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前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凸显了当时( )
A.争鸣的焦点是天人关系 B.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
C.天道观持续衰落的趋势 D.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2.阅读表1,秦在巴蜀( )
表1
史籍 记载
《后汉书》 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
《华阳国志》 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
A.实行集权与怀柔策略 B.推行军政合一的体制
C.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D.曾试行郡国并行制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官府对文化的控制 B.书法艺术的繁荣
C.造纸术的不断推广 D.儒学教育的发展
4.史载,南宋福建汀州的人口剧增,北宋时构筑的旧城无法承载,市街向城外转移,城内仅有三个坊,而城外却有三十三个坊、街,城外街还包括位于城门外五里的杉岭市。史籍中有关南宋城市领域扩大的例子还有很多。此类史料表明,南宋时( )
A.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B.政府经济职能加强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自然经济加快瓦解
5.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决策权力的转移 B.君权的空前强化
C.内阁地位的下降 D.内阁的非正式性
6.表2所示为1905年、20世纪20世纪初江苏昆山农户结构变化。据表2可知,这一时期的江苏昆山( )
表2
时间 自耕农占比/% 半自耕农占比/% 佃农占比/%
1905年 26 16 58
20世纪20年代初 8 14 78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农业近代转型加快
C.农村社会危机加剧 D.耕地资源严重匮乏
7.20世纪6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做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8.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南地区流传着一些民谣,如“打铁哥,打铁嫂,透早晚,造大刀。铁哥不怕累,铁嫂牵风柜;大刀好钢水,送到战场宰矮鬼!钢好永不钝,支援义勇军”。此类民谣的创作旨在( )
A.展现沦陷区人民坚持抗日的决心 B.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全面建立
C.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救亡图存斗争 D.构建通俗文艺的抗日话语体系
9.当州万里机电厂是苏联援建的,产品供应国内军工企业。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产品却进入罗马尼亚、朝鲜、巴基斯坦、几内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的市场。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
A.中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 B.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C.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 D.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10.1981年1月4日,台湾锦绣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江山万里》丛书,主要包括《长城万里》《大哉黄河》《天府西南》《烟雨江南》《闽海珠江》等;同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中国”“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这反映了( )
A.两岸关系从文化界开始解冻 B.台湾同胞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
C.海峡两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D.“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
11.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 )
A.注重周边交往 B.源于东方文化 C.在交流中发展 D.具有多元特征
12.表3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该两城( )
表3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13.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遏止土地兼并现象 B.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14.16世纪的荷兰诞生了“墨卡托投影”法,这种新的制图法能将球面变换成平面,从而更好地指引长距离的航海。英国政府于1714年颁布了一项“经度法案”,规定能准确测定地球经度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的奖金,误差范围越小,金额越高。材料( )
A.体现出英荷激烈争夺海上霸权 B.反映出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C.表明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 D.说明航海活动助推科技发展
16.16世纪以来,大量城市商业资本流入乡村,工业生产与经营的信息传播到乡村。在此影响下,英国乡村的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到18世纪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很多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有的甚至成为工业中心。这主要反映了( )
A.城乡互动助推英国工业化发展 B.乡村人口非农化开启了城市化
C.商业资本扩张改变了农村面貌 D.工业革命兴起得益于圈地运动
16.巴黎公社成立后,法官的虚假的独立被取消,“法官和审判官,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且可以罢免”。由此可见,巴黎公社的司法制度建设( )
A.摒弃了权力制约机制 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表4
时间 外交思想 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 剿夷抚夷 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 商战抗夷 “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 以夷制夷 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根据布罗代尔的说法,从15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使“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不妨把认识和信仰的关系的变化,分成以下四段:
表5
第一段(中世纪) 认识是完全服从于信仰的,上帝决定一切,认识没有独立于信仰的功能
第二段(中世纪后期) 渐渐地,认识脱离了信仰。起先是不自觉地脱离,这个过程很长,像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这类科学家都是不自觉地使认识脱离信仰的
第三段(16世纪) 物理学和神学实际上分开了,马克思说笛卡尔搞物理学时是唯物的,讲神学时又是唯心的。列宁说莱布尼茨是通过神学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原则。马克思和列宁这样说,都是要说明,笛卡尔和他的继承者比哥白尼等更进一步使认识脱离了信仰。不过,他们也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
第四段(17-18世纪) 比较自觉地把认识和信仰分开。就像康德所建议的,在大学里把宗教教育交给神学系,而另立哲学系“作为神学系的反对派”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指出15-18世纪欧洲思想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南宋淮东转运副使虞俦指出,淮东钱法屡变,致使币制不被民众信任,货币流转不畅。解决之道在于“事体既定,不可复有纷更”,如“四川铁钱、钱引行之二百余年,公私流通,未有议其为不便者,良由事体素定,民听具孚故也”。
以北宋交子的流通为起点,纸币登上了历史舞台。进入南宋后,作为交子继承者的钱引继续行用于四川,朝廷又在不同地域内长期并大量地发行东南会子、湖北会子、淮南交子等多种纸币,使纸币流通基本遍布南宋全境,对国计民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摘编自王申《理想模型:南宋货币议论中的北宋交子形象》
材料二
北洋政府财政部部长熊希龄在1913年10月向袁世凯提议由财政部派监理官前往各省分驻官银钱行号监视包括纸币发行在内的一切业务,并由财政部拟具《各省官银钱号监理官章程》。北洋政府制定了很多推广中国银行纸币的法令措施,1913年还专门颁布了《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规定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完纳各省钱粮赋税,发放官俸军饷等,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如有拒不收受及折扣、贴水等,从严取缔。中国银行纸币很快树立了良好信誉,发行量迅速增加,从1912年的106万元,增至1927年的1.59亿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中资发钞银行。
