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5 10: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菏泽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表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此表可以推知( )
A.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 B.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
C.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 D.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
2.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利益边疆没有确的地域指向性,主要涉及经济边疆、政治和意识形态边疆、文化和信息边疆等。这一理论( )
A.反映了强权政治和世界霸权主义 B.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C.客观上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催生出单极世界格局
4.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深入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进行 D.继承了五四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5.有资料显示,苏俄1920年煤炭开采量为870万吨,只比1899年稍多一点;生铁冶炼量为11.6万吨,比1860年减少二分之一;棉织品产量只相当于1857年的水平;许多铁路和桥梁被破坏,大部分机车和约占四分之一的车厢不能使用。这说明当时苏俄( )
A.农业集体化急需弥补资金 B.工业增长速度受到体制制约
C.新经济政策影响十分有限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危机
6.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罗斯福总统的忧虑主要来源于
A.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B.二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C.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D.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7.金雀花王朝君主的加冕仪式包括认证、宣誓、涂圣油、被授予王权象征物、登基等,其中涂抹圣油被视为其中最神圣的环节,大主教将圣油涂抹在君主手上、胸部和头上。据此可以推断金雀花王朝属于( )
A.古巴比伦 B.古代希腊 C.中古英国 D.笈多帝国
8.20 世纪70年代以后,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这说明
A.应强化对市场漏洞的监管 B.国家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C.福利制度需要进一步强化 D.应做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9.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婢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10.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下列史料与阐释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2.1982年11月开始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曾指出:“所有制方面的变革绝不会是一次性行动”,“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的、不应该简单化的过程”,“把‘我’的,即私有制的,变成‘我们’的,即公有制的,并非易事”。这一观点( )
A.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大空间 B.突破了高度集中体制的限制
C.改革重点逐渐由经济转向政治 D.实现了对传统经济模式改造
13.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6号汉墓出土的上计文书木椟《集簿》,详细记载了辖区面积、吏员总数、人口总数、一岁钱谷出入数等。《集簿》在收、支、存上建立了科学的等式数量勾稽关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三柱账”模式,即:收入一支出=结存。这反映出汉代( )
A.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B.地方政治清明
C.严格地方人口管理 D.强化财政控制
1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选举权的扩大,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能够利用手中的选票,通过“竞争—退出”机制,在两党之间选择绩效更优者作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使得他们的“呼吁”更有份量,也更加愿意以“呼吁”的方式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这表明1832年改革( )
A.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B.奠定了和平改革的基础
C.提高了民众参政的热情 D.加剧了议员竞选的矛盾
15.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牲牛,于是在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只有一个家变成了“国家”,于是其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据此判断,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宰相”的说法有误的是( )
A.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 B.掌管贵族家庭最高祭祀权
C.体现家国同治的职权特点 D.封建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问题:简要分析造成500年来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
君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兵、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
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君主专制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人类文明和历史学研究领域,科技革命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观察。在世界科技层次:科技革命是科技范式的转变,关注科技自身的变化。在人类文明层次:科技革命不仅是科技范式的转变,而且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指引发科技范式、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的科技变迁。
——摘编自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预测及中国的应对之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D2.C3.A4.C5.D6.A7.C8.B9.C10.B11.C12.A13.D14.B15.B
16.示例一:观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论述: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新政与预备立宪。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反叛政府;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了,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命形势更趋成熟;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示例二: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论述: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17.第一次权力转变的因素:
15—19世纪是欧洲崛起的历史时期,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相继开展,解放人的思想,为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政治上,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开展,确立民主制度。在此基础之上,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取得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列强瓜分世界,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第二次权力转变——美国主导世界的因素:
19世纪末以来,美国开始崛起。美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技术新科技领先于世界,在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一战后,英国衰落,美国成为世界的债权国,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在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美国主导了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新政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以美国方案为基础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并确立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美掌控着世界经济的秩序。
第三次权力转变——群雄竞起的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群雄竞起的时代。美苏冷战的开展,削弱了各自的实力;自20世纪50年代起,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展,从欧共体到欧盟,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提速;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西欧与日本崛起,资本主义阵营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冷战结束后,美国虽然仍为超级大国,但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控制力减弱,世界多极化趋势已进一步增强。战后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崛起;东盟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剧;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18.示例一:君主专制体现在君主权力的不断强化。
秦朝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队,三公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集中。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隋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的兵权和财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接掌握行政大权。清朝设军机处,君主完全掌握决策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代君主通过思想统一,强化伦理纲常,加强对兵、刑大权的操控,维护君主权威。君主专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权力支配意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中国古代社会并非始终是一个君主专制的社会。
先秦时期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君主虽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虽然确立了皇权独尊地位,但丞相等三公形成了对皇权的制约。汉代儒学秉承先秦儒学礼治、仁政思想,形成了制约君主专制的思想体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谏议制度制约了皇权独断。宋代出现的理学不断发展,对纲常伦理和道德意识的强化也对君权的泛滥起到了约束作用,只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才真正达到皇权独尊,君主专制渗透于各方面的程度。(以上示例任答其一即可,有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同等得分)
19.【示例】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阐述: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瓦特运用牛顿力学原理改进蒸汽机,推动人类步入“蒸汽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引擎。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到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随着21世纪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促进科技进步,加速产业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交往的方式。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最重要的方面,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总之,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