名 639年 742年
杭州、润州(今镇江)、常州、湖州、婺州(今金华) 超过10 超过50
苏州 3.94 45.80
台州 2.92 40.23
A.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B.是北人南迁聚集地
C.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宋代无论是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立轴构图,还是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的横卷或者扇面构图,均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自然规律,试图真实表现出北方壮阔的山水和江南地区的秀丽烟雨等自然美景,营造“万扬静观皆自得”的意境。据此可知,这一创作手法
A.具有格物穷理的认识特征 B.成为两宋绘画的主要风格
C.旨在展现艺术的科学价值 D.遵循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5.明末清初,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甚至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 为此,黄宗羲说道:“天下之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他主张“重定天下之赋”,定赋的标准应“以下下(下等田地)为则”。这反映了
A.士人对民生的关注 B.土地兼并现象普遍
C.均田制大规模实施 D.赋税实物化的倾向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湘军的组建及其“平叛”立功,湘军将领包括曾国藩在内升至总督的有 17人(湖南籍13 人);升至巡抚的有 22人(湖南籍12人);升至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的湖南籍将官有140多人。这一局面
A.根植于深厚的宗法制度基础 B.顺应了军事近代化要求
C.反映了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化 D.表明晚清官场任人唯亲
7.1918年,恽代英等12 人联名发表的《共同生活的社会服务》一文认为,“私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财产公有是铲除私心的良法”,明确主张实行“公有财产”,希望“有一个实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生活机会”来“创办一个自给的共同生活”。这些观点
A.奠定了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B.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C.激发了全体青年人的觉醒 D.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图1所示为1931年、1937年云南农户结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这一时期云南
A.农业近代转型加快 B.土地改革效果欠佳
C.耕地资源严重匮乏 D.农村社会危机加剧
9.1972年,新中国于“重返”联合国后不久便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周恩来批示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办公室;次年,直属于国务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它们成为国家环保局(后改组为生态环境部)的前身。这一进程说明,新中国
A.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发展 B.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C.积极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
10.1990至1992年,广东在对 94 种不合理的商品价格和收费进行调整的同时,又对54种不合理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格及收费项目进行调整,对一些实行“双轨制”的商品实施并轨改革,一次性放开了282个商品品种的价格。这表明当时的广东
A.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B.全面推行价格双轨运行机制
C.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计划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
11.图2能够用来说明
A.欧亚文明古国的直接交往 B.唐代海陆丝绸之路的繁盛
C.汉朝时中欧之间经贸往来 D.新航路得以开辟的必然性
12.在苏美尔城邦时代,作为神在人间的“牧者”——城邦统治者,他的首要任务是使土地丰饶,国家富有,人民得享安康。为此,修筑运河、发展农业为王之大事。据此可知,在苏美尔城邦时代
A.君权神授理论趋向完善 B.经济活动影响君主权威的构建
C.国家治理凸显神秘色彩 D.基础设施建设广受民众的关注
13.16 至17 世纪,英国艺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科学等领域都获得了重大发展。莎士比亚的作品堪称经典之作;女性也在社会地位和文学创作方面崛起,出现了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等杰出女性。这说明此时英国
A.成为文艺复兴中心 B.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C.对外学术交流频繁 D.引领欧洲文化潮流
14.法国在拿破仑三世上台后不久,便开始了巴黎重建计划。重建计划的主要起草者视霍乱和革命的星星之火为大敌,最终“用几何直线打破了中世纪城市有机的、却充满疾病的物质和社会肌理”。新的布局和拓宽的街道体现了新的城市美学。这种“新的城市美学”
A.注重消弭革命斗志 B.不利于工业化建设
C.高举理性主义大旗 D.密切关注公共卫生
15.1928年8月,乌克兰农民在寄给《农民报》的信中说道,中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少播种的做法,因为少播种就可以进入35%的免税贫农的圈子中。同时,中农普遍认为他们是在替懒汉干活。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阶级斗争影响经济发展
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措施
C.农业发展遇到了困难
D.指令性的经济模式弊端突显
16.据表 2 可知,古巴等国的做法
表2
1 1959年9月,在第 14届联合国大会上,古巴外交大臣劳尔·罗亚发表讲话,宣布古巴今后将奉行独 立的外交政策,既不倾向共产主义阵营,也不倾向资本主义阵营,将古巴定位为不结盟国家
2 1961年6月5—12日,不结盟运动筹备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古巴作为拉美国家的唯一代表参与会议
3 1961年9月1—6日,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古巴作为不结盟运动正式成员参加了会议
A.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D.动摇了美国主导的世界霸权力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史记》记载,秦并六国不久,丞相王绾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在秦始皇称帝后的第九年,博士淳于越进言:“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战国初齐相,其曾孙取代齐王)、六卿(包括赵、魏、韩在内的晋国六大家族)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不过秦始皇还是采纳了李斯等人的建议,推行郡县制,并对是古非今的学者进行严厉打击。
