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些象形文字本身包含着历史实际内容。下表中的信息反映出商代
甲骨文 今字 今人释义
耜 当是“耜”的初文,象臿(锸)之形
田 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
疆 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标划出明确的疆界
畴 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
沟 田间的水沟
A.农业生产已有的真实水平 B.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
C.牛耕的生产方式比较普遍 D.土地经营管理有明确分工
1、【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A项正确;商代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经营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2.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2、【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可见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可见新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项;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墨两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3.西周礼乐制度下,周天子在中央设立“辟雍”"学宫""大池”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同时,诸侯国及卿大夫也设置了"泮宫""庠""序""校""塾"等学校,以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这说明当时
A.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根本保障 B.注重通过军事教育提升军队战斗力
C.已经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有效统一 D.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
3、【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的核心精神是礼乐文化,它渗透于当时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学校军事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材料中“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和“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就是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礼乐制度下通过学校进行军事教育,没有涉及官学教育与礼乐制度的关系,排除A项;将礼乐制度渗透军事教育与军队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尚未实现中央与地方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4.据记载,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
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 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
4、【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由内而外,由小到大......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长安城周密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手工业合理分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样板”之说,排除D项。故选C项。
5.两汉时期,在边郡普遍实施了属国都尉(主民政军事)、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和部都尉(主掌兵马)制度。东汉时,“乌桓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朱鹿为亲汉都尉”。这一做法
A.消解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B.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
C.强化了人们的家国意识 D.有利于边疆民族交融
5、【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通过在边郡设置都尉,以及还将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都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中原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但不能消解族群之间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反映汉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两汉时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这与人们的“家国意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东晋时期,“二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6、【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山林气”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隐居山林之间的生活气息,拥有山林之气的人,他们不争名利,往往热衷于生活在大自然当中。根据材料“玄远天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玄学影响,魏晋时期产生玄学,主张无为、自然和清谈;“庙堂气”是“端正严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拥有庙堂之气的人,是治国理政的官员,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庙堂气”是中国儒家思想塑造的士人气质,所以,“庙堂气”受儒学的影响,C项正确;“二王”的楷书和唐代楷书的特点受思想的影响,材料没有列举书法家的道德观念,排除A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使得仕途和书法有机融合,催生了要入仕就得写好字的这一现象,但不是影响书法风格演变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庙堂气是中国儒家思想塑造的士人气质,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就是讲庙堂气的,唐代楷书带有“庙堂气”与佛教无关,所以材料不能体现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排除D项。故选C项。
7.《晋书·博玄传》谈到曹魏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是以“不务多其顷亩,而务修其功力”为原则,并对晋初“耕夫务多种而耕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的情况提出批评,当时北方亦有“顷不比亩善"的农谚。这表明当时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精耕细作农业备受重视
C.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贯彻 D.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7、【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流散,荒地较多,但人们对土地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转向粗放,在指导思想上仍然主张精耕细作,反对广种薄收,B项正确;这一时期农业的经营模式仍旧是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传统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 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
8.【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830年)以后”“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再结合所学,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可知户帖制度的背景是两税法的推行,D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与“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等信息无关,不是户帖制度的原因,排除A项;830年,唐朝已经终止租庸调制度,排除B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下图为《唐代小麦分布图》
由图可知
A.唐代经济重心仍然停留在北方 B.山东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不均衡
C.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 D.南方经济开发相对北方而言稍缓慢
