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5 15:45:09

文档简介

历史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鸟足神像,这件文物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
特征,也兼具了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这一文物印证了

1
a
A.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具备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D.宗教蒙昧主义思想盛行
2.春秋战国的世卿世禄制呈现多种状况,齐国的高、国二氏是周天子封予的世卿世禄,鲁、晋
线
等国及齐国在田氏当政以后,均非由周天子封予世卿世禄,而是由各诸侯国自封世卿世禄,
并且其分封主体已少见国君(诸侯),而往往是卿大夫自为。这表明
ee++++++
A.政权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政治制度呈现转型特征
C.敬天保民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D.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
3.冯友兰指出,“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结;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则是大
致可以的;至于说“中国大部分之思想统一于儒”,以及“孔子变而为神,儒家变而为儒教”,
则多有夸张,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该学者意在强调董仲舒的新儒学
A.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
B.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C.开创了经学的新时代
D.厘清了政治和学术的界限
4.陈寅恪先生指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
历史第1页(共8页)
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
种族之关系较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是
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B.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
C.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D.国家统一趋势已显现
5.宋元时期的小说叙述一些儿童自小出家为僧,还有的小孩刚出生不久便舍身寺院当“行童”。
如志怪小说《睽车志》描写村民朱三的儿子,“年十三四,佣于应天寺僧子孚房为行童”。元
传奇《李师师外传》记叙到“汴俗,凡男女生,父母爱之,必为舍身佛寺。寅怜其女,乃为
舍身宝光寺”。宋元小说的这一描述反映出宋元时期
A.市民娱乐极为丰富多彩
B.文学形式迎合统治需要
C.佛教的社会化和世俗化
D.诗歌的平民化趋势明显
6.从明朝政治制度来看,明初洪武帝取消中书省而政归六部,后来皇帝不得不设内阁大学士而
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
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表明明代内阁
A.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B.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
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7.王维德《林屋民风》描述到:“洞庭俗以商贾为生,土狭民稠,民生十七八即出贾。楚之长沙、
汉口,四方百货之凑,大都会也。地势饶食,饭稻羹鱼,苏数郡米不给,则资以食;无绫罗绸
缎文采布帛之属,山人之巨襁易东南之绢布,洞庭两山之人为多”。这反映出清代南方地区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C.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突出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8.洪仁玕认为各国兴衰与是否信奉基督教有着直接关联,提出学习并效法英美等先进的基督教
国家。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
地倡”,渴望中国也能走上富强之路,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与番人并雄”。这表明洪仁玕的
思想
A.凸显了师夷长技的观念
B.渗透着忧患和自强意识
C.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D.充斥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9.康有为认为孔子的微言大义存在于《春秋公羊传》冲中,两千年来只有他了解这一点。他编纂的猷新
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东汉以来的儒家经典统统斥为伪经,而把孔子称为改制立法的“素
王”。康有为此举意在
A.澄清思想界的错误认知
B.借助权威宣传改良思想
C.强调数亡图存的紧迫性
D.掌握传统儒学的解释权
10.匡互生在《五四运动纪实》中写道,自民国成立,环境险恶不亚于清朝末年,而所谓“革命之声”
却又“寂焉无闻”。那些受过革命教育和参与过革命运动的学生觉得“责无旁贷”,不能不有
所动作。于是“所谓轰动全国的五四运动,就因此成了一种自然的趋势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缘于社会环境的险恶状况
B.承载了辛亥革命的理想目标
C.受到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
D,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
11.194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共
产党确立与英美等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并指出“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
历史第2页(共8页)历 史
参考答案、解析、评分细则
1.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信息“文物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特征”和“兼具了良渚、仰韶、
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再结合三星堆遗址的特点可知,这件艺术杰作印证了中华大地多个区域
文明交流互融的光芒 , 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例,故 C 项。“经济文化交流”从材料信息
看不出来,故排除 A 项;国家初始形态是指贫富分化、公共权力等信息,材料不涉及这一信息,
故排除 B 项;宗教蒙昧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D 项。
2.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的世卿世禄制呈现多种状况”、“均非由周天子封予世卿世禄”以
及“往往是卿大夫自为”,这表明当时政治制度呈现转型特征,故 B 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政权
分配和血缘关系的信息,故排除 A 项;材料不涉及“敬天保民”的信息,故排除 C 项;“强化”
的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D 项。
3.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汉帝国确立思想灵魂,在客观效果上并没有
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灾难,而是保持了意识形态、正常学术之间的界限—政治的
