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A C C C A A C B C B D C D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得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推动了平民阶层的发展,D项正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并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都接纳社会下层者为教育对象,并不意味着推行劳动教育,排除B项;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这是墨家教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体现墨家重视生产技艺,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 宜阳津印 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印是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据此可知政府注重对渡口航运交通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秦代文书用印制度,但不能以此说明制度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秦代文书用印制度,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铜质官印体现了秦朝手工业金厲冶铸技艺,但官印应是官营手工业制作的产品,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隋文帝统一以后下令“大索貌阅”,就是朝廷按照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打击了贵族地主隐匿人口的现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高产作物广泛传播指的是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末涉及与其他民族之问的关系,根据农业发展不能判断民族交融的情况,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之后中国户籍制度仍在不断发展,“臻于完善 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项
4.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城市商业已经突破坊市界限,因 而有了 " 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商贩为 了促销 自 己所卖的商品 ,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叫卖和营销方式 "歌叫 "" 关扑 " ,这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A项正确 ;市民文化主要表现在市井生活,包括讲史 、说书 、散乐等多种形式 ,"歌叫 " " 关扑 " 主要与商业经营有关 无法体现市民文化的丰富多彩 ,排除B项 ;" 经营模式 "说法过于宽泛 ,没有点出 " 商业"这一 材料主 旨 ,且将"歌叫 关扑"视作"模式的突破"有些夸大 ,排除 C 项 ;"歌叫 " 是市场叫 卖的形式 ,主要体现商业的发展和民间文化 ,音乐艺术价值不是其主要价值 ,排除 D项 。
5、C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前期北方民族贸易的发展,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清实现了全国统一,为加强长城内外经济联系提供了基本政治保障,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内地和边疆的关系,A 项错误;“初建’说法错误,B
6、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知门牌是太平天国的户籍凭证,按户进行户籍登记,详细记载户口数量及个人信息,便于征税,征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三者都是加强基层 治理具体措施,但是最主要目的是定都天京后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户口登记,并未涉及赋税征缴相关内容,排除A项;根据门牌并不一定能够进行土地的平分,排除B项;;"杜绝人口 自由流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口项;故选C项。
7.C 【解析】由材料“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知,该官员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设安庆内军械所并规划建造上海机器局等军事工业,可以提高清政府的军事实力,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故选C项;“勤远略”指的是抗击西方侵略者,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知己知彼”,而是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维护统治,排除B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指导思想,是手段,并非最终目的,排除D项。
8、 A 【解析】根据材料" 民国时期 " " 江西修水乡 村" " 打到长沙去 " " 暴动胜利万岁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民国十六年(1927 年)江西农民参与 中共领导的秋收起义 ,以进攻长沙为 目 标 。 这是中共在八七会议后为挽救大革命的努力 故 A项正确 ;两幅标语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江西农民群众积极进取的精神 ,排除 B 项 ;北伐战争指的是 1926年国 民革命军北伐,并非 1927 年秋收起义 ,排除 C 项 ;材料与抗 日 战争无关 ,排除 D项 。
9、A 【解析】甲、乙都从经济角度判断社会性质,属于唯物史观,故A 项正确;1934年之前“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产生,故排除B 项;学术界的问题不能作为判断中国共产觉问题的恢据,排除C 项:民族不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1935年,故排除 D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商人地主等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处置情況,这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因结的力量建设新中国,c 项正确;夺取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民族工业,只是提到了商人等,排除B项;材料和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D项。
11.B 【解析】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乡村都市化蓬勃发展,农民不离本土,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部分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以乡村工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推动乡村都市化。如华西村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故选B.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乡村都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排除A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转移,出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与材料中“农民不离本土”不符,排除C。
