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历 史 试 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传说“虎啸能生飓风”。右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妇好墓出土的铜斧亦有此纹饰。据此可以推测,商代
A.部族之间攻伐不断
B.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C.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据江陵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捕律》载:“捕从诸侯来为间者一人,拜爵一级,有(又)购二万钱。不当拜爵者,级赐万钱,有(又)行其购。”《贼律》云: “来诱及为间者,磔(一种酷刑)。”这些规定折射出汉初
A.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B.按军功授予诸侯王爵位
C.承袭秦朝法家思想治国
D.中央和诸侯王关系紧张
3. 宋代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这反映了宋代
A.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B.农业手工业生产日趋专业化
C.农民生活富足安稳 D.政府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种植
4. 洪武二十五年,两浙运司言:“商人赴温州各场支盐者必经涉海洋。然着令军民不得乘船出海,故所司一概禁之,商人给盐不便。”明太祖说:“海滨之人多连结岛夷为盗,故禁出海。若商人支盐,何禁耶?”于是命兵部发文传达下去。这说明当时
A.海禁松动扩大对外贸易 B.禁止海外贸易重创倭寇
C.自主限关防范外敌侵犯 D.鼓励朝贡加强中外交流
5. 雍正三年明确规定,“满汉科道,凡有关内外朝政吏治,每人各条奏一折,封固进呈。若有奏二三事者,一事用一折,限两日内汇齐缴上,不可互相通知访问,亦不可商之亲友,各据己见,奏闻”。该规定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C.表明官吏考核制度成熟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6. 下表是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统计。造成该口岸茶叶出口数据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战乱局面的影响 B.对外贸易的扩大
C.中法战争的爆发 D.民用企业的创办
7. 中国的“惨败”既意味着东亚残存的天下秩序彻底崩溃,也证明依靠儒学经世致用来达到富国强兵、立足于民族国家之林的虚妄。士大夫开始怀疑儒家伦理的可行性,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亦从此开始。这场“惨败”后
A.清政府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B.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8. 共产国际曾经对中国革命进行了全新的认识:“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用农民风潮的铁围来包围当地的城市,以及大城市和最大的城市,在军阀军队里组织我们自己的力量,十倍加强我们在这些军队里的工作。”这种认识
A.比较客观地结合了中国国情
B.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造成了苏区“反围剿”失利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9. 右图是《群众日报》刊登的中国共产党某次重要会议胜利召开的新闻报道。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
A.制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革命纲领
B.通过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方针
C.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D.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准备
10.下表所示为法国公共意见研究所针对中国问题所做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据表中数据可推断,当时
时间 认为法国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 认为法国不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 未表态者所占比例
1950年2月 28% 32% 40%
1954年8月 43% 24% 33%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
B.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C.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中国开展积极外交提高国际声誉
11.薄一波回忆1960年状况时说:“李先念同志那里不轻松,各地要粮的电话昼夜打来,不能不急事急办,只好采取‘挖东补西’‘抽肥补瘦’等措施,紧急调运粮食,帮助断粮地区渡难关。”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中国政府
A.积极实施一五计划 B.组织进行三大改造
C.主动寻求苏联援助 D.决定调整经济政策
12.从2018年起,安徽省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世界制造业大会。2022年9月,第五届世界制造业大会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这一关键的时刻举办本次世界制造业大会,给世界经济提供了深化交流、共谋合作的平台”。这突出表明中国
A.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
B.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C.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坚决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
13.14-16世纪英国制定了多部禁奢法令。其中,1571年的“帽子法令”规定,除了爵位贵族及其女仆、年收入达20马克的乡绅外,其他年满6周岁的臣民都不得戴进口天鹅绒帽子,而且必须在星期天和节假日戴英格兰本土生产的羊毛帽,违者每天罚款3先令4便士 。由此可知,英国禁奢法令
A.旨在提倡节俭教化民众 B.利于本国纺织业的发展
C.大力弘扬英国服饰文化 D.加速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14.1592年,中国输往拉丁美洲的货物已经超过了宗主国西班牙,西班牙商品受到排挤,国内丝织厂纷纷倒闭,到1660年,美洲白银输入西班牙的数额仅为1595年的十分之一。这表明
A.阿拉伯人对商路的控制被打破
B.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D.价格波动搅乱传统经济关系
15.下表为部分西方学者关于君权的论述。当时这些主张
论述 提出者
统治者为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意]马基雅弗利(1469—1527)
专制制度是法兰西民族统一的支柱,是新人文主义文化反对政治上的各自为政、反对交战的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的宗教狂热病的支柱 [法]蒙台涅(1533—1592)
A.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趋势 B.反映欧洲政局四分五裂的状况
C.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理性光芒 D.解放了被宗教戒律压抑的人性
16.19世纪40年代,英国各大城市先后颁布法规,规定居民建筑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距离,还要求室内空气必须能够对流,但一些城市的背靠背房屋仍然存在了相当长时间,质量低劣的房屋也仍有市场。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城市规划问题提上日程
B.尾气污染成为新的城市问题
C.失业增加问题日益突出
D.工人贫穷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令”“告”“册”等公文雏形,西周出现“命”“诰”“誓”等王命文书,分别用于授官赐爵、发布政令或训诫臣僚、征伐誓师等重要活动。但总起来看,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材料二 《睡虎地秦墓竹简》在法律层面从文书形成, 经过文书传递, 再到文书安全保管与利用对秦朝文书工作制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规定。秦简反映当时对文书上报的时限要求非常严格,如对农作物收成产量的文书上报时限规定在每年十月。还规定对私自倒卖文书以牟利的惩罚,实行流刑;在文书保管中如果将文书或者官印丢失,无论其最后是否找到所丢失的东西,都要按律处罚。虽然这些制度并不能称之为中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的成熟完善典范,但却对中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汉初文书传递中的“以次行”、“以邮行”方式就是从秦朝文书传递制度中继承而来的。