9.【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唐代小麦分布图》”,可知就山东地区而言,小麦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西部、北部、南部等地,而东部的半岛和丘陵地区尚处空白,山东地区小麦的种植区域分布,反映了隋唐时期山东东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的不均衡,B项正确;材料图片仅仅是小麦种植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全国经济重心的内涵,排除A项;没有其他作物对比,不能得出小麦种植比例,故得不出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C项;魏晋以来,北方战乱多,动荡时间长,经济破坏大,而南方相对安定,发展相对较快,同时仅以小麦的分布无法说明南方经济开发程度的快慢,排除D项。故选B项。
10.陈寅恪先生在解读小说的史料价值时认为:“有些小说中所叙之人与事,未必实有,但此类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则诚有之。”以《水浒传》为例,他认为:“《水浒传》所记梁山泊人物之事迹,多属民间传说甚至虚构,但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据此,他将小说的史料价值概括为“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这说明
A.历史学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
B.历史研究不可借助文学作品来推测结论
C.研究历史必须结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D.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真实性需辩证看待
10.【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有些小说中所叙之人与事,未必实有,但此类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则诚有之”“多属民间传说甚至虚构,但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可知,文学作品具有真实和虚构的内容,其虚构性和真实性需辩证看待,D项正确;材料为陈寅恪解读小说的史料价值,而不是历史学研究,排除A项;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需要仔细甄别,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真实性需辩证看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1.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揩
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11.【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金朝将都城迁至燕京,并将原来的都城损毁,将金朝贵族和太祖、太宗的陵墓都迁至内地,这一举措使金朝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地区,A项正确;女真各部走向统一是金朝建立之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并没有破坏中原地区的文化,这种做法便利了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排除C项;迁都与金朝军队的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2.王祯的《农书》于1313年刊印问世,此后不断被翻刻和模仿。该书序言中的一个“备”字,点出了王祯力图综合南北农业技术,为地方官员提供一本完备的养民知识汇编的编撰意图。这表明元代
A.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B.经济发展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
C.民间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12.【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不断被翻刻和模仿”、“王祯力图综合南北农业技术,为地方官员提供一本完备的养民知识汇编的编撰意图”可知,王祯编写《农书》时注重综合南北方,为地方官员考虑,且多次翻刻发行,反映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3.宋代是印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刻书、印书活动,形成了四川、浙江和福建三大刻书中心;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作坊的刻工多至百人;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等。由此可见,宋朝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
13.【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朝出现了三大刻书中心,有规模较大的刻书作坊,刻书种类多,说明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和产业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上南方整体强于北方的经济格局,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的刻书印刷指的是雕版印制,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所以广泛应用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朝后期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4.自汉以降,习仪与纠仪逐渐制度化,需要演习与纠察的典礼种类不断增多。至明代,郊庙、元会、冬至、万寿圣节、册封、皇室冠礼、经筵等典礼皆须习仪;举行这些典礼以及常朝、朔望朝等无不纠仪,习仪与纠仪成为明代朝仪和典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明代的习仪与纠仪
A.重视践行儒学的价值追求 B.稳定了社会等级秩序
C.改变了封建文化发展方向 D.固化了官员思想认知
14.【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习仪是正式典礼前的练习与预演,纠仪即纠举习仪或朝会、典礼中的失仪行为。根据材料“习仪与纠仪逐渐制度化,……成为……朝仪和典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仪与纠仪有利于保障朝仪的敬谨、有序,维护君君臣臣的儒家礼法,说明明代的习仪与纠仪重视践行儒学的价值追求,A项正确;习仪与纠仪主要是规范朝廷礼仪和君臣关系,对于一般的社会礼仪和社会秩序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项;明代文化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文化发展方向没有重大改变,排除C项;习仪与纠仪主要作用是规范朝仪,并非控制官员思想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5.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掌吏部事大学士李本奉旨专行考察百官,但都察院却没有参与;1569年,大学士赵贞吉兼任都察院之时,阁臣高拱也在兼掌吏部。这种权力分工
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实现了中枢权力间的制衡
C.加剧了明代吏治的腐败 D.使内阁成为法定中央机构
15.【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吏部的一项基本职能是会同都察院司职考察,都察院的职责是纠劾百官,在整个行政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材料所属事例表明,明朝两大总制百官的要害部门互相牵制,且同时受内阁控制,这在当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中枢权力之间并没有形成相互之间的平衡,如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督察院与吏部的相互制衡,没有体现吏治腐败,排除C项;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和决策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6.乾隆年间顺天府所辖宝坻县海滨乡乡保管辖村庄概况
乡 里 乡长人数 保正人数 乡保管辖村庄数 距城里数
海滨乡 慈恩里 1 2 94 27-60
孝行里 1 1 25 10-30
兴保里 4 4 112 55-105
居仁里 1 3 86 5-60
承化里 2 3 90 24-96
据表可知,当时( )
A.城乡之间联系得到增强 B.乡保人数的设置有严格规定
C.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 D.乡保职责明确有利稳定秩序
16.【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清朝时期的海滨乡的乡长人数、保正人数及村庄数量分配没有固定标准,每名乡保管辖村庄偏多,导致难以全面掌握所辖村庄信息,地方治理的效果深受影响,说明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乡保人数分配没有固定标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乡保的职责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
17.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参观西洋画、千里镜聆听西洋音乐后,赋诗∶"始知天地大,到处有开辟。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文化 B.对西方文化持较为肯定的态度
C.认同西方近代思想传入的影响 D.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文化观念
17.【答案】B
【详解】赵翼的赋诗说明其认识到世界之大,认为在中国之外还有很多新鲜事物需要探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于西方文化持较为肯定的态度,B项正确;赵翼并未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排除A项;当时不属于近代,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从1863年起,俄商在汉口先后开设了顺丰、新泰等砖茶厂,最初“招人包办,监制砖茶”,“其后改用蒸汽压力机。……初时,制造俄销砖茶之原料为零碎之茶末,后因贸易日渐发展、乃将品质良好之茶叶,用机器磨成粉末以制砖茶。”俄商从与英商并立到最后垄断了汉口茶叶外销。这说明,当时