——摘编自石涛《近代中国纸币发行权演变研究》
材料三
当时主持国家经济工作的陈云于1950年10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一年财政和经济工作的状况》,指出:“统一现金管理办法,是把所有属于政府的但是分散于各企业、机关、部队的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集中调度,这就不但避免了社会上通货过多的现象,而且大大增加了国家能够使用的现金。”后来,他又在《加强财政、金融和投资的管理》一文中提出:“建立决策制度,实行预算审核,加强投资的计划性,实行进一步的货币管理。”
——摘编自孟建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我国主要的货币理论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虞俦货币政策的主张,并归纳南宋时期纸币获得信任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纸币政策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云要求统一现金管理的缘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货币政策变迁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通过与其他政治秩序的对照,我们可以勾画一幅更加精细的帝国图景。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因此,帝国存续时间较长这一标准体现在其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上,有了这两种能力,帝国的存在便不再取决于先父(们)的超凡领袖魅力。如果一个强国没有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是不足以被称为帝国的。相比海洋帝国,疆域跨度的标准显然更适用于陆地帝国。对于海洋帝国的权力扩张而言,远比疆土的有形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与主权国家相比,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这其中,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
——摘编自[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这一主题,自选一个帝国,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高三12月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 2.A 3.C 4.A 5.D 6.C 7.D 8.C 9.A 10.B 11.C 12.B 13.B 14.D 15.A 16.B
17.评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的侵略之下,清政府一再战败。再加上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外交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晚清的外交思想也发生了变化。(2分)
19世纪40≠50年代,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仍是传统观念的延续。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并用传统的“剿”“抚”手段对付英法。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开始注重与列强在商业方面的竞争,思想上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19世纪80-90年代,清政府进一步引入了西方的均势外交思想,并用于实践,在近代化方面更进了一步。(3分)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但是这种变化又是被动而缓慢的,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经济落后和政治体制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3分)
18.示例一
特征:“人”不断得到解放。(2分)
说明: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者宣扬人、人性,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地位。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进一步得到了传播,使人的认识与信仰开始脱离。到启蒙运动时期,人的认识与信仰自觉脱离,人文主义发展到了理性主义阶段,即反对教会的权威和迷信,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法治社会。(6分)
示例二
特征:思想革命与科学革命相互促进。(2分)
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和艺术家开始重新研究和翻译古典著作,使得古代科学和哲学思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促使人们开始对传统的观念和权威进行质疑,为新的科学思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思想自由和个人独立思考的追求,使得人们对传统的神学观点和宗教权威产生了质疑,这为科学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近代科学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学进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如生顿力学科学地揭示了宇宙的奥秘,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为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生。(6分)(如答出其他的“思想解放的程度不断加深”“重要历史人物推动了思想解放”"传统权威对思想解放的意义不可低估”等特征,说明有理有据亦可酌情给分)
19.(1)主张:稳固国家货币;稳定淮东币制;借鉴四川地区的货币发行方式。(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表现:四川继续使用钱引;发行会子和交子;纸币使用和发行遍布全境。(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主要内容:派遣官员监督地方和民间对纸币的发行;收回货币发行权;规定商民交易,交纳赋税,发放俸禄,使用纸币;颁布系列法令、章程。(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
(3)缘由:新政权的建立;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平抑物价,打击经济犯罪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4)认识:货币政策的制定是关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合理制定国家货币政策;维护货币主权;统一规划发行。(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一
帝国:罗马帝国。(1分)
论题:军事扩张使罗马帝国崛起,也为其终结埋下了伏笔。(2分)
论述:古代罗马凭借城邦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到2世纪,帝国版图确定下来,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海,其“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注定了其工商业的发达。但是长期的军事扩张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又面临严重的边境压力,内外矛盾使帝国陷入了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8分)
综上可知,军事扩张成就了帝国大业,但也加重了帝国负担,使帝国走向了衰亡。因此,军事因素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重大作用。(1分)
示例二
帝国:波斯帝国。(1分)
论题:波斯帝国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2分)
论述: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之后,亚历山大继承波斯的基本制度,实行行省制,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8分)
综上可知,“制度的革新力和再生力”对维护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见行省制这一制度对维系庞大帝国的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1分)
示例三
帝国:拜占庭帝国。(1分)
论题:多因素综合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2分)
论述:拜占庭帝国的优越战略位置,使其工商业发达,都城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查士丁尼在位时,经过对外扩张,领土疆域扩大;为缓和社会矛盾,编订法典,最终形成《罗马民法大全》,法律成为维系帝国的强大武器。这些促成了拜占庭帝国的强盛。但是,连年征服战争消耗了自身资源,加土内部矛盾的激化,帝国陷入了混乱,鼎盛局面不再出现。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8分)
综上可知,军事因素以及“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的相互交织”,是成就帝国的关键因素,也是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1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也可以以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为例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