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复习题-盐类的水解(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复习题-盐类的水解(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3 21: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复习题-盐类的水解
一、单选题
1.(2023·江苏·校联考模拟预测)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的,)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的导电能力之和比的大
B.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相等
C.a点对应的溶液中:
D.b点的混合溶液中,
2.(2023·山东·济南一中校联考三模)常温下,用标准溶液滴定等浓度的三元酸,得到与、或或的关系分别如图1、图2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Ⅰ表示与的变化关系
B.由图1知中和溶液时,未出现突跃
C.当体系中溶液的时,
D.当滴入溶液时,
3.(2023·山东威海·威海市第一中学统考二模)某二胺(H2NRNH2)为二元弱碱,常温下向20mL 0.1mol/L的该二胺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得到的体系中RN2H4、、三种粒子的浓度的对数值(lgc)、通入HCl气体的体积与pH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代表
B.的水解常数的数量级为
C.a点时,
D.b点时,通入HCl气体的体积为0.672L(标准状况下)
4.(2023春·江苏盐城·高二盐城市第一中学校联考期中)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NaHCO3溶液的性质。
实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1 用pH计测定0.05 mol L 1NaHCO3溶液的pH,测得pH约为8.3
2 向10mL0.05 mol L 1NaHCO3溶液中滴加10mL0.05 mol L 1NaOH溶液,反应结束,测得pH约为11.3
3 向10mL0.05 mol L 1NaHCO3溶液中滴加10mL0.05 mol L 1盐酸,反应结束,测得pH约为4.3
4 向浓NaHCO3溶液中加入浓Al2(SO4)3溶液,有气体和沉淀生成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aHCO3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B.实验2滴加过程中:c() + 2c() + c(OH-)逐渐增大
C.实验3滴加过程中:c(Na+)=c() + c() + c(H2CO3)
D.实验4中生成的气体是CO2
5.(2023春·湖北·高二校联考期中)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0mol L-1的NaOH溶液滴定pH=4的未知浓度H2A溶液。溶液中,pH、分布系数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A2-的分布系数:δ(A2-)=,10-1.7=0.02]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代表δ(H2A),曲线②代表δ(HA-) B.H2A溶液的浓度约为0.02000mol L-1
C.NaHA溶液显碱性 D.a点溶液中:c(Na+)>2c(A2-)+c(H2A)
6.(2023春·安徽·高二校联考期中)已知磷酸二氢钾()可用作高磷钾复合肥料,工业上可通过制备。已知25℃时,、、。下列关于0.1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
B.该溶液中
C.向该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其离子方程式为
D.25℃,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7.(2023·辽宁丹东·统考二模)关于海水综合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粗盐提纯所加沉淀剂可依次为溶液、溶液、溶液
B.海水提镁过程中将直接灼烧即可制得无水
C.海水提溴过程中每获得共需要消耗标准状况下
D.海水淡化常用的主要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
8.(2023春·湖北·高二郧阳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三元弱酸亚砷酸()在溶液中存在多种微粒形态,各种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向1 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关于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
B.的电离平衡常数小于水解平衡常数
C.pH=b时
D.pH=12,存在的含砷微粒有、、、
9.(2023·全国·高二假期作业)25℃时,的电离常数。在10.0mL 0.10mol/L的溶液中加入5.0mL 0.10mol/L的NaOH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混合溶液呈酸性
B.该混合溶液中:
C.0.10mol/L的溶液中
D.将0.10mol/L的溶液加水稀释,增大