A.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B.新商业经营形式开始引入中国
C.商业需要推动生产工艺的改良 D.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18.【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监制砖茶”“改用蒸汽压力机”“初时,为零碎之茶末……乃将品质良好之茶叶,用机器磨成粉末以制砖茶”可知,中国传统的砖茶制作工艺已经发生改变,如由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所用原料也已改变,关键语句“后因贸易日渐发展”“最后垄断了汉口茶叶外销”可知其原因是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低于英国,排除A项;外商在中国设立商行以及工厂,属于新的商业经营形式,但“开始引入”的结论不能得出,排除B项;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是从16世纪以后开始的,材料的主旨不是这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9.如图为近代汉口中国茶叶从茶农到外商洋行贸易的全过程。这种贸易状况
A.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性 B.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表明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有所改变 D.导致国内白银价格下跌
19.【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晚清汉口贸易市场上,贸易主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口岸茶行”“买办”“外商洋行”都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体现了当时中国茶叶贸易的半殖民地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茶叶到外商洋行的贸易过程,不能反映中国税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国政府财政危机的缓解,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中国茶叶出口的情况,没有体现中国进口和出口的具体数值,不能体现出超和入超情况,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外商洋行收购中国茶叶的情况,没有涉及收购的数量,不能反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不能反映国内白银价格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0.近代绅商张謇重视在其家乡布局工业,逐渐形成了南通“一点”式的工业布局。如图为张謇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示意图(1890—1920年)该示意图表明,张謇的选择
A.得到了历届政府的大力支持 B.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C.意在拓展洋务企业发展空间 D.最终实现了实业救国
20.【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近代绅商张謇重视在“其家乡”布局工业和示意图中“文化及心理因素”突出,并结合所学南通地区是传统产棉区和纺纱织布区,另外出于传统的乡土情结,张謇决定在家乡布局工业,B项正确;据材料“政治因素”方面影响很小,且“历届”政府的“大力支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张謇的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非是洋务企业,排除C项;“实业救国”在中国并未实现,D项史实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1.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A.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21.【答案】D
【详解】材料所示为轮船招商局改革的相关情况,改革后的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都说明招商局在改革后政府强化了对其的控制,经营管理呈现官僚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设问是这一举措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并非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企业的股份占有信息,无法得出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排除B项;政府强化对轮船招商局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官商勾结,也无法得出企业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故选D项。
22.孙中山深切地认识到,八年以来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武人这些“地底的陈土”。这体现了孙中山
A.与袁世凯势力彻底决裂 B.宪政理论的完善与推广
C.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 D.新三民主义的正式形成
22.【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八年以来中华民国”可知材料所述内容发生的时间约为1919年前后,据材料“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武人这些‘地底的陈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意识到中国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封建官僚、政客和军阀的反动统治,主张继续进行革命,推翻北洋军阀,这体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C项正确;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领导了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病死,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孙中山主张推翻北洋军阀和其他封建势力,与宪政理论关系不大,排除B项;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2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欢迎“莫拉尔小姐”即“道德伦理革命”的大有人在,其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 B.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 D.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23.【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可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一度出现“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的局面,但由于民族危机严重,加之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更强调集体意志,在“传统伦理和国家为难双重作用”的影响下,“个人主义”思潮迅速被边缘化,故C项正确;“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是“个人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不是被边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是影响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4.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据此推知,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A.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 B.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D.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24.【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至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至1926年之间,是国民革命兴起的阶段,其中“社会主义”“民族”“国民革命”等词汇的大量出现,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开辟了”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后,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而非民主与科学,排除B项;材料没有“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5.1927年5月,中共五大议案中提出“没收一切银行、矿山、大企业、大工厂等归国有”。后中共陆续又多次提出要"消灭私人资本"。而1934年,张闻天强调利用私人资本是目前、是现在的政策。毛泽东则明确指出“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处于政府法律之外,不但不加以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这种变化
