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 2024 届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2024.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禹贡》为战国士人托名大禹的地理著作。其记载大禹将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通过导山、导水治理水患,最终实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四方得以安居,四海得以朝贡,五服得以同心。这反映出当时
A.华夏同源共祖观念强化 B.推崇西周宗法分封制度
C.地方州县体制初具雏形 D.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期许
2.汉初在丧葬上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不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武帝后社会盛行厚葬,“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痤臧之”。汉代丧葬习俗的变化反映了
A.社会习俗受主流思想影响 B.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
C.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弱化 D.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
历史试题 第 1页(共6页)
3.唐宪宗时期,梁悦为报父仇,杀死了秦杲,然后主动投案自首。按照《唐律》规定:“以刃及故杀人者,斩”,围绕该案的审判,朝中大臣有依法严惩和宽宥处理两种意见。唐宪宗采纳韩愈等人意见,认为梁悦的行为是人之本性,志在殉节,本无求生,故减免其死罪,杖一百,流放循州。该案件的审理判决反映了
A.官僚势力干预司法审判 B.唐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C.儒家伦理影响司法实践 D.唐朝后期法律的松弛
4.王安石认为:“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这表明,王安石主张
A.整顿臃肿腐败的官僚机构 B.积极发展生产以解决财政困难
C.增收赋税以聚集天下财富 D.以儒家的义利观改革国家财政
5.明代实行官员回避制度,部分衙门有一定的特殊限制,如洪武二十六年诏令户部官吏,不许用苏、松、江、浙人。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还特意强调:后世有言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清代沿用明制,户部司官吏不用苏、松、常、镇、杭、嘉、湖之人。明清政府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A.平衡统治集团内部地域差异 B.扩大人才选拔的地域基础
C.保障国家赋税体制规范运行 D.体现专制皇权的至上权威
6.清朝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军事单位,经过编制佐领,安置属民,分给牧地,划定旗界,任命札萨克(蒙语执政官之意)而形成。清初喀尔喀蒙古原有30多个旗,到乾隆时期,被划分为了80 多个旗。上述举措
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推动了边疆和内地一体化进程
C.是改土归流政策的体现 D.有利于蒙古族社会秩序的稳定
7.下表是1894—1914年的外国在华资本结构表(单位:万元)。
工业 交通业 商业 金融业 合计
1894 2791 2615 9284 6680 21370
1914 37690 67435 67968 14515 184608
据表中的统计信息可知
A.甲午战后西方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B.工业是列强对华投资的重点
C.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有所改变 D.列强已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8.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指出: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 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据材料判断,这次会议可能是召开于
A.国民革命兴起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重庆谈判时期
历史试题 第 2页(共6页)
9.下图是五十年代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宣传画《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A.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积极展开
C.农村生产关系实现重大变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
10.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公务性和社交性的外交场合都穿中山装。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开始着西装,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公务场合遵循国际惯例穿西服,国宴则穿着新款中式礼服。这一变化
A.体现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B.反映了国家外交方针适时调整
C.说明我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D.根源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1.据考古发现证实,阿富汗东北部的阿伊·哈努姆古城大致兴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期,城中有体育馆、剧场等希腊城市中常见的基本建筑。城内外的三座神庙都采用了东方的建筑形式,但里面发现了穿着希腊式凉鞋的神像石雕残余。上述考古发现反映出
A.波斯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B.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
C.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广泛 D.帝国征服促进文化的交流
12.1484年意大利学者皮科在其文章中写道,上帝对人这样说:“我把你安置在这个世界的正中央,以使你尽力与更方便观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能适合你自己的形式来构建自己。”这一言论
A.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控制 B.借助神灵论证人的自由意志
C.否认了神学理论的合理性 D.有助于世俗国家王权的兴起
13.1841年,德国科隆的行会要求政府普遍实行免费教育并建立工业图书馆,以便被个别人掌握的新技术能够通过适当方式传播到全社会。法兰克福和柏林的手工业者行会也努力促成免费成人教育的推广。这样的诉求
A.迎合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B.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C.密切科学与生产的联系 D.促进德国完成政治统一
历史试题 第 3页(共6页)
14.下图是描绘19 世纪末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图中两位“绅士”正在抢夺撕裂一幅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漫画反映了
A.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瓜分非洲
C.英国与荷兰争夺海上霸主 D.西葡两国在争夺殖民地范围
15.下表为1951年和1970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统计表(单位:美元)。据此可知
年份 美国 西德 英国 法国 日本
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1951 年 2998.27 231.95 357.25 290.82 109.69
1970年 10733.1 2158.4 1306.8 1484.6 2126.1
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 (单位:美元) 1951年 1.59 0.35 0.41 0.30 0.17
1970 年 3.36 1.62 1.25 1.01 0.96