10.(2023·广东梅州·统考二模)硫酸工业尾气(主要含SO2、N2和O2)用Na2SO3溶液吸收可转化为NaHSO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2SO3溶液中存在:c(OH-)=c(H+)+c(HSO)+2c(H2SO3)
B.Na2SO3溶液吸收SO2的离子方程式:SO+SO2+H2O=2HSO
C.Na2SO3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的值逐渐变小
D.用pH试纸测得0.1mol L-1的NaHSO3溶液的pH约为5,则Ka1(H2SO3) Ka2(H2SO3)>Kw
11.(2023·北京房山·统考二模)下列关于的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醋酸溶液呈酸性:
B.一定条件下,与反应能生成
C.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D.0.1mol·L醋酸溶液中,mol L
12.(2023春·江苏盐城·高二江苏省响水中学校考期中)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解释或结论都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用SiO2与焦炭在高温条件下制备粗硅 生成可燃性气体,得到黑色固体 非金属性:
B 向某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
C 将NaClO溶液滴到pH试纸上 测得pH=9.8 NaClO溶液水解显碱性
D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颜色变红 KI与FeCl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13.(2023春·四川乐山·高二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校考期中)常温下,将0.1 mol L 1NaOH溶液滴加到20mL0.1 mol L 1二元弱酸H2A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随NaOH溶液滴入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Ka1(H2A)≈10 3
B.b处溶质为NaHA,所以促进水的电离
C.b点时溶液中存在c(Na+)>c(HA﹣)>c(H+)>c(A2﹣)>c(H2A)
D.c点时溶液中存在c(Na+)﹣c(HA﹣) 2c(A2﹣)=10 4.5 10﹣9.5
14.(2023春·四川乐山·高二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校考期中)在常温下,有关下列4种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溶液 氨水 NaOH溶液 醋酸 盐酸
pH 11 11 3 3
A.在溶液①和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
B.分别取1mL四种溶液稀释到10mL,稀释后溶液的pH:①>②>③>④
C.将aL溶液②与bL溶液④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10,则a:b=11:9
D.将溶液②、③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有:c(Na+)>c(CH3COO﹣)>c(OH-)>c(H+)
二、非选择题
15.(2022秋·四川泸州·高二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考期中)常温下,有浓度均为0.1mol·L-1的下列6种溶液:
①NaCN溶液②NaOH溶液③CH3COONa溶液④NH3·H2O溶液⑤HCl溶液⑥FeCl3溶液
HCN H2CO3 CH3COOH
Ka=4.9×10-10 Ka1=4×10-7  Ka2=5.6×10-11 Ka=1.7×10-5
(1)溶液③pH=10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同);溶液④pH=11的原因是 。
(2)溶液①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溶液①和③相比较,pH (NaCN) pH (CH3COONa) (填“>”“<”或“=”)。
(4)25℃时,V1L⑤HCl溶液和V2L②NaOH溶液混合后,混合溶液的pH=12,则V1:V2= 。
(5)实验室配制⑥FeCl3溶液时,通常加入少量盐酸,原因是 。
(6)25℃时,向①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7)常温下若③CH3COONa和④CH3COOH的混合溶液中c(Na+) =c(CH3COO-),则该溶液呈 性。(填“酸”“碱”或“中”)
16.(2022秋·福建宁德·高三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校考开学考试)氯化铵是“侯氏制碱法”的副产品,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氯化铵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①与等距离且最近的Cl-有 个。
②若氯化铵的密度为,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晶胞参数a= nm(用含d、的代数式表示)。
(2)常温下,用计测得某溶液的。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
②若溶液中,则水解常数 (提示:和的物质的量浓度几乎相等,。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为探究溶液浓度和浓度对氨化铵水解的影响,学习小组利用溶液和的溶液,按下表配制总体积相同的系列溶液。测定,记录数据。