A.标志着中共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C.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选择
25.【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对私人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从完全否定到加以利用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初期,由于中共对当时革命动力认识错误,再加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由此实行立即消灭私人资本的政策,随着土地革命的进行,中共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长期性,主张利用资本为革命服务,D项正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放映的是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态度,与调动农民积极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6.1932年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要求在苏区彻底废除包括缠足在内的“一切封建遗物及封建制度”。同年,宁都县委制定的《妇女运动工作计划》指出,缠足者“不能参加很多重要的革命工作”,因此“使每一个妇女不能绑脚,已经绑了脚的实行放脚”。这些要求
A.顺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求 B.促使工农民主政权日益巩固
C.旨在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规模 D.导致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26.【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32年的苏区。根据材料“苏区彻底废除包括缠足在内的‘一切封建遗物及封建制度’。”“使每一个妇女不能绑脚,已经绑了脚的实行放脚”可知,废止缠足属于反封建斗争的表现,顺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求,A项正确;土地革命有助于工农民主政权的巩固。材料未涉及工农民主政权日益巩固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至1927年),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至1937年),排除C项;“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无法从题意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27.下面是1944年画家彦涵创作的木刻年画,名为《军民合作抗战胜利》,他改变了过去年画大都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题材的创作理念和技法,用战士取代"门神"。据此可知,该作品的创作
A.取材于全面抗战与战略反攻的现实 B.达到了破除迷信与思想启蒙的目的
C.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政治局势的结合 D.强调了国共合作与持久抗战的重要
27.【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战争大背景下,美术工作者创作的年画形象地展示了敌后战场军民合作的新气象,画面中八路军战士的威武英姿,反映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彰显着鼓舞人心的力量,C项正确;1944年尚未开始战略反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前并没有破除迷信思想,排除B项;材料涉及军民合作,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28.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28.【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协商解决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的设立有利于保障工人权益,限制资本家的剥削,调节劳资关系,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劳资关系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妥协退让”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非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对私营工商业则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9.195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区行行长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在私营金融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人民银行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并、淘汰等不同处理。同年年底,中国实现了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一做法
A.从根本上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C.改变了我国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 D.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29.【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决定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中国实现了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B项正确;中国在建国初没有从根本上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改革开放后,城乡贫富差距逐渐缩小,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0.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匈牙利领导人时说:“共产主义能够是贫穷的吗?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据此分析,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
A.深化体制改革 B.国际形势变化 C.解决民生问题 D.实现共同富裕
30.【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所以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解决民生问题,C项正确;材料中“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与深化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摆脱贫穷”,并非实现共同富裕,排除D项;材料中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在国内的“摆脱贫穷”问题,没有涉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排除B项。故选C项。
31.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牲口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一匹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
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不再 B.机械化耕作方式推进缓慢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31.【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牲口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一匹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牲口的需求量大增,导致其价格上涨,D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仍具有重要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在农村的影响,没有体现机械化耕作方式信息,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
32.如表为2008—2020年北京市全市按行业登记的博物馆数量统计表。表中数据所反映的情况
A.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促进了民众休闲方式多元化
C.适应了百姓文化生活的需要 D.丰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
32.【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8——2020年(中国)。根据材料“2008——2020年北京市全市按行业登记的博物馆数量统计表”可知,材料信息显示,北京市全市按行业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适应了百姓文化生活的需要,C项正确;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民众休闲方式的多样”在统计表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统计表无法体现经济体制改革内涵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33题12分,34题12分,35题12分,共计3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思想家时空分布统计表 单位:人
