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3一2024高三省级联测考试
历史试卷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司马迁描述某一时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
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这一描述反
映出,当时
A德治与法治之争加剧
B.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C.民族交流交融的加强
D.社会结构剧烈变动
2.西汉元帝时,专门制定了《考功课吏法》,官吏经过考课,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升迁。如果在考课
中未获得“最(有治能者)”“高第”成绩,也没有获得所在长官的荐举,但在某一等级上任职几年
后,同样可以获得晋升上一等级的机会。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得到了发展
B.官员考核的机制比较完善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中央掌握地方官员任用权
3.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呈扇形分布,东北至涿郡,东南至余杭,西通关中。同时炀帝对洛阳城内
的自然水系和漕运进行了修整,使之成为河北、江淮、关中这三个最发达地区的集结点,“运漕
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A.反映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B.促进了运河流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推动了沿岸市镇的兴起发展
D.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
4.元代,从司农司的设置到劝农使的派遣,从监察系统兼劝农事到地方官吏皆以劝农署衔,逐渐
形成了“上有司农之政,下有劝农之臣”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元朝
A.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B.逐步缓和了阶级矛盾
C.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D.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省级联测考试」历史(三)·质检卷Ⅱ第1页(共6页)
恩群鞋赶
5.明代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颁布了《仰南安赣州印行告谕牌》,如下图所示。王守仁意在
尔民之中岂无忠信循理之人,顾一齐众楚,寡不胜
众,不知违弃礼法之可耻,而惟虑市井小人之非笑,此
亦岂独尔民之罪,有司者教导之不明与有责焉。至于孝
亲敬长、守身奉法、讲信修睦、息讼罢争之类,已尝屡
有告示,恳切开谕,尔民其听吾海尔,益敦毋怠!
A.倡导礼法并用
B.强化基层治理
C.稳定伦理秩序
D.整顿地方吏治
6.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时期清廷把割地赔款看作是一种对外夷的犒赏性行动。鸦片战争对清廷
主持的宗藩体系没有丝毫影响,清廷仍然是东亚国际体系的主持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
A.瓦解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B.用条约体系取代了宗藩体系
C.未能改变统治者的封闭与愚昧
D.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7.19世纪末,维新派人土普遍认为,中国实现富强的不二法门是“兴民权”。比如,谭嗣同就认
为:“方今急务在兴民权。”康有为则说:“从知天下为公产,应合民权救我疆。”这些主张的传播
A.标志着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B.适应了反清革命的理论需要
C.严重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
D.有助于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8.1926年,江西流行一首民谣:“江西穷又穷,先用广东铜(元),后用复兴隆(纸币);银毫子用不
得,大角子(铜元)打八折。”贵溪县还流行“驼子张(恶霸‘张天师),黑心肠,总有一天要算账”
等民谣。这些民谣可以用来说明
A.国民革命运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B.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盛况
C.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背景
D.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的弊端
9.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代表会…为乡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各代表一方面将
代表一定居民的意见集中到代表会,另一方面又将代表会的决议在他们所代表的居民中执行。
每个代表由一定范围的选民选出,又管理一定范围的居民。”该规定
A.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的需要
B.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
D.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建设
10.下表为1978一1998年河北省农机发展状况表。这主要得益于
大中型联
农机总动力
农用拖拉机
各类配套机具
农用运输车
合收割机
1978年
1083.2万千瓦
12.2万台
15.1万台(件)
1998年
6263.7万千瓦
120.8万台
142万台(件)
3.1万台
239万辆
增长倍数
5.8倍
9.9倍
9.4倍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农业机械化的展开
C.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D.区域地理位置优越
省级联测考试|历史(三)·质检卷Ⅱ第2页(共6页)
巴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