序号
I 20 0 0 5.28
II 2 0 18 5.78
III 2 a 16 5.78
IV 2 10 8 5.78
①补充表中数据:a= 。
②由实验I和II可知,稀释溶液, (填“促进"或“抑制”)水解,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
③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增大,水解程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④画出稀释溶液时,随加入水量的变化曲线图 ,标注出的变化范围。
17.(2022春·四川资阳·高二校考期末)电解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回答下列问题
弱电解质 (甲酸) (氰化氢) (草酸)
电离平衡常数
(1)写出的的表达式 。
(2)向等体积、等的草酸和甲酸溶液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锌粒,初始速率分别是、,其大小关系为 (填“>”“<”或“=”)。
(3)稀释溶液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溶液显 性(填“酸”“碱”或“中”)。
(5)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甲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18.(2022春·上海浦东新·高三上海市川沙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一元酸,常温下,将它们分别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混合后溶液的pH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所用酸 c(HA)/mol·L-1 c(NaOH)/mol·L-1 混合后溶液的pH
实验1 甲 0.1000 0.1000 pH=a
实验2 乙 0.1200 0.1000 pH=7
实验3 丙 0.2000 0.1000 pH>7
实验4 丁 0.1000 0.1000 pH=10
完成下列填空:
(1)从实验1情况分析,如何判断HA是强酸还是弱酸 。
(2)实验2的混合溶液中c(A-)和c(Na+)的大小关系为 。
(3)从实验3的结果分析,该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分析实验4数据,写出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结果(列式即可):c(Na+)-c(A-)= mol·L-1。
室温下,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1CH3COOH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5)用化学符号表示滴定过程中溶液里微粒之间的浓度关系
点a处:c(CH3COO-)+c(CH3COOH)= ;
点b处: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
点c处:c(CH3COOH)+c(H+)=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从a点到b点,溶质由KHA(、)变为KNaA(、、),“净电荷”浓度减小,但溶液相对导电能力却增强,说明和导电能力之和比的大,故A正确;
B.滴定过程中一定,溶液体积增大,a、b、c三点依次减小,故B错误;
C.a点是KHA溶液,根据电荷守恒得,根据题目给出的的平衡常数,,则a点对应的溶液呈酸性,因此,故C错误;
D.b点溶质为,电荷守恒式,物料守恒式,得:,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2.CD
【分析】将NaOH溶液滴入H3A溶液中,有①H3A+NaOH=NaH2A+H2O;②NaH2A+NaOH=Na2HA+H2O;③Na2HA+ NaOH=Na3A +H2O,二者浓度均为0.1 mol·L 1,三元酸H3A溶液体积为20 mL,则反应①②③完全对应NaOH溶液体积分别为20 mL、40 mL、60 mL。
的分布电离过程中第一步电离程度最大,在pH增大过程中,当lgX=0时,曲线Ⅰ对应pH最小,氢离子浓度最大,曲线Ⅰ表示pH与lg的变化关系;曲线Ⅲ对应pH最大,氢离子浓度最小,曲线Ⅲ表示pH与lg的变化关系,则曲线Ⅱ表示pH与lg的变化关系;
【详解】A.加入NaOH过程中,pH增大,当lgX=0时,曲线I对应pH最小,氢离子浓度最大,曲线Ⅰ表示pH与lg的变化关系,选项A正确;
B.中和Na2HA为反应③,NaOH溶液体积从40 mL到60 mL,从图中分析40 mL NaOH溶液加入时,溶液碱性已经很强,当60 mL NaOH溶液加入时,从图中看,pH=12时,未出现pH突跃,选项B正确;
C.曲线Ⅱ表示pH与lg的变化关系,从图中看,根据点(10,2.8)可知pH=10时,lgX=2.8,则=102.8,K2==10-10×102.8=10-7.2,当pH=9时,即c(H+)=10-9,=,选项C错误;
D.当加入40mL NaOH溶液时,溶质为Na2HA,从图1看溶液显碱性,则的电离程度小于的水解程度,由于水也会电离出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故,所以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选项D错误;
答案选CD。
3.C
【分析】由反应方程式:RN2H4+H+=,+H+=可知,随着溶液的pH的增大,逐渐减小,RN2H4逐渐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故可知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为RN2H4、、随溶液pH的变化,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代表RN2H4,A错误;
