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利辛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1.32万年的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出土遗物1000余件,火塘3处。这些遗物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还有少量石制品、蚌壳制品。其中陶片有穿孔痕迹,穿孔内壁较平整,蚌器上也见有规整的穿孔痕迹。该遗址的发现( )
A.为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佐证 B.表明当时制陶技术领先世界
C.实证了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准确时间 D.印证渔猎是食物的唯一来源
2.据文献记载:汉初“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日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这表明汉初( )
A.已埋下王国叛乱的隐患 B.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完全继承秦朝政治制度 D.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
3.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图1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
A.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 B.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图2出自英国人伯纳德于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其被收纳进中国近代史学者张海鹏编著的《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并配以文字: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该图片( )
图2
A.为侵略者记载史料价值较低 B.作者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原貌 D.有助于厘清历史事件的性质
5.某时期创办的军事院校,在财政、武器和制度创建等方面均得到俄国的支持,俄方亦派员充任顾问并帮助筹建学校。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有人致辞说:“组织革命军,以后着着(逐渐地)进行,所以能够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大告成功。”据此可知,该军校( )
A.践行了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
B.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
C.助推了“打土豪,分田地”开展
D.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6.1940年4月,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在10天之内对郭沫若、卫聚贤等人在重庆发现汉墓并主持发掘的工作进行了6次报道,而国民党仅以一篇新闻带过。《新华日报》此举旨在( )
A.服务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表明了共产党对考古工作的重视
C.凸显重庆汉墓在考古中的价值
D.向世界展示中国考古取得的成就
7.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从建国初的“一边倒”到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六十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不结盟”,这种调整主要基于( )
A.维护世界和平 B.形势发展变化
C.加强国际合作 D.国家力量增强
8.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微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9.农业在西亚地区的最早起源大概不晚于8000年,在公元前6000年成为该地区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公元前5000前后,东亚和中美洲地区的农业也得以传播开来。下列有关世界农业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文明由西亚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
B.农业起源是三个地区不断交流的结果
C.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有三大起源地
D.人类从食物生产者转变为食物采集者
10.中世纪中后期,欧洲封建主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扩大货币收入,他们把劳役地租转换为货币地租,同时加强对自营地的经营管理,出售产品以获得货币收入。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欧洲( )
A.封建庄园经济已经崩溃 B.商业革命正迅速开展
C.农业经济转型趋势明显 D.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11.1832年议会改革以后,国王虽然还保有任命首相和内阁大臣的权力,但议会对内阁的政策和提案具有否决权,一旦国王任命的首相不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议会就会否决内阁首相的提案,拒绝与内阁合作,导致内阁只能选择辞职。这反映出( )
A.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B.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C.民主政治的基础扩大 D.三权分立构想付诸实践
12.作家狄更斯在1859年出版的《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段材料可以用来阐述( )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B.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
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影响 D.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3.电影《精武风云·陈真》中,甄子丹饰演的陈真等一群中国劳工冒着炮火往战场运送弹药。当德军冲上英军阵地,中国劳工勇敢的与德军厮打在一起。整个战争期间有十四万中国劳工奔赴欧洲,死亡人数有9900余人,两万人下落不明。对该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B.该战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D.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支持正义而战
14.1948年,英国的工党政府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所有家庭都享受津贴,病人不必向医生付钱即可得到治疗,贫困群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工党的政策( )
A.促进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B.反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C.使工人阶级实现当家作主 D.利于摆脱经济“滞胀”现象
15.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倾倒核废水入海,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并宣布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奇怪的是,西方媒体集体失声,这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时遭遇西方猛烈谴责完全不同。该现象反映出( )
A.国家利益主导舆论方向 B.意识形态斗争日益严重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 D.国际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16.在英国,其内部纪律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如文官不得兼任议员,也不得作为议员候选人或为议员候选人从事竞选活动,除非先辞去文官职务;不得参加政党,担任政党政治机构官员,或为政党从事政治活动。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文官的政治中立 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热情
C.避免了官员的推诿扯皮 D.保证政党活动不受干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孔子说:“士必悫(què,恭谨)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告诫人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东汉思想家王符著《潜夫论》,广论古今,提出选拔人才一定要“不弃疏远,不轻幼贱,又参而任之”。李世民出身于关陇地主集团,但贞观年间居相位者25人,非关陇集团占18人。李世民曾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只有放宽眼界,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人才。
——摘编自韩丹、钟素芬《中国古代人才观探析》
材料二
与古代传统的人才观相比,洋务派更加倾向于在“西学”中,而不是在“经史”中寻找治世的实用知识和本领。早期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等人,认为西方的实用技艺之学较之传统的经史之学是中国更急需的知识。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拓宽了人才视野,如梁启超在撰成的《新民说》中,将“新民”应具备的素质概括为18种之多,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尽性主义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建立中华民国后,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需要的是具有民主共和精神与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并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祝彦《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才观体现的原则。(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才观出现的新变化,并谈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为正值、负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图3)。