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官方的归官方,民间的归民间,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和选择,故 D
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A、B、C 三项。
4.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只是一个表象,深层次上是文化的
碰撞与互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化和文明程度上的差异,故陈寅恪意在强
调当时的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实一胡化汉化之问
题”,不是讲“加速”,故排除 B 项;这一时期汉族已经形成,华夏认同氛围浓厚,故排除 C 项;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问题,不是讲国家统一,故排除 D 项。
5.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佛教在宋元民间势力广大,民众对佛教非常热衷,以至于将一切
美好的愿望包括希冀小儿健康成长等寄托于佛陀身上,宋代以后佛教渐近民间社会,当佛教势力
广泛深入民间以后,呈现出社会化、世俗化的特点,故 C 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排除 A、B、D 三项。
6.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材料信息可知,内阁从“参预机务”到“品位尊崇”再到“悉由票拟,阁权之
重偃然汉、唐宰辅”,这表明明代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故 C 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
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A、B、D 三项。
7.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两湖的洞庭地区商业比较发达,民众从事商业的活动较多,于是“长
沙、汉口,四方百货之凑,大都会也”,“苏数郡米不给,则资以食”以及“山人之巨襁易东南之
绢布,洞庭两山之人为多”,这反映出清代南方地区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故 D 项正确。材料涉及“百
货”、“绫罗绸缎文采布帛”以及“绢布”,故排除 A 项;材料不涉及人口增长的信息,故排除 B 项;
{#{QQABYYgEogCIAAJAABhCAQEYCkEQkBEACIoGQAAEoAABAQFABAA=}#}
区域交流不等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突出,故排除 C 项。
8. 答案:B
解析:根据信息可知,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基督教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并“渴望中国也能走上富
强之路,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以实现“与番人并雄”,这表明洪仁玕的思想渗透着忧患和自强意识,
故 B 项正确。材料涉及到了“扩充其制,精巧其技”,但是“凸显了”的表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故排除 A 项;“度势行法”不能理解为依法治国思想,故排除 C 项;“提出学习并效法英美等先进
的基督教国家”不能说充斥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故排除 D 项。
9.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康有为认为,只有他理解孔子的微言大义,据此他“编纂的《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把东汉以来的儒家经典统统斥为伪经”,而东汉以来的儒家经典是清朝的正统思想,
这一以来,康有为就可以假借孔子的名义推行变法,故康有为此举意在借助权威宣传改良思想,
故 B 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A、C、D 三项。
10. 答案:C
解析:据材料 , 民国成立以来险恶环境下“革命之声”“寂焉无闻”,使得“那些受过革命教育和
参与过革命运动的学生觉得‘责无旁贷’,不能不有所动作”,这促使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据此可知,
青年学生因受到革命思想和教育及革命运动的洗礼,承担了发起五四运动的时代使命,故答案为
C 项。据上述分析,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不是材料揭示的五四运动发生的主因,排除 A 项;材料
主旨是揭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其斗争目标,也不是其影响,排除 B、D 两项。
1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而且对于国际反
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发挥了引领作用,故选 C 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已经提出,故排除 A 项;1938 年 10 月,随着广州和武汉的沦陷,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
段,而题干的时间信息是“1941 年 12 月 9 日”,故排除 B 项;解决了国共两党之间矛盾与事实不
符,故排除 D 项。
1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只要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愿意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我们一律欢迎。不建立
外交关系,做生意也好。不做生意,一般往来也好”表达了中国愿与巴西等拉美国家建立外交关
系、做生意和友好交往的意愿。但考虑到当时拉美国家受到美国干涉、国际环境和拉美国家自身
处境,要求拉美国家与中国立即建交不符合现实的情况,双方可以进行经济文化往来和民间交往,
故 D 项正确,排除 C 项。A、B 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
13.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曲线图的信息可知,从 1979 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机制和在科
技支持下的化肥生产不断攀升,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正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此
可知,改革开放时期农业发展深受政策和科技影响,故 C 项正确。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农业发展
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说“得益于”,故排除 A 项;根据题干的图示信息可知,农产品价格的“回
落”的表述错误,故排除 B 项;工业化发展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取决于”的表述过于绝对,
故排除 D 项。
14.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从 1980 年到 1985 年,湖北的全民企业劳动生产效率、资金利率
以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这反映出经济
改革释放活力,故 B 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A、C、D 三项。
{#{QQABYYgEogCIAAJAABhCAQEYCkEQkBEACIoGQAAEoAABAQFABAA=}#}