B.已知:+H2ORN2H4·H2O +H+,则的水解常数Kh2=,由曲线①②的交点可知,当pH=9.90时,c(RN2H4)=c(),故有Kh2==10-9.90,故的水解常数的数量级为10-10,B错误;
C.由题干图像信息可知,a点时根据电荷守恒有:c(H+)+c()+2c()=c(OH-)+c(Cl-),pH=7,即c(H+)=c(OH-),故有c()+2c()=c(Cl-),c(RN2H4)<c(),故有,C正确;
D.由题干图像信息可知,b点时c()=c()≈0.05mol/L,由C项分析可知,c()+2c()+c(H+)-c(OH-)=c(Cl-),此时pH<7,即c(Cl-)<c()+2c()=0.15mol/L,故通入HCl气体的体积因小于=0.672L(标准状况下),D错误;
故答案为:C。
4.D
【详解】A.从实验1得知,NaHCO3溶液显碱性,故其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A错误;
B.实验2滴加过程中存在电荷守恒:,随着同浓度的的滴入不变而pH值增大,即 减小,减小,故减小,B错误;
C.原溶液存在,随着盐酸滴入,pH下降,产生的碳酸分解,,C错误;
D.向浓NaHCO3溶液中加入浓Al2(SO4)3溶液,其中碳酸氢根离子和铝离子会发生双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A.根据图示,H2AH++HA-、HA-H++A2-,酸性较强时,应该是H2A为主要组分,所以曲线①代表δ(H2A),曲线②代表δ(HA-),曲线③代表δ(A2-),选项A正确;
B.由H2AH++HA-,Ka1==10-6.3,则c(H+)≈[c(H2A)×Ka1]0.5=10-4,c(H2A)=10-1.7=0.02000mol/L,选项B正确;
C.NaHA溶液,Ka2==10-10.3,其Kh2==10-7.7>10-10.3,水溶液显碱性,选项C正确;
D.a点溶液中由电荷守恒c(Na+)+c(H+)=2c(A2-)+c(HA-)+c(OH-),又a点溶液显酸性,c(H+)>c(OH-),且c(HA-)=c(H2A),所以c(Na+)<2c(A2-)+c(H2A),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6.A
【详解】A因为的电离和水解均很微弱,故,A正确;
B.根据物料守恒,该溶液中,B错误;
C.向该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其离子方程式为:,C错误;
D.25℃时,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D错误。
故答案为:A。
7.D
【详解】A.粗盐提纯时,为使加入过量的钡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碳酸钠溶液必须在氯化钡溶液后加入,否则会使氯化钠溶液中混有氯化钡杂质,故A错误;
B.氯化镁是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氢,若六水氯化镁直接灼烧会导致氯化镁水解生成氧化镁,不能制得无水氯化镁,故B错误;
C.海水提溴过程中氯气的作用是先将海水中的溴离子转化为溴,经富集(溴转化为溴离子)后再将溴离子转化为溴,则每获得0.1mol溴共需要消耗标准状况下氯气的体积为0.1mol×2×22.4L/mol=44.8L,故C错误;
D.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为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常用的主要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故D正确;
故选D。
8.D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pH=a时,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的物质的量浓度,则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故A正确;
B.根据图中信息c的pH值在12和13之间,则的电离平衡常数在之间,根据图中信息a在9到10之间,则的水解平衡常数即之间,因此的电离平衡常数小于水解常数,故B正确;
C.根据图中信息pH=b时, 溶质是,要发生电离和水解,再根据图中信息得到,因此,故C正确;
D.pH=12,根据图中信息存在的含砷微粒有、、,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9.C
【分析】在10.0mL 0.10mol/L的溶液中加入5.0mL 0.10mol/L的NaOH溶液,酸过量,则该混合液中溶质是和,且浓度相同。据此回答问题。
【详解】A.该混合液中溶质是和,且浓度相同,由可知,的电离大于水解,所以该混合溶液呈酸性,故A正确;
B.由可知,的电离大于水解,所以该混合溶液呈酸性,则该混合溶液中:,故B正确;
C.醋酸的电离常数,在0.10mol/L的溶液中,则,,2<pH<3,故C错误;
D.醋酸的电离常数,温度不变不变,加水稀释时减小,故增大,故D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A.Na2SO3溶液中根据质子守恒可知,c(OH-)=c(H+)+c(HSO)+2c(H2SO3),故A正确;
B.Na2SO3溶液吸收SO2生成亚硫酸氢钠,离子方程式:SO+SO2+H2O=2HSO,B正确;
C.溶液中,Na2SO3溶液由于亚硫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加水稀释,溶液碱性减弱,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则比值增大,故C错误;
