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高三12月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秦朝统一天下后,无休止的征战和大规模工程建设没有让原本六国的百姓感受到统一的实惠,甚至连关中地区的秦人也对新朝貌合神离。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该原因指的是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秦朝的暴政统治
2.在13世纪之前,英国社会中以劳役地租为主,附以少量的实物和货币地租;16世纪之后,货币地租日渐推广。其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冲击
C.封建领主的资产阶级化 D.农民两极分化的加剧
3.王守仁在《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中把“良知”解释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文中的“良知”是指
A.教条主义 B.自然规律 C.思想潮流 D.内心世界
4.在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成就中,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五禽戏 D.《伤寒杂病论》
5.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他主张 (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分权制衡 D.社会契约
6.明代是白鹿洞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发展呈现出书院与学术互动进一步深化、书院官学化倾向日益明显、书院与科举深度融合的特点。这反映了( )
A.书院教化功能逐渐削弱 B.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教育
C.科举考试制度日益僵化 D.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加强
7.1980年1月30日,美国总统卡特在国情咨文中发表声明,指出:“任何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外来势力都将被认为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手段……来反击这种企图。”美国政府的声明是针对
A.苏联挑起古巴导弹危机 B.苏联派兵入侵阿富汗
C.伊拉克军事攻占科威特 D.欧佩克实现石油国有
8.《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反映出当时
A.建筑理念深受礼制影响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
C.都城各功能区严格区分 D.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9.某税制规定: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材料反映的税制( )
①加强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改变了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③克服了隐瞒人口的现象 ④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赋税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清末新政时期,民间传言四起,“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国而举办”“新政是专与人民为难的害人之举”等言论传播尤其广泛。这种现象反映出
A.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国人有强烈的排外落后意识
C.清政府的政治威信在逐步丧失 D.新政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11.周恩来曾说:“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
12.北宋建立后,首先削减郡(府、州、军、监)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再将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另设“通判”职。这些举措旨在
A.变革地方行政体制 B.惩创五代而矫唐末之失策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建立完善的监察官吏体系
13.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探采。”这一规定( )
A.表明国民政府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B.使中国矿业摆脱了列强控制
C.表明国民政府开始谋划抗战事宜
D.促进了国民党官僚资本发展
14.1917年,俞复等留学生发起灵学会,出版《灵学丛志》,专门研究人鬼之理、仙佛之道,并称“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还受到了黎元洪等政要的支持。严复撰文说:“世间之大,现象之多,实有非科学所能作解者,何得以不合吾例,遂指为虚 ”这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得到社会认同 B.西方灵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思想解放仍然任重道远 D.北洋政府利用迷信麻痹群众
15.卫盉铭文载:西周恭王三年,矩伯付给裘卫约1300亩土地,以换取价值一百“朋”的玉器和皮裘礼服。九年卫鼎、格伯簋铭文中也有类似记载。这类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B.奴隶制土地制度受冲击
C.物物交换是贸易的主要形式 D.封建地主土地日益集中
16.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表示“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1912 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写道:“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两文书的差异体现的是
A.君主立宪目标达成 B.封建皇权思想消亡
C.民主化进程的演进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大题,5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 朕之小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 但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若允诚祈,更敦和好……降(嫁)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二十七日,朕亲自送于郊外。
——《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
史料二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 ”
——《贞观政要》
(1)史料一表明唐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什么
(2)史料二中唐太宗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你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历经千辛万苦,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今印度、已基斯坦)等国。虽然联合夹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史称“张骞凿空”,“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此后,汉朝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西域置使者校尉,驻兵屯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囊、囤固,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
——摘选自杨希义主编<中华人文自然百科·历史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宣战的每个政府都想使其政策能赢得最大多数民众的赞成:法国、德国宣称是为了保卫国土,俄国军队是“为上帝和沙皇而战”,英国士兵是“为上帝、国王和国家”而战。同时,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并在某些情形中甚至欢迎战争主张,也跟多年来使用新达尔文主义的为生存而斗争和适者生存的语言讨论国际关系有关。1914年8月的最初几个星期,2000万青年穿上军装,扛起步枪,开赴前线。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能够迅速升职,快快回家。当时军事思想家首要考虑的是迅速取得成功,对防卫方面的事务关注很少。
