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复习-盐类的水解
一、单选题
1.(2023·浙江·校联考二模)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实验室中常见的物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测定等浓度的溶液和溶液的pH 溶液的pH较大 非金属性是
B 将溶液和溶液分别加入到溶液中 均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和溶液均可使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C 将稀苯酚溶液逐滴加入加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中至过量 溶液红色褪去但无气泡产生 (苯酚)
D 向少量溶液加入一小块打磨过的镁条,观察实验现象 产生气泡 该气体主要是
A.A B.B C.C D.D
2.(2023·湖南衡阳·衡阳市八中校考三模)某研究小组利用电位滴定法研究盐酸滴加亚磷酸钠溶液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得到电极电位U和溶液pH随盐酸滴加的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①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在化学计量点附近,被测离子浓度发生突跃,指示电极电位也发生了突跃,进而确定滴定终点。②亚磷酸是二元弱酸,其电离常数分别是,]
A.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和,
B.第二次电极电位突跃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C.c点对应的溶液中可能存在:
D.水的电离程度:a>b
3.(2023·四川成都·成都七中校考模拟预测)时,向柠檬酸三钠溶液中滴加的盐酸,用电导率仪测得滴加盐酸体积与溶液电导率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柠檬酸(分子式为,其结构简式为)属于三元弱酸,其电离平衡常数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时溶液中的数量级为
B.b点溶液显酸性
C.c点溶液满足:
D.时,溶液满足:
4.(2023春·四川凉山·高三宁南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平衡后压缩容器体积 混合气体颜色变深 加压后平衡逆向移动
B 用导线连接铁片和锌片,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溶液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利用牺牲阳极法,铁被保护
C 相同温度下,测定等浓度溶液、溶液的 前者大 酸性:
D 向50mL0.1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2mL0.1mol·L-1NaI溶液,充分反应后向混合溶液中滴加几滴溶液 溶液变红 FeCl3溶液与NaI溶液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5.(2023·浙江台州·统考二模)某酸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药物成分,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各种微粒形态与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为7.3~7.4,则用药后血液中该成分的微粒形态以为主
B.将溶液逐滴滴入溶液中至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C.仅获知a、b两点的横坐标即可算出
D.时,
6.(2023春·宁夏银川·高三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用2mol/L的NaOH溶液滴定pH=5的HCN溶液100mL至中性,此时溶液体积为200mL,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Na+)>c(CN-)>c ( OH-)>c (H+)
B. c (CN-)>c (Na+)>c (H+)>c ( OH-)
C. c (Na+) + c (CN-) = 2mol/L
D. c (Na+)= c (CN-) + c (HCN)
7.(2023·安徽蚌埠·统考三模)百里酚蓝(以下记为H2A)是一种有机弱酸,结构如图1所示,其电离平衡可表示为:
25°C时0.1 mol·L-1溶液中,H2A、HA-、A2-的分布分数 δ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已知: δ(A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原因是酚羟基发生了变化
B.δ(HA-)=
C.pH=7.0:c(HA-) >c(A2-) >c(H2A) >c(H+) =c(OH- )
D.NaOH 滴定CH3COOH,可用H2A作指示剂,溶液由红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内不复原即为滴定终点
8.(2023春·浙江杭州·高三统考期中)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灼热的木炭伸入浓硝酸中,木炭燃烧,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木炭和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了和
B 向悬浊液中加浓溶液,沉淀溶解 主要原因是铵根水解显酸性、中和促进反应
C 向含有等物质的量和的混酸稀溶液加入过量铜粉,生成气体,溶液变蓝色 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是和
D 将Al粉加入强碱性的溶液,微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在强碱性溶液中无氧化性
A.A B.B C.C D.D
