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富国强兵的需要
C.社会秩序的重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汉武帝规定,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东汉桓帝时政府颁布“三互法”规定,两州人士有婚姻者,则其家人不得交互为官。这些规定
A.瓦解了宗法血缘体系 B.确保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有利于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3.北宋政府特别重视对前代图书的校勘,皇帝经常亲自遴选“专经之士”校正经疏。如张载曾被授为崇文院校书,在汴京做过馆图书编校土作;程颐曾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此举旨在
A.巩固儒学主流地位 B.确立崇文抑武方针
C.推动教育文化普及 D.促进印刷业的发展
4.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
A.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对外贸易日益发达
C.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D.地理学知识的进步
5.表1为1860年前后中国对外称词衍变表。这一变化缘于
表1
1860年前 1860年后
红毛,红毛番,西夷,洋夷,西洋夷 西洋人,西国人,欧人,西人,洋妇
西夷,各夷,诸番,杂番,外夷 泰西,西洋,西方,外洋,外国,外域,欧美各国,西洋国,泰西诸邦
英夷,法夷,米夷 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夷船,夷舶,夷炮 洋船,洋舶,洋炮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传统夷夏观念的淡化
C.中西交往的扩大 D.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6.1898年7月,吏部尚书孙家鼐上奏光绪帝,请求“降谕旨亟令删除……康有为书中凡有关孔子改制称主字样”。对此康有为自辩称,“即如《孔子改制考》一书,臣别有苦心,诸臣多有未能达此意者”。由此可知,维新变法
A.面临重重阻力 B.注重变法策略
C.缺乏社会基础 D.意在思想启蒙
7.图1为1934年一位红军家属给前方战士书信的节选。该书信能够佐证当时
在春耕夏耕及秋收的时候,他们(政府)组织了耕田队,割禾队,劳动互助社来帮助我们耕种收割……你们安心罢!家中没有一件事要你们挂念的,苏维埃给了我们一切……你们应该为苏维埃运动而奋斗到底!冲破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战争的全部胜利!
图1
A.民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 B.反“围剿”革命斗争取得胜利
C.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成就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8.1958年,中国开始援助非洲中小型工业项目、农场建设以及粮食供应,截至1966年中国援非金额累计已达4.23亿美元。在2000—2011年间,中国对非洲的51个国家援建了1673个项目,总额约750亿美元,援建范围很广;涉及卫生、教育等。这表明我国致力于
A.维护非洲各国粮食安全 B.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C.保障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D.践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9.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据此可知,这一决议的主要目的是
A.将改革的重心转移到精神文明建设 B.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提供保障
C.推动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D.纠正不良现象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10.图2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幅地图,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图2
A.文明起源与农业的关系 B.世界区域文明的联系
C.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D.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
11.图3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该令状表明当时
图3
A.英王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主导 B.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英国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D.议会维护国王与贵族利益
12.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借助印刷品唤起人们对古代不列颠历史、地理、风俗的兴趣 。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列颠描述》、《不列颠尼亚志》、《大不列颠史》等大量编年史和地方志,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等以历史事件为素材的诗歌、散文、戏剧也深受民众欢迎。这一现象
A.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 B.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C.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 D.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3.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设想;但是,列宁于1915年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观点。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
A.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变化 B.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教训
14.19世纪,有关行政事务方面的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类组织已增加到30多个。此外,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也建立起来,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这反映了
A.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 B.世界各国依存度不断加深
C.国际法的权威性不断增强 D.国际争端得到了和平解决
15.表2反映了1964—1979年英国经济和进出口的变化。针对此变化,英国亟需
表2
项目 1964年 1970年 1974年 1979年
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 34.1 37.7 40.4 41.1
通货膨胀率(%) 3.1 7.8 6.9 13.4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 1.6 2.6 2.6 5.7
工业产出指数(1975年=100) 86.2 99.9 105.7 112.8
进口渗透率(%) 17.1 23.3 25.7
英国世界,出口产品中的份额(%) 14.4 10.8 8.8 9.7
A.降低关税税率 B.寻求政府与市场间新平衡
C.加强国际协调 D.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指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朝代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
汉 州 郡 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 州 郡 县
隋 州 县
唐 道 州 县
五代十国 道(方镇) 州 县
宋朝 路 州 县
元朝 行省 路、府、州 县
明朝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 府 县
清朝 省 道、府 县
——根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编
乙: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丙:明清时期的乡约
——据《中国历史教学挂图》
材料二
西汉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设置“道”进行管理,而对于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较大的群体设置“属国”进行统辖,在西域、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唐代延续了汉代这一民族政策,羁縻府州制度便是这一政策在边疆政策治理上的一个创举。
——摘编自马亚楠《浅析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
(1)研究本主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一中的史料?(6分)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特点与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4分)
(3)若进一步探究本主题,你认为还需要从哪一角度补充材料?举例说明。(3分)
(4)《三国演义》卷首语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1904年)
办学宗旨 “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即根据当时的条件,规定幼儿教育以家庭为主,以蒙养院的教育为辅,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