——据【英】詹姆斯·乔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等
材料二 最勇敢的步兵在大炮和毒气的掩护下也无法对抗坚决的防守者。防守者以他们的战壕作为屏障,利用带刺铁丝网和防毒面具,用机关枪和步枪向敌人射击。在前线的每一个战区,战斗的人们很少能找到他们所渴望的光荣感。相反,他们要面对死亡。无人区域到处是弹壳、死尸和残体。阵地战的残酷现实——潮湿、寒冷、齐腰的泥土、贪婪的虱子和以尸体为食的老鼠——与政客和将军们为这场无情屠杀的响亮辩护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战争不再是高尚的公平的事务,即便它曾经是。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夕欧洲民众接受战争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洲民众战争心理的新变化,及其对一战后欧洲战争与和平局面的影响。
20.(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未婚女子至岭南。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汉武帝发兵助东瓯人打击闽越人。公元前110年,汉将东越居民迁徙于江、淮地。公元前112年,汉军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个郡(后缩为七个郡)越人贵族多归汉,被封为列侯。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分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治理岭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无休止的征战和大规模工程建设没有让原本六国的百姓感受到统一的实惠”可知,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在于暴政统治,故选D项;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农业社会有其合理性,并不是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故排除A项;实行皇位世袭制度与秦朝灭亡没有因果联系,故排除B项;实行郡县制,控制地方,是历史进步,故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由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材料时间可知,16世纪的欧洲正值价格革命,因此导致地租形式的变化,B正确;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因此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排除A;封建领主资产阶级化以及农民两极分化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D。
3.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重新发现内心中被私欲遮蔽的“是非之心”,所以“良知”是指人们的内心世界,D项正确;教条主义是指把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当作僵死的教条,拒绝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自然规律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思想潮流不是单个人否认行为,是一定时期的思想趋势,与王守仁的思想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故D选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奠基之作,故A选项错误;《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编订,没有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故B选项错误;五禽戏是一种养生的功法,故C选项错误。
5.C
【详解】实现分权与制衡才能体现民主、平等,也是防止权力滥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故选C;天赋人权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A;B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社会契约是卢梭观点,排除D。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明朝白鹿洞书院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官学化倾向,这与政府管控有关,反映了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明代白鹿洞书院发展呈现出书院与学术互动进一步深化的特点,也即白鹿洞书院在明代仍然是重要的教育机构和学术中心,排除A项;“书院官学化”体现政府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这主要是出于控制思想的目的,而非单纯体现“重视民间教育”,排除B项;材料提及“书院与科举深度融合”,反映科举对教育的影响,不能看出科举制度僵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材料“任何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外来势力都将被认为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反映的是美苏对波斯湾地区的争夺,故选B;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美洲,与“波斯湾地区”无关,排除A;1990年伊拉克军事攻占科威特,排除C;欧佩克是亚、非、拉石油生产国为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反对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而建立的国际组织,与“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外来势力”不符,排除D。
8.A
【分析】
【详解】材料中的“各”、 “九里见方”“南北 和东西大道各九条”、“ 左右”、“前后”等可以看出宫城四周的布局比较固定有序,体现中正有序的特点,说明其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A符合题意;BCD均与材料无关。
9.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可知,该税制是两税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取代了唐前期的租庸调制,加强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①②④正确;清代的摊丁入亩克服了隐瞒人口的现象,③错误。由此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民间传言“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国而举办”“新政是专与人民为难的害人之举”,说明民众不认为新政是为了国家发展和民生幸福,可见清政府失去了在民众中的政治威信,故C项正确;关于清末新政的民间传言不能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成熟,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失去威信,并非强调国人的排外落后意识,排除B项;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就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平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各民族要反侵略,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任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据材料可知,北宋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北宋为了防止出现唐末五代藩镇割据而采取的措施,B项正确;变革地方行政体制不是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这些措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这些措施不全是监察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探采。”