9.(2023春·山东聊城·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已知:酸度。常温下,向丙酸中滴加的NaOH溶液,溶液AG与滴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a、b、c、d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c点
B.初始时,丙酸的电离度为
C.c点溶液中
D.d点溶液中
10.(2023·广东汕头·金山中学校考一模)将Cl2缓慢通入1L0.1mol·L-1Na2CO3溶液中,反应过程中无CO2逸出,用数字传感器测得溶液中pH与c(HClO)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Ka1(H2CO3)=10-6.3,Ka2(H2CO3)=10-10.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表示溶液中pH的变化
B.整个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
C.a点溶液中:c(H+)=2c()+c()+c(OH-)
D.pH=10.3时:c(Na+)>3c()+2c(ClO-)+c(HClO)
11.(2023秋·四川眉山·高三统考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有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将NO2球分别浸泡在冰水、热水中 浸在热水中的NO2球红棕色加深,冰水中变浅 2NO2N2O4ΔH<0,升高温度平衡向左吸热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B 向5mL0.1mol/LK2Cr2O7溶液中加少量NaOH 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 OH-+H+=H2O,H+浓度减小,平衡+H2O2+2H+右移
C 向2mL0.1mol/LAgNO3溶液中滴3~5滴0.1mol/LNaCl溶液,稍后再向其中滴加0.1mol/LKI溶液 刚开始有白色沉淀产生,稍后出现黄色沉淀 相同温度下:Ksp(AgI)D 向2mL1mol/LFeCl3溶液中滴入几滴浓盐酸 溶液颜色变浅 H+浓度增大,Fe3++3H2OFe(OH)3+3H+平衡左移,抑制Fe3+的水解
A.A B.B C.C D.D
12.(2023秋·浙江杭州·高三期末)25℃时,将HCl气体缓慢通入0.1 mol/L的氨水中,溶液的pH、 体系中微粒浓度的对数值(lgc) 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t=]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25℃时, 的水解平衡常数为10-9.25
B.P2所示溶液: c ()>100c (NH3·H2O)
C.t=0.5时,c ()+c (H+)D.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P3>P2>P1
13.(2023秋·浙江杭州·高三期末)类比法是一种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类比”合理的是
A.MgCl2溶液在空气中蒸干得到MgO固体,则SrCl2溶液在空气中蒸干得到SrO固体
B.Fe3O4与盐酸反应生成Fe2+和Fe3+, 则Fe3S4也可与盐酸反应生成Fe2+和Fe3+
C.CuS与O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uO,则HgS与O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HgO
D.CO2是直线型分子, 则COS也是直线型分子
14.(2023·湖北黄冈·黄冈中学校考二模)电位滴定是利用溶液电位突变指示终点的滴定法。在化学计量点附近,被测离子浓度发生突跃,指示电极电位(ERC)也产生了突跃,进而确定滴定终点的位置。常温下,用cmol/L盐酸标准溶液测定VmL某纯碱样品溶液中NaHCO3的含量(其它杂质不参与反应),电位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程度:c>b>a
B.a点溶液中存在关系:c(Na+)+c(H+)=c(OH-)+c(CO)+c(HCO)+c(Cl-)
C.VmL该纯碱样品溶液中含有NaHCO3的质量为0.084cg
D.c点指示的是第二滴定终点,b到c过程中存在c(Na+)<c(Cl-)
二、非选择题
15.(2022春·江西上饶·高三校考开学考试)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25°C时,pH试纸测得0.1 mol/L醋酸溶液的pH约为3,则估算出醋酸的电离常数约为 ; 向10 mL此溶液中加水稀释的值将 (填“增大”、“减小”或“无法确定”)
(2)常温下,已知H2A为二元弱酸,溶液M由20 mLl mol·L-1NaHA溶液与20 mL 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而得,则溶液M的pH 7(填“>”“<”或“=”), 溶液M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c(A2-)+c(HA-)+c(OH-)=c(Na+ )+c(H+)
B.c(HA-)+c(H2A)+c(H+)=c(OH-)
C. c(A2-)+c(HA-)+c(H2A)=lmol·L-l
D.c(Na+)> c(A2-)> c(OH-)>c(H+)
16.(2021秋·云南楚雄·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物质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25℃时,求下列溶液的pH。
①0.05mol/L的H2SO4溶液,其pH为 。
②pH=11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 。
③pH=4的醋酸溶液和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pH 7(填“>”“<”“=”)。
(2)25℃时,将amol/L氨水与0.01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H)=c(Cl﹣),则溶液显 (填“酸”“碱”或“中”)性。
(3)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产生的现象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
