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C A D D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B D B
16.(14分)
示例: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
郑观应顺应和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学习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
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14分)
17.(15分)
(1)特点:有系统性;具有基层自治色彩;受到儒家礼俗传统影响;主要针对基层常见矛盾纠纷;约束预防与协商调解相结合;以家规、宗规和习惯法为主要依据。(任答四点6分)
(2)背景:西学东渐加强,冲击传统宗族观念;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削弱控制民众经济基础;太平天国等战乱冲击了徽州地方与基层统治秩序;交通与近代媒体发展,加快了人口流动与信息传播。(任答三点6分)
(3)局限性:宗族观念掩盖了阶级身份,不利于阶级斗争;宗族观念可能引起宗族械斗,不利于农民团结;宗族观念改造效果难以衡量。(3分)
18.(12分)
示例1:我认为该论证有片面之处,总结论应修改为“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干预了多方面的社会基层治理,但也具有一定的宗族自治色彩”。
理由如下:史实1讲述的是保甲之长不仅承担治安任务,还要负责国家治理中的关键工作——户口迁移登记,因此保甲不只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组织,是国家权力在基层治理中的延申。保甲之长虽由民众公举,但要经官府审查和正式任命,也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干预,国权是下县的。而史实2确实反映了在宗族力量在文化教育和扶贫救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可知,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干预了多方面的社会基层治理,但国家资源有限,在文化教育和扶贫救济方面有一定的自治色彩。
示例2:我赞成总结论,但论证过程可以作一些补充和修改。
理由如下:首先,从秦至清,县是国家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保甲之长虽然承担了维持治安和管理户籍等国家部分行政事务,但保甲并不是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而且保甲之长由民众公举,官府只是形式上的任命,一般都由宗族中有威望的族长或乡绅来担任,因此其本质上还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组织。其次,史实2反映了宗族在文化教育和扶贫救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社会基层治理具有较强的自治色彩。但史实2的材料中关于明清时期的相关史料不够充分,可补充明清时期宗族内部在文化教育和扶贫救济方面的相关史实和资料,使论证更严谨。
综上可知,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只到县一级,县以下是宗族自治,具有较强的基层自治色彩。
评分说明:提出见解正确2分,说明理由贴切且有理有据8分,表述清晰2分。
其他酌情给分。
19.(1)特点:一是内外有别,对外国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征收高关税;二是内部有别,本国不同殖民地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税率也不同。
原因: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护国内的产业和市场。
(2)废奴主义者: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其认为奴隶制违背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
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其认为自由劳动比奴隶劳动的成本更低,自由贸易可以获
得更高利润。
东印度公司:想要打破英属西印度公司在蔗糖领域的垄断,使本公司生产的蔗
糖大规模进入英国市场,获取巨额经济利益。
(3)原因: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在议会中逐渐取得更多的席位;为打开他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工业品。
经济思想: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
(4)维护国家利益是英国实施和废除这一政策的基本依据,并受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这一政策的实施和废除除使英国获得巨大经济收益,也促使蔗糖从奢侈品走向日常品,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深刻地影响了英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沂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 史 2023.12
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表1文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对于《周礼·泉府》的参考,“保甲法”对《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的参考,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3.下图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D.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4.1868年,在为与列强修约做准备时,总理衙门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一大批官员商议铁路事宜。曾国藩认为,无论是外国商人还是中国商人,只要修建铁路都将使“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丁宝桢指出:“此事为害过大,使我之国计民生日耗日削于冥冥之中,不堪设想。”这表明二人( )
A.对近代化道路选择出现分歧 B.与列强“商战”的思想日隆
C.尚未认清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D.强调交通对于经济的意义
5.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如下图,115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给意大利博洛尼亚法学院颁发了特许状。据此可知( )
A.西欧市民与大学间冲突激烈 B.统治者深受罗马法思想的影响
C.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世俗王权寻求城市力量的支持
7.古代思想家以及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这一现象说明( )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工业文明显现曙光
C.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D.科学革命解放思想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英属中非、东非推行城镇劳动力稳定化政策,内容主要包括:允许非洲工人组建工会;设定较高的最低工资标准;解决工人的营养不良和卫生状况糟糕问题;为城镇工人及其家庭提供充足的住房和社会服务。这表明英国( )
A.维护了战后日不落帝国的完整性 B.意在为殖民统治提供新的合法性
C.赋予殖民地人民广泛的政治权利 D.实现对非洲社会变革进程的控制
9.“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
C.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
10.清末绅士们经过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最后推动,在社会变动的强大压力下,群趋于“新学”。新式高等、中等师范学院,士子们经过新式教育转化为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公费和自费留学生也有许多绅士分子。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科举停废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体西用
11.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12.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曾写道:“罗马人,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臣服的人要宽大,对傲慢的人,通过战争征服他们。”由此可知当时的罗马( )
A.万民法正逐渐发展 B.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D.公民社会地位提高
13.国际法之父荷兰人胡国·格劳秀斯(1583年—1645年)指出: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即使神也不能更改。根据自然法,整个海洋和海洋的分支都不应被任何人占为财产。在辽阔的海域上,各国都可共同使用。据此判断他强调自然法的 主要目的是( )
A.反对对上帝的信仰 B.适应荷兰资本主义发展
C.维护民族国家主权 D.构建资本主义国家蓝图