A.美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制度 B.战后西德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各国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D.日本企业资本积累优势明显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相承,既有其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核传承延续,也有与时俱进、不断鼎新的新要素持续融入。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叶坦《中华文明连续性考察—基于“以民为本”理念的新视角》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任选一种“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自拟观点,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历史试题 第 4页(共6页)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1分)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女人开始参与到绝大多数社会化分工中进行劳动,女性关于平等的觉醒成为必然。1791年,《女权宣言》发表,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利。此后伴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发布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广大妇女开始找到真正的群众基础和理论武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纺织女工大罢工,随后成立了第一个纺织女工工会,不仅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还得到了全世界妇女运动的呼应。在第二国际时期(1889—1918年),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指出,妇女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一样,最终必将是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的事业。1910年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通过蔡特金的议案,把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材料二 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这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34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开始在法律层面打破数千年来束缚在妇女身上的封建婚姻枷锁。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妇委在《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中,将“坚持抗战,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当前妇女运动的总方针。至1940年8月,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已吸收边区妇女总数的70%,参加的妇女人数增加至21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妇女在后方积极生产,支援前线,广泛参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项工作当中。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毛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很快席卷全国,并深刻影响了全球的妇女解放运动。
——上述材料均整理自潘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内涵精髓与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世界妇女运动持续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的特点及其重大意义。(13 分)
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农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史称“农业革命”,成为英国成功“起飞”的要素。“光荣革命”后议会以立法形式推动圈地,使土地高度集中于贵族等大土地所有者手中,农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土地所有者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对土地进行改良,使用新工具和技术、引进新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例如铁犁、收割机、脱粒机等农业工具和机械逐步推广,引进了马铃薯、甜菜、甘蓝、三叶草等作物,增强土地肥力,化解冬春季节牲畜饲料短缺的问题,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据统计,18世纪上半叶,英国的谷物产量增幅达到11%,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还有部分谷物出口。羊毛产量从1695年的4000 万吨增长到1805年的9400万吨。大地产者、贵族还将土地的收益投入到运河的建设,开发矿山等经营活动中。小农无力进行这些改良,被逐渐驱逐出市场,慢慢的破产了,从而沦为农业工人或城镇劳工。
—摘编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第四卷转型时期》
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本文以“信念—目标—情境—工具”这一路径来解读近代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国家信念决定国家战略与发展目标,不同的情境和阶段性目标决定不同的制度安排;而不同发展阶段目标的转换、情境的变动以及工具的更替则归结为制度变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城乡关系演变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张露《中国工农城乡关系:历史演进、基本经验与调整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 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实质,分析农业革命如何推动英国工业化发展。(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①、②内容进行完善,并对富国阶段的城乡关系进行说明。(说明需结合图中的各要素进行)(10分)
历史试题 第 6页(共6页)重庆市高2024届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2
3
5
6
8
10
11
12
13
14
15
逃项
D
CB
C
B
B
1,D【解析】根据材料“大禹通过治埋水患,最终实现了四方安:,h服问心”,可知战国时期民众汹蚂
国家统一安定,战选D:华夏同源共礼沈念在材料中木休现,排除A;B不符金史实,H与材料
无关,排除;材料与地方州女体制无关,此删并未有作为地方行政体制的州共制度,排阶C。
2.A【解析】“汉初在丧葬上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这受到时的正止出想黄老之
学的影响,与民休息,提件节俭:议武帝圳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囚此社
会上川始盛行厚葬,收选A。“持铁”一词绝对,而且经济的发股也非丧葬俗变化的木质,
排除B。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伦理道德规范应该逐渐强化,C不符合实,排除
汉武后整个社会盛行厚辨,与术主:专制朱权的强化无关,排除D。
3.(:【解析】根据材料“梁悦为报父仇,杀姚了秦呆,先乐认为梁悦行为是人之木性,志在阿节,木尤
求生,后米诚免死非”,可知唐潮援礼入法,刊法实践亚到家思想的影响,故逃C。AB)与材料
尤关,排除
4.B【解析】王安石认为“经亚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欲席天下,则资之天地”,可王安石主张通
过借助片然资源积极发展产米解决财政州雄,收选阝。材料与整顿亡你结构利增收赋税无关,
排除C:王安石不因袭H的儒家财政理论,主张“以义取利”,排除)。
5,C【解析】明清时期南方是国家的欲济重心,乐南谐省也是回家赋税的主要米源地,故明清户部白
吏不用苏、松、江、浙等地人以保障闲家赋税休制有序运行。材料与平衡统治集团内部地域差异
无关,排除A;B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D【解析】喀尔噼蒙古原有30多个旗,到乾隆时期,被划分为了80多个旗,旗地被一步步分割
越分越小,此举有利」央加强对蒙山族的控制,维护蒙凸族社公秋序的稳定。材料无法体现
民族平等,排除A。盟旗制度在蒙古地区推行,尤法休现边和内地一体化,排除B:攻土流
政策是归清刿西地区推行的制度,排除C。
7.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894一1914年的外在华资本结构屮,交逆业金融业增加明显,这表明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出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木输出为主,做选。A不符合,排除外闲在
华资本结构工业占比较少,无法惟山出工业是列逊对华投资的正点,排除。材料无法本现列强
已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D
8.B【解析】材料反映了[共在会议上讨论“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米实现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认为革
命领导权“是中命成败的关键”,结介所学可知,随着口木打大对中回的报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
合作的形城,鉴」第·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教训,所以川共认为必须掌统战线的领宁权,故逃
B:国民书命兴时期,中共尚木认识到书命领宁权的垂要性,做啡除A;回共十年对好时期
重庆谈判时期,沙及不到九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现统·战线”,故排除C山。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