——摘编自邓君等《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朝文书工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文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书制度的发展及其积极影响。(8分)
▲ ▲ ▲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卷 变法通议(1892~1898) 第二卷 瓜分危言(1899~1901) 第三卷 新民说(1902) 第四卷 新大陆游记(1902~1903) 第五卷 开明专制论(1904~1905) 第六卷 王荆公(1905~1910) 第七卷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1911) 第八卷 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 第九卷 伤心之言(1912~1915) 第十卷 欧游心影录(1916~1920) 第十一卷 墨子学案(1920~1921) 第十二卷 先秦政治思想史(1906~1922) 第十三卷 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1924) 第十四卷 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1925) 第十五卷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 第十六卷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3~1927) 第十七卷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6~1928) …… (注:“王荆公”即王安石。)
——摘编自张品兴《梁启超全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在1904~1910年撰写《开明专制论》和《王荆公》的时代背景。(5分)
▲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析梁启超学术方向的变化。(7分)
▲ ▲ ▲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2004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镇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据朱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民族工作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间段,提取有关现代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时间段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 ▲ ▲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8世纪以来,阿拉伯帝国武力征服西班牙后,就非常重视当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写字”。穆斯林西班牙有70座公共图书馆,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哈干姆二世时科尔多瓦的图书馆最大,藏书达60多万册。除公共图书馆外,这里还有数目众多的私人藏书。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班牙,更加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
——摘编自吴长春《阿拉伯文化传播到西欧的途径》
材料二 1653年,曼彻斯特市成立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切塔姆图书馆,这是英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669年,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此后,主张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免费图书馆的建议增多。18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于是,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1850年,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此后,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到19世纪末,英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超过100个。
——摘编自《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帝国统治下西班牙文化事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7分)
▲ ▲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原因。(7分)
▲ ▲ ▲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2.D 3.B 4.C 5.D 6.A 7.C 8.A 9.D 10.D
11.D 12.B 13.B 14.C 15.A 16.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14分)
(1)特点:主要是王命文书;种类、数量有限;没有形成体系。(3分)
成因:分封制的实行(1分);周王与诸侯关系松散,诸侯有自治权(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分)
(2)发展:法律化(1分);制度化(制度严密)、管理严格(2分);文书繁密,种类多样(1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发展;有助于规范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及时传递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为历朝文书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4分)
18.(12分)
(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分);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推行新政(2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涨(1分);清政府预备立宪,国内立宪运动形成很大声势(1分)。
(2)变化:从积极向西方学习,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致力于政治变革,到埋首于历史文化领域研究。(2分)
评析:梁启超学术方向的变化,受到辛亥革命后国内政局变动的影响,也反映了他对一战前后西方文明危机的反思(2分);学术方向的变化体现了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表明他对东西方文化认识更加理性(1分);这种转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2分)
.
(12分)
评分标准:
信息4分(工业化和城市化各2分,在选定的时间段内能准确提取材料信息);
说明8分(在选定的时间段内,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能比较合理解释说明所提取的信息)。
示例:
1956-1966:50年代后期工业化率迅速提高,60年代明显波动,有所下降。50年代城市化率明显上升,进入60年代后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体水平较低、与工业化发展趋势相似。
“一五”计划实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中共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基本任务;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有所发展。50年代后期在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下,工业化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城市化也出现冒进。
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0年起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目标),1962-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工业化率得到恢复发展,城市化冒进势头得到控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农村人口较少流动,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出现下降趋势。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0.(14分)
(1)表现:教育事业发达(1分);图书馆繁荣、藏书众多(2分)。
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有助于巩固阿拉伯人在当地的统治秩序;有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4分)
(2)原因:有识之士的倡议(1分);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2分);议会民主制度的发展(2分);启蒙思想和教育的世俗化促进(1分);市民阶层休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