D.用pH试纸测得0.1mol L-1的NaHSO3溶液的pH约为5,则电离程度大于水解,,Ka1(H2SO3) Ka2(H2SO3)= ,故D正确;
故选C。
11.C
【详解】A. 醋酸是弱酸、溶液呈酸性,醋酸属于弱电解质,发生部分电离,A正确;
B. 酯化反应时,“酸脱羟基醇去氢”,则一定条件下与反应能生成CH3CO18OC2H5和H2O,B正确;
C. 分子内只有2种氢原子、原子数目比为3:1,则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只会出现2个吸收峰、峰面积之比为3:1,C不正确;
D. 0.1mol·L醋酸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mol L,D正确;
答案选C。
12.D
【详解】A.SiO2与焦炭在高温条件下生成Si和CO,为非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比较C、Si的非金属性,A错误;
B.由于NH3极易溶于水,故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稀溶液,没有产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溶液中可能含有,B错误;
C.次氯酸钠溶液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其溶液的pH,C错误;
D.加入过量的KI溶液,由操作和现象可知反应后含铁离子,则KI与FeCl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13.B
【分析】滴定至a点时,溶液成分为NaHA和H2A,滴定至b点时,溶液全为NaHA,滴定至c点时溶液成分为NaHA和 Na2A。
【详解】A.a点时pH≈3,加入10mLNaOH溶液,此时c(H2A)=c(NaHA),可知, ,A项正确;
B.根据分析,c点pH=9.5可知Ka2(H2A)=10-9.5,b点时溶液为NaHA,则HA-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水的电离受到抑制,B项错误;
C.,由c点pH=9.5可知Ka2(H2A)=10-9.5,b点时溶液为NaHA,则HA-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中c(Na+)>c(HA﹣)>c(H+)>c(A2﹣)>c(H2A),C项正确;
D.c点为等物质的量的NaHA与Na2A混合溶液,电荷守恒,c(Na+)+c(H+)=c(OH﹣)+c(HA﹣)+2c(A2﹣),c(Na+)﹣c(HA﹣) 2c(A2﹣)= c(Na+)+c(H+)=c(OH﹣)- c(H+),c点的pH=9.5,c(H+)=10-9.5mol/L, c(OH﹣)=,c(Na+)﹣c(HA﹣) 2c(A2﹣)=10 4.5 10-9.5,D项正确;
故选B。
14.C
【详解】A.氨水中NH3 H2O发生电离产生NH和OH-,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NH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OH-浓度减小,pH减小;NaOH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OH-和NH结合生成NH3 H2O,OH-浓度减小,pH减小,故A错误;
B.四种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倍,NaOH溶液和HCl都是强电解质,所以pH变化最大的是②和④,稀释后溶液的pH:①>②>④>③,故B错误;
C.pH=11的NaOH溶液浓度为0.001mol/L,pH=3的盐酸浓度为0.001mol/L,将aL溶液②与bL溶液④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10,则,则a:b=11:9,故C正确;
D.pH=11的NaOH溶液浓度为0.001mol/L,醋酸是一元弱酸,pH=3的醋酸溶液浓度远大于0.001mol/L,将溶液②、③等体积混合,得到CH3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溶液显酸性,混合溶液中存在:c(CH3COO )>c(Na+)>c(H+)>c(OH ),故D错误;
故选C。
15.(1) CH3COO-+ H2O CH3COOH+OH- NH3·H2O +OH-
(2)c(Na+)>c(CN-)>c(OH-)>c(H+)
(3)>
(4)9:11
(5)Fe3++3H2O Fe(OH)3+3H+;加入盐酸后,增加了c(H+),使平衡向左移动,抑制Fe3+的水解
(6)CN-+CO2+H2O=HCN+
(7)中
【详解】(1)醋酸钠是强碱弱酸盐,醋酸根离子水解CH3COO-+ H2O CH3COOH+OH-,所以CH3COONa溶液pH=10;NH3·H2O是弱碱,NH3·H2O电离出氢氧根离子,NH3·H2O +OH-,所以溶液④pH=11。
(2)NaCN是强碱弱酸盐,CN-水解,溶液呈碱性,NaCN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c(CN-)>c(OH-)>c(H+);
(3)HCN酸性小于CH3COOH,根据“越弱越水解”,同浓度的NaCN、CH3COONa,NaCN水解程度大于CH3COONa,所以溶液①和③相比较,pH (NaCN)>pH (CH3COONa)。
(4)25℃时,V1L⑤HCl溶液和V2L②NaOH溶液混合后,混合溶液的pH=12,则,所以V1:V2=9:11。
(5)Fe3+易水解,Fe3++3H2O Fe(OH)3+3H+,加入盐酸后,c(H+)增大,使平衡向左移动,抑制Fe3+的水解,所以实验室配制⑥FeCl3溶液时通常加入少量盐酸。
(6)25℃时,Ka1(H2CO3)> Ka(HCN)>Ka2(H2CO3),向①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生成碳酸氢钠和HCN,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N-+CO2+H2O=HCN+;