(4)不断加热FeCl3溶液蒸干其水分并灼烧,得到的固体是 。
(5)常温下,0.1mol/L的盐酸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氢离子浓度为 。
(6)明矾是常用的一种净水剂,用离子方程式和相应的文字叙述解释其净水的原理: 。
(7)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用离子方程式和相应的文字叙述解释)。
(8)铵盐是重要的化肥,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 。
17.(2021秋·吉林长春·高三校考期中)I.84消毒液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成分是NaCl和NaClO。
资料:HClO的电离常数为Ka=4.7×10-8;H2CO3的电离常数为Ka1=4.3×10-7,Ka2=5.6×10-11;HClO的氧化性和杀菌消毒效果强于ClO-。
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都是重要的消毒剂。某实验小组同学围绕“84消毒液能否与医用酒精混合使用”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分别取40 mL 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混合均匀,并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溶液温度由20℃升高至23℃,并产生大量气泡,略有刺激性气味,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Ⅱ 分别取40 mL医用酒精和蒸馏水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至23℃ 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Ⅲ 分别取_______mL 84消毒液和蒸馏水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至23℃ 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略有刺激性气味
(1)84消毒液溶液呈 (填“酸性”或“碱性”)。
(2)实验Ⅲ中应分别取 mL 84消毒液和蒸馏水混合均匀。
(3)由实验现象推断,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 (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
(4)84消毒液可由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制得。为了防止消毒液在存储过程中失效,通常要在84消毒液中残余一定量的NaOH,请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NaOH的作用:(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
II.室温时,向100 mL 0.1 mol·L-1HCl溶液中滴加0.1 mol·L-1氨水,得到溶液pH与氨水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5)试分析图中a、b、c、d四个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 ;
(6)在b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7)写出a点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结果(不能近似计算):c(Cl-)- c(NH)=
(8)25℃时, 同浓度的下列溶液:①HCl;②NH4Cl;③Na2CO3;④NaHCO3,其中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18.(2019秋·四川德阳·高三什邡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已知在25℃时,醋酸、次氯酸、碳酸和亚硫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
醋酸K=1.75×10-5 次氯酸K=2.95×10-8
碳酸K1=4.30×10-7 K2=5.61×10-11 亚硫酸K1=1.54×10-2 K2=1.02×10-7
(1)写出碳酸的第一级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1= 。
(2)常温下,等浓度的CH3COONa、NaClO、Na2CO3和Na2SO3溶液中碱性最强的是 ,某浓度次氯酸钠钠溶液的pH为9,则由水电离出的c(H+)= 。
(3)室温下向10 mL pH=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减少
B.溶液中不变
C.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H+)亦增大
D.再加入10 mL pH=11的NaOH溶液,混合液pH=7
(4)常温下,pH为8.4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OH-=HCO
b.向亚硫酸钠溶液中通CO2:2 SO+CO2+H2O=2HSO+CO
c.少量CO2通入次氯酸钠溶液中:CO2+H2O+ClO-=HCO+HClO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Na2CO3溶液的pH较大,说明水解程度:,酸性:,但是不能由此得出非金属性S>C的结论,因为比较非金属性强弱,要比较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S和C对应的酸应为H2SO4和H2CO3,A错误;
B.存在水解平衡,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铝,Al3+结合OH-生成Al(OH)3沉淀,使得OH-浓度减小,水解平衡正向移动;加入CaCl2,Ca2+结合碳酸根离子生成CaCO3沉淀,碳酸根浓度减小,水解平衡逆向移动,B错误;
C.将稀苯酚溶液逐滴加入加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中至过量,发生反应,溶液红色褪去但无气泡产生,由此可得酸性:H2CO3>苯酚>,则Ka1(H2CO3)>Ka(苯酚)>Ka2(H2CO3),C正确;
