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测(历史)
总分: 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共计15道小题,每题4分,共计60分)
1.玉器是红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多的器物。分析显示,位于权力顶峰的最高等级个体玉器组合更为全备,随着等级的降低,玉器组合的种类也随之减少,这与《周礼》所记王至伯执圭,子、男无圭执璧的记载相似。这印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 )
A.连续性 B.创新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
2.文献记载,周武王去世前,将年幼的成王托付于其弟周公。周公不负重托,竭尽全力辅佐成王,促成天下大治局面。这个历史故事是汉代画像石较为常见的表现题材,下图为山东嘉祥武氏祠“周公辅成王”画像拓片(局部)。这一类汉代画像意在( )
A.复兴原始民主传统 B.维护郡国并行体制
C.宣扬儒家政治模式 D.彰显统一王朝气象
3.“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为后世修史者所承袭。
由此可知,史书所载之“循吏”( )
A.受到百姓的爱戴 B.是美化吏治的结果
C.为官以守成为要 D.为汉唐盛世所独有
4.史书记载,宋代广州城珠江沿岸“濒江多海物,比屋尽闽人”,福建的“福、泉、兴化三郡,全仰广米以赡军民”;来自广州的各类珍宝海货如香药、琥珀等经闽粤之贾而“毕集于吴之市”。这反映出,在宋代( )
A.广州成为最大的外贸口岸 B.东南地区经贸联系密切
C.区域性商人组织开始形成 D.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5.雍正元年(1723年),李卫成为雍正朝第一个拥有具奏权的道台(省、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雍正命他“嗣后有平常事”,用夹板封固好奏折交由督抚代送;“倘遇要紧应奏之事,差家人进折”,要交由怡亲王转进宫中。这一史事可用以佐证( )
A.密折制度始于雍正初年 B.专制皇权加强的趋势
C.清朝官僚体制运转有序 D.清王朝统治基础扩大
6.鸦片战争前夕,魏源在其读书札记中阐述了治国救弊主张。他认为,“君子之为治也,无三代以上之心则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势则必迂”,“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有变易之易而后为不易之易”。魏源的主张( )
A.开启了“开眼看世界”潮流 B.认识到传统社会面临的外部挑战
C.要求变革传统封建社会秩序 D.为“中体西用”思想建立了理论基础
7.合伙制又称合股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工商企业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由二人以上共同出资、共同经营。据有关近代经济文献记载:在17家记载了资本来源的广州橡胶工业企业中,合股制企业有14家;1895-1931年上海机械工业企业有316家,其中独资163家,合股120家,股份制31家。对这一现象的合理阐释是( )
A.近代工业发展的封建色彩浓厚 B.近代经济中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
C.合伙经营阻碍了近代工业发展 D.沿海地区的口岸城市经济更发达
8.1924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开展“五一”、“五四”、“五七(国耻日)”的纪念和宣传活动;通告强调,“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努力推动国共合作 B.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C.积极动员民众革命 D.开始重视工农联盟
9.近代画家陈抱一曾描述了一批中、西兼能画家的“画种转向”现象。他写道,大概自民国二十年前后以来,曾在一些展览会中,看到一些洋画家们尝试的中国水墨画……那个时期以来,他们的洋画作品好像渐次归隐,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套水墨派头,甚至有些人已完全回转到中国水墨画的道路上了。与这一现象相关联的时代因素是( )
A.中西绘画技法走向融合 B.西方文明的弊端显露
C.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启蒙 D.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10.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指出,“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共559人,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员150人,占26.84%,党外人士409人,占73.16%。这次会议(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B.事实上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权
C.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落实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11.政厅公餐,是雅典城邦在政治和宗教中心——政厅,举办的宴会活动。参与者往往是城邦授予特定身份的人,包括对城邦有突出贡献的人,比如在奥林匹亚竞技会上取得胜利者。这一活动旨在( )
A.丰富城邦生活方式 B.扩大公民民主权利
C.强化公民城邦意识 D.促进体育竞技发展
12.菲律宾马尼拉及秘鲁利马丝货价格(1620-1621年)
由此可以得出,当时( )
①马尼拉是重要的贸易中转地
②大西洋三角贸易盛极一时
③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④葡萄牙殖民者获得巨额利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18世纪的欧洲作家不断谈论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法国重农学派的领袖弗朗斯瓦·魁奈认为,中国是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国家制度的最佳模范,他写道:“一个繁荣和持久的政府应当按照中华帝国的榜样,把……自然法则,当作自己的统治工作的主要目的。”这一史实可以解读为( )
A.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 B.理性精神成为世界共识
C.启蒙思想推崇自由平等 D.文明交流利于互鉴发展
14.一战爆发前夕,纺织品、钢铁与煤炭制品占据了英国出口总收入的三分之二;1865-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70%的资金投在国外,到一战前几乎占到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这一状况反映出20世纪初的英国( )
A.引领工业革命潮济 B.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C.殖民霸权地位稳固 D.产业更新速度加快
15.G7与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贡献率(%)
注:G7,包括美国、英国等七个西方发达国家。金砖国家,2006年开启合作序幕,包括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2023年8月,沙特、埃及等六国获邀加入。
这突出地反映了,冷战结束后( )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快 B.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优势
C.经济全球化时代受益不均 D.国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 材料分析题(共3道小题,共计40分)
16.(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1919年,孙中山著成《实业计划》,其中交通建设论述最为详细。他说:“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 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孙中山设想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组成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同时,把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连在一起,组成以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大港为主要布局的水运系统,深浚内陆河流,使水运遍布江河两岸,并使整个水运与铁路系统相配套。
——摘编自张汉静、邢润川《论孙中山交通建设的科学构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只有12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6.1万公里,稳居世界之首;全国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超过5千条;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位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国交通基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2021.6.15《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交通建设构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原因。
17. (本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在社会发展方向上具有某种共同性,都处于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阶段,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已经获得相当发展,社会走向近代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我们可以说,在清前期,从欧亚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发生了情况不同的“共时性波动”。