时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岭南地区 边疆地区 合计
春秋战国至北宋 91 27 1 0 119
南宋至明清 16 73 15 10 114
晚凊至近代 1 25 10 4 40
合计 108 125 26 14 273
——摘编自匡亚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思想家在地理分布格局演变上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思想家地理分布格局演变的原因。(6分)
33.【答案】(1)趋势:由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北方)为中心到宋明时期的长江流域(南方)为中心再到近代的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为中心。
(2)原因:第一次转变: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教育文化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第二次转变:通商口岸的开辟;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民族资本主义较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相对集中;受西学影响较深。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至北宋黄河流域思想家占据了绝大多数,南宋至明清长江流域思想家占据了绝大多数,岭南和边疆地区也有一定比例,整体以南方为主,晚清时期长江流域占据绝大多数,体现了中国思想家在地里分布格局上呈现出由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北方)为中心到宋明时期的长江流域(南方)为中心再到近代的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为中心。
(2)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第一次转变: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了文化中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推动了南方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南宋至明清时期思想家在地理分布上以南方为主,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因素有北民南迁,南方政局等因素,这些因素也推动了宋至明清时期思想家在地理分布上以南方为主。
第二次转变: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学习西方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近代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开放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列强经济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相对集中,同时通商口岸西方学说传入的较早,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思想家集中分布的地区。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宣布进行“新政”。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杜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颁布自治章程,实行城乡分治,在各城镇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许多城市中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指出,要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工业生产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通过实行一系列城市管理彻底组织化的措施,形成了由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官方化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半官方化社会团体等纵向组织构成的组织网络。区政府按照市政府机构的构成在本级设立相应部门,进行辖区内城市事务的管理工作,这种强调上下相互对口的机构设置方式组成专业性“条条”;从对上归口管理的角度,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形成了另一种“条条”关系。
——摘编自陈松川《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8分)
34.【答案】(1)背景:①列强的入侵: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④部分知识分子的推动:
⑤清末新政的推行;⑥外国近代城市管理理念的传播。
(2)基本特征: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生产开展;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组织网络。
原因: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政权性质的变化:工作重心的转移。(任答两点)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国内租界城市化示范效应”“内忧外患的压力”可知列强的入侵、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为改革背景;根据材料“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可得出知识分子推动;根据材料“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一商部”可推论,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材料“清廷宣布‘新政’”可知是清末新政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受到西方管理理念的影响。
(2)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得出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生产开展;根据材料“形成了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纵向组织形成的组织网络”“形成条条关系”,得出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组织网络。
原因:根据材料“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可得出工业化生产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城市管理体制适应新政权的发展;同时,1949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就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城市的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变迁的中国 (1949年—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头版纪录(部分)
1949年 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年贺词
1951年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伟大的祖国》
1953年 《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
1956年 《为全面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1961年 《团结一致,依靠群众,争取世界和平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1967年 《把无产阶级大革命进行到底》
1978年 《光明的中国》
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1992年 《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2013年 《携手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2019年 《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整理自《人民日报》
从上述人民日报元旦头版记录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5.【答案】论题:人民日报元旦头版反映时代变迁。
阐述:1949年,解放战争处于战略决战的关键时期,人民日报元旦头版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呼喊,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信心。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头版发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坚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年贺词”“《光明的中国》”“《告台湾同胞书》《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可提炼出论点是人民日报元旦头版反映时代变迁。关于阐释可从解放战争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及改革开放的过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文昌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些象形文字本身包含着历史实际内容。下表中的信息反映出商代
甲骨文 今字 今人释义
耜 当是“耜”的初文, 象插 (锸) 之形