D.向少量 NaHCO3溶液加入一小块打磨过的镁条,镁和碳酸氢根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生成H2,D错误;
故选C。
2.C
【分析】亚磷酸钠与盐酸反应:Na2HPO3+HCl=NaH2PO3+NaCl,继续加入盐酸,NaH2PO3+HCl=NaCl+H3PO3,根据图像可知,从开始到a点发生Na2HPO3+HCl=NaH2PO3+NaCl,从a点到b点发生NaH2PO3+HCl=NaCl+H3PO3,据此分析;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a点对应溶质为NaH2PO3、NaCl,H2PO的电离平衡常数Ka2=10-6.7,H2PO水解平衡常数Kh==10-12.6<Ka2,H2PO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即pH<7,故A说法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发生第二次突跃的反应是NaH2PO3+HCl=NaCl+H3PO3,故B说法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c点对应溶质为NaH2PO3、NaCl、H3PO3,根据电荷守恒有:c(H+)+c(Na+)=c(OH-)+c(H2PO)+2c(HPO)+c(Cl-),故C说法错误;
D.b溶质为NaCl、H3PO3,溶液显酸性,a点溶质为NaH2PO3、NaCl,根据A选项分析,a点溶液显酸性,b点溶液酸性强于a点,因此水的电离程度a>b;故D说法正确;
答案为C。
3.D
【详解】A.柠檬酸的,柠檬酸三钠的,a点为柠檬酸三钠溶液,,,则溶液中数量级为,选项A正确;
B.b点为和的混合溶液,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水解平衡常数,的电离大于的水解,溶液显酸性,选项B正确;
C.c点为和的混合溶液,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溶液满足:,,则,选项C正确;
D. 由题意可得,·==,则=,时,溶液中,则,故,则溶液满足:,D错误;
答案选D。
4.B
【详解】A.加压后该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变深的原因:容器体积减小,NO2浓度增大使混合气体颜色变深,A错误;
B.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无Fe2+生成,反应中Zn失去电子,Zn比Fe活泼,利用牺牲阳极法,铁被保护,B正确;
C.pH比较NaClO溶液>CH3COONa溶液,形成的盐的碱性越大,对应的酸越弱,所以酸性HClOD.2Fe3++2I-2Fe2++I2,反应中n(Fe3+)=n(I-),从题目中的FeCl3、NaI体积、浓度判断FeCl3过量,FeCl3有剩余,加KSCN变红,所以该现象不能说明反应可逆,D错误;
故选B。
5.C
【详解】A.由图可知,人体血液pH为7.3~7.4之间时,用药后血液中该成分的微粒形态以H3R为主,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H3R溶液中至pH=11时,发生的反应为H3R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KH2R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3R+OH—=H2R—+H2O,故B错误;
C.设a点、b点溶液pH分别为x和y,b点HR2—的浓度为z,由图可知,a点时,溶液中H2R—的浓度与HR2—的浓度相等,则H3R的电离常数Ka2== c(H+)=10—x,b点时,溶液中H2R—的浓度与R3—的浓度相等,溶液pH为y,则溶液中H2R—的浓度为,H3R的电离常数Ka3===10x—2y,所以仅获知a、b两点的横坐标即可算出Ka3,故C正确;
D.由图可知,溶液pH=14时,溶液中H2R—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则溶液中H2R—的浓度不可能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溶液呈中性,则c( OH-)=c(H+),由电荷守恒可知,c(Na+)=c(CN-),故A错误;
B.由A分析知,c( OH-)=c(H+),c(Na+)=c(CN-),故B错误;
C.由A分析知,c(Na+)=c(CN-),,则c (Na+) + c (CN-) = 2mol/L,故C正确;
D.由A分析知,c(Na+)=c(CN-),c (Na+)< c (CN-) + c (HCN) ,故D错误;
故选C。
7.D
【分析】随着pH的增大,HA-在增大,H2A在减小,随着pH的进一步增大,则HA-在减小,A2-在增大,以此解题。
【详解】A.根据结构可知,百里酚蓝为二元弱酸,其中酚羟基更加难以电离,根据信息可知,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原因是酚羟基发生了变化,A正确;
B.根据 可知,,,将其代入,B正确;
C.根据分析结合图示可知,pH=7.0:c(HA-) >c(A2-) >c(H2A) >c(H+) =c(OH- ),C正确;
D.滴定终点为醋酸钠溶液,溶液显碱性,根据题给信息可知,此时溶液应该橙色变蓝色,D错误;
故选D。
8.C
【详解】A.将灼热的木炭伸入浓硝酸中,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碳、水,A错误;
B.向悬浊液中加浓溶液,铵根与溶解平衡产生的OH-反应,促进溶解正向移动,沉淀溶解,B错误;
C.含有等物质的量和的混酸中H+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加入过量铜粉,发生离子反应:,硝酸根过量,则溶质为和,C正确;
D.将Al粉加入强碱性的溶液,微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为NH3,硝酸根离子中的N元素降价,表现氧化性,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A.该过程中水电离程度由小到大,然后再变小,根据曲线对应数据可知,a、b点溶液酸过量水的电离受到抑制,c点水的电离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到达d点时溶液AG<0且保持不变,说明碱过量,水的电离受到抑制,则水的电离c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A项正确;