12.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罗马通过授亍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公民权和罗马特色的宪制使这些地区成为罗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故C 项正确:^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与材料 不符,排除:民主化趋势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可知,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宗教改革后修女、教士的世俗权利的变化,以及世俗政府对教会神权的干预,这有利于权力向世俗政府转移,B项正确;材料并末提及 婚姻自主~举办婚礼不必进入教堂”,排除AC两项;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对欧洲上千年的精神束缚,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并未推翻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非洲国家出口商品中以原料为主,历史上这些非洲国家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在工业革命的时代,西方国家需要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场,受殖民统治影响的非洲国家出口商品以原料为主,故选D项。
15、C 【解析】据材料“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呈现出理性与民族情感交融的特点,这一特点有利于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增强对德意志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展,故选C项。。
16.D 【解析】85%的民众认为苏联代表党的官僚、干部等群体,故选D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彻底失败,是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排除A项;1982年勃列日涅夫已经病逝,B项与题中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苏联民众对苏共的信仰出现危机,而非苏共的政治信仰危机,排除C项。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 【答案】(1)特点:海陆并行,辐射范围广;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网。
原因:唐代疆域辽阔,推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强大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任答两点)(8分)
(2)示例开放包容推动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战乱,重建了大一统王朝;唐代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隋朝修筑大运河和推行科举制也为唐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
思想上,唐代儒学仍然占据正统地位,佛道思想也十分盛行,出现了中国化佛教宗派—一禅宗,此外,波斯的摩尼教、大秦的景教等也都得以流行;文学艺术上,来自西域等边疆地区以及海外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引入中原,中外文化交流也为唐诗提供了创作内容,为唐代传奇小说提供借鉴。
在继承魏晋以来南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兴盛,呈现出独有的盛唐气象,不仅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等海外国家,形成了中国主导的儒学文化圈,也为宋代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8分)
18.【答案】 示例
清末,民族危机严重 ;社会各阶层开展了救亡图存运动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不断深入 。 (5分)
材料中 "女学堂"" 阅报之益"等信息反映了在晚清时期 ,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民众特别是女性文化水平的提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中 "厮役则奇""不好看 "规矩"等信息反映了社会中的人们仍然受到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用猎奇或反对的眼光看待当时出现的女界新现象 。 (5 分)
20 世纪初 ,民众对女界新现象的态度是当时社会新旧杂陈时代特征的反映 。 (2 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
19、【答案】(1)特征:历时久;范围广,拉美成为主要产区;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伴随 文化交流与碰撞。(3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咖啡自身独特的魅力;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利润丰厚,种植广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或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3分,任答三点即可)
(2)解读:近代早期,咖啡种植园条件恶劣,殖民者对咖啡生产者(奴隶)进行残酷压榨;种植咖啡的巨大利润刺激了奴隶贸易的发展;造成被殖民地区经济的畸形发展 (或造成贫困落后,成为经济附庸)。(6分,每点2分)
总之,咖啡的“黑色”历史, 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资本主义 发展的罪恶和不公。(2分)
20 【答案】史料价值:图1属于实物史料中的遗址史料,作为隋唐时期重要国家粮仓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和粮食产量等粮食问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图2属于文献史料(或文字史料)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农书》对研讨宋元时期粮食生产有重要价值。(答案言之成理即可)(6分)
基本因素:农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耕作动力;农田水利;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天文历法;人口数量。(4分,言之成理即可)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12月份考试
高三学年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2.下图邮票中图案“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据此可知
A.文书用印制度的成熟 B.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
C.政府注重交通的管理 D.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
3.《隋书》记载:隋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全国共有890.7546万户,人口4601.9956万口,垦田5585.万顷。与20年前相比,户数增长2.5倍,人口增加5倍。这表明当时
A.高产作物广泛传播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D.户籍制度臻于完善
4.南宋风俗宝典《梦粱录》有云:"街坊以食物 、动使、冠梳、领抹、缎匹 、花朵 、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 。"在南宋都城临安府,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 ,其方式都是"歌叫关扑" 。所谓"歌叫 " ,就是用唱腔来叫卖,吆喝出来如同唱歌 。 至于 "关扑 " ,则类似于有奖促销。这反映出宋代
A.城市商业的发展 B.市民文化的丰富
C.经营模式的突破 D.音乐艺术的革新
5.清前期,政府在整个长城沿线边口开设贸易点,允许所有的蒙古部落参与贸易,长城沿线商人依托这些贸易点,开始走进蒙古草原深处,形成了清代独具特色的“旅蒙商”,并遂步建立了独特的“买卖城”。这主要缘于
A.汉蒙关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南北经济互补关系的初建
C.长城内外新政治关系的形成 D.商帮和长途贩运业的崛起
6.图1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门牌。当时颁发的门牌的主要目的是
(
[注:图中门牌系发给“费鹤云”。户主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
)