图3 1886—2002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
——摘编自[英]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等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而同期美国GNP只增长了68%,年均增长率只为2.3%。1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
——摘编自杨荣、季正矩《经济建设的成败与苏联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1917—1940年苏美两国经济均出现增长的相似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照汤因比的说法,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有20多种文明已经消逝了,今天存在于世界上的几种古老文明,都是在长期历史中经过筛选淘汰而传衍下来的。那些已经“消逝”或衰落下去的文明,现在都不能独立存在,有的已经成为“化石”了。然而对于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都曾是有功之臣。文明,总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各个民族之间自有了接触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文明在接触中,有的渐渐隐遁了,留下了生命力比较强壮的文明;文明在融合中有些东西被淘汰了,有些东西被吸收进其他文明中去,原来的文明可能会因而增加了新的因素,甚至悄悄地起了变化。文明不是死物件,是人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创造的,有人的能动性寓在其中。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安徽省利辛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五校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D B A B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B A A
1.【答案】A【解析】据材料“距今约1.32万年”可知,这一时期大体属于旧石器时代;据材料“陶片有穿孔痕迹,穿孔内壁较平整”可知,陶片上还有规整的穿孔痕迹,这又体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因此,这一遗址为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佐证,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领先世界”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准确时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遗物以动物骨骼为主”“蚌壳制品”说明渔猎是食物的来源,但“唯一”说法错误,还有采集,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子之相……;诸侯之相……”“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天子列卿……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则御已齐矣”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分封制下天子的相与诸侯的相在地位、等级、掌印等方面均无差别,只是在俸禄上略高,天子的列卿、卫御与诸侯的列卿、卫御在地位、待遇上也基本无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诸侯国的势力,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故选A项;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材料中汉初的封国仍为贵族政治,排除B项;秦朝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统治者认为秦亡于孤立,于是采取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制度,并不是对秦制的完全继承,排除C项;汉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强调中央集权,不存在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由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可知,广东防区海防所城数量最多,其次是浙江,远超其他防区,这说明在明朝时期,随着西方殖民者东来和倭患的加剧,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疆形势严峻,故选A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海防所城遍布东部沿海地区并形成布局框架,本身就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与海禁的目的一致,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政府放松海外贸易限制的结论,排除B项;政府海防意识在明朝时期增强,但并不能得出开始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海防所城数量的多少取决于面临外来侵略和政府重视的程度大小,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复仇神号亲历记》中的图片被学者张海鹏收纳进自己的著作中,并配文“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这属于学者张海鹏对图片做的解释,而图片本身在英国人的著作中也应该有自己的解释,把图片本身所反映的事件和不同的解释放在一起研究,有助于厘清鸦片战争的性质,故选D项;图片的史料价值在于其对历史研究的作用大小,不因记载者是侵略者而改变自身的价值,所以单凭题干信息不能得出为侵略者记载史料价值低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到其作者是谁,究竟是哪国人,所以不能得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而由图片的来自《复仇神号亲历记》推断,比较大的可能作者是英国人,英国人抨击西方殖民侵略的可能性就很小,排除B项;单纯一个画面没法直观地再现历史事件的原貌,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俄国的支持......‘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可知,这是对国民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描述,该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体现了联俄联共的主张,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故选B项;据材料“创办的军事院校......‘组织革命军’”可知,创办军校的目的是进行国民革命反帝反军阀,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黄埔军校的创办说明此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开展是国共合作破裂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据材料“组织革命军......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可知,国内还有外来侵略势力,说明此时处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还未成立,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进行了6次报道”可知,1940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在当时,日本加紧侵略,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而这一时期,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有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从而从侧面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华日报》对这一发现的报道有助于国人了解民族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A项;近代中国考古发现有很多,《新华日报》并未对其一一报道,仅凭对这一发现多次报道无法得出中共“重视考古工作”,且当时处于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重大报道多是服务于抗战需要,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了《新华日报》对重庆考古工作的报道,并未具体说明该汉墓到底发现了什么,看不出其具体的考古价值,排除C项;《新华日报》主要面向国内发行,在近代对世界影响不是很大,且这并非中共的主要目的,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建国初……1953年……六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四个不同的阶段,“我国的外交政策”采取了适应四个不同阶段的四种政策,即“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个拳头打人……不结盟”,由此可知,时代不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不同,外交政策也做相应调整,故选B项;一边倒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争取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承认,两个拳头打人是为了抵制美苏的霸权,二者都不是基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A项;不结盟政策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