B.a点,,,则,根据丙酸电离常数表达式可知,,则,又,则,解得,B项正确;
C.c点溶液呈中性,,根据电荷守恒,则,因此,C项正确;
D.若丙酸起始浓度c=1,d点溶液中溶质为和NaOH,此时二者浓度相等,则存在物料守恒,D项错误;
故选D。
10.C
【分析】由于0.1mol·L-1Na2CO3溶液可发生水解,溶液显碱性,通入Cl2后,生成NaHCO3、NaClO、NaCl,水解程度减小,溶液碱性减弱,且随着Cl2的通入,溶液中HCl和HClO增多,酸性增强,据此解答。
【详解】A.由分析可知,随着Cl2的通入,溶液酸性增强,pH逐渐减小,则曲线①表示溶液中pH的变化,故A正确;
B.随着Cl2的通入,溶液中溶质的变化为Na2CO3 NaHCO3、NaClO、NaCl NaCl、HCl、HClO、H2CO3,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故B正确;
C.通入Cl2后,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2c()+c()+c(ClO-)+c(Cl-)+c(OH-),由图中a点时通入的Cl2为0.10mol,根据物料守恒有:c(Na+)=c(ClO-)+c(Cl-)+c(HCO),联立两式可得:c(H+)+ c(HCO)=2c()+c()+c(OH-),故C错误;
D.pH=10.3时:结合=10-10.3,可知c()=c(),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2c()+c()+c(ClO-)+c(Cl-)+c(OH-),Cl2在水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生成HClO、ClO-、Cl-,存在c(Cl-)=c(HClO)+c(ClO-),可得c(H+)- c(OH-)=2c()+c()+c(ClO-)+c(Cl-)- c(Na+)=3c()+2c(ClO-)+c(HClO)- c(Na+)<0,即有c(Na+)>3c()+2c(ClO-)+c(HClO),故D正确;
答案选C。
11.C
【详解】A.将NO2球浸泡在冰水和热水中,热水中红棕色明显加深,可知升高温度2NO2(g) N2O4逆向移动,则2NO2(g) N2O4(g)ΔH<0,故A正确;
B.加少量NaOH则氢离子浓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浓度增大,浓度减小,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故B正确;
C.向盛有2ml 0.1mol/L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3~5滴0.1mol/L NaCl溶液,先有白色AgCl沉淀生成,溶液中还有大量Ag+剩余,再向其中滴加0.1mol/L KI溶液,剩余的Ag+与I-结合产生黄色沉淀AgI,并非沉淀转化,故不能得出Ksp(AgCl)>Ksp(AgI),故C错误;
D.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滴加盐酸后H+浓度增大,平衡向氢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Fe(OH)3的量减少,溶液颜色变浅,故D正确;
故选C。
12.C
【分析】由图可知,P1时溶液为氯化铵和一水合氨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铵根离子和一水合氨的浓度相同、pH为9.25,则氨水的电离常数Kb==c (OH—)= 10—4.75,P2时溶液为氯化铵和一水合氨的混合溶液,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溶液呈中性,P3时氨水和氯化氢气体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铵,溶液呈酸性。
【详解】A.由分析可知,氨水的电离常数Kb=10—4.75,则铵根离子的水解常数Kh===10-9.25,故A正确;
B.由图可知,P2时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溶液pH=7,溶液中==102.25,则溶液中c ()>100c (NH3·H2O),故B正确;
C.由图可知,t =0.5时溶质为等浓度的氯化铵和一水合氨的混合物,溶液呈碱性说明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大于铵根离子水解程度,则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大于一水合氨的浓度,由电荷守恒c ()+c (H+)=c (Cl—)+c (OH-)可知,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 ()+c (H+)>c (NH3·H2O)+c (OH—),故C错误;
D.氨水在溶液中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抑制水的电离,铵根离子在溶液中水解促进水的电离,由分析可知,P1、P2、P3时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依次增大,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增大,故D正确;
故选C。
13.D
【详解】A.MgCl2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盐酸,因此MgCl2溶液在空气中蒸干得到MgO固体,Sr(OH)2是强碱,SrCl2不发生水解,因此SrCl2溶液在空气中蒸干得到SrCl2固体,故A错误;
B.Fe3O4与盐酸反应生成Fe2+和Fe3+, 由于硫离子具有还原性,因此Fe3S4也可与盐酸反应生成Fe2+和硫化氢,故B错误;
C.HgS与O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Hg和SO2,故C错误;
D.CO2是直线型分子, COS与CO2是等电子体,则COS也是直线型分子,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4.C
【分析】a点为第一个终点发生反应为:Na2CO3+HCl=NaCl+NaHCO3,c点为第二个终点:NaHCO3+HCl=NaCl+CO2↑+H2O。
【详解】A.a点的成分为NaCl和NaHCO3。相比a点,b点加入更多盐酸, NaHCO减少,b点成分为NaCl和NaHCO3。c点成分为NaCl。NaHCO3弱酸盐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a>b>c,A项错误;