研究中国近代化史,不能置鸦片战争以前已有的发展成就于不顾,不能将1840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截然割裂。和西方社会比起来,清前期中国社会的变革是缓慢的,但并未止步不前;是凝重的,但充满了希望,持续而不间断的进步,正是我们民族历史独有的特色和风貌。
——摘编自高翔《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1840年前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提出一个明确的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18. (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德国开始出现新型大学,其典范是1810年创建的柏林洪堡大学。洪堡大学保障研究和教学的自由,教授须进行科学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公开出版。从19世纪40年代起,德国大学享誉世界,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出现高速增长。1870年,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为14157人,1914年为60225人,增长300%以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业高等学校也纷纷建立。1898年,莱比锡商业高等学校首先建立,此后,科隆、法兰克福、柏林、慕尼黑商业高等学校相继建立。技术高等学校的发展更为迅速,1870-1914年技术类高校的学生人数由2242人增加到了11451人,增长了400%以上。
——摘编自邢来顺、吴友法《近代德国工业化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46年法国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1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计划委员会通过普查后认为,应当看到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应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从1950年到1957年,法国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6.65%上升到了10.3%。1956年,法国首次“全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讨论会召开。会议呼吁,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如遗传学、原子物理、信息与对策论等。这些建议得到了法国决策者的首肯,从50年代后期开始,法国实行了通过发展科学研究来促进工业增长的科研政策。
——摘编自王晓辉《20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法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相似影响。
(2)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从德、法两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哪些重要经验,并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课程知识进一步谈谈你对“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的理解。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A
【解析】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特点。龙山文化的墓葬随葬玉器反映出明显的社会等级分化,《周礼》所记的贵族等级也以玉器佩饰区分。故A项正确。
2. 【答案】C
【解析】“周公辅成王”的故事画像着力刻画了大公无私、忠心辅佐幼主的周公,传达出强调忠义、巩固王权的政治观念。这是儒家所推崇的君臣之道。故C项正确。
3. 【答案】A
【解析】“循吏”指“奉法循理的官吏”,是古代良吏的楷模,其为政多是亲民爱民、教民惠民、清正廉洁等。B项过于绝对,C项理解错误,D项不合史实。
4.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闽粤吴之间互通有无,存在密切的商贸往来。故B项正确。A、C、D项不能据材料准确得出。
5. 【答案】B
【解析】得到皇帝信任的地方官员,获得具奏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更是皇帝加强对官民管控的手段。A项不符合史实,C、D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
6. 【答案】D
【解析】魏源强调了既要顺势而变,又要坚持“不变之道”。故D项符合题意。A、B项不能据材料准确得出,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魏源并不主张变革传统的封建制度。
7.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传统的合股制依然是近代中国工业企业重要的组织形式。A、C、D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
8. 【答案】C
【解析】从时间上看,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故A、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旨在通过组织纪念和宣传活动,发动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D项不能据材料准确得出。
9.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民国二十年前后即1931年前后,一批中西兼能的画家转向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这一风格转向与当时的民族危难有很大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A、B项不能据材料准确得出。
10. 【答案】A
【解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正式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B、C、D项不符合题意。
11. 【答案】C
【解析】雅典城邦的政厅公餐,授予特定身份的人,其中尤其是对城邦有突出贡献的人。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荣誉,有利于增强城邦认同。
12. 【答案】A
【解析】图文信息反映的是马尼拉帆船贸易或太平洋贸易,中国的丝织物等货品运销到菲律宾马尼拉,再经由西班牙殖民者远销到美洲殖民地,返程时带回美洲货品和白银,其中的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市场。②④不符合题意。
13. 【答案】D
【解析】魁奈等欧洲思想家推崇中国社会制度与文化,借以批判法国(欧洲)的专制王权、等级制度、教权统治等。A、B、C项不能据材料信息得出。
14.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到20世纪初期,英国出口主要还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货品,同时英国加大对外投资,这些都意味着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业更新相对滞后。A、C、D项解析错误,也不符合史实。
15. 【答案】A
【解析】G7代表的是西方发达国家,金砖国家则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它们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的升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和影响的变化。B、C项对材料解读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16. 【答案】
(1)特点:交通发达,水陆兼备;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
影响:密切了各地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2)内容:交通是实业发展的基础,铁路是交通的关键;建设相配套的全国铁路和水运交通体系。
评价:认识到交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具有进步性;这一宏伟的交通蓝图对后世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难以变成现实。
(3)原因: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政策的重视;科技水平的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解析】略
17. 【答案】观点示例:清朝前期的社会发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近代化发展有其内在逻辑,不能盲目拔高西方的影响,等。
【解析】略
18. 【答案】
(1)影响:促进科学研究,培养了人才,推动了经济发展(工业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二战后法国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
(2)经验: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要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国家要重视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改革发展高等教育等。
理解:教育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政府的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可靠保障;教育投资更是人才投资,科研人才的培养、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投资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例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新兴学科的投资力度等。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