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16*3=48分)
1.下图所示为商代王位世系图(局部)由此可知商代
A.形成相对稳定的王位继承制 B.已出现宗法分封制的雏形
C.国家政治制度逐渐得以完善 D.奴隶主统治阶层斗争激烈
2.秦王政十八年,一名寡妇隐匿其子家产。经官员审理查验她的田宅、布肆、舍客室、马、债款后,照法律规定确认她“匿訾(资)税直(值)过六百六十钱”。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
A.制度严密便以控驭民众 B.司法实践促进法律完善
C.基层治理关注家庭关系 D.征税主要标准转向资产
3.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4.一位大臣上书:因我朝恩德,南北两国乃能以兄弟之礼,和平通好至今,长达数十年。有南方大臣竟利用编写前朝正史之便,将我祖先事迹列为四夷传。请我国史官也比照该国做法,将该国先世事迹,列于我朝国史之末。以上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汉朝;利害之争 B.五代;南北之争
C.辽朝;正统之争 D.清朝;华夷之争
5.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6.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烟台以东清军归山东巡抚李秉衡节制,威海守御由李鸿章的淮军负责,彼此互不相干,而南方调来“勤王”之师又不听李秉衡调遣,这样就出现了威海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兵的奇怪现象。该现象反映
A.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B.政治改良难以实现救亡图存
C.中央权力下移影响历史发展 D.阶级矛盾激化加剧民族危机
7.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一事件发行了一组邮票。与该事件最相关的诗句是
A.“北伐西征荆满路” B.“致远鼓楫冲重围”
C.“人间遍种自由花” D.“似火青春救国忙”
8.1939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该决定意在
A.强调知识分子的中流砥柱作用 B.凝聚共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C.践行“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原则 D.传播文化提升党员干部素质
9.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和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新、旧版人民币以1:10000的比值兑换,两者购买力相等。新版人民币还部分引进了苏联的印钞技术,加强了防伪识别。新版人民币的发行
A.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B.依赖于苏联的合作与援助
C.有利于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 D.得益于“一五”计划完成
10.1979年,《人民日报》发表《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一文。该文章报道了广东省中山县小榄公社社员黄新文一家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1978年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文章对此予以肯定,黄新文成为第一个被公开报道的“万元户”。这一报道
A.激发了人们劳动致富的积极性 B.肯定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C.重申了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D.赞扬了发展乡镇企业的示范性
11.罗马皇帝哈德良于131—132年以雅典为中心建立了“泛希腊同盟”,“力图将希腊人的民族情感引向文化和礼仪渠道”,认为其“比喜好竞争而又招人讨厌的行省共同体更能有效地将这种民族情感置于帝国体制的束缚之下”。这种做法
A.将增加希腊城邦的反抗 B.顺应了传统的自治理念
C.会导致城邦理念的渗透 D.表明罗马抛弃行省制度
12.13—15世纪,西欧航海图鉴的编制已使用了等角航线、比例尺、罗盘刻度盘、风向玫瑰图等确定方位和航速的手段,并通过不同颜色标注和描绘特定形貌。有一位旅行家声称:“航海图鉴是一门科学,是航海的灵魂。”这一时期航海图鉴的进步
A.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 B.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
C.是文艺复兴重要成果之一 D.体现了近代科技革命成就
13.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在英国,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的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妥协,表现在……被虔诚地保存下来这方面。在法国,革命同过去的传统完全决裂。它扫清了封建制度的最后遗迹,并且在民法典中把古代罗马法……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条件……”由此可见,恩格斯评价英法两国革命的历史标准是基于
A.法律制度完备 B.思想解放程度 C.工业水平高低 D.社会形态演进
14.下表是1914年,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据此可知
国家 投资额 份额
英国 37亿美元 43.5%
美国 17亿美元 20%
法国 12亿美元 14.1%
德国 9亿美元 10.6%
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 10亿美元 11.8%
A.拉丁美洲与列强的矛盾缓和 B.欧洲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拉丁美洲经济深受西方影响 D.美国推行门罗主义取得效果
15.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由此可知
A.苏联为了宣传而提高经济发展数据 B.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在日趋缩小
C.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而丧失霸主地位 D.美苏军备竞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16.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方面已有超过8600人死亡,以色列方面约1400人死亡。双方死亡人数过万,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这反映出
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
C.民族主义加剧世界动荡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多半是靠掠取非洲和亚洲做大市场和大掠夺场”造成的。这种掠夺造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与此同时,正因为有剥削才有反抗。1938年3月31日,在讨论抗战形势与如何继续抗战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抗战有利的国际形势表现在,“得到亚洲、非洲、中美、南美各被压迫民族的同情与赞助”。
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在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走向独立。毛泽东认为,“单是非洲,就有三十几个国家独立了。1958年前,我很少见到非洲人。从1958—1964年,每年经常看到非洲朋友。非洲有一个很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风暴”。在1964年的国家预算中,将对亚洲、非洲民族国家的援助提升至4.96亿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非洲经济变革,让中国共产党明白非洲经济问题的根本是由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剥削造成的,这一阶段西方仍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通过操纵国际贸易组织和国际市场来继续剥削非洲国家。这一时期,中非合作的目标,由政治上共同对抗转向经济上谋求合作共赢。
——摘编自高天宜、沐涛《历史维度下中国共产党非洲观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非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非洲观转变的历史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世界专题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专题研究各有侧重,如《日心说:科学时代到来》《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时代》《海上马车夫:荷兰》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或国家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他重大历史事件或国家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城市近代化是城市开始摆脱与乡村的多种同一性而具备独具个性的近代文明形态。具体表现在工厂企业的兴起、内外贸易的发展、近代金融机构的出现、经济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动、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近代化、文化样式和价值观的近代化等。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与中国不同,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等内力作用实现城市近代化。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影响中国与西方城市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并予以评述。(要求:主要因素须具体,观点须表明,赞成、否定材料观点或提出其他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B C C C C B C A B B D C B C