主要措施 一是,“令各省学堂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两卷,每家散给一本。” 二是,“选取外国家庭教育之书,择其平正简易,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广为译书刊布”,使每个中国家庭都有一本外国家庭教育书籍。 三是,将“初等小学识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由地方官广为散发。
保育方针 “专在发育其身心,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浅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为疲乏过度之业”;“儿童性情极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意也”。
保育课程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手眼习用于有用之处”作为开发幼儿心智意趣的重要途径。
师资建设 “女师范生为保姆以教之”兼以乳媪和节妇以及谋生之贫妇。
——摘编自吴洪成《论清末学前教育立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加以评析。(10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画报》:大国脸谱,时代变迁
材料
1950—1965年 《人民画报》的封面以工人作为封面图片的有23幅,农民18幅,儿童28幅,少数民族群众10幅,军人6幅。例如:1955年年度封面,农村合作社农民手捧着丰收的稻谷,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展现了农民春风满面、欢乐和幸福的形象。1957年年度封面是鞍山钢铁厂生产的夜景。
1977—1999年 《人民画报》的封面,呈多样态势,体育健儿、影视明星、科研人员、风景花卉等频频出现。封面人物中演艺人员达44幅,运动员24幅,科学工作者17幅。例如:1980年第8期为女排主攻手郎平赛场扣球的画面;1997年第4期为影视演员宁静;1998年第5期是骑着自行车的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2000—2016年 《人民画报》的视野不局限于国内,封面设计、排版和图片设计方面更具国际风格;选择内容愈益丰富,不管是政府官员、行业大腕还是普通百姓,人物形象生动丰富。例如:2003年年度封面是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及返回成功,整张图片通过电脑合成技术将三种元素组合到一起;图片中心为宇航员杨利伟。2004年的年度封面是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的冠军刘翔。2014年有5期封面反映习近平及第一夫人的外事活动。
——摘编自朱子涵《大国脸谱,时代烙印——<人民画报>的封面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书写
作者及著作 简介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1950年) 该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揭示了19世纪后半叶以来,欧洲文明的演进及其在全球的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冲击。在美国高校历史类课程的实际应用中,该书逐渐成为欧洲历史或西方文明史方向的教科书。
【英】C.L.莫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 全书采用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的混合体例,对世界近代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尝试加入对当事人心理、性格等层面的分析,主线不清晰,歪曲非西欧国家、特别是亚非国家的历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编》(1970年) 采用全球史的视角,将1500年以来的历史分为西方崛起时的世界、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和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三大阶段,对思想文化史、妇女史着墨不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2000年) 以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历史事件或运动为逻辑主线来编撰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引入“跨文化支流”的核心概念,揭示文化交流与互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对历史进程的纵向演进及国别差异的横向揭示不足,对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在逻辑和重点内容也凸显不够。
(1)根据材料,概括国外主流世界近现代史教材的特点,并加以阐释。(10分)
(2)某中国出版社要编写一部面向全国学生的《世界近现代史》教材,请就本书编写的原则和内容提出你的建议。(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C C A A D B A A C A B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15分)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重视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方式,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材料乙体现出封建国家从经济、文化的角度加强控制;材料丙从社会基层教化层面体现出国家利用乡约来加强社会治理。(6分)
(2)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和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4分)
(3)示例1思想角度。如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3分)
示例2选官制度角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3分)
示例3监察制度角度。汉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全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宋代在地方划路作为监察区,从不同方面监督各州;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3分)
(4)认识:这句话是历史循环论,是错误的。统一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2分)
17.(10分)
评析:《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实行新政试图挽救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高涨;近代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传统的学前教育制度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此章程规定了德、智、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及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原则等均反映了其具有科学性;规定蒙养家教合一,发挥榜样的力量,普及外国家庭教育书籍,反映了其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西方近代教育思想;轻视女性教育、忽视培训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家庭教育中给女子灌输封建伦理道德等规定,反映了其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此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落后性和保守性则限制了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新旧杂陈的反映。(10分)
18.(14分)
示例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以工农兵学为主,个体身份模糊,强调集体共性,展现新中国工农建设和发展成果和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权的认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的经济、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涉及工、农、体、艺等多个领域,突出个性和多元方向,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形象面向国际,多用电脑技术合成照片,展现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成就,见证着中国的崛起和以强大的自信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14分)
19.(16分)
(1)特点:全球史、文明史、现代化等多元视角;作者以英、美等西方国家为主;不同程度存在“西方中心论”;侧重于史实描述。(4分)
阐释: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人类历史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西方学者用以全球史、文明史、现代化等多视角来描述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扩张,通过较早开展工业革命,建立起了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所以主流世界近现代史教材的作者以英、美等西方国家为主,著作中均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西方中心论”;由于所处的西方社会文化环境,作者没有从生产力的角度深层次揭示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6分)
(2)原则:坚持唯物史观的编写原则;尊重和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明;全面、客观地展示世界历史进程;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4分)
内容:增加中国等亚非拉地区的历史演进等内容的编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