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高三适应性训练四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高三适应性训练四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5 15:4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年级文科综合训练四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4.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5.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6.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7.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8.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到,“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B.列强试图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C.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D.列强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9.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10.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11.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12.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分权设计有明显的缺陷: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重大决定有同意权,对政府首脑有弹劾权,行政方面却无相应的对于国会的解散权;行政上府、院并立,而总统职位并未虚置,造成既非总统制,也非内阁制,导致府、院并列;民初颁布的《都督府暂行条例草案》直接赋予陆军总长及参谋总长以军政军令大权,导致统帅权归属一分为二,大总统对于军队的统帅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引发府、院矛盾,为军人干预政治提供机会和条件。
材料二 《临时约法》偏重中央政制层面的立法与行政分权,基本回避了地方制度问题。《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强化总统权力,体现出集权中央的倾向,暂时解决了独立各省事实上的分权自治的问题。衣世凯死后,地方分权趋势愈加明显。1920年代,地方自治运动高涨,一些地方开始自订宪法。在此背景下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在强调“统一”的前提下,又做出了联邦制的实际规定。先后制定颁布的几个根本法均未能妥善处置国体问题,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缺乏根本法的制度规范,国家权势重心无法形成。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天宏《军阀形象与军阀政治症结》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初年立法在分权设计上存在的重大缺陷。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期的立法缺陷进行简要评价。
14.【历史—选修3:20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者指出,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的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即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
说明:
螺旋推进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比较明显和有力,历史偶然性使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左右摇摆,上下波动,但在总体上不能使它离开前进的方向。
筛选进化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历史出现多种发展道路可供选择,其中每一条道路都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总是最优化的发展道路,它也可能是一种劣势选择,选择的是发展缓慢而又艰难的道路。
几率优选型的特点是:反映的历史必然性是丛状的,数量比较多,又没有在内力上占优势的,所以其选择主要决定于历史的偶然性。在这种类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其发展的方向是不明朗的,常常会因为某个突发的事件,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
——摘编自何成刚《论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列举至少四个与某一模式关联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指出这些史实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试卷第4页,共4页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城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材料没有体现最早,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是没办法判断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
4.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女真大贵族担任宰执,削弱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吏治腐败严重与宗室大贵族不再担任中枢高官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54年的中国。根据题干“1854”“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势力指的是太平天国政权。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这一官员认为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权应该渴望谋求得到欧洲的支持,但太平天国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政策上的独立自主性,C项正确;太平天国主张与外国通商贸易,并没有中断,排除A项;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列强的支持,排除B项;仅根据这一官员的报告描述,并不能说明列强已经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02年科考出现特殊现象,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规定禁止华北多地科举考试五年,其中包括顺天、山西等地,因此才出现这一现象,A项正确;财政危机严重与材料中的科考现象无关,排除B项;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没有导致材料中的罕见科考现象,排除C项;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不会导致科考借贡院举行、两省科考合闱,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
11.A
【详解】根据“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因此要调整策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A正确;B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要统一认识,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要联合开展国民革命,而不是扩大阶级基础,排除D。
12.B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利用关羽、岳飞等人的忠义形象来宣传抗日,团结民众抗战,体现出中共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B项正确;“开始”一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关羽、岳飞的内容并不是革命的理论,排除C项;抗战并不是要“争当英雄”,排除D项。
13.(1)主要权力赋予内阁;国家权力划分混乱;行政权与立法权制约失衡;缺乏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2)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的立法提供了经验;造成了民国前期政治上的混乱;加剧了政治资源的损耗;为军阀自立埋下了隐患。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根据所学可知,《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将主要权力赋予内阁;根据“既非总统制,也非内阁制”“府、院矛盾”得出国家权力划分混乱;根据“立法机关……无相应的……解散权”得出行政权与立法权制约失衡;根据“回避了地方制度问题”得出缺乏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根据所学可知,民国初年的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的立法提供了经验;根据“府、院矛盾”得出造成了民国前期政治上的混乱;根据“国家权势重心无法形成”得出加剧了政治资源的损耗;根据“地方自治运动高涨”得出为军阀自立埋下了隐患。
14.(1)[参考答案]方式:制定侵略方针;欺诈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