周、 田 田 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
疆 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 标划出明确的疆界
℃ 畴 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
BKC 沟 田间的水沟
A.农业生产已有的真实水平 B.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
C.牛耕的生产方式比较普遍 D. 土地经营管理有明确分工
2.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3.西周礼乐制度下,周天子在中央设立“辟雍”“学宫””大池”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同时,诸侯国及卿大夫也设置了"泮宫""庠""序""校""塾"等学校, 以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这说明当时
A.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根本保障 B.注重通过军事教育提升军队战斗力
C.已经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有效统一 D.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
4.据记载, 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 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
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 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
1
5.两汉时期,在边郡普遍实施了属国都尉(主民政军事)、农都尉(主屯田殖谷) 和部都尉(主掌兵马)制度。东汉时, “乌桓稍复亲附, 拜其大人戎朱鹿为亲汉都尉”。这一做法
A.消解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C.强化了人们的家国意识D.有利于边疆民族交融
6.东晋时期, “二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 结构玄远天然, 带有一种“山林气”; 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 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 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7.《晋书·博玄传》谈到曹魏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是以“不务多其顷亩,而务修其功力”为原则,并对晋初“耕夫务多种而耕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的情况提出批评,当时北方亦有“顷不比亩善"的农谚。这表明当时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 精耕细作农业备受重视
C.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贯彻 D.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8、.唐代大和四年(830年) 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 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
9.下图为《唐代小麦分布图》
由图可知
A.唐代经济重心仍然停留在北方 B.山东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不均衡
C.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 D.南方经济开发相对北方而言稍缓慢
10.陈寅恪先生在解读小说的史料价值时认为:“有些小说中所叙之人与事,未必实有,但此类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则诚有之。"以《水浒传》为例,他认为:“《水浒传》所记梁山泊人物之事迹,多属民间传说甚至虚构,但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据此,他将小说的史料价值概括为“个性不真实, 通性真实”。这说明
A.历史学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B.历史研究不可借助文学作品来推测结论
2
C.研究历史必须结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D.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真实性需辩证看待
11.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 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揩
A. 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 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12.王祯的《农书》于1313 年刊印问世,此后不断被翻刻和模仿。该书序言中的一个"备"字,点出了王祯力图综合南北农业技术,为地方官员提供一本完备的养民知识汇编的编撰意图。这表明元代
A.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B.经济发展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
C.民间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13.宋代是印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刻书、印书活动,形成了四川、浙江和福建三大刻书中心;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作坊的刻工多至百人; 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等。由此可见,宋朝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
14.自汉以降, 习仪与纠仪逐渐制度化, 需要演习与纠察的典礼种类不断增多。至明代, 郊庙、元会、冬至、万寿圣节、册封、皇室冠礼、经筵等典礼皆须习仪; 举行这些典礼以及常朝、 朔望朝等无不纠仪,习仪与纠仪成为明代朝仪和典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明代的习仪与纠仪
A.重视践行儒学的价值追求 B.稳定了社会等级秩序
C.改变了封建文化发展方向 D.固化了官员思想认知
15.嘉靖三十五年(1556) 春,掌吏部事大学士李本奉旨专行考察百官,但都察院却没有参与; 1569年,大学士赵贞吉兼任都察院之时,阁臣高拱也在兼掌吏部。这种权力分工
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实现了中枢权力间的制衡
C.加剧了明代吏治的腐败 D.使内阁成为法定中央机构
16 . 乾隆年间顺天府所辖宝坻县海滨乡乡保管辖村庄概况
乡 里 乡长人数 保正人数 乡保管辖村庄数 距城里数
海滨乡 慈恩里 1 2 94 27-60
孝行里 1 1 25 10-30
兴保里 4 4 112 55-105
居仁里 1 3 86 5-60
承化里 2 3 90 24-96
据表可知, 当时 ( )
A.城乡之间联系得到增强 B.乡保人数的设置有严格规定
C.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 D.乡保职责明确有利稳定秩序
3
17.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参观西洋画、千里镜聆听西洋音乐后,赋诗:“始知天地大, 到处有开辟。人巧诚太纷, 世眼休自窄。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文化 B. 对西方文化持较为肯定的态度
C.认同西方近代思想传入的影响 D.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文化观念
18.从1863 年起, 俄商在汉口先后开设了顺丰、新泰等砖茶厂, 最初“招人包办, 监制砖茶”, “其后改用蒸汽压力机。…初时, 制造俄销砖茶之原料为零碎之茶末,后因贸易日渐发展、乃将品质良好之茶叶,用机器磨成粉末以制砖茶。"俄商从与英商并立到最后垄断了汉口茶叶外销。这说明, 当时
A.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B.新商业经营形式开始引入中国
C.商业需要推动生产工艺的改良 D.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19.如图为近代汉口中国茶叶从茶农到外商洋行贸易的全过程。这种贸易状况
A.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性 B.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表明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有所改变 D.导致国内白银价格下跌
20.近代绅商张謇重视在其家乡布局工业,逐渐形成了南通“一点”式的工业布局。如图为张謇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示意图(1890—1920年) 该示意图表明,张謇的选择
A.得到了历届政府的大力支持 B. 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C.意在拓展洋务企业发展空间 D.最终实现了实业救国
21.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A .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4
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22.孙中山深切地认识到,八年以来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重新开始革命, 扫清官僚、政客、武人这些“地底的陈土”。这体现了孙中山
A.与袁世凯势力彻底决裂 B.宪政理论的完善与推广
C.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 D.新三民主义的正式形成