—摘编自魏明枢《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汉书》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这一做法造成诸侯(王)国独立于中央,“三代诸侯,各自纪年……至汉依然”。汉初的诸侯(王)国还拥有地方的人事任免权,中央派遣的地方官员常被诸侯(王)国弃之不用,甚至被驱逐,有时还出现诛杀、陷害之事。一度还出现“吴王封赐倍汉之常法,梁王府库金钱巨万,宝器多于京师”的现象。
—摘编自袁波、胡建阳《罗马行省制与秦汉郡县制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朝丞相、博士主张推行分封制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惩亡秦孤立之败”的具体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1-14世纪是欧洲中世纪盛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场教会、贵族、广大农民广泛参加的拓殖运动。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拓殖,原本荒芜的森林、沼泽得到大面积开发,粮食产量和人口增加了1倍。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市场不断扩大。 至14世纪,西欧共兴起了2000多座市镇,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庄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农民承担的劳役地租减少,货币地租增加。
——摘编自郑崧《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材料二
1759年,清军平定新疆。此后,大量八旗兵、绿营兵及其家属屯驻新疆,其人数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王朝。 随之而来的军需问题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除设置屯田外,还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政府给移民发放耕牛、种子,并减免其赋税。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屯垦面积不断增加,新疆地区的农业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出现因粮食丰产,粮价只有内地几分之一的现象。随着军需问题的解决,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励转趋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新疆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屈小强《试论清代前期的边疆开发》
材料三
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人、商人、淘金客进入西部地区。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等大城市相继崛起。 美国联邦政府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1825 年,伊利运河开通。到19世纪末,美国先后修建了五条纵贯大陆的铁路,把西部和东部密切地连接起来。
——摘编自成崇德、张世明《清代中国边疆开发与美国西部开发对比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西北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和近代中西边疆开发的历史经验。(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统一作出的努力。
时期 对统一大业的追求
“开天辟地”之“革命救国”时期(1921—1949年) 从照搬“苏联模式”以“民族自决”为核心理念的“联邦制”,至实现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原则的“单一制”之国家统一理 念、战略和政策
“改天换地”之“建设兴国”时期(1949—1978年) 全面执政的中共,对于“三大历史遗留问题”——港澳台问题,采用非常特殊的“过渡性方式”
(续表)
时期 对统一大业的追求
“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国”时期(1979—2012年) 为适应“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中 共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方针政策
“惊天动地”之“复兴强国”时期(2012年至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团圆,作为“中国梦”得圆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不断推进港澳“人心回归”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平统一进程
—摘编自齐鹏飞《中共百年全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个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古代埃及人没有创作出大部头的文学著作,但他们创作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神话、格言、祈祷文、教训、传记、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埃及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其中,奥西里斯、奥西里斯同其弟塞特的斗争、奥西里斯之子荷鲁斯同塞特之间的斗争的神话,《大臣乌尼传》等传记铭文,《占领尤巴城》等战记,以及《两兄弟的故事》等小说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50年,埃及服饰的发展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埃及人会穿一种短裙申提(最初仅供法老穿用),这种服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上层阶级穿用。服饰的布料多采用亚麻纤维,亚麻织物凉爽、轻便,适合埃及的气侯。各神殿中的祭司浮雕在或长或短的身体外面常穿一件三角形或金字塔形的国裙;伊西斯神殿中的托勒密二世浮雕头戴王冠,王冠的圆柱形基座后部向上延伸,托起了两个花冠,红色花冠代表下埃及,上部的白色花冠代表上埃及,基座和两个花冠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王冠的整体。
—摘编自梅利莎·利文顿《世界服饰史图典:古代到19世纪的时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学作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埃及服饰文化所体现的文明内涵。(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