(7)常温下若③CH3COONa和④CH3COOH的混合溶液中c(Na+) =c(CH3COO-),根据电荷守恒c(H+) =c(OH-),则该溶液呈中性。
16.(1) 8
(2)
(3) 2 促进 如果水解不受影响,稀释10倍,应从5.28增加到6.28,根据表中数据为5.78,所以稀释溶液促进水解 不变
【详解】(1)①氯化铵晶胞中位于体心,位于顶点,配位数为8,因此与等距离且最近的Cl-有8个。
②根据密度计算公式,可得。
(2)①是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呈酸性。
②。
(3)①根据I、Ⅱ、Ⅳ可知,每次实验总体积为,所以实验Ⅲ中。
②如果水解不受影响,I→Ⅱ为稀释10倍,应从5.28增加到6.28,根据表中数据为5.78可知,水解过程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加,所以稀释溶液促进水解。
③由Ⅱ、Ⅲ、Ⅳ的相同可知,增大,水解程度不变。
④稀释氯化铵溶液,氢离子浓度变小,变大,但一定比7小,因此图象为 。
17.(1)
(2)=
(3)增大
(4)酸
(5)C2O+HCOOH=HC2O+HCOO-
【详解】(1)甲酸是一元弱酸,电离常数Ka=,故答案为:;
(2)等体积、等pH的草酸和甲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相等,则分别向溶液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锌粒时,初始速率相等,故答案为:相等;
(3)由氢氰酸的电离常数Ka=可知,溶液中=,氢氰酸稀释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电离常数不变,则增大,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4)草酸氢根离子在溶液中的水解常数Kh===<Ka2=6.4×10—5,说明草酸氢钠溶液中草酸氢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故答案为:酸;
(5)由题给电离常数可知,甲酸的酸性弱于草酸,但大于草酸氢根离子,所以由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知,草酸钠溶液与加过量的甲酸溶液反应生成草酸氢钠和甲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2O+HCOOH=HC2O+HCOO—,故答案为:C2O+HCOOH=HC2O+HCOO-。
18.(1)a=7时,HA是强酸;a>7时,HA是弱酸
(2)c(Na+)=c(A-)
(3)c(Na+)>c(A-)>c(OH-)>c(H+)
(4)(10-4-10-10)
(5) 0.067mol/L c(Na+)=c(CH3COO-)>c(H+)=c(OH-) 10-6mol/L
【解析】(1)
酸碱的物质的量相等且都是一元的,所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如果溶液的pH=7,说明NaA是强酸强碱盐,则HA是强酸;如果溶液的pH>7,则NaA是强碱弱酸盐,则HA是弱酸,故答案为:a=7时,HA是强酸;a>7时,HA是弱酸;
(2)
n(HA)>n(NaOH),混合溶液pH=7,溶液呈中性,则c(H+)=c(OH-),根据电荷守恒得c(Na+)+ c(H+)=c(A-)+ c(OH-),故c(Na+)=c(A-),故答案为:c(Na+)=c(A-);
(3)
n(HA)=2n(NaOH),二者混合后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A、NaA,混合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即c(H+)<c(OH-),根据电荷守恒得c(Na+)+ c(H+)=c(A-)+ c(OH-),则该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c(A-)>c(OH-)>c(H+),故答案为:c(Na+)>c(A-)>c(OH-)>c(H+);
(4)
二者物质的量相对,所以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混合溶液的pH=10,则该溶液中c(H+)=10-10 mol/L、c(OH-)=10-4 mol/L,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OH-)+c(A-),所以c(Na+)-c(A-)=c(OH-)-c(H+)=(10-4-10-10)mol/L,故答案为:(10-4-10-10);
(5)
根据守恒可知,点a处:c(CH3COO-)+c(CH3COOH)==0.067mol/L,点b处pH=7,即c(H+)=c(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H+)=c(OH- )+c(CH3COO-),则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a+)=c(CH3COO-) >c(H+)=c(OH-),点c处即为CH3COOH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Na+)=c(CH3COOH)+c(CH3COO-),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H+)=c(OH- )+c(CH3COO-),故有c(CH3COOH)+c(H+)=c(OH-)=10-6mol/L,故答案为:0.067mol/L;c(Na+)=c(CH3COO-) >c(H+)=c(OH-);10-6mol/L。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