15.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从被征服地区收集了……的图书”、“曼苏尔收到了拜占庭皇帝应他的请求”
以及“对拜占庭的战争中得到了大批希腊图书”等可知判定这一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再结合相关
的基础知识,据此可知,该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故 D 项正确。“二元政治权力”不符
合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史实,故排除 A 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欧洲国家的特征,故排除 B 项“;泛
希腊”的表述过于夸张,故排除 C 项;
16.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从 17 世纪末期到 1765 年,英国对于印花棉布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以及“技
术变革是对市场扩展的长期反应”,再结合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前的时代背景,据此可知,英国消
费能力的提升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故 D 项正确。根据“技术变革是对市场扩展的长期反应”
不能说“迟滞了”,故排除 A 项;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英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海外殖民地扩大的
信息,故排除 B 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 19 世纪中期,与题干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 C 项。
17.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保障各国人民……利益”以及“避免……纠
纷”,在结合 1885 年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议定书的签订旨在协调列强争夺刚果矛盾,故 B 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协调国与国关系的信息,不是践行“有效占领”,故排除 A 项;材料的信息不能确
定英国霸主地位的信息,故排除 C 项;协调列强之间的关系不等于消弭非洲人民反抗意识,故排
除 D 项。
18.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加快住房和医疗、教育设施的建设”“一些牧民……转为农耕或进入城市”“改变
了哈萨克斯坦的人口结构”可知苏联的社会面貌得到了改善,故 B 项正确。“突破了旧的经济发
展模式”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各行业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 C 项;材料强
调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未体现社会凝聚力的相关情况,故排除 D 项。
19. 答案:B
解析:据表格可知,联合国系统的国际组织日益增多,涉及内容日益广泛,所在位置也日益增多,
这反映出国际协调机制更加完善,故 B 项正确。表格中的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无法体现世界贸易
自由化趋势,故排除 A 项;表格中的组织均为国际性或全球性组织,无法体现区域一体化或两极
对峙,故排除 C、D 项。
20.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美国大使在世界 1/3 的国家开展活动,而美国特种作战人员却在 3/4 的国家开展活动”
可知美国希望通过军事活动强化其超级大国地位,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特种作战
人员并不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而开展的活动,故排除 B 项;美国希望建立的是单级霸权世
界,“规范全球的治理体系”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 C 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故排除 D 项。
21. 答案:(1)基本内涵:讲求“夷夏之辨”;遵从西周礼乐文化标准;突出大一统的观念;强调兼容并包。
(4 分,任答 2 点即可)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和政治急遽变革;民族交融不断发展。(4 分)
(2)变化:少数民族接受大一统思想;少数民族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民族迁徙较为频繁;中华文明
的统一性加强。(4 分,任答 2 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
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 分,任答 2 点即可)
22. 答案:(1)相同点:维护国家主权;建立近代海军;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不同点:魏源:以远超
越当时水平的战略眼光,寻求海防战略。李鸿章: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用有限的资源逐步建立
新式海军。郑观应:政府力量和民间商业活力结合。(9 分)
(2)提升了国人海权意识;推动了近代洋务海军建设;增强了清朝海军实力;为后世海军建设提供
{#{QQABYYgEogCIAAJAABhCAQEYCkEQkBEACIoGQAAEoAABAQFABAA=}#}
借鉴。(7 分)
23. 答案:论题:法国大革命呈现出两面性特征。(2 分)
阐述:18 世纪以来,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要求改革
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法国爆发
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在大革命期间,将自由、平等和法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呈
现出明显的革命性、进步性,法国大革命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在
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由于当时法国内外环境的影响,逐步推行了一系列激进
措施,诸如限价法令、恐怖法令以及国民总动员等,在将大革命推向高潮的同时,也破坏了资
本主义的自由秩序,影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常发展。(8 分)
总之,法国大革命由于其特殊的时代环境,以及社会矛盾变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了
革命性和激进性两方面,对法国和欧洲乃至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分)
(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24. 答案:(1)发展状况: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4 分)原因:信息技
术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知识经济的推动。(6 分)
(2)影响:巩固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开拓了国外市场,扩大了对外贸易;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
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6 分,任答 3 点即可)
{#{QQABYYgEogCIAAJAABhCAQEYCkEQkBEACIoGQAAEoAABA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