14.张居正认为“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他进而主张“欲物力不庭,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这反映张居正改革( )
A.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 B.主张农商并重政策
C.旨在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D.重视兼顾民生经济
15.下表是1495—1785年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的户籍管理( )
年份 大事记(节选)
1495年 亨利七世: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救汇报户主、子女、配偶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情者,救济贫民
1785年 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A.致使国家治理体系得以完善 B.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
C.重视对基层社会的司法控制 D.促进了英国人口的流动
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观应生平
材料
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1858年,进入上海宝顺洋行任职。工作之余学习英文,对西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年后被提升为宝顺洋行买办。
1868年,始与人合伙经营茶栈、轮船公司等,并大量阅读中外书报及有关兴邦治国、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60年代写成《救时揭要》一书,反对外国的侵略奴役,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
1873年,参与创办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并成为总买办,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得到洋务派赏识。1882年,辞去太古公司买办到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次年升任总办。期间写成《易言》一书,提出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倡导改革变法、学习西方。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上书提出军事建议并自荐到广东军营,不避艰险完成使命,为清军陆战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郑观应对清廷“不败而败”十分愤慨、失望,退隐澳门修订《易言》。
1893年,再度被委任为招商局帮办,后又兼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
1894年,成书《盛世危言》,对社会诸方面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批评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首次提出“立宪法”“开议会”;他提倡“商战”,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他的变革设想被时人盛赞为“良药之方”。
民国以后,倾主要精力办教育,长期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1922年,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学者指出,郑观应“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14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礼俗传统的影响和规制下,徽州宗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息讼思想。针对当地常见的土地归属类、户婚财产类以及墓地侵占类等纠纷矛盾,徽州宗族秉承息讼观念,主张一方面通过家规、宗规等民间规约来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活动,形塑其礼让精神,使其行为能够符合礼俗传统,藉此预防纠纷矛盾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强调在宗族内部成员之间或宗族与宗族之间出现争执时,矛盾双方应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根据当地的习惯法来化解彼此之间的问题。
——摘编自郭敬东《明清徽州乡村息讼观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材料二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流不便,民众长期生活在宗族社会,接受宗族的教化,如“绩邑士人,除应试外,足不出里。农工、妇女亦终岁家居,不知乡里外有何世界”。徽州宗族对民众的教化和“忠臣顺民”思想的灌输,是晚清之前宗族能够有效控制民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一些学生出外学习和报纸的传入,外部新的思想和观念传入到了徽州地区,徼州民众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近今新学发明,士人亦幡然有远志,负书担囊,肩背相望。抑闻有东渡大和,西赴欧美以博求新智识者。”
——摘编自王灿《论晚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的变化》
材料三
宗族观念有其正向功能,维持家庭和睦与家族和谐,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但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狭隘的、封建落后的,掩盖了宗族内的尊卑等级,更掩盖了阶级的身份。宗族观念引发的宗族械斗,导致农民之间内耗而削弱农民阶级的团结。中共追求劳苦大众的解放,必须克服底层人民这种互相伤害的狭隘性。开展土地革命的前提是唤醒广大农民的阶级意识,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宗族经济基础及组织权力的改造能直接看到成果,而存于人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改造效果却难以衡量。
——摘编自郭为桂、钱珠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对地方宗族势力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息讼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减弱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宗族观念的局限性。(3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习小组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基层治理”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对此论证思路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补充、质疑和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差别关税
材料一
表1 英属西印度原糖到岸价和税率
(单位:先令、每英担价)
年份 到岸价 税收 税率
1689 22 2 9%
1744 24 6 25%
1774—1777 29 6 20%
1778—1783 43 11 26%
1784—1789 33 12 26%
表2 外国蔗糖税率相对英属西印度蔗糖税率倍数
年份 1661—1705 1705—1747 18世纪末
外国蔗糖税率倍数 270% 340% 220%
材料二
十八世纪末开始,多股强大的力量开始反对这一政策。不同的力量为了不同的目的——废奴主义者为自身理念,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号称为了经济和国家发展,东印度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却号称为了公平和正义——共同和接力反对“西印度集团”及其特权。
材料三
(1846年,英国首相约翰·罗素)建议保留每英担十四先令的蔗糖进口税,同时承认所有外国糖的平等地位,无论是不是奴隶劳动,都在二十一先令水平,并且逐年减少,直到它达到了十四先令……到一八五四年,这个计划完成,外国蔗糖税和英属西印度一致,英国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正式终结。……随着蔗糖差别关税废除,加糖红茶更是成为英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这一从显贵阶层起源的习惯终于进入寻常百姓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建立《近代英国蔗糖进口差别关税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蔗糖进口关税政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英国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4分)
(2)选择材料二中的任意一股力量,说明其反对英国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蔗糖差别关税废除的原因,并指出其反映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实施和废除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的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