B.a点的成分为NaCl、NaHCO3,存在电荷守恒为c(Na+)+c(H+)=c(OH-)+2c(CO)+c(HCO)+c(Cl-),B项错误;
C.Na2CO3转变为NaHCO3消耗盐酸2.9mL,而总共消耗盐酸6.8mL,所以纯碱中NaHCO3消耗盐酸为6.8-2.9×2=1mL。所以n(NaHCO3)=n(HCl)=10-3cmol,得m(NaHCO3)= n(NaHCO3)M(NaHCO3)=84×10-3cg=0.084cg,C项正确;
D.b点的成分为NaCl、NaHCO3,而c点成分为NaCl,所以b到c的过程中c(Na+)>c(Cl-),D项错误;
故选C。
15.(1) 10-5 增大
(2) > D
【详解】(1)25℃时,pH试纸测得0.1 mol/L醋酸溶液的pH约为3,则c(H+)=10-3 mol/L,所以醋酸的电离常数K=;
向10 mL该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c(H+)、c(CH3COOH)都减小,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导致c(H+)有所增加,而c(CH3COOH)进一步减小,即c(CH3COOH)减小的倍数大于c(H+),故稀释后溶液中增大;
(2)常温下,已知H2A为二元弱酸,溶液M由20 mL1 mol·L-1NaHA溶液与20 mL1 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而得,二者恰好反应产生Na2A,该盐是强碱弱酸盐,A2-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最终达到平衡时溶液中c(OH-)>c(H+),溶液显碱性,故所得溶液M的pH>7;
A.根据电荷守恒可得:2c(A2-)+c(HA-)+c(OH-)=c(Na+)+c(H+),A错误;
B.根据质子守恒可得:c(HA-)+2c(H2A)+c(H+)=c(OH-),B错误;
C.混合后体积为原来两倍,根据元素守恒可得c(A2-)+c(HA-)+c(H2A)=0.5 mol·L-1,C错误;
D.M溶液为Na2A,根据盐的组成可知c(Na+)>c(A2-);A2-发生水解反应,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最终达到平衡时溶液中c(OH-)>c(H+),但盐的水解程度是微弱的,主要以盐电离产生的离子存在,盐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c(A2-)远大于水解产生的c(OH-),故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A2-)>c(OH-)>c(H+),D正确;
故选D。
16.(1) 1 10 <
(2)中
(3) 有红褐色沉淀和气泡产生
(4)Fe2O3
(5)10-13
(6),Al(OH)3是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杂质
(7),喷出大量CO2及泡沫粘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目的
(8)c(Cl-)>c(NH)>c(H+)>c(OH-)
【详解】(1)①0.05mol/L的H2SO4溶液中c(H+)=0.1mol/L,其pH为1。
②pH=11的NaOH溶液,c(OH-)=10-3mol/L;加水稀释10倍,c(OH-)=10-4mol/L、c(H+)=10-10mol/L,其pH为10。
③pH=4的醋酸溶液和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醋酸有剩余,混合后的pH<7。
(2)25℃时,将amol/L氨水与0.01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根据电荷守恒c(NH)+ c(H+)=c(Cl﹣)+ c(OH-),溶液中c(NH)=c(Cl﹣),则c(H+)=c(OH-),溶液显中性。
(3)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现象为有红褐色沉淀和气泡产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加热促进FeCl3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不断加热FeCl3溶液蒸干其水分并灼烧,得到的固体是Fe2O3;
(5)常温下,0.1mol/L的盐酸溶液中,c(H+)=0.1mol/L,由水电离出来氢离子浓度为10-13;
(6),Al(OH)3是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杂质,所以明矾常用于净水。
(7)泡沫灭火器是硫酸铝和碳酸氢钠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喷出大量CO2及泡沫粘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目的。
(8)NH4Cl是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溶液呈酸性,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Cl-)>c(NH)>c(H+)>c(OH-)。
17.(1)碱性
(2)40
(3)不能
(4)Cl2与NaOH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得到的84消毒液有效成分是NaClO,该盐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ClO +H2OOH +HClO,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最终达到平衡时,溶液中c(OH-)>c(H+),溶液显碱性。向其中加入NaOH使c(OH )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使c(HClO)减小,HClO分解速率减慢,因此消毒液更稳定,所以为了防止消毒液在存储过程中失效,通常要在84消毒液中残余一定量的NaOH;
(5)a
(6)c()=c(Cl-)> c(H+)=c(OH-)
(7)(10-6-10-8)mol/L
(8)③④②①
【详解】(1)“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NaClO),次氯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次氯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