二、非选择题
17.(14分)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或回答“均平赋役,整顿吏治”也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变化: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或回答“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或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加强;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或体现社会转型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经济和思想方面各2分)。
18.(14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非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人观察分析世界大局,寻求救亡图存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中国与非洲的反帝斗争具有共通的历史情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亚非拉地区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非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外交环境恶化,从而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外交联系;美苏争霸,中国团结广大非洲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的现实需求。(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历史意义:提升了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非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为当代中国营造了良好的外交环境;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9.【答案】示例一
书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时代》
论证:欧洲封建神学压制了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古代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抨击封建神学,掀起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现世的幸福,反对禁欲主义;提倡自由,反对封建等级;提倡理性科学,反对蒙昧主义。由意大利推广到西欧诸国,推动了西欧文学、艺术、科学发展,14--16世纪西欧进入了人文主义时代。
结论:总之,文艺复兴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是建立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答案】示例二
书名:《日不落帝国:英国》
论证: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英国推行重商主义,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军事上,英国重视发展海军,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军事确权;对外关系上,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三次英荷战争,夺取荷兰海外殖民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后,英国统治着广阔的殖民地,1763年,英国确立了“日不落帝”,英国政治上确立了殖民霸权。
结论:总之,英国近代的崛起是建立在殖民扩张基础之上的,“日不落帝国”是其崛起的真实写照。
【答案】示例三
书名:《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论证:二战改变大国实力对比,美苏两强崛起,战后根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通过的协议,对世界两分天下而形成的新秩序即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由盟友到对手。为了遏制苏联,美国推行冷战,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组建北约,苏联为了对抗美国,1955组建华约,这样两集团的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了。
结论:总之,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建立的前提,其实质是美苏两强两分天下。
20.(12分)【答案】示例一
主要因素: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城市近代化发展;西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评述:赞成该观点。西方城市近代化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而中国城市近代化主要受列强人侵的影响。
理由: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城市,西方列强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开设银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建设与管理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同时,在通商口岸的外资企业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所以,列强的入侵使通商口岸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推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诞生,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管理职能发生改变,治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城市面貌发生改变。可见,工业革命是西方城市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外敌入侵不仅开启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大门,而且持续推动着该进程的发展;西方城市近代化则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所以,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主导因素有较大差异。
【答案】示例二
主要因素: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城市近代化;西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评述:不赞成该观点。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主要受内部因素影响。
理由: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兴办近代企业,如先后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受洋务运动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城市中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可见,洋务运动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发展进程。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近代工矿企业的创办吸引了大量人口移居,一批新兴工业城市诞生,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也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犯罪滋生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管理职能发生改变,着手解决交通拥堵、治理环境污染等,城市面貌发生改变。可见,工业革命时期近代企业的兴办是西方城市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中西方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开启均与内部兴办近代企业密切相关。
【评分细则】
①未正确答出主要因素,扣2分;②未表明观点,扣2分;
③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亦可同等赋分,总分不得超过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