四个外交政策中,只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排除C项,国家力量的增强是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但60年代,我国因左倾错误,经济实力受到削弱,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传递了国家认可农村改革的信息,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故选A项;材料只是体现村民买了村里的第一台拖拉机,当时尚未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C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所以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有三大起源地,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西亚外,东亚和中美洲也是农业的重要起源地,农业文明并非是由西亚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东亚和中美洲农业的起源相对独立,并非不断交流的结果,排除B项;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货币地租……货币收入”可知,中世纪中后期欧洲封建主的两种做法都与市场发生了联系,这反映出当时欧洲农业经济转型的趋势,故选C项;货币地租会加速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但“已经崩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题干仅说明封建主征收货币地租,并出售农产品,并没有体现庄园农产品获利是否丰厚,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后,国王只是保留着形式上对首相的任命权,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是在18世纪中期,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政治基础扩大,C项排除。三权分立的构想付诸实践是美国1787年宪法,D项排除。故选B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1859年......最好......最坏的时代”可知,狄更斯描述的时代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在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实践基础,故选A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与狄更斯作品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成为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思想武器,狄更斯的作品内容与此不符,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与狄更斯对工业文明理性的批判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精武风云·陈真》描绘中国劳工冒着德军炮火给英军送弹药,死伤惨重,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可知,这是一战期间中国派遣的劳工,成为中国战后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的理由,故选C项;华工作战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此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无关,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非正义,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借助征税、补贴等方式对财富实行再分配的制度,旨在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的政策,反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项;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英国“福利国家”的建成,资产阶级仍是统治阶级,工人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排除C项;社会福利的愈加提高,容易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对摆脱经济“滞胀”不利,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会减少福利、减少公共支出,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日本倾倒核废水一事,中国政府强烈谴责,而西方媒体则集体失声,这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一事的态度完全不同,说明国家利益是影响媒体态度的决定性因素,即国家利益主导舆论方向,故选A项;意识形态指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材料中中国和西方的态度的差异是国家利益的体现,材料中并无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国和西方对日本倾倒核废水一事的不同态度,体现一些国家的行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中国与西方对日本倾倒核废水一事的不同态度,这主要受国家利益影响,并不能说明国际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得兼任议员......竞选活动......”“不得参加政党......从事政治活动”可知,在英国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这些规定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的要求,故选A项;据材料“不得......也不得......除非先辞去文官职务”可知,反映的是英国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提高官员的参政热情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可知,体现了文官制度政治和管理分离的特点,官员推诿扯皮反映了文官工作中的弊端,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保障国家正常的运转,并非为了保证政党活动不受干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分)
(1)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崇尚实才;唯才是举;不求全责备。(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新变化:从以经史之学培养人才到向西方学习培养实用人才;政治色彩更为突出;注重人才综合素质。(6分,言之成理即可)
启示:人才选拔标准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必须加强人才的教育、管理、监督。(6分,言之成理即可)
18.(20分)
(1)相似因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解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8分,言之成理即可)
(2)态势: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4分)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6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2分)
示例1:
标题:文明以多种形式发展与延续。(2分)
论述:有的文明通过战争形式不断地扩展影响,如亚历山大东征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希腊哲学、艺术和科学在亚历山大的征服地区得以传播和吸收,这对希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后来的罗马帝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有的文明本身就是通过汲取外来文明而形成的,如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后仿效唐制进行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的文明在原有地理区域的基础上,先是受外来强势文明的入侵,后与外来文明相融合,形成新的文明类型,如拉美文明。(9分,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文明不是死物件”,文明的传播、传承和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分)
示例2:
标题:文明在交流中融合与创新。(2分)
论述: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不同的文明汇聚、升华的过程。如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其历代哈里发都十分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桥梁”的角色,即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可见,阿拉伯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与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化的逐渐融合而成的,有很强的包容性,也是阿拉伯人和境内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9分,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明,以促进本民族的社会进步。(1分)
示例3:
标题:文明在传承中创新。(2分)
论述:14世纪,在保留了较多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肯定人和人的价值,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9分,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传承传统文明遗产可以汲取过去的智慧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创新,能够让文明传承得到新的发展和传播,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