可分析出政府高官直接或间接拥有大量的社会生产资本,可促进国民党官僚资本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矿业的控制,排除B项;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根据材料“1917年,俞复等留学生发起灵学会,出版《灵学丛志》,专门研究人鬼之理、仙佛之道”、“还受到了黎元洪等政要的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1917年,还有留学生组织学会、出版刊物,专门研究“鬼神之说”,甚至还受到了政要们的支持,表明当时思想解放任重道远,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推翻帝制,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方灵学思想,且占据统治地位描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北洋政府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材料“矩伯付给裘卫约1300亩土地,以换取价值一百‘朋’的玉器和皮裘礼服”体现的是井田制下的土地出现了买卖现象,说明的是奴隶制土地制度受到冲击,B正确;A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的主人公是奴隶主,非封建主,D排除。故选B。
16.C
【详解】预备立宪时期,大权仍统于朝廷,清帝退位时则“将统治权公诸全国”,这体现了民主化进程的演进,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为民主共和政体而非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此时封建皇权思想仍有社会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仅是清政府颁布的文书,不能反映民众是否接受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17.(1)采取了和亲政策。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实现唐蕃和平友好交往。
(2)观点:不以武力迫使少数民族顺从。启示:应以民族平等的原则促进民族团结。
【详解】(1)民族政策:根据材料“更敦和好……降(嫁)彼吐蕃赞普”可知采取了和亲政策。
基本的出发点:结合金城公主入藏的作用可知实现唐蕃和平友好交往。
(2)观点:根据材料“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 ”可知不以武力迫使少数民族顺从。
启示:根据唐太宗的观点可知应以民族平等的原则促进民族团结。
18.(1)背景:西汉政权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和侵扰;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汉武帝积极稳定边疆等。
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原因: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经济发达;政府鼓励贸易,设置机构管理: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权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和侵扰;根据“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还包括,汉武帝积极稳定边疆等。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史称‘张骞凿空’”,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可知,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根据“北方好战民族的侵囊、囤固”可知,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根据“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经济发达;结合所学所学知识,从政治、科技等方面分析可知,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还包括,政府鼓励贸易,设置机构管理,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
19.(1)原因:政府进行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教育宣传;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政府和民众对战争的残酷性及其灾难后果缺乏准确预判。
(2)新变化:战争是残酷的,不光荣、不高尚、不公平。
影响:一战后欧洲民众反战运动走向高涨;英法等战胜国绥靖思潮盛行;由于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且凡尔赛体系矛盾重重,对一战的反思并不能真正阻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之前。
原因:根据材料“1914年宣战的每个政府都想使其政策能赢得最大多数民众的赞成:法国、德国宣称是为了保卫国土,俄国军队是‘为上帝和沙皇而战’,英国士兵是‘为上帝、国王和国家’而战。”可知,政府进行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教育宣传;根据材料“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并在某些情形中甚至欢迎战争主张,也跟多年来使用新达尔文主义的为生存而斗争和适者生存的语言讨论国际关系有关。”可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根据材料“1914年8月的最初几个星期,2000万青年穿上军装,扛起步枪,开赴前线。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能够迅速升职,快快回家。当时军事思想家首要考虑的是迅速取得成功,对防卫方面的事务关注很少。”可知,政府和民众对战争的残酷性及其灾难后果缺乏准确预判。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
新变化:根据材料“在前线的每一个战区,战斗的人们很少能找到他们所渴望的光荣感。无人区域到处是弹壳、死尸和残体。阵地战的残酷现实——潮湿、寒冷、齐腰的泥土、贪婪的虱子和以尸体为食的老鼠——与政客和将军们为这场无情屠杀的响亮辩护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战争不再是高尚的公平的事务,即便它曾经是。”可知,战争是残酷的,不光荣、不高尚、不公平。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一战后欧洲民众反战运动走向高涨、英法等战胜国绥靖思潮盛行、由于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且凡尔赛体系矛盾重重,对一战的反思并不能真正阻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等角度进行描述。
20.(1)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等级,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答出任意三点)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由材料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可得出: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等级,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可得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意义:据材料一“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汉将东越居民迁徙于江、淮地”可知,移民这一举措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劳动力和技术,加快了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汉军平定了南越国后……划分为九个郡”可知,秦汉在岭南地区设郡,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一“‘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可知,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秦汉将岭南地区纳入统治范围内,加强了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