2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欢迎“莫拉尔小姐”即“道德伦理革命”的大有人在,其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 B.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 D.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24.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 “民族”出现8次, “国民革命”出现5次。据此推知, 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A.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 B.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 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D. 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25.1927年5月,中共五大议案中提出“没收一切银行、矿山、大企业、大工厂等归国有”。后中共陆续又多次提出要"消灭私人资本"。而 1934年, 张闻天强调利用私人资本是目前、是现在的政策。毛泽东则明确指出“对于私人经济, 只要不处于政府法律之外, 不但不加以阻止, 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这种变化
A.标志着中共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C. 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选择
26.1932年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要求在苏区彻底废除包括缠足在内的“一切封建遗物及封建制度"。同年,宁都县委制定的《妇女运动工作计划》指出,缠足者"不能参加很多重要的革命工作",因此“使每一个妇女不能绑脚, 已经绑了脚的实行放脚”。这些要求
A.顺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求 B.促使工农民主政权日益巩固
C.旨在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规模 D.导致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27.下面是1944年画家彦涵创作的木刻年画,名为《军民合作抗战胜利》,他改变了过去年画大都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题材的创作理念和技法, 用战士取代"门神"。据此可知, 该作品的创作
A.取材于全面抗战与战略反攻的现实 B.达到了破除迷信与思想启蒙的目的
C. 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政治局势的结合 D.强调了国共合作与持久抗战的重要
5
28.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 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 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 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A .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B.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29.195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区行行长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在私营金融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人民银行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并、淘汰等不同处理。同年年底,中国实现了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一做法
A.从根本上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 B.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C.改变了我国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 D.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30.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匈牙利领导人时说:“共产主义能够是贫穷的吗 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据此分析,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
A.深化体制改革 B.国际形势变化 C.解决民生问题 D . 实现共同富裕
31.20世纪80年代, 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 牲口价格猛涨, 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 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一匹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
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不再B.机械化耕作方式推进缓慢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32 .如表为2008—2020年北京市全市按行业登记的博物馆数量统计表。表中数据所反映的情况
A.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促进了民众休闲方式多元化
C.适应了百姓文化生活的需要 D.丰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
二、非选择题(33题12分,34题12分, 35 题 12分, 共计36分)。
33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中国思想家时空分布统计表 单位:人
时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岭南地区 边疆地区 合计
春秋战国至北宋 91 27 1 0 119
6
南宋至明清 16 73 15 10 114
晚凊至近代 1 25 10 4 40
合计 108 125 26 14 273
—摘编自匡亚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思想家在地理分布格局演变上的趋势。(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思想家地理分布格局演变的原因。(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宣布进行“新政”。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 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杜商部, 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颁布自治章程, 实行城乡分治,在各城镇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许多城市中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 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指出,要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恢复和发展生产, 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工业生产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通过实行一系列城市管理彻底组织化的措施,形成了由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 官方化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半官方化社会团体等纵向组织构成的组织网络。 区政府按照市政府机构的构成在本级设立相应部门, 进行辖区内城市事务的管理工作,这种强调上下相互对口的机构设置方式组成专业性“条条”;从对上归口管理的角度,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形成了另一种“条条”关系。
—摘编自陈松川《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8分)
7
35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变迁的中国 (1949年—2019年) 人民日报元旦头版纪录(部分)
1949年 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年贺词
1951 年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伟大的祖国》
1953 年 《迎接1953 年的伟大任务》
1956 年 《为全面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1961 年 《团结一致, 依靠群众, 争取世界和平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1967 年 《把无产阶级大革命进行到底》
1978年 《光明的中国》
1979 年 《告台湾同胞书》《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1992 年 《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2013 年 《携手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2019 年 《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整理自《人民日报》
从上述人民日报元旦头版记录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