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
)
、母(六十二岁
)
、子(十九岁
)
同住。为了防止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
)
A.利于赋税征缴 B.提供平分土地依据
C.加强基层治理 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
7.1860年11月,一名清朝官员上奏以“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忘备”为至虑,倡“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之说,遂设安庆内军械所并规划建造上海机器局。此举旨在
A.加强军备,以勤远略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取彼之长,以新卫旧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下图是民国时期进步人士在江西修水乡村书写的标语 。这两幅标语
A.体现了共产党人挽救大革命的努力 B.流露出书写者对社会嬗变的消极心态
C.反映了湘赣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D.展现出湘赣民众积极投身抗战的景象
9.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 村已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材料反映出
A.二者的共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B.二者争论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
C.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
D.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0.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农村中“商人”阶级的划分和处置。这些规定旨在
分类 名称 标准 处置
第一类 商人、商业资本家或农 村工商业家 以商业收入为全部和主要来源者 按照地主、富农处理
第二类 地主、富农兼商人或商 人兼地主、富农 占有并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当地地主土地 平均值,农业收入和商业收入兼有
第三类 小商小贩 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和资本,不雇请店 员,自己从事商品流通者 按贫农处理
注:如因劳力不足而出租土地者,不得以地主论,被称为小土地出租者。
A.夺取镇压反革命运动胜利 B.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 D.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1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市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农民不离本土,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其趋向则是连成规模,成为正式都市或者成为某个城市的部分。这里居民生活的条件、方式已与多数城市居民相同,其物质消费可以用超前、丰裕来形容。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民增收 B.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转移 D.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2.被罗马征服的地区中获得自治地位的城市,由皇帝授予其居民公民权和罗马特色的宪制。享受公民权的罗马公民有一定的地位和特权,包括参与市政管理、加入罗马军团或享受罗马法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治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主要反映罗马帝国
A.难以直接控制被征服地区 B.依赖军事征服巩固统治
C.利用制度优势巩固了统治 D.国家治理的民主化趋势
13.宗教改革前,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这一运动的直接影响是
A.出现婚姻自主的新风尚 B.权力向世俗政府转移
C.举办婚礼不必进入教堂 D.推翻了天主教会统治
14.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部分非洲国家某种作物占总出口的比例(%)统计表。表格所示经济现象的形成根源于
A.非洲种植结构单一
B.非洲地理环境独特
C.世界市场发展需要
D.宗主国的殖民方式
15.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思想家赫尔德赞美德语是激情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强调德意志历史的独特性。文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德国英雄传说》《论德国古代民歌》和《德语语法》等书。这些现象折射出
A.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地区 B.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C.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展 D.德意志的统一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16.1989年,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1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1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这说明
A.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彻底失败 B.勃列日涅夫改革涉及政治领域
C.苏共的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 D.苏共党内官僚化趋势日益加剧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波斯的摩尼教、大秦的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清新的气息,推动了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20世纪初的女界"新"象
提取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寻一方静室,冲一 杯咖啡成了不少人缓解疲劳的选择,但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咖啡 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 世纪,荷兰人在印度和印尼爪哇岛广泛种植咖啡。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英国人发现投资咖啡种植利润丰厚,就在其殖民地牙买加蓝山山脉大量种植,由此逐渐形成享誉世界的“牙买 加蓝山咖啡”。拉丁美洲也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 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但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咖啡成为世界性商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进行解读。(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史料,或称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撰历史所用的材料。史料的存在形式千差万别,它的构成和分类都是很复杂的。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大体上可再分为遗址、墓葬、遗物、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四小类。史料各有特点,难以相互代替,但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图2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时的史料价值。(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应关注的基本因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