(2)[参考答案]后果: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方式:根据材料“在伪满初即制定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可知,制定侵略方针;根据材料“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可知,欺诈性宣传;根据材料“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远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可知,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根据材料“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可知,强化移民机构。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后果:结合日本向东北移民的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后果可从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的经济殖民、物资的掠夺、以战养战措施的体现、东北地区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及破坏当地农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15.螺旋推进型
史实: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汉朝: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颁布“推恩令”; 唐朝: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
历史发展趋势:中央集权在摇摆波动中不断强化。
解读:秦朝全面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发展趋势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使得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如汉代颁布推恩令和划分州部,分设刺史监察、宋朝在地方设“四监司”和通判、元朝推行的行省制度、期间虽有过汉之七国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使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和削弱。但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出台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后,基本上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分裂的条件,特别是元代的行省制使得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得到优化,明清两代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创制了督抚制度,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更有效的管辖,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自此,国家再没有出现大分裂。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发展。
筛选进化型
史实: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法家代表韩非主张法、术、势,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历史发展趋势:治国理政思想由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解读: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各家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的提出都反映历史的必然性。统治者基于富国强兵争霸兼并战争的现实利益考量,冷落儒家和其他家的思想,重视和践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改革,最终由改革最彻底秦完成了统一。完成统一后,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秦汉王朝更迭后,汉初国家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使得国家经济得到恢复,道家思想一度兴盛。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被统治者接受并把儒家思想置于独尊地位,儒家治国理政思想自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几率优选型
史实: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分开展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公元前356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公元前230-前22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历史发展趋势:秦国崛起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王朝
解读:战国时期,秦国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全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的必然性,即各地的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当时的其它的诸侯国,也都在顺应大势变法图强。楚国经过吴起改革,国力强盛,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军事力量也异常强大,都有统一的可能性,同样也代表了当时的历史必然性。秦最后完成统一,取决于秦统治者的雄才大略,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物质基础雄厚;秦赵之间赌上国运的长平之战,秦国最终取胜等诸多的因素。秦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列举四个与材料中某一模式关联的中国古代史实史实,并对这些史实反映的历史趋势进行解读。据材料“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可知,可选择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三种模型进行举例和解读。
如选择螺旋推进型,可结合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举例,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呈现出螺旋推进,可选择秦朝、汉初、汉武帝时期、唐朝、宋朝、元朝中央与地方的史实进行论证。可进行论证如下:秦朝全面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发展趋势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使得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如汉代颁布推恩令和划分州部,分设刺史监察、宋朝在地方设“四监司”和通判、元朝推行的行省制度、期间虽有过汉之七国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使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和削弱。但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出台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后,基本上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分裂的条件,特别是元代的行省制使得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得到优化,明清两代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创制了督抚制度,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更有效的管辖,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自此,国家再没有出现大分裂。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发展。
如选择筛选进化型,可结合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发展进行举例,中国古代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和秦朝选择了法家,汉初选择了黄老之学,汉武帝选择了儒家,此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可进行说明如下: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各家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的提出都反映历史的必然性。统治者基于富国强兵争霸兼并战争的现实利益考量,冷落儒家和其他家的思想,重视和践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改革,最终由改革最彻底秦完成了统一。完成统一后,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秦汉王朝更迭后,汉初国家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使得国家经济得到恢复,道家思想一度兴盛。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被统治者接受并把儒家思想置于独尊地位,儒家治国理政思想自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如选择几率优选型,可结合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减少,战国时期形成战国七雄,之后秦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的基本史实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战国时期,秦国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全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的必然性,即各地的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当时的其它的诸侯国,也都在顺应大势变法图强。楚国经过吴起改革,国力强盛,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军事力量也异常强大,都有统一的可能性,同样也代表了当时的历史必然性。秦最后完成统一,取决于秦统治者的雄才大略,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物质基础雄厚;秦赵之间赌上国运的长平之战,秦国最终取胜等诸多的因素。秦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