(2)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因此实验III要取40 mL84消毒液和蒸馏水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至23℃,然后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与上面的两个实验进行对比;答案为40;
(3)由实验现象推断,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故不能混合使用;答案为不能;
(4)Cl2与NaOH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得到的84消毒液有效成分是NaClO,该盐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ClO +H2OOH +HClO,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最终达到平衡时,溶液中c(OH-)>c(H+),溶液显碱性。向其中加入NaOH使c(OH )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使c(HClO)减小,HClO分解速率减慢,因此消毒液更稳定,所以为了防止消毒液在存储过程中失效,通常要在84消毒液中残余一定量的NaOH;
(5)室温时,向100 mL 0.1 mol·L-1HCl溶液中滴加0.1 mol·L-1氨水,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a、b、c、d四个点分别为完全中和生成氯化铵,氯化铵为强酸弱碱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过了a点后碱过量均抑制水的电离,且氨过量越多抑制程度越大,故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a;
(6)在b点,溶液呈中性c(H+)=c(OH-),盐酸和氨水完全中和后氨水略过量,为氯化铵和一水合氨的混合溶液,根据电荷守恒有c()+ c(H+)=c(Cl-)+ c(OH-),故c()=c(Cl-),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c()=c(Cl-)> c(H+)=c(OH-);
(7)a点混合溶液中pH=6,c(H+)=10-6mol/L,c(OH-)=10-8mol/L,根据电荷守恒有c()+ c(H+)=c(Cl-)+ c(OH-),故c(Cl-)- c(NH)= c(H+)- c(OH-)=10-6mol/L-10-8mol/L=(10-6-10-8)mol/L;
(8)①
①HCl为强酸,完全电离,pH小于7;②NH4Cl溶液中,铵离子水解,溶液显示酸性,pH小于7,但水解是微弱的,pH大于同浓度的盐酸的pH;③Na2CO3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示碱性,溶液pH>7;④NaHCO3,碳酸氢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示碱性,溶液pH>7,但水解程度小于同浓度的Na2CO3溶液,pH小于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根据以上分析,可知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③④②①。
18.(1)
(2) Na2CO3 10-5mol/L
(3)B
(4)Na+>>OH->CO>H+
(5)c
【解析】(1)
由可知,碳酸的第一级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1=;
(2)
由物质的电离常数可知,酸性:CH3COOH>>HClO>;酸性越弱对应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则常温下,等浓度的CH3COONa、NaClO、Na2CO3和Na2SO3溶液中碱性最强的是Na2CO3,某浓度次氯酸钠钠溶液的pH为9,次氯酸根离子则由水电离出的c(H+)等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pOH=5,故浓度为10-5mol/L;
(3)
A.加水稀释促进醋酸的电离,导致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增加,A错误;
B.溶液中=不变,B正确;
C.加水稀释后,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由于溶液变稀导致c(H+)减小,C错误;
D.10 mL pH=3的醋酸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浓度为10-3mol/L,醋酸为弱酸其浓度大于10-3mol/L,再加入10 mL pH=11的NaOH溶液,醋酸过量,溶液显酸性,混合液pH<7,D错误;
故选B;
(4)
常温下,pH为8.4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为碳酸氢钠,碳酸氢根离子电离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水解生成碳酸和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但是水解程度较小,故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Na+>>OH->CO>H+;
(5)
a.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Ca2++CO2+2OH-=CaCO3↓,a错误;
b.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向亚硫酸钠溶液中通CO2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亚硫酸氢根离子:SO+CO2+H2O=HSO+HCO,b错误;
c.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少量CO2通入次氯酸钠溶液中生成次氯酸、碳酸氢根离子:CO2+H2O+ClO-=HCO+HClO,c正确;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